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是由曾國祥導演,周冬雨、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一部電影。講述了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彼此守護共同成長的故事。
陳念是學校的優等生,努力學習,考上北京最好的大學是她高三唯一的念頭。然而因為被霸凌者魏萊盯上,她不得不一次次去面對,去反擊。小北13歲起自己闖蕩世界,一場鬥毆讓他們相識,從此彼此守護,共同成長。
魏萊是陳念的同班同學,家境優越,長相甜美,人緣好,成績好。可是在校園裡橫行霸道,大家敢怒不敢言。
在劇中,胡小碟跳樓以後,魏萊輕描淡寫地說,她死了不好嗎?說不定的到學校一鬧,能給個幾十萬呢?而當她知道她媽打電話來的時候,立馬提高聲音質問警察搞那麼多廢話幹什麼。
她最後去請求陳念的原諒的時候,也是希望用金錢擺平,當確定陳念不報警的時候,立馬又露出真面目,她覺得錢可以搞定一切,從來沒意識到自己錯了,也看不到自己對別人的傷害。最終導致陳念失手把她推下樓,大概她至死也不知道為什麼吧!
魏萊為什麼不理解別人的感受?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2》一書中作者提到,孩子必須首先在乎自己的感受,才能在乎別人的感受。
孩子的行為都是以他們的感受為基礎的。在理解他人並做出決定之前,必須先了解並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不關心自己的感受,那要求他理解別人的感受就如同不教他騎自行車而讓他直接騎自行車一樣。
父母在對孩子出現的問題的反應,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影片中魏萊父母更重視她的成績,她的成績很好,因為復讀過一次,她爸快一年沒跟她講話。因為怕再復讀,她才會去求陳念。
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提出,孩子只有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才能夠在學校、家裡、在與同伴玩耍中以及處理所有的人際關係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魏萊的父母更在乎她的成績,對她的情感是漠視的。即使警察找到他們,她的媽媽也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她爸也默不作聲。回過來頭,也不會給她進一步的指引。所以,才導致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侵犯別人。
怎樣做才可以提高對他人的理解能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主導自己的生活,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善於思考,理解他人。《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2》這本書提出的解決問題法可以讓孩子思考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
一 和孩子介紹關於情感的字詞
首先,要跟孩子介紹關於情感的字詞。從高興、傷心、生氣、害怕、驕傲和沮喪這幾個詞開始。
從高興這個詞開始,父母可以問孩子:
什麼事能讓你高興?
什麼事可能會讓別人高興?
什麼事能讓你和你弟弟高興?
什麼事能讓警察和老奶奶高興?
……
孩子學會了關於情感的字詞,才能在自己遇到情感問題時清楚自己的感受並清晰地講出來。
進階版的情感字詞還有擔心和寬慰、同情和共情、不耐煩和失望、孤獨、嫉妒、尷尬。
接著,可以告訴孩子,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感受。
同一個人,對同一件事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經過每日的練習,孩子也理解了情感對人能產生的影響,就可以把這些練習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了。我們尋找關於感受的時機,並向孩子提出問題:「當……時,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在練習中,先讓孩子考慮自己的感受,不必考慮別人的感受。
二 教孩子學會傾聽
有的時候,我們衝孩子一頓大喊大叫,孩子沒有任何反應。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免疫力,不再擔心受到懲罰。
而傾聽,可以使我們尊重他人,避免我們從對方那裡得到錯誤的結論,了解到別人的感受與我們的不同,注意到一些有助於我們理解對方的一些線索。
如果影片中,魏萊可以去傾聽別人,那她一定不會成為一個施暴者。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真正傾聽了孩子所說的話,孩子也會聽你說。孩子沒有很好的傾聽別人,就有可能誤解別人。而孩子學會了傾聽,也就學會了理解他人的感受,也會有助於解決他遇到的問題。
三 教孩子學會解讀表面之下的線索
如果不想清楚別人做一件事的原因,我們就極有可能誤解別人。然而,事實卻常常並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樣。
為了讓孩子認識到別人的行為可能不止一個原因,可以在家裡用假設的人物和孩子玩「還有別的原因嗎?」的遊戲。通過用假設的人物玩「接下來你說什麼?」的遊戲,可以了解你的孩子會做出什麼反應。
當孩子對別人的行為可以列出集中可能的解釋並做出不同的反應之後,可以和之前練習過的感受技能結合起來。在虛構人物中練習,讓孩子意識到別嗯的行為可能有別的原因,而不是故意針對自己,可以有助於孩子減少憤怒的情緒。
最後,要隨時利用現實中出現的機會和孩子討論動機問題,從而可以幫助孩子修正自己的行為。
結語
能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在人的一生中都是至關重要的。這項能力通過書中的練習可以學會,但是,在孩子以後的成長過程中,還需要繼續培養和鍛鍊這個能力,讓他們可以在生活中熟練運用。
魏萊的家境是優渥的,她的父母對她的要求也極高,也以她為傲,原本也打算考北大的她本來有著光明的前途,最終卻葬送在不理解他人上,願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快樂、自信、適應社會能力強、情商高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