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時期,晉陝交界的黃河河防,是由國民黨駐陝部隊和八路軍後方留守部隊共同守備的屏障西北、衛護西南的一條重要戰線,也是陝甘寧邊區通向各抗日根據地的重要通道。保衛好從宜川到府谷的千裡河防,阻止日軍西進,是邊區軍民的頭等大事。
1938年二三月間,日軍佔領風陵渡,進逼潼關,瘋狂炮擊河防陣地。陝甘寧邊區直接處於日軍的進攻之下,形勢驟然危急。為了保衛河防,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於3月3日發表《告民眾書》,號召「全邊區人民緊急動員起來,配合軍隊參加抗戰」。3月5日,《新中華報》也發表了題為《保衛邊區、保衛西北》的社論,號召廣大軍民「緊緊地團結,擊破日寇的進攻」。
3月12日,日軍一支2000多人的精銳部隊佔領山西興縣。次日,在10多架飛機的掩護下向神府河段發起攻擊,企圖強渡黃河。駐防此地的警備第六團採取半渡而擊的戰術,在日軍渡河隊形密集之際,進行猛烈炮擊,並以部分機動兵力迂迴河東襲擊日軍側背,陷日軍於兩面夾擊之中,致日軍死傷100餘人,倉皇退回興縣。
5月初,不甘失敗的日軍在離石一帶集結了1個團的兵力,配備30餘門炮,再次沿汾(陽)離(石)公路西進,進犯河西宋家川河防陣地。宋家川是黃河岸邊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陝晉兩省的重要水上通道,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駐防的警備第八團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將團主力東渡到離石西北地區,以襲擊和伏擊等手段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在殲滅日軍200餘人後,迫使日軍不敢貿然西進,保衛了宋家川戰略要地。
1939年元旦,日軍兵分三路,每路約1000餘人,附大炮10門,同時炮擊河西固臨縣泯金灘和延長縣馬頭關、涼水崖,妄圖強渡黃河。延長縣抗日軍民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在涼水崖渡口西岸的石崖上鑿出一條長石洞,洞口開在側面,正面鑿有許多射擊孔,洞外用雜草、樹枝偽裝,使整個渡口形成了一道具有相對縱深的堅固防禦體系。駐防的警備第五團第二營官兵早已做好迎敵準備,待日軍一陣狂轟之後渡河距西岸只有200米時,突然集中火力向日軍射擊,河中日軍死的死,傷的傷,落水的落水,其後續部隊見狀落荒而逃。與此同時,駐守泯金灘、馬頭關的警備第五團也打敗了日軍的進攻,共擊斃日軍80餘人。
6月5日,日軍萬餘人進佔軍渡,以大炮集中轟炸宋家川、棗林坪一線的河防陣地。次日,日軍進攻孟口、磧口,並以飛機對西岸李家溝河防陣地及沿河村鎮進行狂轟濫炸。同時,另一部2000餘人的日軍佔領馬頭關、涼水崖東岸陣地,企圖強渡西犯。9月4日,日軍再次進佔軍渡,炮擊宋家川。11月23日,日軍進佔磧口、孟口兩鎮,炮轟河西河防村鎮,並在炮火掩護下實施強渡。12月初,日軍再次進犯軍渡,佔領李家崖,炮轟宋家川等地。在河東八路軍和遊擊隊的配合下,河西河防部隊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犯,挫敗其一次次強渡的圖謀。
1942年3月,日軍「掃蕩」河東沿岸各地,炮轟河西陣地。邊區軍民英勇反擊,河東沿線的八路軍、遊擊隊及駐防友軍,合力擊退日軍。在幾年的保衛河防戰鬥中,河防部隊指戰員以保衛陝甘寧邊區,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堅定信念和高昂的戰鬥熱情,與日軍英勇作戰78次。邊區民眾以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愛國情懷和神聖責任感,積極參加自衛軍,為河防部隊運送糧草,隨同作戰部隊上前線抬擔架,護理傷病員。固臨、延長、延川縣有4000多名自衛軍、1000多頭牲口配合主力開赴前線,而且多次主動出擊河東,擾亂並鉗制日軍。宋家川120名水手全部參加自衛軍,協助主力部隊作戰。邊區政府還組織民眾自衛軍站崗、放哨,維護社會秩序安定,使河防部隊有一個可靠安全的後方。國共攜手,軍民大聯合,使千裡河防成為日軍不可逾越的堅固防線,勝利地保衛了邊區、保衛了黨中央的安全。
(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佘林君)
編輯: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