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禮崩樂壞」?孔子是否看出了春秋時代力量博弈的本質

2020-12-22 天材說教育

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我國進入了春秋時期,這個時期周王室王權衰微,無力控制各位諸侯們,出現了所謂的「禮崩樂壞」的現象。

其實這個時期並不是真的「禮崩樂壞」,禮樂依舊約束著上層貴族,只是天子能用得規制,諸侯們使用了,古人稱之為「僭越」,現在叫越級。

天子權威下移,掀起了諸侯爭霸浪潮,春秋時期出現過五位霸主,但除去不合格的宋襄公,西邊的秦穆公,春秋末期東南崛起的吳、越兩國以外,整個春秋大部分時間內只有兩霸,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

晉國和楚國,一北一南,爭奪中原各小國的控制權,在中原地區長期拉鋸戰,誰強大了,另一方就後退,小國們就臣服於誰,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霸戰爭。

公元前632至公元前575年,這是晉楚爭霸最激烈的時期,長期的爭霸令周圍小國,晉楚兩國也疲憊不堪,於是老牌諸侯國宋國就出面調停,邀請楚國和晉國,以及中原各小國來宋國和談,史稱「弭兵之會」。

「弭」就是平定的意思,平定戰爭。會議的結果就是晉楚兩國平分霸權,小國們既要朝見晉國,也要朝見楚國。經過兩次「弭兵之會」,爭霸戰爭基本上就平息了。

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由於制度上的問題,導致天子的權力下移,而建立在同一制度下諸侯權威也在慢慢消解。《左傳》中就記載了晏嬰、叔向論季世的故事。

季世就是末世,當初齊國將女兒少姜嫁到晉國,後來少姜去世了,齊國想與晉國繼續維持聯姻的關係,於是就派晏嬰去晉國求婚,婚姻商定後,晉國就設宴招待晏嬰,席間叔向就和晏嬰交談起來。

叔向說:「齊國怎麼樣了?」晏嬰回答說:「現在是末代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說。齊國恐怕是陳氏的了。」

叔向說:「是的。就是我們晉國的公室,現在也到了末世了。兵車沒有戰馬和人駕馭,國卿不率軍隊;國君的戰車左右沒有好人才,步兵隊伍沒有好長官。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這八個大家族的後人已經淪為低賤的吏役。政事由私家決定,百姓無所依從。」

晏子說:「您打算怎麼辦?」叔向說:「晉國的公族全完了。我聽說,公室快要衰微時,它的宗族就像樹的枝葉一樣首先落下來,公室跟著就衰亡了。我的一宗有十一族,只有羊舌氏一支還在。我又沒有好兒子,公室沒有法度,能夠得到善終就是萬幸,難道還會指望得到後代的祭祀嗎?」

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齊國和晉國的公族以及原有的大族,都快要沒落了,而像齊國的陳氏,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卻欣欣向榮。齊國的陳氏就是後來代齊的田氏,他們的祖上陳完,本來是陳國的公子,因為內亂逃到了齊國,在齊國紮下了根,發展成了一個大家族。

那個時候不只是晉國和齊國出現這樣的情況,春秋時期的中小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情形。鄭國的國政有 「七穆」把持。魯國的國政則是被「三桓」操控。「三桓」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人。「三桓」掌握魯國政權前後差不多將近兩百年的時間,一直到春秋末年都是如此。

這些掌握實權的卿大夫是僭越的主力,比如魯國三桓之首的季氏在家廟中使用八佾,八佾是周代的宮廷舞樂制度,把人為一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周朝確定禮樂之後,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而季氏卻打破禮制,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這表明,在當時不僅是周天子,就是諸侯國國君也已經喪失了控制卿大夫、家臣的實力。

相關焦點

  • 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真如詩經所言存在男女戀愛自由
    較為真實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婚戀關係,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動亂,社會開放性照比後來封建時代較為開放自由的愛是比較普遍的。在《詩經》收錄的40餘首婚戀詩中,有許多主題,如愛情派對、追求嚮往、阻礙矛盾、拒絕猥褻、怨恨棄婦等。
  • 克己復禮:孔子的溫柔
    追根溯源,我們找到華夏文明的源頭——那個禮崩樂壞卻百家爭鳴的時代,那個推陳出新、驚豔四座的時代。「克己復禮」一聲長嘆,我們聽到了孔子不安於現狀的雄心抱負,聽到了周禮在歷史深處的呼喚。何為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關羽秉燭讀《春秋》,「一本書」和「一個時代」的歷史魅力
    中國歷史上,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時代被稱作「春秋時期」。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武聖人叫關羽,一手捋長鬚,一手執《春秋》,這一形象深入人心,不但彰顯了關羽文武雙全的形象,更讓《春秋》廣為人知。史書《春秋》與時代「春秋」是一回事嗎?關羽又為什麼喜歡讀《春秋》?
  • 為什麼說孔子是一個和藹可親、平等待人、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呢
    《論語》:記錄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今本《論語》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 。儒家學派創始人。①思想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春秋時代的「姓」和「氏」有何意義?
    為什麼口訣中沒有"春秋"呢?我們不妨把目光放到"周"這個朝代上。不只周朝分成西周和東周,東周還能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而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一般認為是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什麼三家分晉這麼關鍵呢?春秋和戰國又有什麼不同呢?大家或許聽說過,春秋是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但事實上,戰國的崩壞程度比春秋嚴重許多。
  • 為什麼說春秋時代熱鬧非凡?千載為春秋,心與聖賢遊
    春秋時代的認定,人言人殊。以《春秋》、《左傳》為例,二書均始於魯隱公元年,結尾之年卻相差十三年;而周平王東遷,至魯隱公元年,尚有四十九年的時間差距。春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的時代,也是王室衰微、政權下移的霸權時代。春秋初期約有一百四十餘國,到春秋中葉以後,只剩下幾十個國家。
  • 齊桓公為什麼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關於「春秋五霸」,歷史上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都必須位列其中,而且排名第一。他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春秋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時代。所謂禮儀,主要內容就是等級。從天子到諸侯,從諸侯到大夫,每個級別都有屬於自己的儀仗。在古人日常乘坐的馬車上,我們都能看出森嚴的等級壁壘。
  • 禮崩樂壞說的就是這個
    其實要了解這一點很簡單,只要知道孔子所說的「正」究竟有何含義就明白了,這裡面牽扯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和「諸侯爭霸」的時代背景——譎而不正和正而不譎的解讀被髮左衽在春秋時代是夷狄的習俗,孔子的這句話自然是說假如沒有管仲和齊桓公,齊魯之地就被夷狄侵佔了。朱熹因此評價說: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那么正的是什麼呢?正的無非就是「衣冠之禮」,何謂華夏?
  • 為什麼會西周會禮崩樂壞?諸侯國從城邦國家變成領土國家
    東周之所以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也就是諸侯相互吞併,周天子的存在感越來越低,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諸侯通過兼併周邊小國,實力越來越強,而周天子的實力自從東遷之後就已經無力對諸侯國進行有效約束了。西周建立之初實行了分封制,建立了「八百諸侯」,但當時的諸侯國其實規模都是比較小的,本質上也就是小城邦。每個諸侯國的規模都很小,無論是管理的範圍,還是國家機構,規模都很小,大致就是今天的縣的規模。人口當然還遠不如今天一個縣的規模大。
  • 春秋戰國是士階層崛起的時代,他們都有哪些群體?
    中學歷史教科書描述春秋戰國時代,說這是一個大爭之世,社會各方力量都在重新洗牌,新得階級逐漸崛起,正在慢慢替代之前的力量,這就是士階層。士階層是一個廣泛的群體,他們從各個方面支撐起社會的發展,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我們中國歷史上才會出現燦爛的文化大發展時代,即諸子百家時代,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個群體,看他們有什麼代表人物。遊學傳道群體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教育下放的時代,原本依靠世襲特權生存的一些低級貴族階層逐漸沒落,為了支撐起家庭的生計,他們不得不選擇各種方式來謀生。
  • 夢回春秋時代!話劇《孔子》回家了,千萬別錯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如果你想了解孔子傳奇的一生,如果你想體會詩意的舞臺浪漫,,如果你想夢回春秋時代12月15號、16號、17號,就來看話劇《孔子》吧。曲阜是孔子的家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引進話劇《孔子》,進一步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內容,傳播孔子的思想,讓曲阜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話劇。話劇導演為著名導演張繼鋼,是「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的獲獎人,擔任國際、國家級大型晚會總導演70餘次;創作舞蹈作品600餘部。
  • 接續孔子演春秋 傳承文化守根魂——楊義堂《魯國春秋》讀後感
    《春秋》一書「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微言大義,一字褒貶,使「亂臣賊子懼」。 孔子編寫完《春秋》不無感慨地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集中體現了孔子的世界觀和價值判斷,成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基本精神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是寶貴的文化傳統,這為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 《中國》五千年:從喪家犬到孔聖人,孔子的堅持到底有多難?
    因為韓宣子在魯國看到了《易象》與《魯春秋》,也因為當時正處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所謂的《周禮》便是周公所著,而孔子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的。而他所崇拜的周公,也就和他相差了五百年吧。03禮崩樂壞之春秋戰國說到春秋,不免想到那個混亂的時期,這個時代通常指的的中國東周前半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而那個總是和春秋連在一起的戰國,指的是在春秋之後的大變革時期,也就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 「了如指掌」說禘禮:聖人孔子為何孤掌難鳴?
    成語「了如指掌」講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禘(dì)禮的故事。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社會的大動蕩、大變革,以及孔子作為當時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這個大變局中的種種不適應。然而歷史如大江之流奔騰向前,逆浪而行者固然勇氣可嘉,卻終究敵不過大勢所趨。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的祖先是殷商後裔。
  •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以後,史上再無百家爭鳴?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以後,史上再無百家爭鳴?大家都很清楚在周王朝禮崩樂壞,各個諸侯國獨立在一方稱霸稱王。為了爭奪權威各個諸侯國開始相互進行戰爭。準備好充足的實力去攻打另外的諸侯國的時候自己需要積攢好自己的能量。這個能量非一日之功,它所需要變革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 亂世求生:春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孔子周遊列國不過一切的前提,就是你是貴族,或者有機會接受貴族的教育。即使是在禮崩樂壞,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時代,出身貴族依舊意味著更好的長相,更高的身體素質,以及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上述提到的男色,女色,還有智力,體力優勢,其實都和你的所在階層直接掛鈎。當然每個硬幣都有兩面,以上的任何一項,可以讓你出人頭地,但也可能讓你死得更快。
  • 《左傳》為什麼要以公元前722年為春秋時代的開端?
    重大事跡收錄在《三代世表》裡;第二個階段是「自共和訖孔子」,收錄在《十二諸侯年表》中,記載共和元年(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之間的事;第三階段是「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訖二世」,事跡收錄如《六國年表》裡。
  • 孔子的春秋大夢,天下一統,王者無外
    這裡的宋人,其實就是宋國的士,如果是宋國的大夫,會直接書寫「宋大夫」而士是地位低下的階層,相當於當時知識分子一類的人,中國的階層分類,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其次是手工業者,農民的地位在百姓裡面較高。而有做官前景的知識分子士地位是更高一點的階層,他們可以佩劍,孔子的屬於士的階層,雕像經常會有佩劍。
  • 孔子的一生之敵,魯國的亂臣賊子:陽虎的傳奇人生
    司馬遷描述這種狀況是:「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大夫僭越國君獲取權力,而家臣僭越大夫甚至取得了控制一個國家的權力,這也正是孔子哀嘆的禮崩樂壞的表現。之後的三年,陽虎一直把持魯國朝政,壓制三桓使之聽命於己。更重要的是,陽虎得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魯國實施自己的政治路線:結盟晉國,對抗齊國。春秋時代齊國崛起,魯國一直被其壓制,陽虎深知遠交近攻的道理,他的理念,其實是強大魯國。
  • 孔子學院在國外為什麼會失敗?中國文化是否真的無法走向世界?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影響著華夏幾千年,就算是時至今日,各國文化交流加劇,中國也受到了外國文化的衝擊,但在中國人的主流觀念中,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擁抱世界的路上我們從未丟掉這份文化,並且我們還會將這份文化帶到全世界,最好的形式就是在別國辦孔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