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故事】堅實的屏障——陝甘寧邊區的抗日武裝力量

2020-12-22 西部網

全面抗戰爆發後,陝甘寧邊區雖然不是直接抗日的區域,但革命武裝力量卻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時邊區面臨兩大敵人:一是日軍已兵臨黃河東岸,對邊區虎視眈眈。二是邊區南、北、西三面的國民黨頑軍不斷挑起「磨擦」,甚至發動軍事進攻。為此,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對邊區的革命武裝力量作了調整。

1937年8月,八路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時,從各師中抽出一部分兵力組成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以保衛中共中央和邊區的安全。12月,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改為八路軍留守兵團。中央軍委給留守部隊下達的任務是「保衛邊區,肅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衛河防,保衛黨中央,鞏固與擴大留守部隊」「建設正規化部隊,提高戰鬥力,加強戰鬥準備,培養與積蓄幹部」。由於八路軍留守兵團擔負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團吃飯。」

陝甘寧邊區的武裝力量除八路軍留守兵團外,還有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群眾武裝組織抗日自衛軍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

成立於1937年8月的陝甘寧邊區保安部隊是由各地的遊擊隊、警衛隊等地方武裝改編而成的,下轄10多個保安大隊和若干保安隊、警衛隊,基本做到每個縣都有1個保安隊,總兵力約5000人。其主要任務是動員與組織民眾進行抗日救國活動,鎮壓漢奸、反動派的陰謀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和治安,協助八路軍留守兵團保衛陝甘寧邊區。1938年3月,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及其所屬部隊劃歸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部指揮。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建立地方性民眾抗日軍事組織也很重視。1937年8月25日,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作出《關於改造赤衛軍的決定》,將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起了重要作用的赤衛軍改名為抗日自衛軍,規定抗日自衛軍是半軍事性質的群眾武裝組織,是保衛邊區的武裝力量,是抗日的後備軍。據統計,1937年至1938年,自衛軍直接配合八路軍留守兵團和保安部隊進行剿匪作戰數十次,消滅大小武裝土匪40餘股,斃傷俘千餘人,繳獲各種槍械1700餘支、彈藥20餘萬發。到1938年年底,邊區抗日自衛軍已發展到22萬多人,基幹自衛軍3萬多人,其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女自衛軍。為加強對這支武裝的領導,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專門設立了人民武裝科,各縣設保安大隊部,縣長兼大隊長。八路軍留守部隊、保安部隊、自衛軍三位一體,圓滿完成保衛千裡河防、剿滅土匪、阻止或粉碎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的任務。

抗日戰爭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後,日本侵略者調整其對華政策。1941年至1942年,在日軍空前殘酷的「掃蕩」和「清鄉」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傷亡慘重,部隊減員較多,根據地面積不斷縮小、人員大幅減少。這種情況下,陝甘寧邊區和其他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聯繫日益困難,保持與其毗鄰的晉西北根據地的聯繫就顯得尤為重要。1942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統一陝甘寧和晉綏這兩個區域的軍事指揮和軍事建設。6月10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在延安正式成立。八路軍留守兵團和保安部隊整編入聯防軍,經過整編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總兵力為5個旅21個團,共3.2萬餘人。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成立後,立即遵照毛主席關於「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展開連續的對敵反攻,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向敵佔區「擠」地盤。到1943年底,共「擠」掉日偽據點50多個,恢復了1000多個村莊,粉碎了敵人大小13次「掃蕩」。至此,在作為陝甘寧邊區屏障的晉西北地區,戰場局面由敵進我退轉變成我進敵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陝甘寧邊區地域狹小,為何日軍卻屢戰屢敗?戰爭史上一大奇蹟!
    前言:陝甘寧邊區的基礎是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盧溝橋事變後,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國民黨談判達成的口頭協議,按照團結抗日的原則,對邊區進行了更名改制。1937年9月6日,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蘇維埃政府 正式改稱陝甘寧邊區政府 。
  • 【延安記憶】延安時期陝甘寧邊區法治實踐的當代啟示
    革命聖地延安馬列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重要的精神指導,通過馬列主義中國共產黨人選找到了以黨為領導、以人民群眾為基礎、以法治為力量的重要的發展思想,並以此在延安時期的陝甘寧邊區建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為我黨的革命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 保衛河防 保衛邊區
    全面抗戰時期,晉陝交界的黃河河防,是由國民黨駐陝部隊和八路軍後方留守部隊共同守備的屏障西北、衛護西南的一條重要戰線,也是陝甘寧邊區通向各抗日根據地的重要通道。保衛好從宜川到府谷的千裡河防,阻止日軍西進,是邊區軍民的頭等大事。1938年二三月間,日軍佔領風陵渡,進逼潼關,瘋狂炮擊河防陣地。
  • 王維舟:一把钁頭保衛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維舟帶領三八五旅留守隴東地區,領導軍民用一把钁頭展開生產自救運動,鞏固八路軍總後方,保衛了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安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全面侵華。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 烽火呂梁山:保衛延安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前衛陣地
    抗日戰爭時期,以呂梁為中心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形成了阻敵西進的堅固屏障,成為保衛延安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前衛陣地。75年前,隨著小說《呂梁英雄傳》的風靡,晉綏邊區的戰鬥英雄事跡廣為流傳。從此,英雄的呂梁山同呂梁英雄們一起聲名遠揚。
  • 在《隱形守護者》裡,去陝北邊區的肖途為什麼要坐火車去武漢?
    對於不少第一次接觸《隱形守護者》的玩家來說,「站海上」肯定是不陌生的名字,多少次成為邊區同樣需要的有志青年。不過既然肖途的目的地是位於陝北的邊區,那他為什麼要從上海坐火車前往武漢呢?我們的祖國如今是世界上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裡程最長的國家,以至於很多人已經難以想像舊中國的交通到底有多落後。
  • 清河區建立三位一體的武裝力量,大挖抗日溝改造平原地形
    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必須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如果不在敵後建立起根據地,遊擊戰爭是不能夠長期地生存和發展的。抗日根據地就是遊擊戰爭的後方。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的基本條件,一是要發動並組織廣大抗日軍民進行抗日根據地各方面的建設,建立鞏固的抗日民主政權,二是要發展抗日武裝,使用這支武裝發動和組織廣大群眾,戰勝敵人的進攻。
  •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為強化園區史料支撐,平度市成立了工作專班,先後2次進京拜訪劉謙初烈士的女兒劉思齊,現場聆聽革命故事,瞻仰烈士遺物,追憶烈士革命事跡,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一口戰時用來傳遞消息的「警鐘」,當年從這裡隱蔽俯瞰村外交通要道敵情可獲最佳視角,連同山腳下矗立的「平度抗日英雄紀念碑」,都在講述著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智勇無畏保衛家園、浴血抗擊侵略者的故事。    1938年,抗戰全面爆發第二年,中央發出了「應以發動遊擊戰爭與建立遊擊區的根據地為中心」的指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決意在膠東創立以大澤山為中心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