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聽到寡婦哭心疼地寫首七律,通篇犯寫詩大忌,卻被譽一代冠冕

2020-12-22 美詩美文

晚年落魄時,杜甫曾寫了這樣兩句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寫得很妙,但他終究是謙虛了。因為他的詩既是佳句,又常常語出驚人。

不得志時,別人都憤憤不平,滿腹牢騷,唯有他在風雨中的破茅屋內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面對春雨,別人都只懂雨之美,唯有他想到了農人田間的莊稼,念出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時人都說初唐四傑不怎麼樣,唯有他站出來力挺,寫出了「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詩聖之名背後,是從未改變的家國情懷和一腔正義之氣。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詩聖的一首悲天憫人之作,詩名《白帝》。沒錯!這個白帝就是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那座夔州小城,當年詩仙寫白帝城時說的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何等快意。但是7年後,杜甫來到白帝城,寫下的卻是另一番景象,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白帝》唐.杜甫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詩仙當年離開白帝城時,看見的是彩雲朵朵;7年後54歲的杜甫來到白帝城,卻遇到天降大雨。大雨後他聽到荒村中傳來陣陣寡婦的哭聲,詩聖心亂如麻,心疼地寫下了這首七律。詩聖一向擅長七律,並寫出了被稱為七律第一的《登高》,但這首詩卻通篇犯詩之大忌。然而翻看後世的評價,會發現宋、明、清名家對其都讚嘆不已,清代著名文人賀裳甚至稱其為「一代冠冕」,這是為何?

詩的首聯就完全不符合律詩的平仄,連用兩個「白帝城」雖讀來朗朗上口,但音節上卻是拗拙的。很顯然這是當地的一句俗語或民歌,中雲出門,下雨翻盆,詩人將江上大雨翻滾的氣勢輕鬆地道出,令人眼前一亮。

次聯是備受名家推崇的14個字。這一句詩聖體現出了其出神入化的對仗手筆,不但工整而且氣勢全開。江水湍急、峽口陡峭,就像雷霆相鬥,古木和蒼藤遮住了青山,眼前日月昏暗。這兩句與前兩句詩風其實是完全不搭的,兩者一拙一工,一信手拈來,一巧妙對仗;但這4句有意境上又是一脈相承的,既寫出了眼前風雨的蕭瑟,又借風雨寫朝中局勢,一語雙關。

後兩聯寫的是風雨後的城郭和村莊。長年的徵戰讓民不聊生,千家之城如今只有百家存。最後的落筆,也是最觸動杜甫之處,遠處傳來寡婦的陣陣哀啼聲,丈夫已經不在了,家裡已經一貧如洗了,朝廷卻還是不肯放她,將她家洗劫一空。這後4句客觀地說,論寫法也不符合七律的規矩,不但有出律之處,但卻字字發自肺腑,真切感人。

通讀這首詩無論是以歌行入律,還是一拙一工的寫法,都是杜甫對詩的創新,中晚年的杜甫寫詩早可以不講格律,信手拈來了,這首詩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後世之所以對它備加推崇,一方面是敬重詩聖的家國情懷,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詩本身的自成一派。這首詩大家覺得寫得怎麼樣?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杜甫寫詩心疼西鄰寡婦,短短8句話驚豔世人1000多年
    自小被這種文化薰陶,所以見不得斤斤計較的人,今天看到杜甫一篇與此相關的詩歌,寫下來與大家分享。【臨其詩境】杜甫的一生是很坎坷的,少年時期的十年寒窗與裘馬清狂匆匆而過,等待他的是長安十年困頓不遇,以及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亂。
  • 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
    像《登高》這首七言律詩,被很多人稱之為千古第一七律,當然也有些人有不同的意見,但無論如何《登高》最少都是中華詩詞文化史上,排名前三的七律作品。除了《登高》杜甫"三吏"、"三別"等作品,在中華詩詞文化史上也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評為「七律鼻祖」,短短4句恢宏而悲壯
    文/顧無【引觴漫談】最近特別喜歡杜甫的詩,買回來中華書局的《李太白全集》幾乎沒怎麼看,全在鑽研唐詩三百首中的杜詩,還有他特別著名的幾首七律組詩,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這些詩篇後續都會出賞析與大家一起分享
  • 為什麼這首詩可以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稱為「七律第一」?
    唐朝就有過一首平仄虛實嚴格意義上並不工整的七律詩,但卻被後人們推崇為「七律之首」。這首詩便是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為何崔顥的《黃鶴樓》被譽為「七律之首」?古往今來,寫關於黃鶴樓的詩很多,為何偏偏,用詞以及格式並不十分規整的《黃鶴樓》能夠拔得頭籌?這首詩大意是說「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 唐代詩人用心寫1首江水詩,力求詞句完美,開篇頭2句即為傳世名句
    如宋代張先寫的「雲破月來花弄影」,把雲、月、花用擬人的寫法,給它們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同時使靜謐的畫面充滿了動感,栩栩如生。周邦彥寫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寫出了「鶯雛」從嬌憨的幼鳥到離巢逐漸變老的過程,還有那在雨裡豐肥,黃中帶紅圓潤的梅子,真讓人垂涎欲滴。唐代詩人杜甫也非常講究鍊字鍊句,下面這首七律詩就足以說明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敬業精神。
  • 杜甫在草堂寫的一首詩,只有20字卻妙絕千古,詩聖寫詩已入化境
    杜甫是唐朝和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他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初唐「文章四友」之首的杜審言,母親崔氏也是名門望族之後。所以杜甫也曾有過富貴無憂的青少年生活,只是後來家道中落,再加上連年的戰亂,使得他窮困潦倒。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的杜甫因為回鄉探親,所以躲過了一劫。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在杜麗的第三次會議上,李白寫了一首名為《戲贈杜甫》的合唱:山頂上是杜甫,山頂上是戴笠的生日。對不起,別太瘦了。我總是對寫詩感到痛苦。這首詩的標題「戲劇禮物」非常有趣和幽默。李白作品中的杜甫形象單薄、樸實,與著名詩人的身份不太相稱。正因為如此,有人把這首詩解讀為李白對杜甫的嘲諷。杜甫在他的傳記中說:「天寶之末的詩人和李白一樣有名,而白卻以他的文風為榮,譏笑他骯髒,譏笑他是個山民。」事實上,這是當時人們對李白的誤讀。這首詩不僅是一種幽默的語言,而且有著深刻的含義。
  • 杜甫和崔顥的七律之爭,你更看好《登高》,還是《黃鶴樓》呢?
    唐朝的詩人大部分都寫過七律,要論名氣的話,自然是杜甫的《登高》,還有崔顥的《黃鶴樓》,兩首詩儘管是不同的風格,但是最具有代表性。這兩首詩也是時常被網友拿出來比較,那麼我個人只能是談一談讀這兩首詩的感受,杜甫是一位有大愛的詩人,憂國憂民,始終是心繫天下,用愛溫暖世界。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唐詩七律第一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大家一直說著「文無第一」,但事實上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讀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品詩方式。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
  • 李白告別此地,帶走家喻戶曉的名詩;杜甫來此,吟出七律之冠
    它確實是一個奇妙的城市,明明只是在西部,遠離中原,歷史上卻有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更引得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陸遊等文化名人駐足於此,憑弔懷古,相互唱酬應和。最著名的,當然是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 杜甫寒冬賦詩,這首七律情感真摯,最後兩句尤其感人
    下面介紹的是杜甫寒冬賦詩,這首七律情感真摯,最後兩句尤其感人。小至唐代: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 琯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杜甫是盛唐傑出詩人,他自小就有志於報效祖國,雖然仕途一再受阻,又時逢安史之亂,曾經忍飢挨餓、四處漂泊,可謂歷經坎坷,卻始終不忘社稷與民生。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鬱頓挫,講究鍊字煉意,對後世的詩歌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讀者也極其讚賞其愛國情操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
  • 杜甫兩首詩寫雪,為何風格截然不同
    這也是杜甫一首輕快地寫到了雪的詩句。雖然這不是眼前下雪,而是從自己的草堂望出去,看到西北終年不化的雪山。而且還有那麼多的船隻停泊在門口,他們也許來自萬裡之外的東吳。那個時候陸路交通不發達,要出行走水路才方便。
  • 杜甫的這首詩言近旨遠,辭淺情深,扣人心弦,值得讀者反覆吟味
    註: 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洛城:洛陽。 胡騎:指安史之亂的叛軍。 劍外:劍閣以南,這裡指蜀地。 司徒:指李光弱,時任檢校司徒。
  • 14歲「神童」少女日寫詩2000首,古人一生寫多少首?你可以嗎?
    「她如果靜心寫詩,2000首沒有問題。但我們也沒有去突破,我想好好寫一天寫2500首、3000首也不一定。我在家看她寫作的,情況我都清楚。」,說這段話的是一位岑某諾的父親岑某燦。一個人一天可以作2000首詩,你信嗎?你可以嗎?
  • 杜甫在藍田參加重陽節宴會,寫了一首七律,頷聯巧妙用典
    (全文共3300字,讀完大約需要10分鐘,這是一首好詩,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有朋友留言:杜甫的《九日藍田會飲》頷聯很低沉,為何頸聯卻突然壯闊起來,詩人的感情是不是起伏太大了?可能很多人沒有讀過這首詩。
  • 杜甫這兩句古詩原本很精彩,不過在今天看來「太汙了」
    杜甫的詩作當中,有不少是關注民生疾苦的詩篇。這些詩作構成了老杜詩作「沉鬱頓挫」的風格,也使得其成為了一代詩聖,受到後世人的敬仰。不過,在杜甫的詩作當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古詩,最典型的就是杜甫的一些寫個人生活的詩篇,富有情趣,很有生活氣息。
  • 重讀唐詩:杜甫這首七律第7句7個字,寫出了人到中年逃不脫的命運
    杜甫的這首七律《登高》被譽為唐詩七律之冠,歷來也都是高中語文課本必不可少的詩詞作品。雖然年少的時候我們就學了這首古詩,但是恐怕直到人到中年之後,才能懂得杜甫在這首唐詩當中所表達出來的那份情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BBC紀錄片推出《杜甫》刷屏,《指環王》甘道夫的扮演者傾情演繹
    熊逸講唐詩的時候,也非常推崇杜甫,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寫詩非常勤奮的「勞模」,現存詩歌1400多首;而且也有說他的《登高》,也代表了唐詩七律的最高成就。很多人說,被翻譯成英文的杜甫詩作難以體現中國古典詩歌的精妙之處,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中國的詩歌更講究格律和意境;而翻譯很難兩者都達到。
  • 黃庭堅的一首七律,文筆非凡,頷聯更有言外之意
    黃庭堅非常崇敬盛唐詩人杜甫,他對這位前賢的學習和繼承,具有全面和創造性的特點。杜甫的詩風沉鬱頓挫,喜歡用鋪陳排比和屬對,更具有極強的現實主義。而黃山谷不僅頗為得意自己的學杜感受,而且還在晚年撰文記錄自己的深刻體會,更在很多作品中可以體察杜甫的影子。
  • 貓奴陸遊、炫妻狂魔杜甫……詩詞大神背後的另一副「面孔」
    「一生為摯愛唐婉寫詩10首,可是在他筆下,寫貓足足有12首。」對宋文化研究多年的宋史學者吳鉤著下多本宋史作品,其中對於詩人陸遊,最多的筆墨就是他對貓的痴愛。「他還寫了好幾首詩『贈貓』。給貓起名字,大概就是將貓視為家中成員了。」那首著名的「執鼠無功元不劾,一簞魚飯以時來。看君終日常安臥,何事紛紛去又回?」完完全全道出了一名貓奴的心情,「哎,不捉老鼠就不捉,踢食盆也罷,每天的魚和飯我都會按時送來。只要沒事讓我摸摸,摟著你取取暖,我就很滿足了。可你為什麼就是不搭理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