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2020-12-24 騰訊網

三國時,小霸王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率領其父的舊部過江襲取江東,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兼併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業。甚至曹操在聽說孫策的驍勇後,稱讚「獅兒難與爭鋒」。在孫策死後,孫權上位,年紀輕輕的小將軍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張昭等人的輔助下,安定了內部,又接連取得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的勝利,擊敗了當時的頭號梟雄曹操與劉備,進而保住了江東之地,於公元229年開國稱帝,把父兄的霸業變為了帝業。

在三國中孫權一般被稱為「江東孫權」,當然孫權是以江東六郡作為根基,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就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

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歷史上的「江東」與現在的「江東」有所不同。現在的江東指的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區的東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蘇省的部分江北地區)被稱為江東。可以說現在的江東是中國的富饒之地,基本上各個GDP在全國名列前茅。

但三國時的江東和現在江東有所不同。孫權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時指的是哪裡呢?由於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長江向東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東地區稱為江東。至於江東六郡,自然是屬於這一區域,也即為長江下遊江南一帶。至於江東六郡,分別指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郡治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郡治初在宛陵,後移至建業即江蘇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廬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縣西北)、廬江郡(郡治安徽省廬江縣西,後移至安徽省潛山市)。

下面為大家分析這六郡,為什麼說孫權得此六郡便可稱霸一方。

其一,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可以稱之為吳越之地了,也即為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所在地。而江東猛虎孫堅就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因此,對於吳郡來說,可以說是孫權家族的起家之地。東漢末年,孫堅乘亂而起決戰天下的時候,他的弟弟孫靜就集合鄉裡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隨孫堅。孫氏宗族在孫策平定江東時也立功不少,孫靜為孫策鞍前馬後,徵伐鎮守。而江東的武將中,也有不少出自吳郡,比如凌操、凌統父子就是吳郡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

其二,會稽郡。會稽郡是一個始於秦朝的郡,在設立之初,會稽郡的疆域非常遼闊,北至江蘇省,南到福建省。不過,在漢末三國時期,會稽郡的範圍明顯縮小。會稽郡的治所為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一帶),領十五縣,其疆域範圍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帶。

其三,丹陽郡。漢末三國時期,丹陽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孫權稱帝之後,也定都於此地。丹陽郡主要包含了江蘇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聞名天下的「丹陽兵」也出自於此,袁術曾經以「此地精兵輩出而聞名」來評價丹陽。而作為江東都城的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為六朝古都的開始。

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邊的市縣。在漢末三國時期,豫章郡和吳郡、廬陵郡、會稽郡一樣,較少受到戰爭的影響,也即這幾個郡都處在東吳勢力的後方。在此基礎上,這幾個郡為東吳貢獻了大量的人才和錢糧,支撐東吳和曹魏、蜀漢三分天下。

其五,廬陵郡。公元200年,孫策分豫章郡設立廬陵郡,治所西昌縣(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處)。在漢末三國時期,廬陵郡、豫章郡這兩個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帶的大部分地區。

其六,廬江郡。西漢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廬江郡設立,境內設舒縣(治今廬江縣城)。不過,在漢末三國時期,廬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潛山市)。彼時,如同曹魏和東吳分別設立揚州一樣,二者也分別設立了廬江郡。對於廬江郡來說,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帶,也即合肥周邊地區。在此基礎上,廬江郡因為處在東吳和曹魏的交界地帶,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石亭之戰、合肥之戰等戰役,就爆發於該地區。因此,廬江郡和丹陽郡一樣,聚集了東吳的重兵,以此抵抗強大的曹魏。

綜上,孫策留給孫權的江東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兩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區,以及今江蘇、安徽兩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可以說是長江下遊一帶了。無疑是東吳勢力的核心地區。在江東六郡的基礎上,孫權偷襲關羽攻佔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讓東吳的疆域擴大今湖北、湖南一帶,又通過收服交州一帶的士燮,從而使今廣東、廣西等地也成為東吳的疆域。所以說孫權因有江東六郡,進而有實力成就霸業,成為與曹操、劉備並列的霸主。

孫權自公元229年立國到280年東吳滅亡,前後共經歷了52年,成為了三國中國祚最久的國家,也可看出江東確實兵精糧足,若不是當政者失德,絕非久居人下之地。

相關焦點

  • 三國殺:東吳內部派別之爭,江東四大家族已出其三,另一族在路上
    到我們的吳王大帝孫權接班時,東吳政權已歷三世,其父兄的勵精圖治更是培養出一眾優秀的文武將領。但即使這樣,孫權襲位之時根基仍是不穩,不知道各位客官是否知道?其實在江東內部本就存在聲名顯赫的四大家族,正是由於我們的「孫換換」在江東權宜制衡,得到了這四大家族的鼎力支持,為其輸出了一眾英才武將,才最終稱霸一方,建國稱帝。
  • 張遼威震江東,孩童聞之止啼
    威震江東:張遼威震逍遙津,兒童聞張遼止啼。 歷史典故: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 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 ,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 白手起家的孫策,如何用6年時間,成為江東小霸王
    在歷史上,孫策19歲時依附於袁術,孫堅的舊部和兵馬都在袁術手上,而袁術一開始並未將這些兵馬歸還給孫策,這時候的孫策算得上是白手起家。在他21歲時,他以替袁術平定江東為由向袁術求得千餘人馬,隨後孫策一路勢如破竹,用6年時間平定江東並成為一方霸主,其人確實擔得起「霸王」二字。
  • 三國真正的名將其實只有2位,一人威名震江東,一人威名震華夏
    一人威名震江東,一人威名震華夏。威名震江東——張遼提到張遼,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敗軍降將,不足以論"但其實降將也沒有什麼可恥的,曹操陣營的降將並不少,最後很多都成了獨當一面的大將,比如說徐晃、張郃、龐德、張繡等。
  • 孫策少年成名,奪取江東建立基業,稱得上是一代英豪
    三國在中國歷史上註定是一個讓人銘記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讓後世感慨讚嘆的人物。他們中有的人因為勇猛聞名,有的因為計謀過人聞名,而孫策就是其中一位勇猛過人的人物。他是三國時期江東的奠基者,他的父親早年就戰死在戰場上,孫策在不到弱冠年紀的時候就不得不接管父親留下的殘存勢力,護佑一方的百姓。
  • 孫策被刺殺重病臥床,江東眾臣皆推薦孫翊,為何他選孫權接班?
    在這次刺殺中,孫策重病臥床,一病不起,選擇繼承人問題,被擺上了臺面。這時共有三個繼承人可以選擇,分別是兩個弟弟孫翊、孫權,兒子孫紹。孫紹作為嫡長子,本該繼承王位,為何江東眾臣都支持孫翊呢?而就在眾臣都在支持孫翊的時候,為何孫策又選擇了孫權繼承王位?
  • 此人武藝不下孫策,江東十二虎臣為何沒有他?
    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有自己的門面武將,其中當屬蜀漢五虎上將最為出名,再者還有魏國的五子良將,就連早已敗亡的大諸侯袁紹也有所謂的河北四挺柱,但是到了東吳我們聽得最多的就是東吳四大都督,其實東吳也有虎將,除去當年的江東小霸王孫策,就屬以信義為先的太史慈了。
  • 孫策開創了江東基業,孫權卻為何不追封其為帝而只是長沙桓王?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類人,他們生前從未做過皇帝,卻有著皇帝的名號。這類人的出現,是從三國開始的。或許是為了皇位的合法性,或許是代漢的遮羞布,曹氏皇族將自己的數代高祖都追封為皇帝,從此成為幾乎成為定例。三國之中,孫堅的武烈皇帝、曹操的魏武帝都是追諡的。
  • 三國歸晉之謎:曹操一生無法攻克江東,司馬懿後人緣何輕易辦到?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公元263年,魏滅蜀,三國這個歷史插曲終於即將終了。隨著司馬炎奪取了曹魏的政權稱帝,晉伐吳完成國家統一,就成為大勢所趨。那麼,此時的東吳政權是一個什麼情況呢?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東吳政權的建立。
  • 江東小霸王孫策,是如何打遍東吳無敵手,坐穩江東的?
    我們有個印象,認為孫家是江東的大族,其實根本不是。孫堅完全沒有靠家世背景,他是靠戰功一步一步打響他的名聲,尤其是討伐董卓之戰,孫堅斬殺華雄名震天下。由於袁術上表朝廷,封孫堅為破虜將軍,所以孫堅又被稱為孫破虜。可惜孫堅37歲那年,在戰場上喪命。當時孫策才17歲,但接下來就是江東傳奇的開始。
  • 孫權為啥能打敗劉備和曹操,看看東吳強大的各種戰船,就明白了
    面對曹操與劉備這兩位當世梟雄,孫權都能戰而勝之,可見江東強大的水戰能力了。為何東吳能屢屢在守御之戰中獲勝呢?其實,這離不開他們擁有的強大水師。不妨看一下東吳的幾種特色戰船:走舸,速度很快,善於偷襲。據《通典》記載:「走航,舷上立女牆,置掉夫多,戰卒少,皆選勇力精銳者,往返如飛鷗,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幟列於上,此戰船也。」
  • 如果能重來,項羽回到江東,能捲土重來打敗劉邦麼?
    項羽如果渡過烏江回江東能不能捲土重來和劉邦一爭天下呢?第一個肯定這個問題的人是唐朝的「小杜」——杜牧,他有詩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覺得男兒得包羞忍恥,如果項羽度過烏江,捲土重來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 其兄孫策為什麼讓他接掌江東?
    孫權是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孫堅和孫策經過拼搏奠定了東吳政權,不過可惜的是孫策英年早逝,臨終前孫策讓孫權接掌江東,從而孫權成為一方諸侯。那孫權相貌如何,能力才華又如何呢?孫權父兄孫堅、孫策打下江東奠定江東基業,孫權後來在赤壁之戰中聯合劉備打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局面,並且後來他又登基為帝,能和劉備、曹操兩個英雄人物三足鼎立,並且後來能得以稱帝,這一切都是說明孫權的能力才華是不弱的。當然,孫權的能力和孫策的能力側重點不同。江東基業是孫堅、孫策經過衝鋒陷陣打下來的。
  • 劉備錯過的三國猛將,酣鬥小霸王堪稱三國江東最強戰神
    中國歷史上項羽是華夏冷兵器史上最強悍的勇武、也是華夏古代戰爭史上頂尖的戰術指揮能力,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所謂王不過霸,霸王的可見厲害。在三國時候,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
  • 東吳的一位老將,戰功赫赫,輔佐孫堅、孫策、孫權三位主公
    現實上,關於東吳來說,也有本人的名將組合。根據說明,江表之虎臣,是三國時東吳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勇猛善戰而為人歌頌。憑據陳壽的《三國志》為其傳記的挨次順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
  • 赤壁之戰後東吳就沒什麼存在感了,難道孫權不是明主
    赤壁之戰是周瑜為主帥,統領東吳水軍為主力,劉備軍團為輔助,共同對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的戰役。孫權坐鎮後方,為周公瑾統籌補給,經過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終於在赤壁大破曹軍。但曹操北歸後,東吳卻總一直徘徊,沒有什麼大的進展,尤其是對曹操,劉備方面,除了白衣渡江奪取荊州外,並沒有對劉備曹操等做出什麼實質性徵戰,這是為什麼?難道是東吳武將能力不足?還是孫權不是明主?
  • 太史慈和孫策並列為江東第一勇士,所向無敵,真的是張遼所殺麼?
    太史慈,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與江東小霸王孫策並列為「江東第一勇士」。其弓馬純熟、武藝高強。原為劉繇所部,後來與孫策大戰棋逢對手,為孫策收服,後太史慈成了孫策手下大將,助孫策橫掃江東。《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記載,「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陣亡)」,《三國演義》雖說以歷史為依據,但其終究是一本小說,不足考究,那麼太史慈到底是否真如演義中所記載的那樣為張遼所射殺麼?
  • 安徽省淮南市籍東吳六大將領:壽縣三人,鳳臺縣三人
    如今的安徽省淮南市,在漢末三國時期屬於揚州的淮南郡,有六位將領效力於東吳集團。其中,三位來自淮南市下轄的壽縣,三位來自鳳臺縣。第一位:蔣欽。蔣欽,字公奕,東吳集團中的早期名將,壽縣人。蔣欽在跟隨孫策徵伐江東諸郡的過程中屢建軍功,期間擔任過別部司馬、縣長、西部都尉、討越中郎將等職。江東平定之後,蔣欽在地方上安民討賊的過程中也屢有功績,比如率部平定呂合、秦狼等賊寇叛亂;與東吳名將賀齊共同徵討黟縣的山越叛亂等。孫權接掌江東後,對蔣欽信任如故,命其率部屯住宣城,徵剿豫章郡的賊寇餘孽。在此期間,蔣欽與徐盛發生一點小摩擦。
  • 叱吒風雲的江東小霸王,怎麼在三國殺移動版裡就變成孫笨了?
    原本版本的曹純,被玩家親切地稱為曹笨;現在版本的趙襄,也被玩家稱為趙笨。除此之外,還有辛笨馬笨等等。追根溯源,笨這個字還要追溯到當年三國殺剛剛推出風林火山擴展包的時候,當時的一位武將——孫策。笨,這個字,最開始就是用來形容他孫策的。可能會有朋友感到疑惑,好端端的江東小霸王,怎麼就變成孫笨了呢?
  • 孫權,為何能屢屢在絕境中化險為夷,並建立江東霸業
    孫權雖然最有英雄氣概,但也為自己帶來了,險些喪命的大麻煩。同時,孫權又是幸運的,每當身陷絕境的時候,總會有人挺身而出,捨命保護他的安危。 -255年,出生時間沒有找到,為了尊重歷史,本人也不能亂寫,只能用問號代替)。 為了救孫權,周泰同志身負重傷,身上刀疤隨處可見,傷痕累累,好像刻的畫一樣。孫權為了回報周泰同志的救命之恩,特意提升他為領軍大將。 之後周泰同志,也沒有辜負孫權的提攜之情,屢立戰功,這或許是對孫權最好的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