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爆發後,陝甘寧邊區雖然不是直接抗日的區域,但革命武裝力量卻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當時邊區面臨兩大敵人:一是日軍已兵臨黃河東岸,對邊區虎視眈眈。二是邊區南、北、西三面的國民黨頑軍不斷挑起「磨擦」,甚至發動軍事進攻。為此,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對邊區的革命武裝力量作了調整。
1937年8月,八路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時,從各師中抽出一部分兵力組成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以保衛中共中央和邊區的安全。12月,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改為八路軍留守兵團。中央軍委給留守部隊下達的任務是「保衛邊區,肅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衛河防,保衛黨中央,鞏固與擴大留守部隊」「建設正規化部隊,提高戰鬥力,加強戰鬥準備,培養與積蓄幹部」。由於八路軍留守兵團擔負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團吃飯。」
陝甘寧邊區的武裝力量除八路軍留守兵團外,還有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群眾武裝組織抗日自衛軍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
成立於1937年8月的陝甘寧邊區保安部隊是由各地的遊擊隊、警衛隊等地方武裝改編而成的,下轄10多個保安大隊和若干保安隊、警衛隊,基本做到每個縣都有1個保安隊,總兵力約5000人。其主要任務是動員與組織民眾進行抗日救國活動,鎮壓漢奸、反動派的陰謀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和治安,協助八路軍留守兵團保衛陝甘寧邊區。1938年3月,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及其所屬部隊劃歸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部指揮。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建立地方性民眾抗日軍事組織也很重視。1937年8月25日,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作出《關於改造赤衛軍的決定》,將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起了重要作用的赤衛軍改名為抗日自衛軍,規定抗日自衛軍是半軍事性質的群眾武裝組織,是保衛邊區的武裝力量,是抗日的後備軍。據統計,1937年至1938年,自衛軍直接配合八路軍留守兵團和保安部隊進行剿匪作戰數十次,消滅大小武裝土匪40餘股,斃傷俘千餘人,繳獲各種槍械1700餘支、彈藥20餘萬發。到1938年年底,邊區抗日自衛軍已發展到22萬多人,基幹自衛軍3萬多人,其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女自衛軍。為加強對這支武裝的領導,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專門設立了人民武裝科,各縣設保安大隊部,縣長兼大隊長。八路軍留守部隊、保安部隊、自衛軍三位一體,圓滿完成保衛千裡河防、剿滅土匪、阻止或粉碎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的任務。
抗日戰爭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後,日本侵略者調整其對華政策。1941年至1942年,在日軍空前殘酷的「掃蕩」和「清鄉」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傷亡慘重,部隊減員較多,根據地面積不斷縮小、人員大幅減少。這種情況下,陝甘寧邊區和其他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聯繫日益困難,保持與其毗鄰的晉西北根據地的聯繫就顯得尤為重要。1942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統一陝甘寧和晉綏這兩個區域的軍事指揮和軍事建設。6月10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在延安正式成立。八路軍留守兵團和保安部隊整編入聯防軍,經過整編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總兵力為5個旅21個團,共3.2萬餘人。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成立後,立即遵照毛主席關於「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展開連續的對敵反攻,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向敵佔區「擠」地盤。到1943年底,共「擠」掉日偽據點50多個,恢復了1000多個村莊,粉碎了敵人大小13次「掃蕩」。至此,在作為陝甘寧邊區屏障的晉西北地區,戰場局面由敵進我退轉變成我進敵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