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電影《少年的你》講述了一場高考前夕的校園意外,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在金像獎上包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新演員、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服裝設計八項大獎。周冬雨憑藉影片斬獲金馬金像雙料影后,易烊千璽也獲得了最佳新演員獎的殊榮,前途不可估量。
《少年的你》是一部校園霸凌題材的影片。談到校園霸凌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我們學生時代一般都親歷或者身邊發生過。面對校園霸凌,家長關心程度不深,老師管理上的迴避,社會懲罰力度不夠,導致霸凌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訓,被霸凌者心灰意冷。校園霸凌為何屢禁不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家庭、學校和社會都難辭其咎。
01「心理學」分析霸凌者的家庭原因
禍起蕭牆:權勢家庭的「關心不夠」與"教育有限",變成了人性的「照妖鏡」。
魏萊是校園中的施暴者,也是家庭中的"被霸凌者"。
魏萊這個角色可惡又可悲,人前的魏萊是個乖乖女,長得漂亮成績好,背後她和同夥兒欺負胡小蝶間接致其自殺,對陳念做出很多侮辱的事。當警察上門調查被霸凌者死因時,魏萊母親說到自己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而自殺的孩子是家庭教育不行和玻璃心。
一言一語都是對自己"教育成功"的驕傲,同時也是對死者的輕蔑。那麼魏萊母親所謂的"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呢?是把成績好當成唯一衡量標準,不關心是最大的失敗。
心理學上「面子守恆理論」表示:「如果你做了一件自己覺得丟面子的事,但卻並沒有發現自己的面子被別人賺去了,那你的面子並沒有丟,只是掉了而已」。
而魏萊的父親將身外之物看得比生命更重,將工作中的一種「面子需求"帶到了生活之中。因為魏萊復讀覺得給自己丟臉而冷暴力,認屍時也只有失望。這種毫無人性的家庭斷送了魏萊的未來。魏萊是校園中的施暴者,卻是因家庭施加的霸凌致使其沒有了一絲絲的人性。將霸凌當做玩笑,何其可悲?
02 霸凌少年與被霸凌者的心理現象
① 霸凌者:皆是「被霸凌者」,是「雙重身份」擁有者心理學上的"自卑心理":一味的欺負別人獲得快感的人,其內心都是自卑的,他用欺負弱者的方式欺騙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研究表明:社會上50%的施暴者都來自有虐待行為的家庭。
從一定角度上看,魏萊是一個缺乏家庭關愛的孩子。為什麼魏萊會如此殘忍地對待身邊的同學?
因為她們得不到關愛,只能從欺負別人身上得到快感。她們把家裡的壓抑,內心的扭曲,對父母的害怕,演變成了她們對弱者的欺凌。
不可否認的是,一部分霸凌者自身也是"被霸凌者"。霸凌者施暴的根源和家庭的負面影響密不可分。
班杜拉的經典實驗表明:攻擊性行為是可以模仿而來的。有些霸凌者則是由於幼年與社會群體隔離,從而缺乏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他們會通過不恰當的行為與他人建立人際聯結 。這些霸凌者需要心理援助來轉變他們扭曲的人際鏈條。
② 被霸凌者:皆是從「特殊」到'孤立",再到"欺凌"霸凌:是指只有攻擊者在某種權力(身體或社會地位)上強於受害者,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而造成傷害的攻擊行為。
另一個問題:陳念為什麼會被欺凌?
陳念的母親因為創業失敗在外躲債,留陳念獨自面對追債者和霸凌者,每次和陳念通電話只會讓孩子忍著,等孩子長大成人後就好了。
遇事只會逃避忍讓的父母,只會讓孩子在面對問題時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所以陳念也一再忍讓、躲藏,但是在步步緊逼之下,終於爆發,失手殺了魏萊,自己也再一次遭受了人生的黑暗。
03 霸凌形式與被霸凌者特徵分析
① 霸凌主要有三種形式:語言上:嘲笑諷刺,起侮辱性外號,言語威脅肢體上:肢體上的衝突,毀壞財物社會關係上:聯合他人排擠孤立,散播關於他人的謠言② 被霸凌者的主要特徵:焦慮:對自己沒有一點信心,老怕惹別人不高興,總擔心被群體孤立;
順從:過於聽話,沒有自己的想法,叫幹什麼幹什麼;
脆弱:自理能力太差,遇到一點挫折就崩潰。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霸凌者也是像野獸捕獵一樣專挑好下手的"獵物"。
04 家庭、學校和社會需共同撐起一片藍天
① 家庭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1. 對孩子全身心的呵護:全身心陪伴,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撐,尤其是孩子性格養成時期的陪伴至關重要。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何種情況,父母永遠是他們堅實的後盾。
2. 跟孩子保持暢通的交流:耐心傾聽孩子的所懼,像朋友一樣和孩子一起商議積極穩妥的行動方案。
3. 建立自信心:要時常給予孩子鼓勵。家庭建設等相關問題,徵求孩子意見,積極採納。同時布置一些由簡入繁的任務,讓孩子保持成就感和對生活的掌控感。
4. 灌輸頑強精神,塑造英雄氣概:多給孩子講那些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英雄故事,從小在孩子心中播下勇敢的種子。
5. 引導孩子結交良師益友: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孩子如何辨別並結交良師益友,這都能讓孩子受益匪淺。
當我們的孩子在家長關愛下健康成長,擁有強健的體魄,無所畏懼,並且善於尋求支持與幫助時,霸凌者自然會乖乖遠離我們的孩子。
② 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霸凌事件中,由於學校監管不到位,校園霸凌事件才屢禁不止。老師們為了提高升學率,一味的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近乎瘋狂,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除此之外,服從權威心理和校園霸凌是息息相關的。學生們之所以會霸凌別人,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很容易受到學校裡的權威影響。
比如老師以及班幹部的影響。根據調查,28%的學生認為,老師不喜歡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負。有些老師和班幹部對學習不好或者調皮的學生可能抱有偏見,有時會不公平對待這些學生。據調查,38%的學生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更容易受欺負。
學校權威主導集體的是非言論。只要是老師或者班幹部對某些學生厭惡、辱罵、甚至是冷暴力,其他的學生也容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去效仿。因此,霸凌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個體服從權威,從而使平時乖巧的學生也加入施暴者的行列。
學校需要和家長共同配合,教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團結,學會分享。學校應該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情況,讓孩子懂得和老師分享自己的內心,讓孩子懂得團結的重要性,讓孩子懂得語言暴力和肢體傷害一樣嚴重,學做人和學知識同等重要。
③ 社會環境的耳濡目染:我們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下,社會環境也在無形中影響著每個人,尤其是還未完全定型的未成年人,他們會下意識模仿身邊的人、事、物。學校周邊網吧、KTV等娛樂場所環境,這些魚龍混雜的地方很容易讓懵懂少年步入不歸路,這種環境也成為了校園霸凌的溫床。社會教育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環,給未成年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至關重要。
結束語:
影片中本該花樣年華的少年們卻因校園霸凌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願每個親歷過校園霸凌的少年都能勇敢的走出內心的陰霾,願每個少年純潔的意氣永葆鮮潤。
制止校園霸凌必須要多方努力,家庭、學校和社會缺一不可,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從根源上制止校園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