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了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的中文版新書《時間裡的中國人》。11月28日,三聯書店在北京SKP RENDEZ-VOUS舉辦了佳玥及其新書的讀者見面會,與大家分享了她在北京生活近20年來對於中國人生活方式和時間智慧的見聞與思考。
柯思婷佳玥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致力於搭建一個中法兩國文化藝術界高端交流對話的平臺;她是「中法藝術之家」藝術8創始人,先後創立了法國青年藝術家獎、中國青年藝術家獎和中法工藝交流計劃,多年來不斷支持兩國青年藝術家駐地訪學;此外,她還是一位作家,不斷向法國人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
讀書會上,佳玥用流利的中文表示:「我非常感謝中國!我在北京生活了快20年,我在這裡看中國人怎麼生活,看中國的藝術,古代的、當代的,看你們怎麼把生活和藝術融合在一起,看中國和中國人的生活在近20年間的變化。對比我們歐洲人的時間觀念,我覺得中國人看待時間的態度非常有趣、非常不同。在我看來,時間是最關鍵的問題,怎樣看待時間,就等同於怎樣生活。」
在《時間裡的中國人》這本書中,佳玥從哲學的角度、藝術的角度,更從生活的角度去觀察,用一個法國人的眼光,更嘗試以一個中國人的眼光去分析。通過這本書,佳玥希望呈現中西方不一樣的時間觀念,更嘗試著去探討:在全世界都得了「時間病」的當下,我們是否可以在中國的哲學中、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尋找到「時間病」的解藥?
佳玥從西方古典藝術與哲學切入,講述歐洲人如何看待時間。「從古希臘哲學到文藝復興再到工業革命,西方人看待時間的態度很矛盾。我們製造手錶,我們想控制時間,但我們時刻都覺得很緊張,覺得時間緊迫。所以,在西方的文化中,時間是敵人。對於我們來說,時間好像是一支箭,用中文說可能是『光陰似箭』。」
「當代社會非常的快,我覺得,人類都得了時間病。我們一直在看手機,卻一直說沒有時間。手機是一種控制了我們和生活的工具,但是中國人常說:欲速則不達。中國的發展速度特別快,但是在你們的文化中,我看到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時間觀。在我看來,中國人懂得如何與時間結盟。於是,我嘗試從中國文化的源頭去尋找中國人的時間概念。」
「比如在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中,看上去漁翁在等待魚兒上鉤,但其中蘊含著耐心,同時也是把握時機。而在當代青年藝術家黃曉亮的作品《摸著石頭過河》中,又是一種邊走邊看的智慧。但是法國人不一樣,我們容易錯過機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嚴格的日程安排,我們不喜歡臨時的變化,我們認為那是一種打擾,我們也不喜歡邊走邊看,我們要在開始就看到結果。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學習,中國人的時間智慧對全世界都是有益的。」
責編: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