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必須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如果不在敵後建立起根據地,遊擊戰爭是不能夠長期地生存和發展的。抗日根據地就是遊擊戰爭的後方。建立和發展抗日根據地的基本條件,一是要發動並組織廣大抗日軍民進行抗日根據地各方面的建設,建立鞏固的抗日民主政權,二是要發展抗日武裝,使用這支武裝發動和組織廣大群眾,戰勝敵人的進攻。
在清河區各級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的同時,清河地委根據中共山東分局關於重視地方抗日武裝建設的指示,要求全區各縣建立地方抗日武裝(各區建立中隊,各縣建立縣大隊或獨立營),配合主力部隊開展平原遊擊戰爭。
八路軍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和民兵這三種形式的武裝,是組成抗日根據地的支柱。它們既是根據地的創造者,又是根據地的保衛者。1940年1月,為利於主力部隊機動作戰,和加強地方武裝建設的領導,八路軍山東縱隊命令清河區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軍分區(又稱「第三支隊後方司令部」),馬千裡任司令員,景曉村兼政委,許雲軒任參謀長,張振一任政治部主任。抽調第三支隊基幹二營六連、壽光獨立團特務連及高苑第三大隊等近1000人,組成第六軍分區的直屬部隊。
軍區(軍分區)的基本任務是按照建立主力部隊、地方武裝與民兵(包括自衛團等)三位一體的武裝力量的指導思想,統一對當地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領導指揮,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執行群眾性、分散性、地方性遊擊戰爭的方針,整理與擴大自衛團,發展遊擊小組,實行根據地的戒嚴,如站崗放哨,盤查行人,建立情報網,嚴防奸細活動和偵察敵人情報;空舍清野,改造房屋和地形(如挖「抗日溝」等),反「掃蕩」、反「蠶食」,保衛根據地。
11月,為加強對清河區地方武裝建設的領導,統一指揮各地方武裝配合主力部隊機動作戰,八路軍清河軍區建立(原山東縱隊第六軍分區撤銷),楊國夫兼司令員,景曉村兼政委,陳楚兼政治部主任。清河軍區下轄清東、清西二個軍分區。清東軍分區:陳乙齋任司令員,韓克辛兼政委,王林任政治部主任;清西軍分區:張文韜兼政委,韓子衡任副司令員,畢秀清任政治部主任,各軍分區對外稱獨立團。各獨立團以各縣獨立營(縣大隊)為基礎組建,實行小團制,團以下不建營,直轄四——六個連。清河軍區成立後,逐步建立地方武裝,建立的各項制度,如教育制度、匯報制度、黨政工作制度等,統一管理教育,統一指揮作戰,並組織地方武裝源源不斷地升級補充主力部隊。
1940年底,在八路軍清河軍區的領導下,清河區的地方武裝及民兵建設有較快的發展。主要的有壽光獨立團(1940年底壽光獨立團升級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旅九團後,壽光重建壽光縣大隊)、長(山)桓(臺)獨立營(劉井戰鬥後,在獨立營基礎上組建長桓縣大隊)、鄒(平)章(丘)齊(東)邊防獨立營、齊東獨立營,以及臨淄縣大隊、鄒(平)長(山)三大隊、鄒平二大隊、長山八大隊、廣饒四大隊、鄒長獨立營、益壽臨廣四邊六大隊、鄒長五大隊等。清河區青年救國聯合會領導建立了清河區青年營長山、益都、壽光、臨淄、廣饒等縣均建立青年武裝即青年中隊。這些地方武裝與民兵、自衛團組織,配合主力部隊,堅持對日作戰,襲擾敵人據點,破壞敵人交通、通訊設施,挫敗頑固派的進犯和日軍小股部隊的「掃蕩」,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大大鼓舞了清河區抗日軍民戰勝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清河區在地方武裝升級補充主力部隊的工作中,存在單純主力化的觀點,在一段時期發生過「連根拔」的現象,使一些縣區的地方武裝鬥爭受到削弱,也影響了縣區基層幹部發展地方武裝的積極性。
為加強對人民武裝鬥爭的領導,改變人民武裝分散鬥爭的狀態,以適應戰爭的需要,1943年1月,清河區行署在就當前政府工作任務發布的指示中要求,發展人民武裝,開展軍事性、分散性的武裝鬥爭;整頓擴大縣區遊擊隊;地方武裝升級主力部隊。2月,清河區建立人民武裝委員會(簡稱「武委會」),傅建吾任主任。武委會受八路軍清河軍區、清河區行署雙重領導。此後,各軍分區、縣、區都成立了武委會,主要負責民兵建設與組織領導工作。
在1943年,清河區民兵自衛團參戰840多次,大量殺傷敵人,炸毀敵汽車21輛,捉獲敵探奸細100餘名,奪回糧食450萬公斤。至抗戰後期,清河區的基幹民兵、自衛團發展到幾十萬人,他們作為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的後備力量,在堅持地區鬥爭,維持地方治安,除奸反霸,和配合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反「蠶食」、反「掃蕩」,以及在參軍、支前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清河平原之上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由於其不同於山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利於八路軍的隱蔽轉移和遊擊作戰,而日軍則憑藉其機械化部隊和騎兵,不斷對八路軍實施長途奔襲和合圍「清剿」。清河區黨委、八路軍清河軍區認識到,要堅持平原遊擊戰爭,必須改造平原地形,普遍發動群眾大挖抗日溝、護莊溝、交通溝,建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抗日溝網,築成能攻能守的地下長城,保存自己,打擊敵人。根據地內的抗日溝聯成網後,又逐步向遊擊區和接敵區發展。白天不能挖就夜間挖,或由八路軍部隊掩護挖。日偽則極力破壞,強迫群眾填平;白天被填平後,抗日軍民則夜間又挖開,堅持鬥爭,反覆較量,最後敵人無奈只得作罷。
清河區改造平原地形、大挖抗日溝這一工程之大,難以用數字統計,僅廣北根據地在1941年即挖抗日溝達500餘公裡。抗日溝是清河平原抗日軍民在對敵鬥爭中的重大改造,它便於抗日軍民隱蔽轉移,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又可遲滯和阻撓敵人的襲擊,粉碎敵人的「掃蕩」、「清剿」,對堅持平原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發揮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