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王漢穆拉比授予法典的古代兩河流域太陽神沙瑪什

2020-12-01 IP打造專家段王爺

兩河流域文明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是指在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今伊拉克), 是西亞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蘇美爾(Sumerian)、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組成。 伊拉克所處的底格裡斯河、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具有悠久的文明。公元前3000年中葉,兩河流域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創造楔形文字、60進位計數法和圓周分割率。此後,伊拉克經歷了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塞琉西(中國史稱條支)、安息、波斯薩珊王朝統治。7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並迅速佔領兩河流域,先後建立倭馬亞王朝(中國史稱白衣大食)和阿拔斯王朝(中國史稱黑衣大食),其中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

這個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帶,北部古稱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阿卡德古代地區,在今伊拉克中北部,是古代巴比倫文明的故鄉。至少從前2300年左右起,阿卡德的居民主要是閃族人(閃米特人Semitic)。

這一帶遠古時期居住著許多種族,是乾旱區域,但下遊土地肥沃,很早就發展了灌溉網絡,形成以許多城市為中心的農業社會。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為世界發明了第一種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編制了第一種法律,發明了第一個制陶器的陶輪,制定了第一個七天的周期,第一個闡述了創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話。至今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遠古文字記載材料(泥版)。傳說中的世界史上七大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聖經》中提到的「巴比塔」——巴別通天塔等,都是兩河流域創造的奇蹟。

太陽神沙瑪什

Shamash,古代兩河流域的太陽神,通常他同父親月神辛(Sin,蘇美爾語稱「南納」)、妹妹金星女神伊什塔爾(Ishtar,蘇美爾語稱「伊南娜」)被視為星辰三聯神。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是世界上文明最早起源的地方,他們的太陽神是烏圖(Utu)。後來流傳到阿卡德人那裡就變成了沙瑪什(Shamash)。在西閃米特人的迦南人那裡,這個神又演變為沙帕什(Shapash)。所以,沙瑪什的原型是蘇美爾的烏圖(Utu),「烏圖」在蘇美爾語中意為「光亮的」、「晝」;在阿卡德語中的「沙瑪什」,含有「太陽」的意思;閃米特人稱為「沙帕什」,意思類似。

他是正義之神,被視為「天界和世間的審判者」;他戰勝黑夜和嚴寒,其光輝使一切崇尚邪惡者膽裂,且猶如無所不在的「法網」。

每日清晨,東隅之山的蠍人會打開巨門,太陽神從山中一躍而出,開始白晝的天空之行。他乘著布奈奈所賜的金車,升入蒼穹。當暗夜降至,太陽神則隱入西隅的地下,經過地下通道,趕往東隅之山。翌晨,沙瑪什則再度升起,作天空之行。沙瑪什的天空之行,與中國的太陽金烏的天空之行也特別相像,這說明古代先民的想像力大同小異。

在處理妹妹伊什塔爾婚姻的時候也很失敗。據說,伊什塔爾本來喜歡「農神」恩奇木杜,可他卻強迫她嫁給了「牧神」杜牧茨(Tammuz),伊什塔爾因此變得十分淫蕩,喜歡向情人施暴,後來還把丈夫賣給了冥府。

與埃及和希臘神話不同,古代兩河流域對月神的崇拜先於對太陽神的崇拜,他們沒把太陽神看作是最高之神,也不把太陽神視為農業保護神,因而很少有太陽神的神話傳說。

司法神沙馬什

沙馬什同時也是司法天神,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浮雕中就有體現。

漢穆拉比法典浮雕的上部,刻繪了太陽神兼司法之神沙瑪什向國王漢穆拉比授予法典的一幅浮雕畫。

石碑上的漢穆拉比,頭戴王冠,身穿長袍,舉起右手,正站在太陽神的面前宣誓。太陽神則坐在寶座上,他戴著一頂螺旋形的高帽。太陽神的長髯也和這個時代的傳統式樣相同,被編成很整齊的長長的須辮。他右肩袒露,身披長袍,右手莊嚴地舉著作為權力象徵的魔標,左手握著魔環。這是一幅神聖的「授權」場面,也可稱作「天賜封地儀式」。

而沙瑪什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一種寺塔(吉庫拉塔)的外形。寺塔,是兩河流域祭祀活動中最早出現的建築形式,它作為「神宅」是供凡民膜拜的。這種有階磴、很象望樓的磚砌的高寺塔,在蘇美爾藝術的繁榮期,就已大量營造。沙瑪什的寶座刻成寺塔式,無非是表示寶座上的是最高的神。

名 稱:Shamash

中文譯名:沙瑪什

所屬地方:兩河流域

神 格:古代兩河流域的太陽神、正義之神、司法天神

原 型:蘇美爾的烏圖(Utu)

其他轉化:閃米特人的沙帕什(Shapash)

父 親:月神辛

妹 妹:金星女神伊什塔爾

乘 坐:金車

天空之行:每日清晨,東隅之山的蠍人會打開巨門,太陽神從山中一躍而出,開始白晝的天空之行。他乘著布奈奈所賜的金車,升入蒼穹。當暗夜降至,太陽神則隱入西隅的地下,經過地下通道,趕往東隅之山。

相關焦點

  • 九年級歷史上冊《古代兩河流域》知識點練習題精選(人教版)
    某刊物中「史海拾貝」欄目出現了「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兩個關鍵詞,據此我們可以斷定該欄目介紹的是( )     A、古矣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巴比倫文明 D、古希臘文明     4、[法新社巴格達(2003年)4月12日電]「英美聯軍佔領巴格達後,混亂和搶劫現象越來越嚴重。
  • 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古代兩河流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古代兩河流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古代兩河流域   1、經濟:兩河流域,農業發達   2、政治:公元前3500年產生國家。漢謨拉比在位時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 兩河流域地區早期城市的功能
    資料圖片  兩河流域是蘇美爾文明的發源地。在約公元前4000年-前3100年的烏魯克時期,兩河流域南部出現多個大型城市。其中位於幼發拉底河下遊的烏魯克城址考古資料最為完整,並在相當於烏魯克晚期的第4層發現了寫有原始楔形文字的泥板,是目前最古老的文字記錄。
  • 建築文明的初現——古代兩河流域的建築
    人類文明的最初出現的地方,在古代兩河流域,也就是西亞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這一塊肥沃土地上。這兩條河之間的平原地帶也叫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由於這一地區的人類居民率先進入農耕文明,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都最早得到發展。建築也不例外。伴隨著這裡出現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階級社會,為社會上層服務的建築也隨之出現,宮殿、陵墓、寺廟等等,不一而足。
  • 巴比倫尼亞,兩河流域的文明起源
    「美索不達米亞」是個源自古希臘語的名稱,意為兩河之間的地方。兩河,一個指的是底格裡斯河,一個指的是幼發拉底河。這兩條河都是源自亞美尼亞地區的高山之中,和中國的黃河、長江類似,它們也是由西北向東南流入波斯灣。
  • 人類最早的成文法典,鐫刻在美索不達米亞數千年前泥土上的奇蹟!
    大家可能對《漢謨拉比法典》有所耳聞,但其實它並不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它只是在考古史上挖掘出來保存得比較好的成文法典。被發現於今日伊拉克的尼普爾,該法典被認為是當今尚存的人類最古老的已知法典。法典制定者,國王烏爾在冊封地方官員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尊重法律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 科普|漢謨拉比法典 遠古的楔形文字
    這就是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法,現存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巖石呈黑色,高過2米,上端刻有人物浮雕,下面刻有法典全文。浮雕中沙馬什神把一個繩環和一截木杖授予漢謨拉比國王,繩和木杖是兩河流域丈量用的工具,象徵司法正義。法典共282條,內容涉及訴訟、盜竊、租佃、僱傭、商貿、債權、婚姻、遺產、蓄奴等內容。全文使用巴比倫楔形文字。
  • 《吉爾伽美什》:兩河流域古代英雄畫像,充滿戰鬥精神的傳奇史詩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正是有這些人前僕後繼的努力,我們才能在4000多年後重溫這部偉大的經典,一窺4800年前兩河流域英雄人物的風採,了解彼時社會中對於英雄人物的判定標準,並從中追溯到塑造不同民族特性的最初普世價值觀。本文將從史詩故事,表現手法,反抗精神與兩河流域文化特性對比四個方面來欣賞這部偉大壯麗的詩史。
  • 全球史連載12:聖經中的伊甸園——兩河流域
    ——《聖經·創世記》兩河流域是古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巴比倫是最讓人陌生的一個,因為現今沒有一個叫巴比倫的國家,巴比倫文明已經滅亡,今日位於巴比倫土地上的國家叫伊拉克。伊拉克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血管」,特指兩河流域像血管一樣密集的水網。
  • 接《印度》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馬其頓國王在希臘之北,公元前四世紀後半期勢力日盛,首先控制希臘,接著,國王亞歷山大大舉東侵,滅波斯,一直進軍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龐大的帝國。但是帝國不久分裂。)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有人在印度居住。這些情況反映了明顯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也說明印度河流域當時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文明。這種古代文明為後來印度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統一的奴隸制國家的形成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原南下,經印度西北部的山口侵入印度,逐漸徵服印度河流域,後來繼續向東遷徒,又逐漸徵服恆河流域。
  • 同是大河孕育的文明,為何兩河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差異那麼大?
    兩河文明與埃及文明都是古老的中東文明,均發源於大河流域,被稱為大河文明,他們之間有著許多共同點,但是也存在許多差異,兩種文明的相似性形成了今天人類文明的人類文化和倫理道德。一、差異顯著、各有千秋兩種文明雖然在不同地方,雖然都是與河產生的文明,但是因為水性和環境不同造成之後的社會性質,宗教思想的不同,埃及文明主要是指王朝時代及其以後的古代埃及文明,同是河域文明其差異主要存在這幾個方面。
  • 衛星視角看世界:古巴比倫空中花園、漢謨拉比法典-王權的象徵
    宮殿遺址古巴比倫文明在今天伊拉克的兩河流域,這裡是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古時候兩河流域的狹長地帶,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古巴比倫王朝就在此地建立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王朝國都。下圖中心位置就是發現漢謨拉比法典的位置可是目前早已經的沒有當年的輝煌,直到20世紀初被德國科學家發現,出土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古巴比倫電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搜一搜。
  • 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位國王——漢莫拉比
    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位世界歷史人物是古巴比倫王國的第六位國王——漢謨拉比,在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成為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國王。他勤於朝政,關心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他也關心稅收,勤於處理各種案件。他在位40年,使巴比倫成了一個強盛的國家。
  • 地理環境與古代文明:埃及與兩河文明究竟如何產生與發展?
    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發祥地之二,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地區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埃及文明與美速不達米亞文明。古代兩河流域在對外聯繫方面,由於埃及文明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地帶的撒哈拉沙漠東部,四周存在著自然屏障,它只有通過東北部的西奈半島才能和其他文明交流。
  • 漢謨拉比法典:立法史上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現保存在法國羅浮宮   《漢謨拉比法典》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古代法律形成、發展的軌跡提供了最有力的實物證據。有一位神端坐在寶座上,將一根象徵帝王權力的標誌——權標授予恭敬地站在他前面的一個帝王模樣的人的手上。石柱的下半段,刻滿了楔形文字。   《漢謨拉比法典》的意義   經過全世界楔形文字專家的研究、解讀,最後破解了石柱上的文字,知道這塊石碑就是《漢謨拉比法典》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