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日本,一個被包裝起來的國家,知小禮但無大節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矛盾正在慢慢地淡化,這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可能有些人很不服氣,但是我們可以到網上看一看,關係確實緩和了很多,但是我依舊對日本喜歡不起來,我認為這就是一個被包裝的國家,外面的光鮮亮麗,但是這背後又是一番什麼樣的場景呢?
在二戰之後,日本受到了巨大的創傷,但是這個國家仍然頑強地活了下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日本不僅沒有苟延殘喘,反而進入到了高速發展的時代,經濟快速升溫,迅速地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世界第三的經濟體,頂級的文化輸出能力,都在證明著,日本的強勢,經濟的發達以及對自己文化的自信,支撐著日本前進。
知小禮但無大節
去過日本旅行的小夥伴,對這個國家的評價都很高,整潔的街道,有素質的民眾,極盡溢美之詞,但是日本真的是這麼美好嗎?
走在日本的馬路上,你看不到一點垃圾,而且街道上也沒有垃圾桶,有人說這是因為日本人的素質都很高,從小就被灌輸了環保的意識,所以日本人的垃圾從來都不會落地,並且每個人都會隨身攜帶垃圾袋;但是又有人說在1995年的時候,日本人因為垃圾遭受過一次襲擊,因此國家出於安全的考慮,所以撤銷了垃圾桶等東西。
但是不過理由是如何,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日本的垃圾去哪了?
人類不可避免地會製造垃圾,就算日本人口不多,但是所製造的垃圾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在垃圾回收利用的技術還沒有徹底完善的情況下,這些垃圾都放到了哪裡去了?
沒有被回收利用的垃圾有很大的一部分曾經高價出口,以前的中國就是收購海外垃圾的最大客戶之一,但是在2017年之後,中國就退出了這個平臺,禁止「洋垃圾」進口,日本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垃圾無處安置,最終日本開始向海洋中投放垃圾,根據數據顯示,日本每年能往海洋中傾倒60000噸的垃圾,其中塑料垃圾佔據絕大部分。
日本人對海鮮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將垃圾傾倒在海洋中,對海洋生物不可避免的都會產生影響,塑料的降解需要將近千年的時光,汙染將近千年,人了在捕食海洋裡面生物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攝入一些微塑料元素。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篇報導,首次在新生兒胎盤中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雖然這個數據很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的個例是不是會更多?
日本一個明面上看上去一個非常乾淨的國家,但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就是所謂的高素質嗎?這就是所謂的環保國家嗎?到頭來大家還不是在做一樣事情,你有什麼豪橫的?
還有將核廢水排進大海等決策,這就是所謂的道德嗎?知小禮但無大節,這就是所謂的日本人,水俁病的教訓都忘記了嗎?
日本,一個彈丸小國,在資源急劇匱乏的情況下,主導了一場世界戰爭,在幾乎滅亡的情況下,卻迅速恢復,是什麼支撐他們迅速復興?是什麼讓日本人做到極強的文化傳輸?又是什麼樣的文化和民族性格讓日本人能做到這樣「無恥」?
美國魯思·本尼迪曾接到過一個任務——研究日本,用一個西方人的視角剖析日本人,最終寫出了《菊與刀》這本書,這是一本公認的描寫日本文化的第一書,值得我們去研讀,去反思,為何這樣一個民族在很多方面超過我們,好的,我們去學習,壞的,我們要摒棄,了解對手才能更好地幹掉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