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母逐弟,射傷周天子,為何《左傳》卻說他「正」而「知禮」

2020-12-14 閒人歷史故事

可能有很多人了解鄭莊公,都是開始於《左傳.隱公元年》中的「鄭伯克段於鄢」。

這篇雄文條分縷析和深入淺出的議論,讓我們深切地理解到什麼叫做「微言大義」和「史筆如刀」。

在《左傳》的記載中,除了「克段於鄢」這件事外,鄭莊公似乎還幹過幾件在後世儒家看來幾乎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比如囚禁自己的親生母親武姜、公然舉兵與周天子對抗,並一箭射中周桓王的右臂等。

但奇怪的是,作為儒家經典之一的《左傳》,除了對鄭莊公有過一些「責備君子」式的批評外,其它大多數評價居然都是正面的。

比如說這一處:

「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出《左傳·隱公十年》。

還有這一處:

「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出《左傳·隱公十一年》)

都明白無誤地讚揚他「正」「有禮」「知禮」。那麼,《左傳》為什麼會給鄭莊公這麼高的評價呢?

鄭莊公在母親武姜熟睡時出生,因而被取名「寤生」。武姜因此受到了驚嚇,對鄭莊公產生了厭惡之情,一點兒也不喜歡他。

在父親鄭武公病重時,武姜曾多次建議立小兒子段為太子,不過未被鄭武公採納。

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年僅十三歲,還是個啥都不懂的孩子。武姜對年幼的鄭莊公管教應該是頗為嚴厲和強勢的。

據清華大學《鄭武夫人規孺子》竹簡釋文記載,武姜要求鄭莊公將全部朝政權力交出,讓給前朝舊臣執掌,自己則把持住後宮內務。

這樣看來,武姜的意思是想把鄭莊公完全架空,只做一個名義上的傀儡。在這種高壓下,年幼的鄭莊公想要拒絕母親的無理要求,應該是無比困難的。

即便如此,鄭莊公還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艱難地行使著自己作為國君的權力。當武姜要求將小兒子封到制邑時,他在不觸怒武姜的前提下,委婉地做了調整,只將段封到了京邑。

段在京邑慢慢長大,從小獨得母親寵受的他,很快就不再滿足於只做一個封君了。就這樣,段在聯絡了母親,並得到她首肯後,開始了自己擴張計劃。

先是徵發民役,重新築城。新築城牆超過一百雉(一雉等於三丈長一丈高),遠遠超過國都的規制。

大臣們向鄭莊公進諫,提醒他段已經逾越了作為臣子的本份。而鄭莊公卻只能無奈地表示,這是母親要求,自己也無能為力。

後來,段的胃口越來越大,不僅令西部、北部邊境地區歸屬於自己,連廩延都讓他收入囊中。

而鄭莊公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弟弟坐大,對於大臣們的警告,也只是說些「多行不義必自斃」「不義不暱,厚將崩」之類的空話,來騙騙自己。

不過,儘管鄭莊公一步步退讓,他最不願看到的事,還是發生了。段整治好甲兵,聚集人眾,公然起兵叛亂了。

而鄭莊公千方百計想維繫的母子親情,最終還是被武姜撕得粉碎。要知道,春秋時期,被篡位後的前任國君,很少有能保全自己性命的。

為了讓小兒子上位,武姜就是犧牲大兒子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公然為段做起了內應。

在得知母親如此冷酷的行為後,鄭莊公心中一片冰冷。他剝奪了武姜的權力,將她關到了城穎,並發誓說:「不到黃泉,誓不相見!」隨後,鄭莊公派公子子封率兵車二百乘討伐段所在的京邑。

段在京邑素無威望,鄭軍一到便土崩瓦解,段逃到鄢地,又再次被追擊而來的鄭軍擊敗,被迫又逃到共國。鄭莊公念及兄弟之情,沒有再追擊,任由他在共國終老。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克段於鄢」事件,其實是鄭莊公被武姜和段步步緊逼到了絕路後,才被迫作出反擊的。而並非如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是處心積慮地縱容弟弟一步步自履死地。

事後,鄭莊公心生悔意,借穎考叔勸諫的機會順勢放出了武姜。對段及他的兒子公孫滑也沒有趕盡殺絕,而是任由他們在共國和衛國終老,證明鄭莊公其實是心存善念的。

至於周鄭交惡,其錯並不在鄭莊公,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周桓公自己在作死。何況,鄭莊公在事後,馬上派祭足到周天子處問疾,給周恆王一個臺階下,做的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孔子說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鄭莊公既能悔過,又心存善念。再加上鄭莊公平時做事公平,留有餘地,不為已甚。伐宋而不貪其地,滅許而存其祖先之祀,這在儒門出身左丘明看來,都應該是值得高度讚揚的行為。

因此,鄭莊公在《左傳》得到絕高的評價,也就不以為奇了!

相關焦點

  • 春秋史探微——諸侯之首魯國為何不擁戴周平王?論周天子權威之衰
    意思就是諸侯國之間的問候,天王即周天子,這裡指的是周平王之子周桓王。按說聘是諸侯之間的交往,周天子則是諸侯共主,但周天子竟然屈尊聘魯。最關鍵的是,《春秋》中竟然沒有魯國回訪周天子的記載。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魯國非禮的對象還是天下共主周天子,由此可見,原本承擔著拱衛周室重任的魯國,已經與周王室交惡,原因何在?
  • 因為他一箭射中了周天子!
    周天子親自率領軍隊攻打諸侯,這又是一件大事。而周天子之所以親自帶領軍隊攻打鄭國,那是因為在此之前,鄭國的一系列行為大大的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混亂之中,鄭莊公手下的大將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對肩膀,射傷了周桓王,周桓王忍著劇痛,靠在車上,指揮著周軍一步步向後撤退。 祝聃請求下令追擊,鄭莊公對他說:「君子作戰,不能欺凌老者,更何況,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周天子啊!」 這話冠冕堂皇,說的正義凜然。但可能沒人會相信。要想了解鄭莊公的語外之意,就必須要從他和周天子的身份說起。
  • 眼看春秋五霸崛起,周天子為何毫無作為?不是不努力,是被打怕了
    衰敗的周天子只是在諸侯吃肉的時候分一杯羹,完全看諸侯臉色行事。曹操和漢獻帝的關係就非常類似於東周王朝和諸侯的關係。 03周天子的反抗,被鄭莊公射傷肩膀 鄭國雖然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才被分封立國,但由於其開國君主鄭桓公姬友為周厲王的幼子,與周王室關係親近,因此被委任為王室卿士,主持周王室事物。
  • 周天子沒有做太壞的事情,那麼秦朝滅掉他為何沒引起眾怒呢?
    在當時周天子的兵力對比其他諸侯國,還是有所優勢的。周朝的戰勝畫像威信掃地,接下來被滅只是時間的問題在幾番折騰之後,其實周天子的實力對比一個普通的諸侯國都已經沒有優勢,而一些其他有想法的諸侯國,這個時候想滅掉他也是正的。
  • 《左傳》——孔孟學說的「源頭」,最先開始「仁」的地方!
    《左傳》的思想傾向基本上屬於儒家,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維護周禮。作者極力維護代表血緣宗法和等級關係的禮制,維護周天子的權威,反對「犯上」和「弒君」。希望恢復當時被破壞的社會秩序,讓社會在禮的約束下井井有條。
  • 西周滅亡後,兩個周天子的正統之爭
    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因為這場父子三人的政治鬥爭,西周王朝滅亡的隱患就此埋下。廢太子宜臼逃入西申國後,申侯、魯侯及許文公共同推舉宜臼為「天王」,與周幽王分庭抗禮。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
  • 春秋第一位「小霸王」,被敵人稱為「老奸」,一箭射向周天子
    其中鄭莊公姬寤生更是三小霸第一,因他出其不意,智計百出,被敵人稱為「老奸」。 因其母生他時難產,遂不得母親寵愛,而寵愛弟弟叔段。鄭武公在世時,母親武姜一直進言希望立段為太子,而非長寤生,鄭武公不允,堅決的讓長子寤生繼承國家,將次子段分封到共城。
  • 鄭莊公一直很有爭議,他做的這些事,令其背負了千年罵名
    也是由於他出生的年代比較早,倘若再晚個數十載的話,或許可以與齊桓公等人一道位列五霸之中了吧。當然了,畢竟時代不一樣,以鄭國的國力,就算他本人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是否能夠在幾十年後成就一番霸業,還真很難說呢。不過這個人的眼光以及手腕還有智謀,都是不可小視的。在他繼位之初,其母就要求給他的弟弟鄭段封一塊好點的地方,表面上看,這是在照顧親弟,但實際上,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大陰謀。
  • 春秋左傳試辯之楚子伐隨:羸師而張隨之計
    春秋左傳試辯之楚子伐隨:羸師而張隨之計由於長期不與中原交往,楚國已經無視中原諸侯,名義上還要尊重周天子的禮儀。楚國伐隨國,要求隨國為中間人,使周天子尊重楚子的名號。周天子當然不聽,你個楚子小國,不向我周王室獻禮,還要脅迫我為你上尊號,當然沒門。於是這個隨國就倒了黴了,他夾在周,楚之間。楚子已經自立為王,周王就數落隨侯,楚子以為隨國背叛自己,於是就伐隨。
  • 魯國史話十:只書於《左傳》中的一段記載,體現了王室的禮樂崩壞
    然而,大家再細看一下這段記載,是不是會發現比較奇怪的事,為何隱公出面代朝廷向他國請購糧食,卻沒見魯國拿出一禾一粟送到京師去呢?其實,這也不能怪魯隱公,並非他不想幫助周王室,而是他們自己的食物也捉襟見肘了。
  • 春秋戰國哪些國家不是周天子賜封的,諸侯國什麼時間開始稱王的?
    這時已進入東周時期,周天子也就只能管理雒邑附近的地方。熊通天不怕地不怕,帶領軍隊南徵北戰,縱橫馳騁,佔領了長江與漢水之間所有土地,成為春秋小霸主。  面對楚國的僭越之舉,周天子無力討伐,而東北面的齊國也隔岸觀火,其他諸侯又不敢惹楚國。於是,熊通在一片口頭抗議的聲浪中,恢復先祖遺願而稱王,並世代傳承,一直到楚國滅亡。
  • 春秋無義戰(8)龍戰於野:繻葛之戰,那射落周天子的一箭(下)
    如果鄭莊公記憶力不錯的話,那麼應該還記得,當初他也用這個理由討伐過宋殤公,不過當時鄭莊公還是代表周王室的,所以他率領幾國聯軍一直打到了宋國國都附近。鄭莊公一戰,戰勝了周天子以及諸侯聯軍,其大將祝聃更是在激戰中,一箭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大部分軍制還是承襲自西周時期的軍制,繻葛之戰改變了自西周以來的作戰方式,為後世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 龐德擊退徐晃許褚夏侯淵張郃魏延,射傷關羽,他到底有多厲害?
    然而,卻有這麼一位將軍,擊退徐晃、許褚、夏侯淵、張郃四將,擊退魏延,射傷關羽。他就是龐德,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他是如何擊退五人,射傷一人的?兩軍在鏖戰期間,魏延突然拈弓搭箭,向曹操射了一箭,正中曹操人中,射掉兩個門牙,掉下馬來。魏延看到射中曹操,心中大喜,棄弓綽刀,騎著戰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在這關鍵時刻,龐德出現了,大叫:「休傷吾主!」魏延只能捨棄曹操,和龐德戰在一起。龐德為救曹操,超常發揮,擊退魏延,保護曹操安全脫險。
  • 童慶炳:《左傳》,中國敘事文學的開篇
    共叔段是莊公的親弟弟,莊公不為他的兄弟著想,一味放縱他,鬧到共叔段一再違制,最終要造反,這時候竟然下狠手把他的弟弟收拾了,這是為什麼?《左傳》寫道:「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 關羽是馬弓手出身,那麼他的箭術如何?為何他經常被弓箭射中
    在此戰中,關羽是以馬弓手的身份被眾諸侯所熟知,那麼我們會好奇,既然關羽是馬弓手,他的箭術如何?射箭的人視力應該都不錯,為何他屢次被弓箭射中呢?汜水關前,當眾諸侯聽說關羽是馬弓手出身,都帶有嘲笑的神情,為何會這樣呢?其實這是我們和古人的認知差異。我們現在看到馬弓手這幾個字,就會自然的認為關羽是一個擅長射箭的騎兵,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
  • 《左傳》為什麼要以公元前722年為春秋時代的開端?
    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春秋》紀年開始,《左傳》也始於這一年,這年是公曆的公元前722年,距平王東遷已經過了半個世紀。司馬遷認為西周在共和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他說: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可見國人暴動與周厲王出奔應是西周滅亡的標誌性事件,這件事導致王室的權威不復存在。以周天子為核心的西周竟然出現了諸侯代替天子「共和行政」的局面,標著著分封制已經被破壞。
  • 《左傳》煉成的是鋼還是鐵?
    悼文中用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左傳》裡的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開篇,短短八個字足以表達出與我國人民共同哀悼逝者的誠心。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深感欽佩,又十分汗顏,遂從書箱中翻出《左傳》,重新品讀。《左傳》到底寫的是什麼呢?這要從作者左丘明說起。
  • 曲沃吞晉——晉文侯一系的毀滅,只因他的名字取得不好
    正因為聯想到了這裡,師服才憂心忡忡地感嘆道:「今嫡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史記·晉世家》十七年以後,晉穆侯去世了。但師服的預言似乎並沒有應驗。太子仇和公子師服誰也沒能順利地接過父親手中的權力——他們的叔叔「殤叔」篡位自立。剛到及冠之年(20歲)的太子仇被迫逃亡。「殤叔」這個人,文獻中關於他的記載少之又少。
  • 「正攝影像」與「正射影像」及「空三加密」
    「正攝影像」的註解我對「攝影測量」略知一二,而「正射影像」是「攝影測量」中的專業名詞,據我所知,沒有「正攝影像」,經幾何校正後,消除各種畸變,再經過輻射校正,進行鑲嵌,最終得到包含坐標信息,具有一定幾何精度的數字正射影像地圖(DigitalOrthophoto Map 簡稱DOM)。
  • 春秋諸侯模仿周天子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之正於國家也,就好像天平稱物,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無論是封建社還是奴隸社會天子都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且這種權力不被容許下放,但是在春秋時期卻出現了各國諸侯僭越禮制學習天子的事件,本篇文章將帶領著讀者探究春秋時期諸侯頻繁僭禮的背後,實質是思維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