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一部反映校園欺凌的電影《少年的你》在國內上映,因其有關高考、校園霸凌、家庭教育等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擊中了無數觀眾的痛點。
寧靜的校園,胡小蝶釋然,仿佛擁抱希望,從教室的走廊一躍而下,眼神裡沒有一絲對生活的留戀;一聲悶響,沒有激起一點波瀾;面對曾經活生生的同學,這些繁花似錦般的少年像極了魯迅筆下圍觀行刑的群眾,冷血、無情。
魏萊,站在走廊上,面容美麗,落落大方,人畜無害,楚楚動人,看著陳念給胡小蝶的遺體蓋上校服,露出詭異的表情。
作為片中的反派角色,一出場便以王熙鳳「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式鎮住全場。
聽「魏萊」這個名字,就知道她的爸爸媽媽對她寄予了厚望。
從小到大,父母給她提供最優渥的物質條件,精英式的教育,吃好、穿好、用好,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取得好成績、考好的大學。
她的優異成績、獎盃、榮譽,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討好自己的父母,獲得他們的歡心。
在父母面前,她要把自己偽裝成乖乖女;而內心,她渴望獲得父母真誠的理解和關愛,而不是建立在自己不停地討好和學習上。
長期的嚴厲苛責、缺乏關愛的父母把魏萊壓製得沒有了自己。於是,欺凌同學變成了她宣洩內心消極情緒的一個口子,第一次嘗到控制別人生活的甜頭後,一發不可收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魏萊的失控,她的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魏萊的媽媽,知識分子,外人面前優越感十足;卻生活在魏爸爸的恩威之下,一切看魏爸爸的臉色行事,沒有自我。
當陳念說出胡小蝶的死跟魏萊有關係,被警方調查問話的時候,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並沒有認為自己的孩子對胡小蝶的死負有責任,反而認為胡小蝶自殺是因為玻璃心,並指出什麼樣的家庭會出什麼樣的孩子,她的家庭跟這些孩子不一樣。
媽媽說話的神態與語氣和魏萊在審訊室如出一轍。
魏萊的爸爸,事業有成,又冷酷無情,像極了《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陳老爺,沒看到人就能感受到絲絲寒意;從魏萊的口中得知,因為復讀,自己的爸爸整整一年沒有跟她說過話;從小到大,獲得父親關懷的唯一方式就是考個好成績。
氣勢洶洶的魏萊,為什麼會跪下來求陳念?就是害怕自己欺凌陳念的監控影像,被爸爸看到;可以想像,魏萊的爸爸在生活裡,是多麼讓人害怕的一個人,讓魏萊可以不要一點尊嚴跪下來求自己看不上眼的人。
整個電影裡,魏爸爸唯一出場的畫面,就是認領魏萊屍體的時候。聽聞自己家孩子因為校園欺凌意外致死,首先不是心痛,而是覺得孩子丟了他的臉面,甚至連女兒最後一面都不願見,直接拂袖而去。
外人看來,不愁吃、不愁喝,父母高知,家境優越的魏萊,在家庭生活中,從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真正的愛和關懷,內心孤獨無助、渴望被認可、渴望被欣賞;
年少時的她,應該也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女孩,內心善良,多愁善感,高興了會笑,難過了會哭;只不過在父母的錯誤教育下,開始撒謊、消極,無法認識真實的自己;面對父母的強勢霸道,偽裝真實的情感,以致心理生病、變態;外表清純甜美,心理陰暗扭曲。
魏萊對胡小蝶、對陳念的校園暴力行為,令人憤慨,讓人心痛;然而,魏萊何嘗不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父母的冷血,讓她從一個天真善良的小女孩變成殺人兇手,最後親手葬送自己的性命,甚至沒有引起自己的親生父母一絲絲的憐惜。
她的人生,如果有過一絲溫暖,有過父母的真誠相待,也不至於落此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