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沁重機槍,世界上第一款自動武器,在步兵還在使用栓動步槍的年代,馬克沁的高射速,配合水冷套筒的降溫效果,可以形成長時間的密集火力,一戰期間更是堪稱應對步兵衝鋒的神器,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青睞,德國、英國、俄國等歐洲大國都裝備過。
毫無疑問,馬克沁絕對是一戰期間最受歡迎的重機槍,不過法國人從未選擇過馬克沁,反而採購了美國人班傑明·哈奇開斯研發的風冷型哈奇開斯重機槍。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德英俄三個大國都選了馬克沁,那就證明水冷型重機槍確實有優勢,法國人為何還要特立獨行,堅持選擇風冷型重機槍呢?
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與殖民地有關,法國在歷史上和英國一樣都屬於殖民大國,不過與英國在全世界開闢殖民地不同,法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非洲方面,如地圖所示,藍色的部分就是法國及其殖民地,北非、西非和部分中非都被法國統治,可見殖民面積之龐大。
非洲氣候乾旱,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如果像德英俄那樣選擇馬克沁,給重機槍提供冷卻水都是個問題,所以哪怕是為了保證他們在殖民地的利益,法國人也更願意選擇節水的風冷型重機槍。
其次大國心理作祟,法國是歐洲有數的大國,尤其軍事這一塊成績斐然,創造了很多引領時代發展的武器,所以法國人心裡一直有著小驕傲,這讓他們不願隨波逐流,而馬克沁作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武器,被排除在了法國人的採購名單之外。
其三是形勢所迫,法國人最初採購的是哈奇開斯M1896重機槍,但數量並不多,而且主要裝備在非洲殖民地。一戰爆發後,馬克沁重機槍開始崛起,法國人突然發現軍隊嚴重缺乏自動火力,此時戰況越來越激烈,重新研發一款重機槍根本來不及,而當時只有哈奇開斯這一款相對成熟的重機槍,所以法國人其實沒得選,他們只能選擇哈奇開斯進行改良,於是有了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
同樣經歷的還有紹沙輕機槍,這其實是一款不成熟的半成品,但因為戰爭的原因,法國人一時半會找不出更好的替代品,只好硬著頭皮將紹沙輕機槍拉上馬,結果紹沙的問題比哈奇開斯還要多,超越同時代所有競爭者,榮登「一戰最爛機槍」寶座。
接下來說說哈奇開斯的問題,可以看到槍管尾部有五個圓環,那是為了提高散熱效率而增設的散熱片,但後來的實戰表明,散熱片的作用其實並不高,導致風冷型的散熱效率不如水冷型。
與馬克沁的帆布彈鏈供彈不同,哈奇開斯採用金屬彈板供彈,好處是彈板筆直,要比柔軟的彈鏈更好供彈,但問題是彈板的彈容量很低,導致哈奇開斯的火力持續性不如哈奇開斯。另一方面,彈板無法彎曲或變形,攜帶排列起來也不如帆布彈鏈方便。
哈奇開斯的槍機採用長活塞原理,這個原理其實很不錯,精度高、可靠性好,但問題是容易產生大量熱量。本來風冷結構與散熱片的散熱能力就不強,偏偏長活塞槍機又會產生大量熱量,所以哈奇開斯非常容易過熱。
以實戰為例,在水冷套筒的冷卻下,馬克沁重機槍可以保持500發/分鐘的射速,持續發射7-8分鐘,而哈奇開斯重機槍如果保持通射速,只能保持4分鐘,再打下去槍管都要燙到炸了。
法軍如果想保證哈奇開斯持續不斷地射擊,只能將射速降低到120發/分鐘,這就導致它的火力也遠遠不如馬克沁。
風冷重機槍看似不需要水冷套筒和水箱,但為了保證槍管的耐熱性,又比如增加膛壁厚度,而且還要加上散熱片等散熱裝置,導致全重達到了50公斤(算上三腳架)。作為參考,馬克沁的全重為60公斤,兩者的差距其實不是很大,哈奇開斯並不具備便攜性的優勢。
總得來說,作為一款緊急上馬的武器,哈奇開斯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性能遠遠沒有達到法國人的期待,所以馬克沁成為了經典,而哈奇開斯只能作為一戰法國武器的代表而存在,名氣差了一大截。
法國人在軍工領域總是如此矛盾,他們確實創造了許多引領時代浪潮的武器,但有時又是極其固執的,比如30年代投入大量資源建設馬其諾防線,連制式步槍的更新都要為其讓步,這就導致法國宣布投降時,最新型MAS36步槍才造了十幾萬支,大部分士兵還用著一戰時期的武器,戰鬥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