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呂梁山:保衛延安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前衛陣地

2020-12-22 中國軍網

田家會戰鬥中,戰士們嚴陣以待,靜候來敵。資料圖片

在晉西大地上橫亙著一條縱貫南北的呂梁山脈,它西隔黃河與陝北相望,是由晉入陝的天然門戶。抗日戰爭時期,以呂梁為中心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形成了阻敵西進的堅固屏障,成為保衛延安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前衛陣地。75年前,隨著小說《呂梁英雄傳》的風靡,晉綏邊區的戰鬥英雄事跡廣為流傳。從此,英雄的呂梁山同呂梁英雄們一起聲名遠揚。

紅軍東徵的主戰場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為鞏固陝甘根據地,毛澤東提出「以發展求鞏固」的策略,決定向東「主要做山西的文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舉行擴大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作出渡河東徵的戰略決策。

1936年2月下旬,毛澤東、彭德懷率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進入呂梁境內。部隊一舉突破閻錫山的黃河防線,佔領黃河以東數百裡地區。之後,紅軍又兵分左、中、右3路,南下河東,揮戈北上,轉戰於晉西南、晉中和晉西北廣大地區,橫掃大半個山西。

4月上旬,擔任側翼的紅28軍在軍長劉志丹、政治委員宋任窮率領下,奉命向三交鎮之敵發起進攻。14日午後,劉志丹親赴前沿陣地指揮戰鬥,在向敵人發起衝鋒時,不幸左胸中彈。彌留之際,他告訴身邊同志:「讓宋政委指揮部隊趕快消滅敵人。」

5月初,蔣介石、閻錫山調集15個師20萬兵力壓境呂梁。國難當頭、情勢危急,為保存抗日力量,「促進蔣介石氏及其部下愛國軍人們的最後覺悟」,中共中央於5日決定回師陝北。

東徵戰役前後歷時75天,其間,紅軍總指揮部始終在呂梁的石樓、交口地區活動。部隊一邊參加戰鬥,一邊發動群眾,革命鬥爭開展得如火如荼,先後在山西20多個縣播下了抗日的種子,發動8000多名工農子弟參加紅軍,僅呂梁境內就有3000多人,籌款30餘萬元,為解決陝甘根據地的經濟困難和增強紅軍實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往延安的「鋼鐵走廊」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不僅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還大肆破壞我地下交通線,延安通往各地的聯繫被悉數封鎖。為粉碎敵人圍困,在周恩來親自領導下,各地陸續建立了黨內交通專職機構和地下秘密交通線。

毗鄰延安的呂梁地區,因地跨晉西南、晉西北,連接陝北、山西,成為連接黨中央與華北、華中、華南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樞紐,被譽為通往延安的「鋼鐵走廊」。

1938年,中共晉西南區黨委以駐地孝義縣為中介點,開闢了一條秘密交通線。這條秘密交通線往東經汾西過同蒲鐵路到晉東南,往西經隰縣過黃河去延安。在一年多時間裡,這條交通線承擔了大量的秘密接轉任務。後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閻錫山在山西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晉西事變,大肆絞殺抗日政權、殺害進步人士,這條交通線遭到嚴重破壞。

1940年2月,在晉綏邊區黨委領導下,一條由晉西北直達晉東南的新的交通線秘密建成。為了保障交通線的安全暢通,晉西區黨委還在文水境內訓練了一批秘密交通員,建立起從文水通往晉東南的兩條幹線和一條備用線;八路軍第120師派出部隊專門負責掩護與執行秘密接送任務。

1941年以後,日軍對山西地區的分割、封鎖和包圍進一步加劇,呂梁秘密交通線陷入更加艱難的處境。1942年1月,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據地之間必須建立通過敵人封鎖的秘密交通線。隨後,晉西區黨委和晉綏軍區經過仔細偵察和縝密分析,決定以興縣為中介點,開闢北、中、南3條秘密交通線,由此連通了北嶽二分區、太行二分區和太嶽一分區通往延安的道路。

在條件十分艱難、鬥爭極其險惡的情況下,呂梁軍民不畏艱險,突破敵人的分割、封鎖和包圍,通過秘密交通線接送了數以萬計的幹部安全到達目的地,為延安和各根據地之間運送了1000餘噸重要戰略物資,為開展敵後抗日鬥爭提供了有力保障。

艱苦卓絕 浴血抗戰

1937年11月日軍佔領太原後,繼續深入山西腹地肆意踐踏。翌年初,日軍侵入呂梁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抗戰中,日軍在呂梁境內製造的慘案多達上百起,2萬餘人慘遭殺害,死亡百人以上的慘案就有20餘起。

面對兇殘的敵人,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抗爭。1942年春,日軍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實施長達84天的春季大「掃蕩」。抗日軍民廣泛採用襲擊、伏擊、阻擊等遊擊戰術,歷經艱難奮戰,終於粉碎了日軍的「掃蕩」。

5月中旬,華北日軍一部向駐興縣的晉西北軍區領導機關發起突襲。從14日黃昏開始,日偽軍先頭部隊就多次發起試探性進攻,被我偵察警戒部隊接連阻擊。17日拂曉,日軍侵入興縣縣城。但我黨政機關早已帶領城區居民轉移,興縣實為一座空城。日軍奔襲未果,立即撤離縣城,在白家堰村地區遭我遲滯。

18日上午,日軍開始突圍。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第716團在白家堰村東南的二京山地區設伏,殲敵先頭部隊100餘人大部。接著,該團又搶奪龍尾峁東南高地,斷敵退路;山西新軍工衛旅和興縣遊擊大隊也迅速佔領西南有利地形,陷敵於重圍之中。日軍連續向第716團陣地發起七八次衝擊,遭該團頑強阻擊,戰鬥一度發展到白刃相見。18日夜,日偽軍突圍南逃。

19日黎明,第716團主力和工衛旅一部將日偽軍再次包圍在田家會村附近。當日18時30分,我軍發起總攻,從三面圍殲龜縮之敵。經過3個多小時激戰,將敵大部殲滅,剩下的百餘日偽軍乘夜向東逃竄,至奧家灘與小馬坊之間遭我偵察連和嵐縣遊擊大隊截擊。至此,田家會戰鬥宣告結束。

此役,八路軍以傷亡75人的代價取得殲敵500餘人的勝利,是晉西北抗日軍民在1941至1942年的反「掃蕩」、反「蠶食」鬥爭中取得的一次較大勝利的戰鬥,也是抗戰時期一個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從1943年春開始,呂梁地區遵照毛澤東「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廣泛發動人民群眾,靈活運用地雷戰、麻雀戰、地道戰等遊擊戰術,深入敵後開展抗日鬥爭。晉綏八分區作出重點圍困交城山芝蘭、岔口敵據點的行動部署,實行了全方位的「擠敵人」鬥爭,使被動局勢發生根本好轉。毛澤東得悉後指示晉綏軍區:「在其他各分區也令他們開展八分區那樣的戰鬥,打出威風來,擴大自己,擠小敵人」。

整個抗戰期間,以呂梁為抗日主戰場的晉綏邊區軍民英勇作戰,斃傷日偽軍10.7萬餘人,有力支撐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對日作戰。

晉綏根據地的腹心地

呂梁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31年5月,山西第一支工農武裝——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隊就在孝義縣辛莊村成立。1936年2月,山西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中陽縣蘇維埃革命委員會在柳林縣三交鎮成立。從此,革命星火迅速引燃三晉大地。

1937年9月,八路軍挺進山西後,相繼創建晉西南、晉西北和綏蒙大青山抗日根據地。之後,三塊根據地統一為晉綏邊區。1940年初,晉西北民主政權正式建立。位於呂梁山西麓的蔡家崖村,就是晉綏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長期所在地,這裡成為晉綏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晉西北「小延安」的美譽。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呂梁軍民在積極開展對敵鬥爭的同時,全面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推進政權建設和黨的建設,進行制度、法制創設。短短幾年時間內,邊區民主政權建設就逐步走向正規,創建了晉綏邊區模範抗日根據地。

與此同時,呂梁人民還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英勇頑強的鬥志和無私奉獻的情懷,為前線作戰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援,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突出貢獻。

位於呂梁山深處的雙池鎮西莊村,常年乾旱,百姓吃水十分困難。紅軍東徵時,毛澤東率部途經此地,了解到群眾吃水難的問題後,當即派人解決,並指示:「我們首先派出戰士去挑水,不僅要夠我們自己吃,還要把群眾家裡的水缸挑滿。」

於是,紅軍戰士們挑著木桶,來來回回行走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挨家逐戶送水。同時,幾支紅軍小分隊找遍溝溝窪窪,終於在村東小山腳下找到一眼細小的泉水,經過晝夜苦幹,挖出了一股清泉。從此,西莊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這股泉後來被取名為「幸福泉」,成為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見證。

抗日戰爭中,呂梁軍民齊心協力、並肩作戰,農救會、工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人人上陣,3萬多呂梁子弟加入八路軍主力部隊。從1940至1945年,晉綏邊區支援中央的經費佔到邊區財政的50%至60%,而呂梁幾個專區則佔到了70%。這塊浴血奮戰的熱土,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鑄就了輝煌的篇章。

相關焦點

  • 王維舟:一把钁頭保衛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
    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和護國、護法戰爭。1920年5月在上海加入朝鮮共產黨,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因此,被稱為「入黨比建黨還早的革命家」。他長期在川東組織武裝鬥爭,後參加川陝蘇區反圍攻和長徵,到達陝北後任中央軍委四局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王維舟帶領三八五旅留守隴東地區,領導軍民用一把钁頭展開生產自救運動,鞏固八路軍總後方,保衛了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的安全。
  • 【延安記憶】延安時期陝甘寧邊區法治實踐的當代啟示
    回顧我黨的發展歷史,延安時期陝甘寧邊區的法治可以為我國當前的依法治國提供有力參考。法治以此起始於我國的大革命時代,經過無數優秀中國共產黨的人的奮鬥和總結,馬克思主義和我國的特色結合在了一起。後來我黨的工作重心逐漸轉入了農村,在陝甘寧邊區建立了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經過不斷的發展而確立了依法治黨的道路,由此也為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依法治國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
  • 【黨史故事】堅實的屏障——陝甘寧邊區的抗日武裝力量
    1937年8月,八路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時,從各師中抽出一部分兵力組成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以保衛中共中央和邊區的安全。12月,八路軍後方總留守處改為八路軍留守兵團。中央軍委給留守部隊下達的任務是「保衛邊區,肅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衛河防,保衛黨中央,鞏固與擴大留守部隊」「建設正規化部隊,提高戰鬥力,加強戰鬥準備,培養與積蓄幹部」。
  • 保衛河防 保衛邊區
    全面抗戰時期,晉陝交界的黃河河防,是由國民黨駐陝部隊和八路軍後方留守部隊共同守備的屏障西北、衛護西南的一條重要戰線,也是陝甘寧邊區通向各抗日根據地的重要通道。保衛好從宜川到府谷的千裡河防,阻止日軍西進,是邊區軍民的頭等大事。1938年二三月間,日軍佔領風陵渡,進逼潼關,瘋狂炮擊河防陣地。
  • 陝甘寧邊區地域狹小,為何日軍卻屢戰屢敗?戰爭史上一大奇蹟!
    中共中央根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從1937年5月起,陝甘寧邊區進行不分階級、不分黨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選舉。到10月,完成了鄉、區縣的選舉成立各級議會和民主政府,奠定了邊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實行議會民主制度,是陝甘寧邊區政權建設中最重要的民主制度。邊區在鄉、區、縣各級選舉的基礎上,於1937年11月開始邊區議會選舉。
  • 孫憶祖父肖勁光:保衛河防用兵勁 以弱勝強敵掃光
    中新網8月26日電 香港《文匯報》26日刊文稱,抗戰期間,延安作為領導抗日戰爭的紅色大本營和全國進步青年嚮往的革命聖地,一直是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心腹之患。時任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兼任河防總指揮的肖勁光坐鎮陝甘寧邊區,率領留守兵團在晉西北、晉西、晉西南八路軍主力及友鄰部隊的配合下,先後對日作戰70餘次,殲滅日軍近萬人。
  • 延安精神:黨員幹部滋養初心、淬鍊靈魂的營養劑
    陝甘寧邊區首府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資料圖片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其次,繼承延安精神,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陝甘寧邊區地廣人稀,經濟社會發展落後。
  • 臨時改裝炮彈,一頓炸垮日軍陣地
    日軍本著這一戰略意圖,積極開始了準備對陝甘寧邊區發起更大規模的進攻。 深深了解黃河水文特徵的日軍,乘黃河汛期尚未來到,派出先頭部隊侵佔了沁州火車站。 得知日軍這次出動了1萬多人的部隊再次發動對陝甘寧邊區的掃蕩,負責保衛陝甘寧邊區安全的部隊積極備戰,堅決不讓日軍渡過黃河。
  • 兵全交給彭總,自己保衛邊區20年無怨言
    其實他把兵全交給了彭總,自己則保衛邊區20年,此間從無怨言。一、"守邊"的信任從1937年八路軍120師創建晉綏邊區開始,賀龍的"守邊"之戰就開始了。他的任務是保證晉綏邊區不落敵人之口,同時也是我軍的鎧甲之一,賀龍臨危受命來守護這件"鎧甲"。當時很多有志有才能的大將都衝到一線徵戰指揮,實現功業。
  • 《保衛延安》結尾,劉堪部2.4萬人被殲,為何胡宗南就全線潰退
    195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中,作者杜鵬程藝術地再現了1947年延安保衛戰的歷史畫面,介紹了蔣介石派遣胡宗南部重點進攻陝北期間,西北野戰軍在彭德懷司令員指揮下奮勇抗擊
  • 軍統在延安恥辱性失敗,派去32人全暴露,沒有完成任務,還惹來天大的...
    邊區保衛處共安排了三輛卡車,兩輛坐保衛人員。這三輛車在延安城南門停了好幾天,引起了軍統安插在延安的坐探的注意,他們迅速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西安方面。 軍統分析,周恩來一行往西安走,必然要經過國民黨控制區甘泉縣。該縣有一股被國民黨掌握的土匪,共有80多人槍。軍統便指使這股土匪在甘泉縣勞山設伏,準備刺殺周恩來。
  • 拾究之路|延安精神③:自力更生,突破封鎖的「那道光」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瘋狂進逼,國民黨實行經濟封鎖,陝甘寧邊區陷入困境。戰士們出無衣,食無油,書無紙,咽無菜,腳無鞋襪,冬無寒被。毛澤東看得明白,總有些反動派,每天都在等待邊區「塌臺」。怎樣封住嘲笑「塌臺」的嘴巴呢?唯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 原標題:青化砭伏擊戰:中央撤離延安後第一個勝仗
    原標題:青化砭伏擊戰:中央撤離延安後第一個勝仗   1947年3月起,國民黨軍對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毛澤東等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部隊,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陝北。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兵團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在彭德懷、習仲勳等指揮下,與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展開周旋,在撤離延安僅6天後就通過伏擊戰術取得了第一仗——青化砭戰鬥的勝利。
  • 八路軍留守兵團,保衛中央被譽為「御林軍」,功勞媲美三個主力師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八路軍第115師炮兵營、輜重營,第120師第359旅第718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第129師第385旅旅部和第770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共9000餘人,留守陝甘寧邊區。
  • 習仲勳:廣東改革開放的主要開創者和重要奠基人
    「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是黨在西北建立的一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僅有的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革命根據地,為而後形成的陝甘革命根據地及陝甘寧邊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心歸延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抗戰爆發後的延安在當時成為了一個極富吸引力的地方,全國各地懷抱著革命理想的知識青年爭相投奔而來。艾克恩談道:「抗日戰爭開始之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在這裡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成了革命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