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通州區張灣村,人口普查員李淑敏。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傍晚6點,京郊已經披上晚霞,餘暉照進李淑敏的辦公室,她合上筆記本,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這是2020年12月10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入戶工作在這一天收官。覆蓋全國每個社區、每個人的海量信息已匯總到數據採集處理指揮中心,經比對複查和事後質量抽查等程序後,將得出關於我國人口結構的最新數據。
70歲的李淑敏是通州區張灣村的普查員,過去近40年時間裡,5次參與人口普查。陌生的名字越來越多,白天就能敲開的門越來越少……翻開自己的工作記錄表,李淑敏能感到這40年張灣村的變化。
關了燈,鎖上辦公室的門,李淑敏掖好衣領,走向門口,「多長時間沒這麼早回家了,都快到冬月了。」
亮燈的窗口,「敲開」的概率大一些
「基本信息都幫您錄入了,如果選擇自主填報,就給您生成一個二維碼,到時候自己在家就能填。」不管敲了誰家門,都能聽到李淑敏的京腔家常和爽朗的「敏式」笑聲。
從1982年開始的每一次人口普查,李淑敏都沒落下,是「最老資格」的普查員。但打這次普查開始,李淑敏就覺得「難」。負責的200多戶都在別墅區,家家戶戶住得分散,走得遠不說,白天能敲開的門實在不多。
簡單地忙活了一口午飯,李淑敏癱坐在沙發上開始核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午效果不太好,走了20多戶,開門的還不到一半,下午還得再試試。
這是個新建的商品房小區,住在這裡的人都是看中了周邊的發展潛力和居住品質遷居而來的。生長在張灣村的李淑敏對這些「新人」不熟悉,平時走動也少。
能敲開的多是老人在家,許是這些年各部門的「防騙」宣傳到位,老年人的戒備心反而更強。遇上說什麼也不肯開門的倔老頭,李淑敏倒也不急,堅持每天去「報到」。大概是執著動人,倔老頭最後也想通了:「騙子才沒那工夫天天專逮一個人騙呢。」
她也收到過小學二年級的孩子送來的牛奶,「奶奶,給你喝奶,喝奶補鈣,腰就不疼了。」走了一天的李淑敏放下正在捶腰的手接過牛奶,心裡覺得「可熱乎、可感動了。」
從晚秋到仲冬,入戶工作持續了兩個月,李淑敏說這是苦中作樂。
掐算著到了下班時間,她和搭檔馬健決定再試試。站在別墅區的院子裡,一個人「看燈」,一個人敲門,那些亮著燈的窗戶,今晚「敲開」的概率會大一些。
像這樣幹到夜裡九十點是常有的事兒,一戶人家去上四五次也很尋常。李淑敏說,現在年輕人白天都外出上班,「過去可不是這樣。」
12月3日,通州區張灣村,李淑敏在核對一天的工作記錄。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趕上家裡沒人,直接到田裡去找人
「三姐來了」,不用敲門,李淑敏推開一戶人家的門徑直走了進去,幾分鐘就能完成的入戶登記往往要花去更多時間,老鄰居總不免要拉拉家常。有時碰巧趕上家裡沒人,李淑敏就蹬上她的「大二八」直接「殺」到地裡去找人。
張灣村的人都習慣叫她「三姐」。她穿過村莊,再繞過涼水河,把自行車停在莊稼地旁邊,然後走進田裡完成登記。一路帶著風,好像沒有「三姐」找不到的人。
那是改革開放的第四年,人們還在生產隊裡幹活,涼水河邊上的莊稼地裡種滿了玉米和小麥,旁邊一排排的小土房就是張灣村。莊稼和房子,守護好這些幾乎就是一輩輩村裡人的全部人生。
這便是她口中的「過去」,1982年的夏天,我國啟動了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也是李淑敏作為普查員的第一次。
彼時,張灣村還是生產隊,李淑敏是生產隊的會計,被指派為普查員後,她在人民公社第一次接受了關於人口普查的培訓。
「支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制定人口政策……」這些話像是一面清晰、工整的板書,連同念這段話時的聲音一起牢牢地刻在了李淑敏的腦子裡,她還記得老師叫張伯書。
分發給普查員的紀念鋼筆上印著「三人普」的標準時點:1982年7月1日零時。
那年的普查內容一共19項,包括生育子女數和存活子女總數、1981年生育胎次、本戶1981年出生人數。李淑敏說,那時候很多人家都是兩個以上的孩子。
很快,當年9月,計劃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
家門口做登記,不能把人家地踩髒了
這一戶白天就沒有敲開門,李淑敏不甘心,決定晚上再去試試。
這次她小心地敲開了鄰居家門,不再徑直地走進去,站在門口就做完了登記,「家家條件都好了,不能給人家地踩髒了。」
這是1990年的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十年過去,張灣村的土房變成了瓦房,有了自來水和暖氣。李淑敏還是騎著那輛大二八,只不過這一次她習慣了在夜裡敲門。村子裡還沒來得及安裝路燈,手電筒的亮度不夠,騎車的速度也跟著慢了下來。
自從莊稼地都歸了集體,播種收割也用上了機械化,村裡的青壯年就蠢蠢欲動想要「出去」看看,集體分紅的收入只是一方面,外出務工還能「創收」,家家戶戶都有了新的盤算。
說是出去看看,也不過是在村子周圍的工廠裡謀個靈活的差事。早出晚歸,入戶登記自然要配合著村民的時間來。改革開放的第十二年,李淑敏明白,有些變化不可阻擋,「好在人頭都很熟絡,只是辛苦些,不算難。」
普查表倒是令李淑敏生出些新的感慨,村裡的一些老人已經不在了,小輩成了新的戶主,「三人普」時統計的那批1981年出生的孩子也已經長到了10歲。這是計劃生育開始顯效的十年,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了。
為了反映人口遷移和流動數量增多狀況,這一年的人口普查又增加了五年前常住地狀況和遷來本地原因兩項,達到21項。
12月3日,通州區張灣村,李淑敏向記者展示前幾次參與人口普查的工作照片。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陌生名字越來越多,有的家庭生了「二孩」
敲開房門,對面是一副陌生的面孔,李淑敏已經習慣了,普查表上陌生的名字越來越多,她要靠戶口本信息核對才能保證數據準確。「六人普」配發了統一的證件和服裝,這讓李淑敏在陌生人面前稍稍有了底氣。
那些喊她「三姑姑」的孩子都已經成家立業,有的留在張灣村,有的去了市裡工作。另外一邊,隨著周邊發展得越來越好,這些年在張灣村買房、租房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有的家庭還有了「二孩」。
也是在這一年,入戶登記需要「上樓」了。2002年開始,張灣村經過舊村改造,村民分三批搬進了嶄新的樓房。
李淑敏不擔心爬樓梯,「自己的身體腿腳都不錯」,單元樓明亮整潔,她再也不用打著手電了。
從2000年的「五人普」開始,人口普查被確定為每10年開展一次。李淑敏的身體也好像形成了某種肌肉記憶,每十年就會啟動,每一次普查都一點點修正著她身體的記憶。
今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實現了全面電子化,首次啟用了自主填報方式,所有普查員都需要培訓合格後上崗。
李淑敏經歷過算盤、計算器、光電錄入計算機的時代,在她看來,今年的PAD手持移動終端是普查員的新「武器」,在源頭上確保了數據真實。
作為北京11萬多普查員中的老將,李淑敏對「壓力」不以為意。別人3個小時能走完,她可以走5個小時;別人一下午就能上手的操作流程,她可以加班到學會為止,「時間不是自己的嗎?」
李淑敏不認為70歲應該成為標籤。但她承認,這是自己最後一次人口普查了。
這次普查前,她曾遭到領導的「勸退」,考慮到她身體還不錯,家人也支持,領導才批准了她的上崗。
「50多歲的時候靠『二指禪』學會了電腦,70歲還能再做普查員,這是我自己追求的一點小小的價值感,也是我對人口普查工作的一點小小心意。」李淑敏說。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攝影記者 陶冉
編輯 陳思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