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為什麼被稱為春秋小霸?因為他一箭射中了周天子!

2020-12-14 騰訊網

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 周桓王徹底罷免了鄭莊公王室卿士的權力。

這一人事上的變動,使得鄭莊公對周桓王產生了不滿。鄭莊公在得到自己被罷免的消息後,就不再前去朝覲周天子,也不再履行自己的職責。這使得周桓王對鄭莊公愈發不滿,於是,在這一年的秋季,周桓王率領蔡國、衛國、陳國的軍隊討伐鄭國。

周天子親自率領軍隊攻打諸侯,這又是一件大事。而周天子之所以親自帶領軍隊攻打鄭國,那是因為在此之前,鄭國的一系列行為大大的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

早在鄭莊公二十四年,鄭國就派兵侵佔了周王室的土地,搶奪了屬於周王室的糧食。莊公二十七年,鄭莊公親自朝見周桓王時,周桓王因為三年前鄭國搶奪周室莊稼,便對鄭莊公十分厭惡,沒有按照禮儀對鄭莊公進行接待。莊公二十九年,為了聯合魯國,鄭國與魯國私自交換了土地。而後又在莊公三十一年,鄭莊公假借周天子的名義討伐宋國。

所以說,莊公三十七年,周桓王親自帶兵攻打鄭國的這場軍事衝突,並不僅僅是因為周鄭兩國的利益衝突,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周天子為了維護尊嚴,才親自率軍討伐諸侯。

對於這次軍事出擊,周桓王做了細緻的安排。他親自率領由王室軍隊組成的中軍,讓虢公林父率領由蔡、衛兩軍組成的右軍,讓周公黑肩率領由陳軍組成的左軍。

而在鄭國這邊,鄭國子元請求將鄭軍也分為左、中、右三部分,他對鄭莊公建議說:「陳國剛剛發生叛亂,因此陳軍一個個都缺乏鬥志,如若我們率先攻打他們,那麼他們必定逃奔。周王的中軍一看到陳軍逃走,陣容必定會發生混亂,中軍一旦發生混亂,那麼他們的蔡、衛兩軍一定也會爭先逃跑。這時我們再集中力量攻打中軍,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鄭莊公同意了子元的建議,並讓曼伯做右軍主將,讓祭仲做左軍主將,除此之外,還安排了原繁、高渠梁率領中軍護衛鄭莊公。整個軍隊擺出一條威武的魚麗陣勢,同時,為了策應三軍,在三軍之前排列二十五輛戰車做前鋒,又派一百五十輛戰車緊隨三軍之後,用來填補這條魚麗之陣中的空隙。

列陣完畢,雙方在繻葛展開戰鬥,戰鬥一開始,鄭莊公即命令左右兩軍率先進攻,不出所料,蔡、衛、陳三國軍隊被打的四散潰逃,周王的中軍也頓時陷入大亂之中。混亂之中,鄭莊公手下的大將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對肩膀,射傷了周桓王,周桓王忍著劇痛,靠在車上,指揮著周軍一步步向後撤退。

祝聃請求下令追擊,鄭莊公對他說:「君子作戰,不能欺凌老者,更何況,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周天子啊!」

這話冠冕堂皇,說的正義凜然。但可能沒人會相信。要想了解鄭莊公的語外之意,就必須要從他和周天子的身份說起。此時的周王室雖然實力很弱,但仍然是名義上的周天子,是天下諸侯的「共主」。如若此時率軍追擊並殺死周桓王,那麼必定會留下一個「不尊王室,不敬天子」的名聲,搞不好,天下諸侯會以此為藉口,共同出兵,討伐鄭國。

正是有了這樣深層次的考慮,在當天晚上,鄭莊公就派祭仲慰勞周天子,並派人對周桓王的隨從致以問候。

這場戰爭因為發生在繻葛,所以後世又被稱為繻葛之戰,繻葛之戰使得周天子的威嚴一落千丈,此戰之後,周王室的權力開始衰弱,周天子名存實亡,而諸侯國國勢大幅增長,竟相爭霸,誕生了「春秋五霸」。而本文的主角鄭莊公,也因為這場戰爭,被後世稱為「春秋小霸」。

鄭莊公三十八年(前706年),北戎攻打齊國,齊僖公派使者向鄭國求救,鄭莊公派太子忽率領軍隊救援齊國,六月,鄭軍打敗了戎軍,俘獲了戎軍的兩位主帥,並砍殺了三百個戎軍士兵的頭顱,將他們一起獻給齊國。

齊僖公很高興,他看到太子忽文武兼備,又英俊瀟灑,便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忽,太子忽辭謝了。當時,祭仲跟隨著太子忽隨軍出徵,他聽說這件事之後,專門找到太子忽說:「太子一定要娶他啊!國君寵妾很多,假如您沒有強大的外援,恐怕以後不能繼承君位啊!」太子忽搖搖頭,對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合適的配偶,齊國強大,齊國公主不適合做我的配偶。《詩經》上說『自求多福』,能不能當上國君完全是看自己的能力,仰仗大國幹什麼呢?」

幾天之後,戎軍再次捲土重來,太子忽又一次率軍打敗戎軍。齊僖公看著太子忽,越看越喜歡,他以為上次太子忽拒絕他是因為不喜歡他推薦的那個女兒,於是,他又給太子忽介紹了他的另一個女兒,想將她許配給太子忽,太子忽再一次拒絕了齊僖公的美意。

太子身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詢問太子原因,太子忽回答說:「當初,我還沒為齊國取得勝利時,尚且不敢娶齊女為妻。現在我奉命解救了齊國的危難,如若娶了齊國公主,這在外人看來就是我利用齊國的戰事為自己謀取了一個老婆,這樣的話,百姓們會怎麼看我啊!」

為什麼太子忽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齊僖公的美意?這就要從太子忽身上找原因。齊僖公不知道的是,早在九年之前,太子忽就去陳國迎娶了陳國的公主。或許是這一對小年輕情到深處,他們沒有完婚就同居了。這種做法在當時看來是違反禮制的,因此鄭國也就沒有將太子的婚事公之於眾。因此,齊僖公才一個勁的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忽。

而恰恰也正是因為太子忽對陳氏公主情真意切,所以才一次次拒絕齊僖公的美意。

相關焦點

  • 春秋第一位「小霸王」,被敵人稱為「老奸」,一箭射向周天子
    在五霸之前,有一春秋三小霸,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其中鄭莊公姬寤生更是三小霸第一,因他出其不意,智計百出,被敵人稱為「老奸」。
  • 一箭而滅周天子之威,鄭莊公憑藉什麼帶領鄭國稱「小霸」於諸侯?
    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鄭莊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亂,消弭了國家內患。之後十餘年間,鄭國與宋國、衛國等國之間互有征伐。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軍攻打鄭國,鄭莊公領兵與之戰於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史稱「繻葛之戰。這位春秋小霸,多年外交徵戰遊刃有餘,他是如何做到的了?
  • 春秋「小霸」鄭國是種怎樣的存在?
    有人說春秋時的鄭國是「小霸」(與春秋五霸相比),春秋前期的鄭國很是強大,包括陳、蔡、衛等國,甚至有時候齊國、魯國等大的諸侯國都要跟隨鄭國東徵西討,鄭國的實力由此可見非常強勁。自春秋時立國,鄭國雖一直並未能稱霸各諸侯國,但在春秋時期也留下了濃墨重彩。
  • 春秋無義戰(8)龍戰於野:繻葛之戰,那射落周天子的一箭(下)
    如果鄭莊公記憶力不錯的話,那麼應該還記得,當初他也用這個理由討伐過宋殤公,不過當時鄭莊公還是代表周王室的,所以他率領幾國聯軍一直打到了宋國國都附近。鄭莊公一戰,戰勝了周天子以及諸侯聯軍,其大將祝聃更是在激戰中,一箭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大部分軍制還是承襲自西周時期的軍制,繻葛之戰改變了自西周以來的作戰方式,為後世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 鄭莊公碾壓、吊打侵犯鄭國的北戎,「春秋小霸」絕非浪得虛名
    春秋時期,周幽王遭犬戎之禍,身死朝滅。平王東遷,周天子喪失了對諸侯國的控制,中原諸侯逐漸陷入混戰之中。居住在西北的戎人開始往中原地區滲透,與中原諸侯國之間時有摩擦。雖然是春秋小霸鄭莊公親自領兵,可是他害怕鄭國的兵車往前衝,而戎人的步兵繞到鄭國的兵車後面去突襲,兵車不好轉彎,就會吃敗仗。鄭莊公的二兒子公子突給他獻計說:「我們可以用伏擊之計打敗戎人,我們先派勇敢而無剛的士兵作為誘敵之兵,前去試探敵軍,將戎人誘進戰場,然後快速離開戰場。國君設下三批伏兵等待他們。」
  • 鄭莊公一直很有爭議,他做的這些事,令其背負了千年罵名
    說到奸雄,大家一定會想到漢末的曹操,其實早在他之前,就已經有人得到過這種稱號了,這個人就是春秋初年的鄭莊公。在春秋幾百年的時間裡,他可以說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了,而且也是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一位君主,不僅如此,他甚至還博得了一個春秋小霸的稱號。
  • 眼看春秋五霸崛起,周天子為何毫無作為?不是不努力,是被打怕了
    眼看著春秋五霸崛起,直到最後呂不韋滅了東周公國,周王朝徹底滅亡。 而在這幾百年的歷史裡,我有個疑問: 眼看著春秋五霸崛起,為什麼周天子毫無作為? 讓我們看下東周周天子是如何一步步墜落深淵的。
  • 打敗周王,守護齊國,打垮宋國丨春秋小霸鄭莊公:蛇吞象的博弈
    公元前707年,鄭莊公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他打敗了周天子!周桓王集結虢、蔡、衛、陳等國軍隊發起的御駕親徵,被鄭莊公打得大敗。周桓王肩膀被射中一箭,率領部隊倉皇而逃。這一箭,猶如后羿射日。「周天子再也挑不起天下這副擔子了!」鄭國,一個中原小國,由此一舉成為了「春秋小霸」。鄭莊公就是整個事件的總導演。周旋與博弈,他不斷擴充著自己的「朋友圈」,利用規模優勢佔據了更多資源。
  • 春秋時期第一個敢對周天子動手的諸侯國,你們知道是誰嗎?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兼併,已經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周天子作為當時天下的共主,各諸侯國表面上還是聽從周天子的號令的,直到一個人率先對周天子動手,並且打敗了周天子,從此開始周天子真的就成為了一個擺設了。
  • 春秋史探微——諸侯之首魯國為何不擁戴周平王?論周天子權威之衰
    意思就是諸侯國之間的問候,天王即周天子,這裡指的是周平王之子周桓王。按說聘是諸侯之間的交往,周天子則是諸侯共主,但周天子竟然屈尊聘魯。最關鍵的是,《春秋》中竟然沒有魯國回訪周天子的記載。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魯國非禮的對象還是天下共主周天子,由此可見,原本承擔著拱衛周室重任的魯國,已經與周王室交惡,原因何在?
  • 囚母逐弟,射傷周天子,為何《左傳》卻說他「正」而「知禮」
    可能有很多人了解鄭莊公,都是開始於《左傳.隱公元年》中的「鄭伯克段於鄢」。這篇雄文條分縷析和深入淺出的議論,讓我們深切地理解到什麼叫做「微言大義」和「史筆如刀」。在《左傳》的記載中,除了「克段於鄢」這件事外,鄭莊公似乎還幹過幾件在後世儒家看來幾乎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 《春秋戰國》——何為春秋
    上回說到,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紛獨立,我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即平王東遷第一年,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之前的295年,又說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了智氏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 春秋時期,鄭莊公、齊桓公先後稱霸,為何都只維持了一世呢?
    不過,實際上,在齊桓公之前,還有春秋小霸——鄭莊公的說法,也即鄭莊公曾在春秋率先稱霸。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鄭莊公、齊桓公先後稱霸,為何都只維持了一世呢?一首先,不管是鄭莊公還是齊桓公,在他們去世之後,都沒有後人可以維持霸業,也即在春秋時期,鄭國在鄭莊公去世後走向衰落,而齊國也在齊桓公之後難以東山再起。
  • 歷史長篇小說戲說春秋戰國之鄭莊公齊僖公石門歃血同盟
    雖說那鄭國的祭足確實帶領士兵到我境內偷割稻麥,可這只是小事一樁,大王乃堂堂天子之尊豈可為這點小事大動肝火,再說那祭足偷盜,鄭伯也未必知道此事,如若因此等小事您興師動眾,不僅傷了您和鄭伯之間的和氣,還會引來更多的衝突,大王,小不忍則亂大謀,您不如現在裝作不知都此事,看那莊公作何反應,那鄭伯見您沒有任何責怪之詞,定會覺得惴惴不安,等他覺得不好意思前來請罪,您便可以和鄭伯重修於好,如此上次您把他撤職的事情也可告一段落
  • 諸侯國史話卷枠八:從7個方面來分析,看鄭莊公如何贏得繻葛之戰
    但戰事的發展卻令人意想不到,鄭莊公不僅以一國之力完勝了五方合力的天子聯軍,甚至還讓周桓王負了傷,讓人不得不嘆服「小霸」之國的實力是真的強悍。可是,正如在下上次結尾提出來的那個問題說的那樣,桓王在師出有名、兵力佔優、準備較充分、戰術安排也比較得當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會輸呢?
  • 成語「威信掃地」:鄭莊公小心翼翼地扯下周天子的遮羞布
    公元前715年,他不顧周公黑肩的反對,任命虢公忌父為右卿士,鄭莊公貶為左卿士。以前卿士是不分左右的,現在呢,按照以右為上的慣例,鄭寤生成了政府二把手。這年秋天,在齊僖公的調停下,鄭莊公隨齊僖公一起朝見周桓王,鄭重地道了歉,表態服從於王室管理。牛什麼牛,天威之下誰敢不低頭?周桓王腰板挺得倍兒直。
  • 掉落的王冠:他把周王室打倒在地,而他撿起王冠,打開了一個時代
    春秋初年,繻葛之戰,周王的權威被徹底打倒,王冠掉落在地,諸侯們都驚訝的看著這一幕,但誰也不敢動。而勝利的一方,鄭莊公小霸也迅速凋零。齊桓公抓住機會,快步過去撿起了周王的王冠,拍了拍上面的灰塵,重新給周王帶上。 1 王冠的掉落 鄭莊公是一位崇尚實力的梟雄。
  •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位?您真的知道嗎?
    」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位國君,一直都是一個十分有爭議的問題,在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是誰的看法,至少有以下六種:1.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2.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鄭莊公。
  • 周平王東遷後,幹了一件蠢事,讓周天子顏面掃地!
    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原本,東周的衰落,是比較緩慢的,也即東周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是將周天子放在眼裡的。不過,周平王卻主動讓削弱周王室的威嚴,導致各個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王室當回事了。 根據《左傳·隱公三年》中的記載: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在周平王東遷後,有三個諸侯國獲得了比較大的利益,並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那麼,問題來了,這三個諸侯國分別是誰呢?一、秦國秦國(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