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造像中的觀音信仰

2020-12-22 旃檀佛藝

公元五、六世紀,密宗觀音信仰在印度就已經流行,後周時期,有關經典開始傳入中國。唐高宗、武周時期,漸趨發達的印度密教不斷隨梵僧東來,密教圖像開始在兩京寺觀頻繁出現。中天竺高僧阿地瞿多(唐言無極高)於永徽二年(652年)譯出《陀羅尼集經》,密像壇法開始有軌可依,以後印度僧人包括玄奘、義淨在內的中國高僧都曾參加密藉的翻譯工作,先後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永淳二年)、《十一面神咒心經》(顯慶年間)、《不空索神咒心經》(景龍年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經》、《如意輪陀羅尼經》、《不空索神咒真言經》等譯出的佛教經典,成為繪製密教圖像的依據。

玄宗開元年間三高士(即金剛智、不空、善無畏)來華,密教大行,密宗圖像開始廣泛流行起來。在西藏,觀音菩薩也為藏族同胞所尊崇,以各種形式的化身出現,成為西藏的保護神。觀音信仰的流行,不同的觀音圖象被一再繪製。松贊幹布迎請的世間尊觀音菩薩、十一面觀音菩薩,為觀音化現的西藏保護神。松贊幹布、DALAI等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在西藏的化身,觀音信仰在藏傳佛教遍及的地區成為最為重要的佛教信仰。

按照密教佛教教義,密宗共分兩界,即金剛界和胎藏界。金剛界為依如始成之智德修正之果相,乃是依照佛內證之智而修成,其體堅固,故名,能破極微極細無明之惑。以大日如來為主尊。共分五部:蓮花部、金剛部、佛部、寶部、羯磨部(作業)。觀世音即蓮花部部主。胎藏界為眾生本有之理性,由眾生本有之理德修具而成,本性清淨,藏內如孕子於胎,理體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故名,其心如蓮,以自證功德流出,毗盧遮那佛自心八葉華,有成佛性覺,本尊為大日如來,共分三部,佛部部主為大日如來,蓮花部主即為觀世音,金剛部主大智如來(破惑業苦三障),又分胎藏十三院,共安四百十四摹,胎藏九尊中西北維即為觀世音菩薩(又有白色觀音,為胎藏界曼陀羅觀音院之白色自在菩薩,淺黃色,左手持蓮花)。有關觀世音菩薩的造像等,便是以這一本體為依據而展開的,在密宗和藏傳佛教重,尤其如此。根據佛教六道輪迴之說和密宗教義,共分六觀音,六觀音與六道之關係圖示如下:

大悲觀音(千手觀音)→地獄道

大慈觀音(聖觀音)→餓鬼道

師子無畏觀音(馬頭觀音)→畜生道

大光普照觀音(十一面觀音)→修羅道

天人丈夫觀音(準提觀音)→人道

大梵深遠觀音(如意輪觀音)→天道

大悲、大慈、獅子無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遠六尊觀音作為六道輪迴的神主,能分別依次破除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的苦難,破除轉趨聖道的障礙,觀音救拔苦難的神聖功能,引起人們內心的極大共鳴,所以六觀音菩薩成為人們所廣為尊崇的對象,其圖像被一再繪製。尤其救拔地獄道的大悲觀音(千手觀音),尤為人們所尊崇。今根據散佚海外觀音菩薩圖象,先對涉及的有關觀世音菩薩的有關觀念,略作說明,作為對這批回華作品探討的基礎。

1、千手千眼觀音

武德年間,中天竺婆羅門僧瞿多提婆攜帶千手千眼觀音的有關經典和圖象來到東土。以後智通、善無畏、不空等先後翻譯出有關經典,如《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信仰便在中土逐漸流行開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言:

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其時始任初地,一時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則我即時身生千手千具足。發願己,時應身上千手千眼悉盡具足。

四十隻手總攝密教金剛界如來、金剛、摩尼、蓮花、羯磨五部,解除災難和增益的神聖法力。統攝宇宙大成。千手千眼觀音,為地獄道教主,以千手為特色,一般繪四十隻手代表千手,千手拔救三界(欲界、色界、五色界)、六道二十五有界的有情眾生。千手千眼觀音亦是六觀音之一,千手千眼觀音是我國極為常見的密宗觀音圖象,又名大悲觀音、大悲金剛,為地獄道教主。早在佛教傳入之前,我國就已經形成了各種鬼神觀念,對於死後進入非人間的鬼神世界有著本能的恐懼。隨著佛教傳入的六道輪迴觀念,對於面臨未知鬼神世界,更為恐懼、焦慮不安,尤其六道中的地獄道,更為恐怖、畏懼。佛教宣揚的地獄諸苦,令人毛骨悚然、心神駭懼。所以有人入寺參拜,見地獄變所描繪的地獄景象,毛立神駭,竟然改變自己所賴以養家餬口的職業。

2、大慈觀音(聖觀音)

餓鬼道眾生的救度者。

密宗稱聖觀音,天台宗稱大慈觀音。亦稱正觀音,聖觀自在。此尊法相為觀世音菩薩本身相,是觀音各種法相的總體代表,也可以說是觀音菩薩的正體標準像。觀音菩薩其他應化身,都是從正觀音形象演變的。

3、師子無畏觀音(馬頭觀音)

藏密一系中有關馬頭觀音的圖象則最為常見。藏密以為馬頭金剛是無量壽佛的忿怒身,以馬頭為頭飾,表示有大忿怒和威猛摧伏之勢,如寶馬一般馳騁四方和涉生死海,摧伏一切邪魔,啖食一切無明重障。馬頭金剛又稱馬頭觀音、馬頭明王、忿怒持明王、師子無畏觀音,六道之中的畜生道教主,為藏密胎藏界觀音院本尊,在藏地流傳極廣。

4、十一面觀音

(大光普照觀音)→修羅道。北周武帝時期,《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已經譯出,但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十一面觀音為密教六觀音之一,又名大光普照觀音,為修羅道教主,主管救拔修羅道眾生。十一面觀音或象徵十一億諸佛,或象徵菩薩神通法力無邊,可以隨時救拔受苦一切有情眾生,或象徵菩薩的十地修行法,而最後成正等正覺。

曾起四十八願,救拔眾生脫離地獄之苦,由於救不勝救,絕望二身體破裂為千片。首裂為十片,阿彌陀佛法力法力合為一體,加上彌陀自面為十一面。又說為佛三為一體而成十一面觀音。

5、準提觀音

天人丈夫觀音(準提觀音)→人道。準提觀音,金剛智所譯《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三世諸佛之母之義,為密教觀音之一。又稱七俱胝佛母、天人丈夫觀音,六道中人道教主,通常為三眼十八臂。準提佛母的十八臂應十八不共法二生,十八不共法為如來之所以為如來的專有特質,準提觀音具有神聖的地位。

6、如意輪觀音:主救度天道眾生

也可以稱為大梵深遠觀音,而之所以名為「如意輪觀音」,主要是因其形象是左右手分持寶珠及輪寶。這種觀音,一般是六臂造型,並且各有不同的作用。右邊的第一手,主要是用於思維;第二手是用於持如意寶;第三手是持念珠。而左邊的第一手,則是按明山;第二手持蓮花,第三手是持寶輪。這六臂的功能,主要都是在於解除眾生的煩惱。如意輪尊者,即如意輪菩薩。以其手分別持如意寶珠和寶輪,故名如意輪,密號為持寶金剛。

引路菩薩

依據《觀無量壽佛經》所創造出來的觀世音菩薩像,觀世音成為來迎亡靈往生西方的接引菩薩。人道。世間尊在漢地的變體,蓮花手菩薩在人間行佛事的職能。手持蓮花的蓮花手菩薩在晚唐轉化為引路菩薩。漢地淨土尊。世間尊菩薩救人道,法金剛觀音(頭飾五佛冠),立姿,左手持蓮花,右手施與願印。冠飾法金剛像(觀音身形之一)。世間尊、蓮花手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接引助手。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經》描述了接引菩薩的形象特徵:

(觀音)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花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名第十觀。

此類題材晚唐宋初十分流行。較早出現的引路菩薩為手持蓮花、冥幡。最後蓮花消失,而僅以冥幡象徵死亡,接引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漢地引路菩薩的出現。松贊幹布迎請的世間尊觀音菩薩、十一面觀音菩薩,為觀音化現的西藏保護神。救人道,引路。

當然,救拔六道眾生。救六道的香王、水菩薩、空行觀音、如意輪觀音。救人道世間尊。法金剛可以代表無量光佛。漢地持蓮花觀音兩種樣式世間尊的引路菩薩,一為救六道的空行類觀音水月觀音。唐代依然再翻譯的《了本生死經》:

實無有法,譬如月輪去地四萬由旬,於全器中而有少水則現月像,而實不從彼謝至於全器少水中現,然有眾緣和合影現如是,不從此滅生於餘處,有業報相感因緣不闋故。

般若心經空性是水月觀音的主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婆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唯識學、《了本生死經》、《般若心經》。經典出處。思維相持蓮花觀音。八世紀末開始流行。除千手千眼觀音、十一面觀音等,六道眾生,不局限於六道中的某一道。如不空索觀世音,蓮花手菩薩等。

敦煌藏經洞不空索曼荼羅

1、不空索觀世音

作為《不空索咒心經》等,六觀音之一。胎藏界觀音院一尊菩薩,亦為金剛界曼荼羅中的本尊。有一面、三面、十面、十一面,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八臂、三十二臂等不同的形相。在所持法器種以索最為典型,索為鳥獸之毛編織而成,大抵取鳥獸之具以為佛、菩薩之道具,是攝取眾生的象徵。以如此威猛的武器代表觀音慈愛,接住有情,部使遺漏,使其心願不空,故稱不空索觀音。

2、蓮花手菩薩

蓮花手菩薩是十一面觀世音人形變化的形態之一,屬於明妃,又稱白衣母菩薩,為阿彌陀佛所統轄的眷屬部眾。她依據阿彌陀佛的旨意創造眾生有情,有著神通變化之力,佛圓寂後又承擔宏法的重任。她也是龍族喜愛的神靈,蓮花手菩薩信仰在西藏極為流行。在佛教圖典裡,持蓮花菩薩有多種,不一定都是觀音菩薩。如東南方候補佛為蓮花手菩薩,毗盧遮那佛化身之一一稱蓮花手菩薩,胎藏界曼佗羅守門菩薩亦明蓮花手菩薩,等等,都部是觀音名號。但不指觀世音菩薩。佛經所謂災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彌勒佛出生前的四千年間,蓮花手菩薩、世間尊菩薩(觀音)來作人間佛事,救度六道中的人道眾生。這便是觀世音的稱號:蓮花手菩薩。在所有蓮花手菩薩像中,只有頭冠中為無量光的才為觀音。有時蓮花手菩薩亦是定光佛的脅侍菩薩,也往往與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繪為一組。唐義淨譯《香王菩薩陀羅尼經咒》,持蓮花手菩薩形象。圖象典型為蓮花手菩薩造型,救五道(六道)離苦。

水月觀音

一般認為與《華嚴經》所說補陀羅山的內容有關,也與《法華經》所宣揚的觀世音救助八難的水難等內容亦有關聯,希望能夠通過水月觀音消除災難而往生淨土極樂世界的願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有關,中、晚唐時期(九世紀前期),水月觀音信仰開始流行,水月觀音的形象開始出現,五代以來,逐漸盛行於東土。香王菩薩,義淨譯《香王菩薩陀羅尼咒經》身體特徵與蓮花手菩薩相似,為觀音異形身相。

救五道眾生,空行觀音與香王觀音一脈相承,空行觀音救六道,冠飾無量光佛,觀音除三障六道,救助眾生脫離生死輪迴,往生極樂世界。漢藏兩地空行觀音、水月觀音的相似性。水月觀音為五代、兩宋流行的三十三觀音身相之一。空行觀音、水月觀音宣揚佛教空性思想。般若思想和唯思學說為背景的情形下的造像。以空為體,以水月比喻萬法唯識、性空如影之意。《妙法蓮花經》所造。以手扶膝,作思維相。另一類手持楊柳枝和淨瓶,灑甘露救眾生之意。手持蓮花的形象不見了,變化漢傳三十三觀音化身。

在有關觀音信仰中,除以上流行的六道觀音作為繪製觀音的經典依據外,尚有依據佛教經典流行的其他觀音圖象的出現,如白傘蓋佛母、佛頂尊勝母、二十一度母、白衣觀音、引路菩薩等,亦遺存為數不菲的觀音圖像,亦須對有關觀念略作梳理。

白傘蓋佛母

白傘蓋佛母是佛教佛頂尊中最偉大的女性尊神之一,為大日如來(毗盧遮那)或釋迦牟尼的化身,從佛頂中化現,傳統中作為佛智的象徵,在藏傳佛教中是重要的女神之一,被稱為「千頭千手佛母」,因可以禳解各路妖魔帶來的災難及其護國、去病、除障、破災、降福功能而廣被尊崇。白傘蓋佛母根據密教佛教典籍不空所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陀尼》以及藏傳佛教典籍《佛頂白傘蓋陀羅尼經》、《如來頂髻所出白傘蓋無能勝》等佛教經典所繪製的白傘蓋佛母(觀音)形象。八世紀初,白傘蓋佛母信仰由於漢譯密教經典的流行,就已經在漢地流行。以後隨著藏傳佛教有關經典的流布,白傘蓋佛母信仰開始在藏傳佛教流布的地區流行,成為流行地區最為尊崇的佛教信仰之一。

佛頂尊勝母

最勝佛頂曼荼羅。以佛頂尊勝母為本尊的壇城畫。最勝佛頂菩薩是佛陀肉髻所化菩薩,亦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功德助人長壽,三面八臂,白色身,主面額又白毫、三眼,頂冠安置毗佛化佛。右手第一手持蓮花,蓮花上安置紅身阿彌陀小化佛。壇城安排本尊佛頂尊勝母身像,頂冠有大日如來像,左右脅侍菩薩,左面為白身觀音菩薩,右面為藍身蓮花手菩薩。

度母

為聖救度母的簡稱,有觀音眼中淚水幻化而成,為觀音的變化身、觀音伴侶,相對於觀音神格中陽性之女性本質。屬於彌陀蓮花部。共有二十一位度母,根據色身不同,又分有綠度母、白度母、紅度母、藍度母、黃度母等,其中綠度母、白度母最受尊崇。綠度母最為常見,白度母次之。綠度母又稱救八難度母。據《度母本源記》:綠度母能夠救八種苦難。綠度母是大乘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神之一,是賢良和智慧的化身。綠度母常作為觀世音等諸佛菩薩的脅侍出現,也有以綠度母為主尊的單獨造像形式。在密教中又有藍度母、紅度母、忿怒身相之分。

其忿怒身相作為明妃時,則常常對應禪定五佛。白度母具備消災、健康、長壽、增長福德智慧、避免夭折和意外身亡的職能,與尊勝佛母、無量壽佛合稱長壽三尊。紅度母,又稱最勇度母、作明佛母,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身相,二臂身相的紅度母稱清淨作明佛母或白作明佛母,四臂身相的紅度母則稱優填作明佛母、喜金剛業力作明佛母、劫作明佛母。作明佛母像往往作搭花箭欲射狀,其像年輕豐滿、情感豐蘊,據說生活不幸福的夫婦祈禱紅度母而往往能獲得幸福。藍度母(即獨髻母)作為綠度母的忿怒身相,是所有女神中最為怖畏和最有威德的一尊女神,即使聽到她的咒語即可獲得吉運和成功,破除一切魔障。

白衣觀音

早在597年前翻譯出的《陀羅尼雜集》中,就已經有身著白衣形象的觀世音菩薩出現,白衣觀音信仰依據密教系統發展而來,善無畏所譯《大毗盧遮那佛神變加持經》已經提到「白處尊」所處「發冠襲白帛」的觀音,因左手持開放蓮花,處於白蓮花中,被認為是蓮花部主(胎藏九尊中西北維即為又有白色觀世音觀音,為胎藏界曼陀羅觀音院之白色自在菩薩,淺黃色,左手持蓮花)。不空所翻譯《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亦提到白衣觀音的形象,可說,在不空所處的時代,白衣觀音信仰九已經開始萌芽了。宋代以來頗為流行白衣觀音,為三十三觀音中第六尊,衣白衣坐白蓮花中。又白色表淳淨菩提心,白衣觀音為密教胎藏界觀音之一尊,蓮花部部母,能生諸佛,戴天髮髻冠。白衣觀音單獨繪製,與密教盛行有極大關係。白衣觀音:主尊為白衣觀音或單獨繪製白衣觀音,比較晚,與密教盛行有極大關係。

文:趙啟斌

相關焦點

  • 一面二目的不空羂索觀音畫像:莫高窟初創的密宗觀音
    第384窟南壁東側不空羂索觀音莫高窟初創的密宗不空羂索觀音畫像,是盛唐第384窟中的一面二目六臂不空羂索觀音圖,與記載普遍的三面九目不空羂索觀音造型相悖。不空羂索觀音是密宗六觀音之一,據載這位觀音在生死苦海中,以妙法蓮花為誘餌,有如以綱釣撈魚,能將切如魚眾生全部救濟到菩提彼岸,因而得名。羂索譬如菩薩之四攝法,用羂索捕獸,必有所獲,故云不空。不同的密宗經典對不空羂索觀音造像軌跡略有不同,其造像有一面四臂、三面六臂、三面十臂等。其中以三面六臂造像最為普遍。
  • 自在觀音——最具禪意的觀音造像
    本文來自玉雕名家官網對於佛教中的諸多造像來說,最讓人們喜愛的非觀音菩薩莫屬,尤其是對於封建社會深受迫害的女性來說,觀音菩薩那和善美麗的女神之姿,可謂是內心深處最大的慰藉。也因為民眾多觀音的喜愛,使得觀音造像在我國有著最繁複的變化,式樣最豐富,名稱也最多。自在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佛教中謂之:「觀世音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
  • 觀音信仰的流行及其圖象創製的經典依據
    公元五、六世紀,密宗觀音信仰在印度就已經流行,後周時期,有關經典開始傳入中國。唐高宗、武周時期,漸趨發達的印度密教不斷隨梵僧東來,密教圖像開始在兩京寺觀頻繁出現。 晉代 銅觀音立像,殘高17.5cm 故宮博物院藏 漢傳佛教中的觀音信仰
  • 揭秘四川安嶽石窟鮮為人知的密宗文化特色
    隨著唐朝中後期經濟文化中心的不斷南移,尤其皇帝大臣多次南奔,推動巴蜀地區人文經濟迅速發展,便出現了重慶大足、四川安嶽及達州為中心的川東南石窟群,這一帶丘陵河岸上匯聚數百處9至12世紀佛道造像,尤其很多都體現出其他地方少見的漢傳密宗文化,如著名的安嶽水月觀音和大足千手觀音。
  • 從千手觀音圖像看新疆地區曾經的密教信仰
    北京大學教授張廣達和榮新江全面調查過敦煌藏經洞所出兩種唐代密宗史料——《瑞像記》和瑞像圖, 認為密宗傳入于闐應在七世紀。圖像實物也證明了密教在新疆的傳播。據研究東距柏孜克裡克石窟僅2公裡的伯西哈爾石窟第3窟,該窟正壁兩端上方表現有密宗的灌頂圖,這是高昌現知壁畫中僅有的內容,而整個壁畫內容可能與五佛曼陀羅或蓮花部禮拜有關,其圖像或許與以《大日經》為中心的胎藏密法有關。
  • 北山佛灣南宋時期光輝作品之一:第125號數珠手觀音
    北山這龕觀音造像的出現,與數珠手觀音的信奉密切相關。顧名思義,數珠手觀音即手中持有數珠的觀音。因此,手持數珠也就是數珠手觀音的最具有標誌性的圖像特點。關於數珠,有學者說「在漢化佛教中,隋唐之際,隨著淨土宗和密宗的興盛,數珠開始大流行,從此成為漢化佛教七眾的重要隨身具,並成為念佛信佛的重要標誌」(白化文《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
  • 「科普篇」佛造像的分類 II
    觀音都可根據對方身形幻化,和他平等對話。所以造像中還有豐髯長鬚老者形的所謂男相觀音。唐朝中晚期開始出現一條腿蹺著.坐在巖石上,像在休息的形象,稱水月觀音或南海觀音、自在觀音等,都是表現觀音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道場休憩的樣子,形象上大同小異。宋代最流行這種樣式的觀音。如果有刻款是北魏的自在觀音,肯定此像有問題,一種是純粹的偽造,或者是真品加刻的偽款。
  • 千手觀音:敦煌莫高窟多處《千手經變》,四川邛崍石筍山千手觀音
    大悲觀音用這種方法畫出,乃「外國之物像,非中華之威儀」,接受它是要有一定的吸收外來新鮮事物的心理準備的,這種新奇的技法恰好配合表現那種奇特的形象和信仰內容,對推動信仰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千手觀音被在藝術中特別突出地表現出來的事實,表明它的形象的魅力得到了人們普遍的欣賞。如此在藝術上迅速地反映宗教信仰的變化,也是由於中土本身具有發達的文化土壤,這也形成為中國佛教信仰的一個特徵。
  • 唐十一面觀音石造像
    唐代是我國觀音信仰的高潮時期,西安為唐代都城,武后時期造像尤多,西安寶慶寺(華塔寺),佛造像收納在該寺的磚塔
  • 陝西佛教寺廟系列遊之——遊覽大興善寺(密宗祖庭)
    大興善寺的大雄寶殿,殿內供奉五方佛造像,東西兩側供奉二十四諸天,後側供奉海島觀音、善財童子和龍女。殿內梁柱懸掛五副楹聯。大興善寺為中國漢傳佛教密宗祖庭,在密宗裡,供奉的主尊佛是「五方佛」。「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智如來」,代表中、南、東、西、北正方。
  • 密宗佛像文殊菩薩的地位高不高?
    文殊菩薩佛像在密宗佛像中具有非凡、崇高、特殊的地位及神格。密宗佛像中的文殊菩薩佛像具有鮮明的特徵,被大眾所廣泛熟知。從文殊菩薩佛像信仰來說:在密宗佛像的信仰中,觀世音菩薩象徵著慈悲,與雪域藏族的信仰聯繫密切,而密宗佛像文殊菩薩則象徵著智慧。
  • 世界最大木雕千手觀音
    乾隆皇帝在《普寧寺碑文》中提到,「名之曰『普寧』者,蓋自是而雪山蔥嶺,以逮西海,恆河沙數,巨庶鹹願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云爾」,由此可見普寧寺的初衷。承德普寧寺屬藏傳佛教中黃教的寺廟,座北朝南,建築在山坡之上,佔地面積3.3 萬平方米,是一座漢藏建築藝術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廟宇。    普寧寺大乘之閣的千手觀音,是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須彌底座高為1.22米。
  • 藏傳佛教中的四臂觀音
    在藏傳佛教中,最為廣泛的信仰當屬觀音菩薩。在整個藏區,男女老幼無人不會誦念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除此之外,在藏族人民當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藏族先民,是神猴和羅剎女結合而生。當神猴猶豫不決的時候,正是觀音菩薩明確指示,在雪域繁衍人類是莫大的功德。
  • 觀音菩薩出家日:來欣賞幾尊古代造像,都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瑰寶!
    在佛教中,觀音菩薩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其能救世間苦、無剎不現身的慈悲精神,使觀音信仰在中國形成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並緣結四海,成為「大半個亞洲的信仰」,在世界各地深深紮根。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將觀音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萬能之神。
  • 觀音信仰原因考——鄭筱筠
    然而,觀音信仰也如同佛教教義一樣,雖然在其原始發祥地因受重創而一蹶不振,但卻在異域他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甚至還掀起遠較印度本土更為狂熱的觀音信仰浪潮。二、觀音信仰在中國的弘傳之概況中土民眾對觀音菩薩並不是在佛教傳入、慧風東扇之時就馬上對之頂禮膜拜的。觀音菩薩信仰在中國的廣泛流傳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經過中土高度文明的文化傳統吸收、改造之後的。
  • 《密宗》:藏密的秘密修持之法
    其中「三密加持」在整個佛教中是一種透過身、語、意三者,達到不可思議境界(即身成佛)的特殊秘密法門,它在藏傳密宗中則成為基礎性的支柱法門。由此可見,佛教中密宗比顯宗更能吸引人的因素,就在於通過「三密加持」得到「即身成佛」的效果之上。無論佛教顯宗的任何派別,其修持方法除了採用排定止觀法門作為憑藉以外,其餘教義學說都大體上依靠智慧和思維而得到,這樣,使人難窮邊際,更沒有絕對把握。
  • 濟群法師:如法造像,是佛教信仰建設的重要內容
    這一段中,律祖感慨造像中法的成分越來越少,世俗成分越來越多。事實上,不僅造像如此,僧人也是如此。佛世時,僧人都是為法、為解脫而修行,後來卻求道之心日減,世俗之心日盛。體現於法物製作中,自然也是每況愈下。從有法、表法,到法的逐漸衰落,最後徒具形式,毫無內容。現在的一些寺院中,表面還在上殿誦經、過堂吃飯,甚至也做很多法事,但就是不如法,就是沒有法。
  • 拜了多年的觀音娘娘,竟是男變女!「變性」歷程你知道嗎?
    這是86版《西遊記》中呈現的觀音形象,法相莊嚴,讓人記憶深刻。《西遊記·觀音菩薩》劇照如今廣為流傳的觀音(三十三觀音)造像多為女相,無論是五官或衣著,都與傳統審美中女子相貌相符,也是現代人一直堅信的觀音形象。但在佛教自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時候,觀音其實是長鬍子的。
  • 中國第一的觀音聖像,矗立南海中,高達108米,耗資8億元建成!
    這群人,也堅信在自己的信仰支撐下,通過奮鬥,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確切的來說,有信仰實屬一件好事。反觀,那些心中沒信仰的朋友,他似乎很是無拘無束,正是因為這樣,做事就會無所顧忌。甚至因為沒有任何信仰,生活當中比較旁人,會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不過,也有一些信仰狂熱的人將心目當中的信仰,完全的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