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英俄用水冷馬克沁,法國人腦袋抽了嗎?為何堅持氣冷哈奇開斯?

2020-12-22 騰訊網

馬克沁重機槍,世界上第一款自動武器,在步兵還在使用栓動步槍的年代,馬克沁的高射速,配合水冷套筒的降溫效果,可以形成長時間的密集火力,一戰期間更是堪稱應對步兵衝鋒的神器,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青睞,德國、英國、俄國等歐洲大國都裝備過。

毫無疑問,馬克沁絕對是一戰期間最受歡迎的重機槍,不過法國人從未選擇過馬克沁,反而採購了美國人班傑明·哈奇開斯研發的風冷型哈奇開斯重機槍。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德英俄三個大國都選了馬克沁,那就證明水冷型重機槍確實有優勢,法國人為何還要特立獨行,堅持選擇風冷型重機槍呢?

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與殖民地有關,法國在歷史上和英國一樣都屬於殖民大國,不過與英國在全世界開闢殖民地不同,法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非洲方面,如地圖所示,藍色的部分就是法國及其殖民地,北非、西非和部分中非都被法國統治,可見殖民面積之龐大。

非洲氣候乾旱,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如果像德英俄那樣選擇馬克沁,給重機槍提供冷卻水都是個問題,所以哪怕是為了保證他們在殖民地的利益,法國人也更願意選擇節水的風冷型重機槍。

其次大國心理作祟,法國是歐洲有數的大國,尤其軍事這一塊成績斐然,創造了很多引領時代發展的武器,所以法國人心裡一直有著小驕傲,這讓他們不願隨波逐流,而馬克沁作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武器,被排除在了法國人的採購名單之外。

其三是形勢所迫,法國人最初採購的是哈奇開斯M1896重機槍,但數量並不多,而且主要裝備在非洲殖民地。一戰爆發後,馬克沁重機槍開始崛起,法國人突然發現軍隊嚴重缺乏自動火力,此時戰況越來越激烈,重新研發一款重機槍根本來不及,而當時只有哈奇開斯這一款相對成熟的重機槍,所以法國人其實沒得選,他們只能選擇哈奇開斯進行改良,於是有了哈奇開斯M1914重機槍。

同樣經歷的還有紹沙輕機槍,這其實是一款不成熟的半成品,但因為戰爭的原因,法國人一時半會找不出更好的替代品,只好硬著頭皮將紹沙輕機槍拉上馬,結果紹沙的問題比哈奇開斯還要多,超越同時代所有競爭者,榮登「一戰最爛機槍」寶座。

接下來說說哈奇開斯的問題,可以看到槍管尾部有五個圓環,那是為了提高散熱效率而增設的散熱片,但後來的實戰表明,散熱片的作用其實並不高,導致風冷型的散熱效率不如水冷型。

與馬克沁的帆布彈鏈供彈不同,哈奇開斯採用金屬彈板供彈,好處是彈板筆直,要比柔軟的彈鏈更好供彈,但問題是彈板的彈容量很低,導致哈奇開斯的火力持續性不如哈奇開斯。另一方面,彈板無法彎曲或變形,攜帶排列起來也不如帆布彈鏈方便。

哈奇開斯的槍機採用長活塞原理,這個原理其實很不錯,精度高、可靠性好,但問題是容易產生大量熱量。本來風冷結構與散熱片的散熱能力就不強,偏偏長活塞槍機又會產生大量熱量,所以哈奇開斯非常容易過熱。

以實戰為例,在水冷套筒的冷卻下,馬克沁重機槍可以保持500發/分鐘的射速,持續發射7-8分鐘,而哈奇開斯重機槍如果保持通射速,只能保持4分鐘,再打下去槍管都要燙到炸了。

法軍如果想保證哈奇開斯持續不斷地射擊,只能將射速降低到120發/分鐘,這就導致它的火力也遠遠不如馬克沁。

風冷重機槍看似不需要水冷套筒和水箱,但為了保證槍管的耐熱性,又比如增加膛壁厚度,而且還要加上散熱片等散熱裝置,導致全重達到了50公斤(算上三腳架)。作為參考,馬克沁的全重為60公斤,兩者的差距其實不是很大,哈奇開斯並不具備便攜性的優勢。

總得來說,作為一款緊急上馬的武器,哈奇開斯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性能遠遠沒有達到法國人的期待,所以馬克沁成為了經典,而哈奇開斯只能作為一戰法國武器的代表而存在,名氣差了一大截。

法國人在軍工領域總是如此矛盾,他們確實創造了許多引領時代浪潮的武器,但有時又是極其固執的,比如30年代投入大量資源建設馬其諾防線,連制式步槍的更新都要為其讓步,這就導致法國宣布投降時,最新型MAS36步槍才造了十幾萬支,大部分士兵還用著一戰時期的武器,戰鬥力大打折扣。

相關焦點

  • 侵華日軍為何不裝備便宜好用的馬克沁機槍,背後用心太險惡!
    馬克沁重機槍在一戰時就已兇名在外,索姆河戰役時一天就消滅了六萬英軍,以及1893年,一支50人的英軍用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5000名祖魯人的攻擊,打死3000多人。
  • 兩種機槍的百年鬥爭,最終氣冷機槍打敗水冷機槍,成為設計首選
    自從馬克沁發明自動機槍以來就在考慮怎麼讓槍管更持久射擊,他一開始想到的是用水冷卻,所以馬克沁重機槍槍管上有一個大大的水筒,並且還有一個導流管和一個水箱,防止過熱水變成蒸汽流走。而馬克沁重機槍把水冷方式申請了專利,而法國另外一個槍械設計師哈奇開斯為避免侵犯專利,所以它採用了風冷設計,就是用其他金屬緊貼槍管,增大散熱面積。而這兩種散熱方式幾乎就是槍管的唯二方式,貌似還沒有第三種散熱方式。而馬克沁的水冷冷卻方式只適用於重機槍,而為便於機動的輕機槍和通用機槍都算採用風冷,也就是自然冷卻的方式給槍管散熱。
  • 哈奇開斯重機槍:世界上第一款氣冷重機槍,日本九二式的祖宗
    哈奇開斯機槍作為世界名槍,在機槍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法國大規模裝備外,還被日本、希臘、義大利......中國等許多國家進口和仿製,本文給大家簡單簡紹一下。哈奇開斯重機槍氣冷之祖19世紀80年代,馬克沁機槍問世後,在歐洲引發了一股機槍熱潮。
  • 二戰時期,日軍倚重的九二式重機槍,為何捨棄彈鏈不用,選了不可靠的...
    為何說彈板不可靠呢? 回到標題問題,日本人不可能不知道彈板的問題在哪,那麼為何他們還是捨棄了彈鏈或彈匣,堅持選擇彈板呢?
  • 火力強大的馬克沁重機槍,為何後來被淘汰?
    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森·馬克沁發明了上世紀令戰場聞風喪膽的續自動射擊的機關槍,並取得了發明專利。他將這款機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從此馬克沁機槍開始在戰場上大展神威。馬克沁機槍的誕生,註定了一個自動武器新的裡程碑。馬克沁特有的巨大水冷卻系統,更是成為當時世界最完美的創意發明。
  • 在一戰爆發前誕生,始終活躍在戰場的重機槍——馬克沁重機槍
    如果提起重機槍,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馬克沁重機槍,這種有著水冷套筒的重機槍的是國內影視劇上最常見的重機槍了。事實上,這種馬克沁重機槍在誕生之初,可不僅僅是供給單個國家那麼簡單,而是幾乎所有國家都在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誕生的馬克沁重機槍,不僅僅成功的走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於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運用。
  • 被遺忘的捷克重機槍,比馬克沁還好用,卻被MG42無情擠兌
    但除了ZB-26輕機槍,很多人卻已經記不起了另外一款捷克生產的重機槍,這就是:ZB-37型氣冷重機槍,這在二戰時期也是一件經典武器。 於是,布爾諾國營兵工廠開始設計製造一種滿足上述要求的氣冷式重機槍,其實氣冷式重機槍在一戰時就已出現,像著名的M1914型哈奇開斯7.92毫米氣冷重機槍,精度和威力與水冷式重機槍不相上下,而且由於「甩」掉了水冷套筒,在重量上要比馬克沁重機槍輕許多。
  • 日本『野雞脖子』機槍的親戚——哈奇開斯M1909
    哈奇開斯M1909輕機槍誕生於20世紀初,當時法軍提出希望研製一種機動性良好、儘可能輕小的機槍,主要裝備法軍騎兵部隊。哈奇開斯公司的總工程師——美國人勞倫斯·貝內特和他的助手亨利·梅西根據這一設計指標,在原哈奇開斯M1900、M1907的基礎上保留導氣式自動原理和彈板供彈模式不變,改用兩腳架或小型簡易三腳架,加裝槍託,以臥姿架槍抵肩射擊為主,兩人操作(1人瞄準射擊,1人攜帶彈鈑,並負責裝填)。
  • 無託結構+巨大提把,法國人的腦袋抽了嗎?當年為何要開發FAMAS步槍?
    雖然如今法國國防部已經選定HK416為下一代制式武器,但換裝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這意味著法瑪斯還將繼續活躍一段時間,發揮自己的價值。 在歐美國家的自動步槍裡,法瑪斯算是很有特色的存在了,首先選擇無託結構的也就法國(FAMAS)、英國(L85)和奧地利(AUG)三家,其次法國還在法瑪斯頂部加了一個巨大的提把,
  • 戰史丨捷克式都聽過,你知道ZB37機槍嗎?它曾在中國橫掃日軍!
    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支小隊在自己的悍馬車上,架設的並不是悍馬上常見的M2HB式重機槍,而是一挺足有80歲年齡的少見老槍----ZB37式重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機槍做了一個嘗試,在槍管後部增加大塊金屬,利用它來吸收射擊產生的大量熱量。為儘可能減輕武器的總重,沒有採用整塊的實心金屬散熱塊,而是設計了一種像「多納圈」一樣的環形片狀氣冷散熱器。該散熱器為銅製,被安裝在發熱最為劇烈的槍管後部。這個散熱片把槍管的散熱效率提高了近10倍。
  • 志願軍的武器:國產馬克沁、日本九二式,曾經是敵手,朝鮮共戰鬥
    大家都熟悉馬克沁重機槍,這種水冷式重機槍曾在戰場上大殺四方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英國、德國、沙俄都曾生產過馬克沁重機槍,中國也不例外。早在晚清時期,中國人就接觸過馬克沁重機槍,但正經引進生產這種武器是在民國期間。1935年(民國24年),金陵兵工廠成功仿造了德國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並命名為二四式重機槍。
  • 馬克沁重機槍,為何槍口要裝一個小圓鐵片?你可別小看它
    ——馬克沁重機槍! 1884年,一個叫做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的貧窮美國人,改變了這個世界。 海勒姆發明了「馬克沁重機槍」,《武器裝備百科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從拿破崙時代起曾經使用過的戰術完全沒用了」。縱觀人類歷史,能夠導致一場戰爭的進程為之改變的、並能影響整個武器發展方向的,除了馬克沁機槍以外,沒有第二件武器,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和高度了。
  • 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為何能大發神威
    馬克沁機槍口徑為 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水冷槍管;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可接續帆布彈帶供彈,容彈量為333發,理論射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馬克沁機槍有許多特點,最顯著的就是「水冷」、「笨重」兩個。
  • 德國為何能快速崛起?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此時的德國雖經濟地位提升,但政治影響力遠不如英法,且它的地理位置不好,正好被英法俄三個大國夾在中間,再加上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德國要想崛起,就必須挑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建立一個新的秩序。德皇威廉二世的首相比洛曾宣稱;「我們德國滿足於天空和海洋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也要擁有陽光下的地盤。」
  • 史上最重的輕機槍,蘇聯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曾援助抗戰
    與輕機槍一樣,當時的航空機槍也是研發的重點,蘇聯因為一時難以拿出可靠的型號,於是在馬克沁機槍的基礎上簡單改進了PV-1航空機槍。PV-1直接取消了水冷套筒,安裝一個多開孔的氣冷套筒,調整助退器適當提升射速,又安裝同步裝置,成為戰鬥機航空機槍。
  • 2個軍被全殲,6000輛戰車團滅,水冷重機槍上戰場
    很多軍事專家認為,破爛不堪的烏克蘭軍隊目前仍有進攻能力,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烏克蘭還不及時收手,那麼俄軍和親俄民兵組織必定會進行強力反擊。長達6年的烏克蘭內戰,給烏克蘭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和創傷。現在烏克蘭已經淪為歐洲最窮的國家,國民經濟一落千丈。軍隊也破爛不堪,根本無法保證正常作戰所需要的武器裝備。
  • 誤國之路,二戰前的法國輕機槍發展歷程
    一直用到星球大戰時代 法國人其實有現成的輕機槍,大戰前設計的哈奇開斯M1909型。這種槍是從哈奇開斯重機槍減重改進而來,供彈方式就沿用了重機槍的保彈板供彈。
  • MG30是通用機槍,可以當做重機槍使用,為何卻被納粹德國拒絕?
    所以,既然不能裝配坦克、以及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陸軍還不能超過十萬人,那增強單兵作戰能力不就可以了嗎?作為能充當重機槍的通用機槍,卻無法有效的保證火力持續性,那還叫「重機槍」嗎?重火力壓制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這顯然不是納粹德國想要的。MG30的火力持續性不夠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既然是這樣,那更改下供彈方式,把彈匣改成彈鏈、或者彈鼓這樣可以一次提供更多子彈的供彈方式不就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