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啥能打敗劉備和曹操,看看東吳強大的各種戰船,就明白了

2021-01-09 歷史真鑑

縱觀三國,魏蜀吳三國的創業發展之路,其實各有特點。

曹魏實力最為雄厚,定鼎中原的同時,還要同時對抗北胡、西蜀與東吳三方勢力。反觀蜀吳兩國,一個靠著蜀中險要,一個依仗長江天塹,只能通過尋求聯盟的方式,才能勉強自保。

與激進善戰的蜀國不同,東吳的策略一直就是「據江東,以觀天下成敗」,很少主動進攻,就算有,也多是寸功不得;但不得不說,江東的守成能力,卻很是強大。面對曹操與劉備這兩位當世梟雄,孫權都能戰而勝之,可見江東強大的水戰能力了。

為何東吳能屢屢在守御之戰中獲勝呢?其實,這離不開他們擁有的強大水師。不妨看一下東吳的幾種特色戰船:

走舸,速度很快,善於偷襲。據《通典》記載:「走航,舷上立女牆,置掉夫多,戰卒少,皆選勇力精銳者,往返如飛鷗,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幟列於上,此戰船也。」這種戰船多是小型船隻,輕便的體型讓它在水面上有很高的速度,而且也頗為靈活。

赤壁之戰在正史中只是一場前哨戰,起因是曹操的荊州水師被東吳提前探查到了,於是周瑜便立刻指揮了這場小規模的遭遇戰。從戰況來看,東吳水師的戰船便擁有輕快、便捷的特點,從而將笨重的曹魏水師耍的團團轉。所以周瑜率的這支前哨水師,極有可能就是走舸。

而廣義上的赤壁之戰,便是著名的火攻之術。在這場戰役中,江東方面使用了另一種新式戰船,叫做「油船」,也稱「火舫」、「火船」。在一般戰船的基礎上,加上一些易燃物和油料。然後根據風向來臨時,將其引燃,令油船隨風飄向敵軍。正史記載中的火攻之術,位於烏林一帶,正式重創曹操的關鍵性地方。

還有一種大型戰船,叫做鬥艦。據《通典》記載:「鬥艦,船上設女牆,可高三尺,牆下開掣孔。船內五尺,又建柵與女牆齊,柵上又建女牆齊。」這種大型戰船,一般都是主帥稱作,它不僅能對敵軍戰船進行有效打擊,更能用來掩護己方用於奇襲的小型走舸,更能為油船的偷襲提供一定配合手段。

東吳有個太守,名叫萬震。此君雖然對三國格局沒有造成過半分影響,但他卻編纂了一本《南州異物志》,充分記載了東吳時期各種繁盛的手工業。而最令人側面的,便是江東地區的造船業。

東吳的大型船隻到底有多大呢?萬震這般描寫道:「長二十餘丈,高出水三二丈,望之如閣道,載六百人,物出萬解。」東吳最高的船隻,甚至一次性可容納三千多人,算是造船史上一個顯著的進步了。

當然,據相關史料考證,東吳的戰船不僅有著很可觀的龐大體積,而且還能保證船體的穩定與平穩。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在進攻江夏黃祖時,還率先在戰船上系了重物,這便是「拋錨」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述。

由此可見,東吳能屢屢在守御之戰中取得勝利,離不開這些戰船的作用。不僅如此,江東地區發達的造船業也促進了東吳在經濟與外交方面的繁榮。早在230年,孫權便令衛溫等人率領一支龐大的萬人船隊下到了夷洲。到了公元243年,孫權便派遣吳將聶友與陸凱等人,令他們率領三萬大軍,挺進了現在的海南地區。

在經過兩次成功的航海之後,孫權又大肆推行航海業的發展,令其遠揚海外,這不僅是東吳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更是中國古代史中最早的的幾次大航海運動。非但如此,東吳還與海外很多國家建立了密切往來。

以日本為例。早在三國時代,東吳便派出大量戰船入海,並來到了日本地區。當時,東吳船隊上面有不少精美的絲織品,引起日本當地的由衷讚美。直到現在,日本有不少服裝店,還以「吳服」來命名。除此之外,浙江一帶的銅鏡、綢緞,也遠銷海外,成為越南、日本、羅馬帝國最為喜愛的「舶來品」。

當然,東吳發達的航海業也為江東地區的經濟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江東六郡,雖然只是偏安一隅,但也與海外建立了一定的貿易渠道。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江東地區強大的造船業與航海業。更有甚者,有人還將孫權稱為「大規模航海的倡導者」。

相關焦點

  • 東吳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為什麼不繼續進攻曹操呢?
    東吳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並沒有停止進攻,東吳兩路進軍,一路孫權親自率領攻打合肥,一路周瑜率領奪取南郡,荊州,襄陽。只是曹操雖然赤壁大敗,但防守的還是很嚴密,東吳打的並不順利。孫權進攻合肥,鎮守合肥的是曹操手下大將張遼,孫權和張遼大小十餘戰,沒有分出勝負,這時候魯肅,程普前來增援。共同商議攻打合肥的計策。張遼見孫權來了援兵,來下戰書故意激怒孫權,孫權盛怒之下決定不用援兵,親自去和張遼決戰。
  • 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那麼劉備逼死了誰?
    尤其是孫權,三國演義中的孫權,雖說是作為一國君主,但是不管是孫權還是曹操,感覺都沒有劉備的實力強大。之所以這麼說,主要還是因為在三國演義當中,作者的中心思想,主要還是擁劉反曹的。不過,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兩件事,一個是孫權逼死了陸遜,一個則是曹操逼死了荀彧。那麼當時的劉皇叔劉備又逼死了誰呢?本文帶領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孫權看似資質平平,卻被世人稱為東吳大帝,功績不輸曹操?
    孫權所代表的的東吳是三足鼎立中的重要成員。在赤壁之戰之前,天下大事的走向還是較為光顧曹操的。曹操因為有了自己的一些得力助手,所以做起事情來十分的順手。比如,先是在袁紹帳中的謀士郭嘉,後來投靠在了曹操的門下,成為了曹操和北方諸侯們的爭奪領土的重要參謀。
  • 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各自靠著什麼樣的性格優勢最終稱霸一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紛爭不斷能在這個年代活下來並且割據一方成為一代梟雄的一定都是很有手段的狠人,最終天下三分,劉備,曹操,孫權,三個人各自霸佔一方,那麼這三個狠人又是憑藉著什麼實力創業起家最終成為一代亂世巨星呢?我們來講講!
  •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
    曹操,劉備,孫權都有什麼才能呀?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筆者還是勉為其難,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一,起事之初,他們能因勢利導發揮優勢。曹操、孫權、劉備等三人各有優勢。曹操的優勢是祖上有錢;孫權的優勢是祖上有地;劉備的優勢是祖上有名。曹操是宦官之後,家有萬貫。
  • 三國後期再劉備和曹操去世後,孫權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漢末的亂世最後是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勝利作為了結的,最終因為他們三人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三人的實力相當。那麼為何孫權在劉備曹操去世後沒有依靠自己的實力而統一全國呢?
  • 劉表手下三大猛將,孫權劉備各得其一,曹操卻得到最強的那個
    和平需要軍隊維持,軍隊需要猛將支撐,劉表手下有三大猛將,在劉表集團覆滅之後,孫權劉備各得其一,但曹操卻得到最強的那個。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佔領荊州,率領趙雲等南徵長沙四郡,黃忠向劉備投降。
  • 孫權把20歲的妹妹嫁給50歲的劉備,為何不到2年,又把她騙回東吳
    孫權的妹妹在歷史上是沒有名字的,三國演義中把她叫為孫尚香,此文暫以孫尚香為其稱呼,在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拉攏劉備,替他擋住曹操,與劉備締結政治聯姻,孫權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嫁給了劉備,要知道當時的孫尚香不滿20歲,而劉備卻年近50歲。
  • 為什麼曹操劉備死了,孫權都不能統一天下,事情原因大簡單了
    三國的天下被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這三個人平分天下,曹操以挾天子令諸侯起家,劉備靠奪取荊州起家,而孫權靠父輩積累的家業起家。孫權的父親孫策算是與曹操劉備同一代人,而孫權是晚輩,隨著曹操劉備兩人病逝,當時的孫權還很年輕,那為什麼孫權就不能統一天下呢,今天老杜就跟大夥說下,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
  • 赤壁之戰後東吳就沒什麼存在感了,難道孫權不是明主
    自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後,曹操逃往北方休養生息,劉備,孫權開始擴張地盤,瓜分荊州,終成鼎立之勢。赤壁之戰是周瑜為主帥,統領東吳水軍為主力,劉備軍團為輔助,共同對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的戰役。孫權坐鎮後方,為周公瑾統籌補給,經過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終於在赤壁大破曹軍。
  • 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若統一天下,誰最可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孫權在東吳的政治鬥爭中開啟了極端殘酷的一面,這也是東吳內鬥不止的原因之一。孫權親自引發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兩宮之爭,讓整個朝廷自動分成兩派相互爭鬥,然後兩面打擊,廢除孫和,賜死孫霸,明明是自己引發的,卻讓自己兒子來承擔,並且連自己親生兒子也賜死,一點交情都不講,都說虎毒不食子,可孫權食子。
  • 曹操逼死荀彧,孫權逼死陸遜,劉備逼死一位最強的!
    曹操是三國時期勢力最大的一方,曹操手下聚集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文臣武將都是當世豪傑。 孫權則是殺了東吳大都督陸遜。陸遜在夷陵之戰後,成為東吳的主力戰將。
  • 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公元219一代名將關羽被東吳擒獲,慷慨就義,自此劉備的根據地荊州被孫權吞併。熟知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關羽死後,劉備氣急敗壞,匆忙稱帝後就率領舉國大軍討伐東吳。曹操在命徐晃進軍的時候,讓徐晃迎面擊潰荊州軍便可,並不讓追殺關羽。
  • 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稱劉備為一生之敵 劉備到底打敗曹操多少次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三國那些事兒:曹操稱劉備為一生之敵 劉備到底打敗曹操多少次 如果講曹操的軍事能力如何,那是不用探討的。偉大而傑出的軍事家。就連宿敵劉備孫權,談及曹操用兵,都要敬稱一聲曹公。但是要提起劉備,他帶兵打仗的水平,給人感覺就不大上得了臺面。
  • 為什麼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而劉備、孫權、諸葛亮卻都是
    正確答案是曹操!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物!為什麼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三國時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算起,又到什麼時候結束的?它是上連東漢下接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所以這時候還不能算是三國時期。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曹魏是三國的第一個政權。
  • 孫尚香和劉備聯姻背後,是周瑜和孫權的算計,還是諸葛亮的戰略?
    有了兵權,孫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江東之主。但是,心思細膩的周瑜顯然也是看出了孫權的意圖,所以就想趁著劉備來到東吳和親的機會來誅殺劉備,這樣周瑜就可以在江東保住自己的權力。 但是孫權顯然也看出了周瑜的殺心,孫權想到只要劉備可以活著帶走孫尚香,這場聯姻就算是成功了,再一次的孫劉聯盟就成功了,只要孫劉聯盟成功,周瑜就不可能逆轉自己的局勢,孫權就可以不斷鞏固自己的地位,周瑜一邊的目的就是誅殺劉備,既能獲得權勢,又可以除掉一個大敵。
  • 劉備、曹操和孫權其實都有五虎上將
    其實五虎上將就是五員虎將,難道就只有劉備有五虎上將嗎?其實劉備、曹操和孫權都是有各自的五虎上將的。那麼,五虎上將分別是誰?小編就給大家分別介紹一下,劉備、曹操和孫權各自手下的五虎上將。  第一,先說說劉備。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是在《三國演義》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
  • 劉備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諡號是武皇帝,但孫權的諡號卻讓人無語
    ——巴爾扎克 諡號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而在三國時期,劉備的諡號是漢昭烈帝,曹操的諡號是武皇帝(魏武帝),那孫權的諡號是什麼呢?很無語,甚至都不知道在正統的諡號中,有沒有這個諡號,反正在歷史上,只出現過一次。
  • 三國中,曹丕、劉備都先後稱帝,東吳孫權為什麼稱帝最晚?
    孫權也是三國時期的一代英主,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鞏固和發展了東吳基業。《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吳國使者趙諮出使曹魏稱其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 劉備沒入主中原情有可原,孫權為何也那麼虛呢?曹操:我有3件寶
    駱駝最近一直在寫三國,發現劉備沒能衝出蜀地情有可原,畢竟劉備起步晚,家底薄,還缺兵少將,諸葛亮雖然很有才,但最後僅靠他自己,畢竟無法力挽狂瀾,而老孫家坐擁江東三世,國富民足,為什麼也沒能逐鹿中原呢?駱駝總結了一下,感覺孫權主要比曹操差了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