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萬普查員中的「五屆老將」:這是我追求的小小价值感

2021-01-09 新京報

12月3日,通州區張灣村,人口普查員李淑敏。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傍晚6點,京郊已經披上晚霞,餘暉照進李淑敏的辦公室,她合上筆記本,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這是2020年12月10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入戶工作在這一天收官。覆蓋全國每個社區、每個人的海量信息已匯總到數據採集處理指揮中心,經比對複查和事後質量抽查等程序後,將得出關於我國人口結構的最新數據。

70歲的李淑敏是通州區張灣村的普查員,過去近40年時間裡,5次參與人口普查。陌生的名字越來越多,白天就能敲開的門越來越少……翻開自己的工作記錄表,李淑敏能感到這40年張灣村的變化。

關了燈,鎖上辦公室的門,李淑敏掖好衣領,走向門口,「多長時間沒這麼早回家了,都快到冬月了。」

亮燈的窗口,「敲開」的概率大一些

「基本信息都幫您錄入了,如果選擇自主填報,就給您生成一個二維碼,到時候自己在家就能填。」不管敲了誰家門,都能聽到李淑敏的京腔家常和爽朗的「敏式」笑聲。

從1982年開始的每一次人口普查,李淑敏都沒落下,是「最老資格」的普查員。但打這次普查開始,李淑敏就覺得「難」。負責的200多戶都在別墅區,家家戶戶住得分散,走得遠不說,白天能敲開的門實在不多。

簡單地忙活了一口午飯,李淑敏癱坐在沙發上開始核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午效果不太好,走了20多戶,開門的還不到一半,下午還得再試試。

這是個新建的商品房小區,住在這裡的人都是看中了周邊的發展潛力和居住品質遷居而來的。生長在張灣村的李淑敏對這些「新人」不熟悉,平時走動也少。

能敲開的多是老人在家,許是這些年各部門的「防騙」宣傳到位,老年人的戒備心反而更強。遇上說什麼也不肯開門的倔老頭,李淑敏倒也不急,堅持每天去「報到」。大概是執著動人,倔老頭最後也想通了:「騙子才沒那工夫天天專逮一個人騙呢。」

她也收到過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送來的牛奶,「奶奶,給你喝奶,喝奶補鈣,腰就不疼了。」走了一天的李淑敏放下正在捶腰的手接過牛奶,心裡覺得「可熱乎、可感動了。」

從晚秋到仲冬,入戶工作持續了兩個月,李淑敏說這是苦中作樂。

掐算著到了下班時間,她和搭檔馬健決定再試試。站在別墅區的院子裡,一個人「看燈」,一個人敲門,那些亮著燈的窗戶,今晚「敲開」的概率會大一些。

像這樣幹到夜裡九十點是常有的事兒,一戶人家去上四五次也很尋常。李淑敏說,現在年輕人白天都外出上班,「過去可不是這樣。」

12月3日,通州區張灣村,李淑敏在核對一天的工作記錄。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趕上家裡沒人,直接到田裡去找人

「三姐來了」,不用敲門,李淑敏推開一戶人家的門徑直走了進去,幾分鐘就能完成的入戶登記往往要花去更多時間,老鄰居總不免要拉拉家常。有時碰巧趕上家裡沒人,李淑敏就蹬上她的「大二八」直接「殺」到地裡去找人。

張灣村的人都習慣叫她「三姐」。她穿過村莊,再繞過涼水河,把自行車停在莊稼地旁邊,然後走進田裡完成登記。一路帶著風,好像沒有「三姐」找不到的人。

那是改革開放的第四年,人們還在生產隊裡幹活,涼水河邊上的莊稼地裡種滿了玉米和小麥,旁邊一排排的小土房就是張灣村。莊稼和房子,守護好這些幾乎就是一輩輩村裡人的全部人生。

這便是她口中的「過去」,1982年的夏天,我國啟動了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也是李淑敏作為普查員的第一次。

彼時,張灣村還是生產隊,李淑敏是生產隊的會計,被指派為普查員後,她在人民公社第一次接受了關於人口普查的培訓。

「支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制定人口政策……」這些話像是一面清晰、工整的板書,連同念這段話時的聲音一起牢牢地刻在了李淑敏的腦子裡,她還記得老師叫張伯書。

分發給普查員的紀念鋼筆上印著「三人普」的標準時點:1982年7月1日零時。

那年的普查內容一共19項,包括生育子女數和存活子女總數、1981年生育胎次、本戶1981年出生人數。李淑敏說,那時候很多人家都是兩個以上的孩子。

很快,當年9月,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

家門口做登記,不能把人家地踩髒了

這一戶白天就沒有敲開門,李淑敏不甘心,決定晚上再去試試。

這次她小心地敲開了鄰居家門,不再徑直地走進去,站在門口就做完了登記,「家家條件都好了,不能給人家地踩髒了。」

這是1990年的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十年過去,張灣村的土房變成了瓦房,有了自來水和暖氣。李淑敏還是騎著那輛大二八,只不過這一次她習慣了在夜裡敲門。村子裡還沒來得及安裝路燈,手電筒的亮度不夠,騎車的速度也跟著慢了下來。

自從莊稼地都歸了集體,播種收割也用上了機械化,村裡的青壯年就蠢蠢欲動想要「出去」看看,集體分紅的收入只是一方面,外出務工還能「創收」,家家戶戶都有了新的盤算。

說是出去看看,也不過是在村子周圍的工廠裡謀個靈活的差事。早出晚歸,入戶登記自然要配合著村民的時間來。改革開放的第十二年,李淑敏明白,有些變化不可阻擋,「好在人頭都很熟絡,只是辛苦些,不算難。」

普查表倒是令李淑敏生出些新的感慨,村裡的一些老人已經不在了,小輩成了新的戶主,「三人普」時統計的那批1981年出生的孩子也已經長到了10歲。這是計劃生育開始顯效的十年,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了。

為了反映人口遷移和流動數量增多狀況,這一年的人口普查又增加了五年前常住地狀況和遷來本地原因兩項,達到21項。

12月3日,通州區張灣村,李淑敏向記者展示前幾次參與人口普查的工作照片。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陌生名字越來越多,有的家庭生了「二孩」

敲開房門,對面是一副陌生的面孔,李淑敏已經習慣了,普查表上陌生的名字越來越多,她要靠戶口本信息核對才能保證數據準確。「六人普」配發了統一的證件和服裝,這讓李淑敏在陌生人面前稍稍有了底氣。

那些喊她「三姑姑」的孩子都已經成家立業,有的留在張灣村,有的去了市裡工作。另外一邊,隨著周邊發展得越來越好,這些年在張灣村買房、租房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有的家庭還有了「二孩」。

也是在這一年,入戶登記需要「上樓」了。2002年開始,張灣村經過舊村改造,村民分三批搬進了嶄新的樓房。

李淑敏不擔心爬樓梯,「自己的身體腿腳都不錯」,單元樓明亮整潔,她再也不用打著手電了。

從2000年的「五人普」開始,人口普查被確定為每10年開展一次。李淑敏的身體也好像形成了某種肌肉記憶,每十年就會啟動,每一次普查都一點點修正著她身體的記憶。

今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實現了全面電子化,首次啟用了自主填報方式,所有普查員都需要培訓合格後上崗。

李淑敏經歷過算盤、計算器、光電錄入計算機的時代,在她看來,今年的PAD手持移動終端是普查員的新「武器」,在源頭上確保了數據真實。

作為北京11萬多普查員中的老將,李淑敏對「壓力」不以為意。別人3個小時能走完,她可以走5個小時;別人一下午就能上手的操作流程,她可以加班到學會為止,「時間不是自己的嗎?」

李淑敏不認為70歲應該成為標籤。但她承認,這是自己最後一次人口普查了。

這次普查前,她曾遭到領導的「勸退」,考慮到她身體還不錯,家人也支持,領導才批准了她的上崗。

「50多歲的時候靠『二指禪』學會了電腦,70歲還能再做普查員,這是我自己追求的一點小小的價值感,也是我對人口普查工作的一點小小心意。」李淑敏說。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攝影記者 陶冉

編輯 陳思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五組數據,還原「披荊斬棘」的楓林普查員
    五組數據,還原「披荊斬棘」的楓林普查員 2020-11-18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格員變身普查員,助力人口普查工作
    自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進入正式登記階段以來,鎮溪街道39名網格員充分利用網格化管理「地熟、人熟、情況熟」的優勢,上門入戶逐人逐項採集人口普查信息。此前,網格員按網格劃分入戶走訪,發放《普查告知書》,告知居民人口普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並利用「網格化」管理服務機制,引導居民主動來社區填寫人口普查表,提高人口普查登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 「你好,我們是楓林普查員!」
    「你好,我是人口普查員。現在需要佔用您一點時間,謝謝您的配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群活躍在人口普查一線的最美身影吧~劉啟龍,匯園居委社工,中共黨員。去年確診患大病,今年居委會組建人普隊伍時,他義無反顧地加入,並主動擔起普查指導員的重任。
  • 人普「老將」初心不改 成為社區普查「百科書」
    今年是孟丹紅第三次參加人口普查工作,經歷了前兩次歷練,今年的她不僅是一名普查員,更是周新社區人口普查的總指揮。自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在太湖街道全面啟動以來,作為人普工作的老將,她一方面加強業務能力學習,另一方面有針對性的對普查員開展業務指導,成為了社區普查員和指導員的「百科書」。業務紮實練 數據嚴把關社區人口普查開始之初,大家碰到難題都會找孟丹紅幫忙,因此,孟丹紅的手機信息常常處於飽和狀態。
  • 綿陽北川「最小」普查員的媽媽
    「最小」普查員的媽媽——記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普查員張慶「瞧,那個『最小』普查員又來了」!這是最近一個月曲山鎮石椅村村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也是發自內心為我們認真負責的普查員點讚的一句話。為了不耽誤普查進度,同時又能照顧到寶寶,張慶毅然決定讓老公抱著兒子,跟自己一起入戶工作。寶寶雖然才剛剛滿月,但與父母一起奮戰在普查一線,陪伴母親幹好人口普查的每一項任務,積極響應了「大國點名,沒你不行」的號召,既是最小「參與者」,又是最小「普查員」,這人生的第一課,對兒子來說是一個多麼動聽的故事。
  • 「老將」「新兵」齊上陣 用心用情做普查 助力人口普查信息採集...
    麥北海(中)認真做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鶴山市統計局供圖連日來,鶴山市2000多名普查指導員、普查員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進行數據信息的採集工作,湧現出了不少「最美」人口普查員。他們雖然平凡,但又不可或缺。
  • 人口普查見證成長——無棣縣「OO」後普查員李玉潔
    普查辦裡其他同事的年齡至少是李玉潔的兩倍,他們中有的作為普查員參加了三次人口普查。而2000年「五人普」的時候,出生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的李玉潔還不能作為普查對象;2010年「六人普」,10歲的她懵懵懂懂,還是個背著大書包奔跑在上學路上的小姑娘,對這段普查經歷沒有多大的印象。而這一次「七人普」,李玉潔以一個全新的身份——普查員來參與,開啟一段人生新體驗。
  • 用心聆聽走遍千家萬戶,淳安臨岐這80餘名人口普查員「棒棒噠」
    「這次人口普查基本上採取全程電子化,智慧型手機的操作對我比較困難,於是就笨鳥先飛,早早準備,主動向鎮裡的指導員請教,向村裡年輕人學習,和其他村裡的普查員交流,確保在普查工作中不拖後腿。」近日,淳安縣臨岐鎮的人口普查工作勝利在望,這讓梅口村的人口普查員童盛英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 實在智能推出AI+RPA「數字普查員」,助力政府統計調查
    以人口普查為例,準確的人口普查數據是制定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的基礎,也為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依據,最終使每個參與普查的人受益。據悉,人口普查時,國家需要至少600萬人口普查員來完成這個目標,每個普查員的走訪目標至少是數百戶到近千戶,而在流程上完全可以通過AI+RPA這個技術來解決。 為了更直觀地表達,實在智能將人口普查場景下的AI+RPA數字員工命名為「數字普查員」。
  • 當人口普查員是什麼樣的體驗 記者帶你感受
    當人口普查員是什麼樣的體驗記者帶你感受泉州十二時辰中的他們利用間隙抓緊整理信息子夜時分仍在忙碌入戶細心登記信息泉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您好,我是負責咱們小區人口普查的普查員,現在國家正在進行人口普查,根據安排,需要對您家中的人口信息進行登記,謝謝配合!」肩挎藍白袋、胸戴普查員證、手持PAD,老黨員、普查員謝姐敲開一家住戶的門。未時(13時-15時)嗓子疼,喝口水都難受。入戶大半天的普查員芬姐,趁著午休時間去了單位附近的社區醫院。
  • 花繪居委會主任豎起大拇指:這對「父子兵」志願者,給普查員幫大忙...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正在開展。在貴陽市花果園M區,有一對身形相似的父子,經常跟著普查員出現在居民家門外。他們時不時幫普查員搭把手接個東西。碰上不配合的居民,他們還會幫忙解釋兩句……作為全省人口最多的街道,小車河街道在應對人口普查工作時面臨人手緊張的難題,志願者的加入為街道分擔了不少工作量,桂傳福、桂家寶就是這些志願者中一對特殊的「父子兵」。11月4日,記者見到了這對父子。
  • 【小新闢謠】關於人口普查的謠言,聽新華普查員怎麼說……
    【小新闢謠】關於人口普查的謠言,聽新華普查員怎麼說…… 2020-11-13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泉街道 奔走219個小區 普查員「普」寫新生活
    白 瑛:四次參與人普 見證時代發展今年是五泉街道黨政辦主任白瑛第四次參與全國人口普查,作為全街道資歷最「老」的普查員,50歲的她依舊起早貪黑,入戶摸底、填寫各種表格。「1990年,我才20歲,剛到街道工作,那時叫居委會,上班四個多月就參加了人口普查。」
  • 城伯鎮:閃耀在人口普查中的「馬甲紅」
    工作中,孟州市城伯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召開鎮村兩級第七屆人口普查工作推進會,要求各村根據本村總戶數及總人口情況,按每個小區80戶、250人左右繪製劃分普查小區。七八月份正值暑熱,一個個紅色的身影在城伯鎮的大街小巷間穿梭。
  • 雲南昆明:每天暴走兩萬步 —揭秘太平新城人口普查員的一天
    作為太平新城萬輝社區人口普查員的皇甫雲秀,已經連續工作1個多月了。「您好,我是社區的人口普查員,今天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佔用您幾分鐘時間,謝謝!」敲開住戶的門,這是每位普查員的固定開場白。自入戶摸底調查到普查正式登記以來,這句開場白,普查員們每天要重複幾十次。
  • 帶您走進人口普查員的工作日常
    11月16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進入長表登記階段,有10%被抽中的「幸運戶」參與長表填報工作。普查員們是如何開展普查工作的?近日,記者深入多個社區進行探訪。普查指導員向她們解釋,普查工作從11月1日零點正式開始,只要這一時間還居住在社區,就需要進行信息登記。「您這種情況也屬於人戶分離,戶口所在地也會統計您的信息,不過你們放心,最終信息會進行比對剔重。」普查員進一步解釋說。普查員告訴記者,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開展以來,精細化網格管理和普查指導員配合的模式,有效地幫助了普查員開展登記工作。
  • 溧陽普查員|宗翔:為人口普查貢獻力量,內心很快樂
    據宗翔介紹,盛世華城社區轄區內共有4個居民小區,分成了75個普查小區;近5000戶人家,居民有14000餘人,按人數算整體工作量在全街道排名第四。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面對人手不夠的情況,社區積極應對,從社會上招募多名志願者。同時,該社區所有普查指導員都要兼任普查員,宗翔除了負責指導7個普查小區的人口普查工作外,還承擔著400戶居民的普查任務。
  • 宿遷人口普查員韓路生:手繪地圖精確到人
    在這項全民參與的調查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迎著朝陽、踩著月光,從清晨到夜晚,奔走於各個小區、鄉鎮、棚戶區內,他們就是人口普查員們。   13日晚上6點,伴隨著晚霞,沭陽縣青伊湖鎮王場村的普查員韓路生迎來了一天當中最忙碌的時刻。為了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韓路生和同事們需要在傍晚大家都下班回家的時間,進行入戶調查。
  • 黔東南人口普查員的一天是這樣的……
    「您好,我是咱們社區的人口普查員,這次來主要是想再次統計確認一下家裡人員的相關情況。」11月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正式進入「入戶登記」階段。在10月底進行的前期調查摸底工作的基礎上,汪玉林要與其所負責小區120餘戶居民確認家中人員有無變動等相關信息。
  • 合肥一人口普查員手繪上百幅普查區域示意圖
    一張小小示意圖和一名一線人口普查員,見證了這些年來,合肥對外來人口吸引力不斷加大,人口不斷湧入,數量翻番,見證了城市的巨大發展與變遷。16390套房子,一套都不能少王家唐今年56歲,是合肥市洪崗社居委的副主任,1994年到社居委參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