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為什麼要以公元前722年為春秋時代的開端?

2021-01-08 讀書廣記

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繒、西夷的犬戎聯合起來一起進攻周幽王。周幽王命人舉烽火徵兵,然而救兵都沒有到。於是申侯與犬戎便誅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俘虜了襃姒,盡取周朝的寶器而去。諸侯們便擁立故太子宜臼為君,以奉周祀,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繼位後,將王城東遷到了雒邑,以此來躲避戎寇。當周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皆不聽王命。平王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春秋》紀年開始,《左傳》也始於這一年,這年是公曆的公元前722年,距平王東遷已經過了半個世紀。

平王東遷半個世紀後《春秋》才開始

《史記》對漢朝之前各時代的分期

周幽王於前771年被殺,平王東遷在前770年,人們一般把前770年視為西周與東周的分界。但對於春秋的開端卻引發過很多爭議。當代的史學家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的這段歷史,稱為「春秋時期」——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春秋的開端與東周是重合的。然而古人卻不這麼看。

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為西周在「共和」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他把漢朝之前的歷史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帝與三代」,這個時期從黃帝時代到西周末年的共和時期為止。重大事跡收錄在《三代世表》裡;

第二個階段是「自共和訖孔子」,收錄在《十二諸侯年表》中,記載共和元年(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之間的事;

第三階段是「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訖二世」,事跡收錄如《六國年表》裡。也就是說司馬遷認為「春秋」結束於前477年,之後是六國時代,這個時代一直延續到秦二世亡國為止,共計二百七十年;

第四階段是「秦楚之際」,主要是項羽與劉邦爭天下的那幾年歷史;

最後階段則為「漢興以來」,從劉邦統一天下直到漢武帝時代為止。

《史記》中的《年表》對歷史進行分期

因此,司馬遷的年代劃分是這樣的:

上古—公元前842年,是三皇五帝與夏商周的時代;公元前841年—公元前477年,是十二諸侯並立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了「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07年,是七國並立的時代,這個時代直到秦二世自殺為止;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2年,是秦楚之際的年代,這個時代結束於劉邦一統天下的時候;因為秦二世剛登基的時候天下就已經亂了,所以跟上一個時代幼2年重合;公元前205年—至前101年,為漢興以來的時代,因為劉邦先建立漢國,之後才一統天下,所以這個時代與上個時代有3年的交匯期。

為什麼要以前722年為春秋時代的開端?

古人並不認為春秋時代始於公元前770年,因為「春秋時期」這個名字是因《春秋》這本書才得名的。《春秋》記事始於前722年,比共和時代晚了一百多年,比平王東遷也晚了四十九年。

司馬遷認為西周在共和的時候就已經結束了,他說:

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

可見國人暴動與周厲王出奔應是西周滅亡的標誌性事件,這件事導致王室的權威不復存在。以周天子為核心的西周竟然出現了諸侯代替天子「共和行政」的局面,標著著分封制已經被破壞。之後的宣王中興、幽王被殺、平王東遷都只是歷史的迂迴進展而已。所以西周應滅亡於前842年。從這時候起諸侯爭相登上歷史的舞臺,出現十二諸侯爭霸的局面。

孔子因魯史而著《春秋》,根據董仲舒的說法,春秋十二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魯隱公、桓公、莊公、閔公、僖公五世國君在位的九十六年,這個階段距離孔子的時代已經遙遠,所以屬於「傳聞」,《左傳》中關於這個時代的記載也比較簡略,說明在魯隱公之前的史料極少,所以《春秋》和《左傳》只能追溯到公元前722年,並將這年視為春秋時代的開始;第二階段為魯宣公、文公、成公、襄公四個國君在位的八十五年,這個時代的歷史孔丘可以向長輩們打聽,所以屬於「所聞」;而魯昭公、定公、哀公三代國君的六十一年裡,孔丘親眼目睹了那個時代的歷史,所以屬於「所見」。

在書籍的流傳過程中,諸侯國的歷史都被淘汰或秦朝焚滅,唯有《春秋》因孔丘的名氣而得以流傳,又因儒者們的冒死私藏,才使這本史書得以保存下來,成為至今現存的最早一部編年史。

從平王東遷到魯隱公初立隔了半個世紀的歷史,而這半個世紀因缺乏史料記載,相當於一片空白。把半個世紀的空白強加到春秋時代中,使春秋時代從242年延長到295年,顯然是牽強附會。春秋時代因《春秋》而得名,那個時代的歷史也因《春秋》才被人們所知曉,因此春秋時代也應始於《春秋》開頭的前722年,而不是前770年。

古人認為自共和到秦莊襄王滅周的歷史為「東周」,自魯隱公初立到「西狩獲麟」之前為「春秋」,自「春秋」之後到秦並六國為「戰國」——可見「東周」與「春秋」、「戰國」並沒有重合。

春秋時代第一年中國是什麼樣子?

春秋時期中國分為許多諸侯國,其中魯、晉、齊、衛、宋、陳、楚、蔡、曹、秦、鄭是主要的國家。

《春秋》始於魯隱公初立,魯隱公是魯惠公的庶子。魯惠公的元配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很早就死去,沒有留下子嗣;賤妾聲子為魯惠公生下了庶長子,取名叫息。息長大之後,魯惠公為他聘娶宋武公的女兒仲子。仲子抵達魯國,因她長得很漂亮,魯惠公便將這個兒媳奪娶過來,生下了次子允,接著魯惠公又立仲子為正妻,而讓允來做太子。等到魯惠公死後,魯國人覺得太子允還年幼,便共令庶兄息暫時攝居政事,故而《春秋》不說這年息即位。息就是魯隱公;太子允便是魯桓公。

與魯隱公同一時代,晉國也發生了變故,晉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弒殺孝侯於翼地。晉人共同攻擊曲沃莊伯,莊伯再次逃回曲沃。晉人於是改立孝侯的兒子郄為君,是為晉翼侯。晉翼侯二年,魯隱公才剛繼位。

當初,犬戎之亂時,秦襄公領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勞。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秦襄公又派兵護送周平王。平王於是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西之地,並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襄公於是開始建立秦國,與諸侯們互通使者及聘享之禮,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秦襄公十二年,秦國討伐戎而至岐地,襄公死去,兒子文公繼位。秦文公繼位四十四年之後,魯隱公才登基。可見在平王東遷到隱公初立的這半個世紀裡,秦人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

而那時候楚國還是蠻夷之地,楚國國君熊通殺了自己的侄子,奪取君位,熊通後來擅自稱王,歷史上叫做楚武王。

其他的諸侯國方面,與魯隱公同時代的是宋穆公、衛桓公、齊釐公、陳桓公、曹桓公、燕繆侯和鄭莊公。其中鄭莊公攻擊其弟叔段成為春秋元年最為人們熟知的歷史事件。

春秋元年的標誌性事件

鄭武公的夫人名武姜,她生下長子寤生及次子共叔段。武姜厭惡長子寤生而愛少子叔段。鄭武公病重的時候,武姜便請求立少子叔段為太子,鄭武公不同意。之後武公死去,長子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

鄭莊公繼位後,將弟弟叔段封在京地,稱為「京城大叔」。祭仲勸鄭莊公說:「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且京大於國,非所以封庶也。」鄭莊公回答說:「姜氏欲之,焉闢害?」祭仲又說:「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不久之後,京城大叔便命令西鄙和北鄙歸附自己。公子呂對鄭莊公說:「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莊公回答說:「無庸,將自及。」京城大叔又收貳成作為自己的封邑,至於廩延。子封說:「可矣,厚將得眾。」鄭莊公還是說:「不義不暱,厚將崩。」

之後,京城大叔修築城池,繕甲兵,具卒乘,密謀襲擊鄭莊公,武姜作為內應,準備開門納降。鄭莊公知道他們預約的日期,便說:「可矣!」於是命令子封帥車二百乘去討伐京成。京人背叛叔段,叔段亡奔入鄢,鄭莊公繼續伐諸鄢。五月辛丑,叔段出奔到共地。

鄭莊公將他的母親武姜囚禁在潁城,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然而不久之後他就後悔了。

這件事在《春秋》中用了一個曖昧的筆法,寫作:「鄭伯克段於鄢」。孔丘認為叔段背叛自己的兄長,確實有錯,所以不寫作「鄭伯克其弟段於鄢」,是表示兄弟倆已經恩斷義絕。但鄭莊公也是一個陰險的人,他對自己的弟弟採取姑息縱容的態度,一步一步地誘導他進攻自己,然後再以此為罪名來進攻叔段,屬於「不教而誅」。所以《春秋》用「克」字而不是「討」、「伐」或「誅」,「克」代表著鄭莊公與叔段是平等的關係,就是兩個國君一樣,以此來貶低鄭莊公。

相關焦點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 《左傳》煉成的是鋼還是鐵?
    悼文中用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左傳》裡的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開篇,短短八個字足以表達出與我國人民共同哀悼逝者的誠心。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深感欽佩,又十分汗顏,遂從書箱中翻出《左傳》,重新品讀。《左傳》到底寫的是什麼呢?這要從作者左丘明說起。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左傳》能夠被後世人稱讚,是因為書中內容,可以更好的研究歷史
    在如今雖然有很多喜歡讀書的文人,在讀書的時候大家對於一些歷史著作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比如說《左傳》這一個著名的著作,它是中國古代一部敘述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曾經書籍原名叫做《左氏春秋》在漢代改為了《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中國春秋戰國文學之二:《春秋左氏傳》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是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人左丘明以《春秋》為綱,擴充史料寫成的一部中國古代的編年史巨著,同時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從書中的內容分析,則可能為戰國時期一熟悉各國歷史情況的文人所作。
  • 春秋三傳(文學篇)
    春秋三傳「春秋」就是歷史的意思。在商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後來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們就用「春秋」指一年。歷史是一年一年記載的,所以,「春秋」 就被引申為歷史。《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古時帝王身邊設有史官,分左史、右史。右史記帝王言論,如《尚書》。左史記帝王行動,大事記在「策」裡,小事則記在「簡」裡。(春秋,就是根據這些簡、策編成的魯國編年史(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七二二年~公元前四八一年)。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史學著作——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是《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音穀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稱。《春秋》經文言簡義深,若無注釋,則難以理解。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藉「三傳」研讀《春秋》。
  • 春秋左傳試辯之楚子伐隨:羸師而張隨之計
    春秋左傳試辯之楚子伐隨:羸師而張隨之計春秋各國地圖楚國不是姬姓國,其先祖出自顓頊,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周成王時,將子男之田封給楚君。所以在古典時代很難和中原進行交流。所以有楚蠻子的說法,中原諸侯將楚國視為南蠻。楚國到楚武王的時候開始興起。由於長期不與中原交往,楚國已經無視中原諸侯,名義上還要尊重周天子的禮儀。楚國伐隨國,要求隨國為中間人,使周天子尊重楚子的名號。周天子當然不聽,你個楚子小國,不向我周王室獻禮,還要脅迫我為你上尊號,當然沒門。
  • 為什麼我們都叫「春秋戰國」而不叫「冬夏戰國」?一本書很重要
    有一個笑話是這樣的:有兩個人在聊天,甲說:「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乙問:「究竟是春天還是秋天啊?」甲沒理他,接著說:「有這麼幾個諸侯……」乙又問:「那究竟是豬還是猴啊?」這是一個小笑話,博君一笑。但是我想很多朋友也都有一文,為什麼大家將這段時期的歷史叫做春秋而不是叫冬夏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解答。
  • 「春秋三傳」是哪三傳?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
    有一本書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本書就是《春秋》,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春秋還分為三傳,即「春秋三傳」。那麼「春秋三傳」到底指的是哪三傳呢?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春秋三傳」自「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之後,經學作為現代學術的棄婦,在數十年中受盡冷落,完全失去了往日獨領風騷的風採,慢慢變成殭屍,深藏並滯息於塵封的故紙堆中。
  • 關羽為什麼愛讀《春秋》?
    01/ 武將流行讀《左傳》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叫作「經」。再如後來滅蜀的鐘會,他家教好,人又聰明,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十二歲就讀《左傳》了。降孫皓三分歸一統,滅吳的統帥杜預,從他爺爺輩開始就喜歡研讀《左傳》,他本人號稱是有「左傳癖」,所著的《春秋左傳經傳集解》,更是今天研讀《左傳》最基本的資料。視野再打開一點,不妨再留意一些時代稍後的人物。
  • 春秋左傳試辯之衛懿公好鶴
    春秋左傳試辯之衛懿公好鶴春秋各國地圖古語道:玩物喪志。春秋時期就有一個國王,因為喜歡鶴,而失國喪命。這個人就是衛懿公。衛懿公的父親是衛惠公。等到狄人伐衛,國內的軍士就說:「派鶴去拒敵,我們國家居然鶴都有爵位,要我們戰爭幹嘛!」於是衛惠公只能給石祁子以玉佩,給寧莊子箭矢,讓他們守國,給夫人繡衣,讓她聽兩個士大夫的。渠孔駕車,子伯在車右,以黃夷為前驅,孔嬰齊殿後,貴族們雖然出徵,可是軍隊沒有士氣,而後大敗。衛侯臨死也不願放棄國家的旗幟,還算有骨氣,但是這造成了大敗的局面。狄人捉住了史官,華龍滑和禮孔,準備追逐衛人。
  • 為什麼會「禮崩樂壞」?孔子是否看出了春秋時代力量博弈的本質
    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我國進入了春秋時期,這個時期周王室王權衰微,無力控制各位諸侯們,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現象。天子權威下移,掀起了諸侯爭霸浪潮,春秋時期出現過五位霸主,但除去不合格的宋襄公,西邊的秦穆公,春秋末期東南崛起的吳、越兩國以外,整個春秋大部分時間內只有兩霸,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
  • 春秋左傳試辯之陳完奔齊
    春秋左傳試辯之陳完奔齊春秋各國地圖春秋末年,戰國初年,有兩件標誌性的事件,諸侯進行更替。即三家分晉和陳田代齊。即韓,趙,魏瓜分了晉國。陳國的公子完的後代,佔據了齊國。孔子刪訂春秋這個陳完也是很能隱忍。在陳國時,他的父親被叔叔所殺,他也決口不提報仇,而是親近自己的堂弟。等到逃到了齊國,也是戰戰兢兢。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為什麼說春秋時代熱鬧非凡?千載為春秋,心與聖賢遊
    春秋時代的認定,人言人殊。以《春秋》、《左傳》為例,二書均始於魯隱公元年,結尾之年卻相差十三年;而周平王東遷,至魯隱公元年,尚有四十九年的時間差距。春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的時代,也是王室衰微、政權下移的霸權時代。春秋初期約有一百四十餘國,到春秋中葉以後,只剩下幾十個國家。
  • 《左傳》作為我國第一部編年史,作者究竟是誰呢?今天終於知道了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與《呂氏春秋》、《晏子春秋》一樣,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晉代杜預作《春秋經集解》,始把它與《春秋》合成一書,稱為《春秋左氏傳》。這部書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但它的作者是誰?自唐代以來就一直眾說紛紜,異見送出,今天終於知道了。
  • 童慶炳:《左傳》,中國敘事文學的開篇
    一、《左傳》的「故事情節化」 為什麼說《春秋經》不是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起點,而說《左傳》才是起點?道理就在於《春秋經》只是單純的事件排列,沒有或基本沒有揭示事件之間或事件內部的因果關係,即沒有情節化。
  • 《左傳》:重視婚姻的禮儀,「烝」合乎禮法,另外兩種卻不被接受
    有關春秋時代的關係,《左傳》所記載的形式,相當多樣化。在春秋時代,烝等現象極為常見,而且沒有法律禁止。可能和統治者持有過大權力有關,可能和政治目的有關,也可能和人們的倫理觀念薄弱有關。「烝」是戰國之前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