當前位置:
對外經濟貿易部副部長鄭拓彬9月15日下午在向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關於目前對外貿易工作情況的報告時說,今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額增長加快,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鄭拓彬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對外開放政策的指導下,外貿事業得到迅速發展。據經貿部業務統計,1983年進出口總額達到407億美元,比1978年將近翻一番,其中出口額為222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3倍。進出口的年增長率為14.6%,高於同期工農業生產增長的速度。我國出口在世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0.75%增加到1.23%,在世界出口中的位次也由第32位上升到第16位。外貿的發展對於配合國民經濟調整、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加強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和改善市場供應,都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對於配合外交工作、促進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交往、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維護世界和平,也做出了貢獻。
他說,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出現了在提高經濟效益基礎上發展對外貿易的可喜局面。主要表現在:
一、進出口額均有較大增長。上半年出口完成115.4億美元,進口完成86.4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4%和13.9%,增長的幅度是1981年以來同期最高的。上半年仍然是出口大於進口,繼續有順差,到6月底國家外匯結餘達125億美元。
二、隨著國內生產的發展,進出口商品構成有了新的變化。出口方面,增加較多的是石油、棉花、紡織品、大米、玉米和大豆,如石油和成品油增加465萬噸,棉花增加10.9萬噸,大豆增加27.5萬噸,積極配合了國內的生產。進口方面,新技術、成套設備、鋼材、木材、化工原料、農藥等大幅度增加,如鋼材進口到貨487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1%;木材進口372萬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多,有利地支持了國內建設。糧、棉、油、糖的進口則減少。
三、外貿經濟效益有明顯提高。上半年體現外貿經濟效益的其他各項指標也都完成得較好。出口成本比去年上半年顯著下降。流動資金平均佔用額比去年同期減少65億元,資金周轉次數由去年上半年的1.25次提高到1.5次。國家的關稅收入達到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億元。
四、外貿商品庫存大幅度減少,這是多年來沒有過的好現象。過去年年要求壓縮庫存積壓,不但壓不下來,反而逐年增加。1983年6月末,庫存出口商品總值高達234億元。由於採取控虧措施、抓緊清倉利庫,去年末降為213億元,到今年6月末進一步降至18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45億元。不但大大減少了資金佔用額,而且避免了許多浪費損失,對提高外貿經濟效益起了重要作用。
鄭拓彬指出,上半年外貿的成績和進步,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為繼續增加出口創造了有利條件。
他說,上半年外貿取得成績的原因,客觀上是由於國際市場情況有所好轉,國內工農業生產形勢越來越好;主觀上是由於在國務院領導下,各地方、各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同時,通過整黨有效地推動和促進了業務工作的發展和改進。
鄭拓彬說,去年下半年以來,經貿部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指示,針對存在的問題,著重抓了以下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採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外貿經濟效益。(二)加強外貿行政管理的集中統一,同時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三)認真發動群眾,揭露和查處由於官僚主義造成的重大損失浪費案件。
鄭拓彬說,當前國內形勢很好。一批沿海城市進一步對外開放,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加速進行,工農業生產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整黨正在深入開展,企業經過整頓提高了經濟效益,經濟越搞越活,這些都為外貿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也出現一些對外貿不利的因素。
鄭拓彬指出,儘管今年以來外貿形勢有了好轉,但為了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政策,開創對外經濟貿易的新局面,當前外貿工作中還有很多問題急待解決,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外貿體制問題,我們的外貿體制很不適應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形勢的要求,束縛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他說,現行外貿體制的缺陷是,政企不分,官商作風相當嚴重;財務上吃國家的「大鍋飯」,經濟效益不高;產銷脫節,經營過於集中,不適應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的需要。近幾年對外貿體制進行了一些改革試驗,調動了生產部門和地方的積極性,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總的說,前一段的外貿體制改革,是有一定成績的,但仍沒有解決外貿體制存在的根本缺陷。為了開創外貿新局面,還必須進一步改革外貿體制。鄭拓彬接著介紹了外貿體制改革方案的要點。
鄭拓彬表示,外貿部門一定要勇於改革創新,扎紮實實地努力工作,為發展我國對外經貿關係、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更多貢獻。(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