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畫家吳繼濤水墨畫 探索臺灣地景

2021-01-20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2月24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像一座島嶼,在社會的現實之外孤立著、在時間的流轉裡漂浮著,一度找不到方向。」臺灣實力派水墨畫家吳繼濤緩緩訴說著,鉤沉出藝術創作與生命經驗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結。

吳繼濤於習靜山齋作畫。圖片提供吳繼濤

吳繼濤,這位土生土長於臺灣、受各大美術館及島內外私人藏家青睞的實力派水墨畫家,從年輕時就不斷思索創作的文化母題、精神原鄉,乃至於近年更思考創作與時空環境、與社會使命之間的關聯。他的目光掠過高山流水、白雲青松式的傳統文人情調,而停駐於臺灣特有的地質景觀上──荒山、浮嶼、斷崖、礁巖。他以沉鬱的筆墨堆迭出廣袤的時空場域,沒有人跡、建築,也沒有草木叢滋,筆墨繁複細密卻樸實無華,展現山川與巖石的磅礡本色,畫家似乎用純粹的物質召喚一種亙古的時空想像,好像回到天地之初,讓人忍不住追思存在的意義。

召喚亙古的時空想像

走進吳繼濤的山水世界,特別需要一份孤獨的勇氣,沒有勇氣,則無以面對那畫中的蕭瑟荒寂、空闊幽溟。那不是「可居可遊」、「拄杖行吟」的人間仙境,它早就跨越了人的歷史,而指向渺遠的太古之境。然而,這太古之境卻又如此真實,彷佛鑿刻在每一塊層積巖的深黑肌理上、吹蕩在每一片潮浪無始無終的循環往復之中。時間是十萬年、百萬年地流逝著,心靈要安放何處?人類又能棲居何地?

吳繼濤,《生命花火》,62.5×99cm,水墨設色,2017年。釋文:我的辭語是撼動生命的風,火花是我的歌詠。阿多尼斯句補白。圖片提供吳繼濤

「真正的皴法是巖石承載時間消蝕的痕跡。」吳繼濤如是說。以墨點攢聚而成的沉厚肌理,根基於寫生功力,卻跨越寫生的表面形象,而彰顯巖質內在的力量與粗礪。他無數次的行旅,踏遍澎湖、七美、蘭嶼、馬祖等地,將自己從俗世生活拋入蠻荒之地,把精神隱遁在礁石的沉默與海風的呼嘯中,如後印象派畫家高更那樣思索著:「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反思人類的生存境地

電影《一代宗師》裡闡述的人生三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也是吳繼濤對自我創作演進的期許。真正的藝術家是不斷向外張望也不斷內省的,多年前當兒子出生時,他看到那清澈的眼眸,為人父親的內心忽然觸動了,「生命不斷地延續,繼往而開來,我們要留下什麼給後代呢?」從那時起,他意識到藝術家對社會、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吳繼濤,《寂靜的礁巖》,35×83cm,水墨設色,2020年。圖片提供吳繼濤

從九二一大地震到八八風災、三一一大海嘯,發生在臺灣的自然災變震蕩著他的心靈,他思索著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摧殘以及大自然加快速度的反撲,演繹出大型的地球生態敘事創作,在環境的浩劫中,人類與各種生物得以棲居的夢土竟如曇花一現。

「當人與自然的關係,從過去的和諧轉為當前的危機,於是我對山水有了新的態度。」無論是走向荒山野水、追尋自我完整性的創作,還是以藝載道、將山水畫引至人類存亡之思,吳繼濤都真誠地面對身處時代環境中自身所感受到的外炙內灼,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意志。(高楊)

相關焦點

  • 史博館「彩墨寶島」展覽 水墨筆下的臺灣美景
    臺文化政務次長彭俊亨在展覽開幕式致辭表示,藝術大師以水墨為媒材,畫出美好的臺灣風景。近年,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政策,而藝術家的故事就是建構、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關鍵。民眾通過藝術家的作品,以此知曉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如此一來便能對於臺灣藝術史的面貌的理解越來越清晰、立體。
  • 日升月恆─兩岸水墨名家聯展在內湖升恆昌文化廣場開幕
    華夏經緯網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由中國時報、長歌藝術傳播及廈門閔南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的「日升月恆─兩岸水墨名家聯展」日前在臺灣內湖升恆昌文化廣場開幕,邀請兩岸老、中、青三代40位水墨畫家參展,呈現80餘幅各具風格面貌的作品,是一場跨世代、跨地域的水墨藝術交流盛宴。
  • 著名臺灣畫家廖文潭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廖文潭,臺灣精筆山水畫創始人。1963年生於臺灣臺中市,祖籍福建詔安。室名綠竹堂,別號避世山人。擅中國山水畫、西畫、雕塑。自幼習畫,從1987年開始從事中國水墨畫創作及教授書畫,潛心於中國水墨畫的研究與創作。
  • 《日升月恆》水墨聯展 海峽兩岸40位名家精品匯聚臺北
    華夏經緯網1月2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由筆、墨、紙、硯所聚合而成的獨特水墨藝術,與自然山川相發,與萬物心靈相感,如日之升,如月之恆,一紙雲煙歷經千年遞嬗而不絕。圖片提供長歌藝術傳播臺灣參展藝術家有周澄、江明賢、蘇峰男、李蕭錕、李沃源、吳繼濤、杜三鑫、連瑞芬、劉信義、廖文豪、張天健等;大陸參展藝術家有林良豐、張真愷、許曼克、餘鍵、蔣勇、沈穩松、穆賽、潘宏亮、陳茂榮、蔡悅璐等。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們,因各自成長環境與文化土壤的差異,對於自然觀察、文化思索、個人生命經驗,也進而演繹出水墨創作的不同面貌。
  • 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以工筆呈現靈秀之氣
    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以工筆呈現靈秀之氣 2014-08-21 22:08: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惠州8月21日電 題: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以工筆呈現靈秀之氣  作者 宋秀傑 李春鳳  8月17日至20日,臺灣中華工筆畫學會榮譽理事長,臺灣藝術大學畫系講師、教授,臺灣畫院副院長張克齊從臺灣專程到廣東惠州,參與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惠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名家採風活動
  • 臺灣畫家劉漢文畫筆捕捉動物靈魂
    華夏經緯網7月13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不論是《獨舞》中乘風起舞的白鷺鷥,還是《靈動》中伺機而動的銀色獵豹,抑或是《依偎》裡在冰天雪地中交頸相依的老虎。臺灣畫家劉漢文認為「每一種動物,都有獨一無二的靈魂。」劉漢文,《暖暖》,50×110cm,2018年。
  • 港澳臺魯畫家臺灣聯展
    圖:港澳臺美協主席蔡豪傑(左)二○一五年五月二日在臺北為李沃源頒發「臺灣港澳臺美協主席」證書  【大公報訊】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及港澳臺美協為加強與山東省的文化藝術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四地「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發展新格局,一項由山東省文化廳、省文聯、山東美術館、港澳臺美協在中國美協的指導和長流美術館的合作下,即日起至十四日在臺灣長流美術館臺北館舉辦畫展,並於十二日舉行開幕式,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義高素質的文化藝術交流。
  • 一位臺灣畫家的「玫瑰人生」
    臺灣畫家黃騰輝的作品或許能給出答案。近日,記者來到黃騰輝位於臺中的畫室,聽他講述別具一格的「玫瑰人生」。黃騰輝以畫玫瑰而成名。他的作品曾在島內多家大型美術館及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展出,曾「登上」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在保利拍出高價,也曾成為VISA、萬事達、JCB信用卡的封面。「玫瑰一直是我的創作主題,但人生第一次與它『相遇』卻已20歲。」
  • 一位旅比臺灣畫家的「中國記憶」
    一位旅比臺灣畫家的「中國記憶」 2018-01-11 14:13: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 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開幕 首邀臺灣畫家參展
    在當代——2013第九屆中國工筆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出146位藝術家創作的近400件大型作品,充分展示當代中國工筆畫多元的發展路徑和豐富的探索實踐。臺灣畫家袁旃、海外藝術家李華弌參展。  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中國工筆畫學會聯合主辦,著名學者邵大箴、策展人範迪安領銜的策劃委員會進行總體學術策劃。
  • 臺灣著名畫家劉國松作品欣賞
    劉國松 ,祖籍山東青州,1949年定居臺灣。14歲在武昌讀初中時開始學畫。20歲轉習西畫。1956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並於同年創立五月畫會,領導一代改革創新的藝術潮流,通過幾十年的創作教學實踐,完成了一系列令世人振聾發聵的大作,培育了兩岸三地乃至於東西方數不勝數的高足,在藝術觀念、表現領域、手法技巧上都做出了革命性貢獻。
  • 畫家竇緒濤:水墨丹青繪山川神魂
    竇緒濤從小就痴迷於繪畫,尤對水墨丹青有著密不可分的感情依戀,青山綠水是他的畫中之魂。他受過中等、高等美術院校的正規訓練,打下了素描、造型、色彩的堅實基礎,所得到的教益不止於「技」,更根本的是「道」,是「道」對於「技」的引領和貫穿,也是「技」對於「道」的體現與昭示。
  • 臺灣畫家李沃源:一生願做兩岸文化交流的「擺渡人」
    中新社石家莊5月22日電 題:臺灣畫家李沃源:一生願做兩岸文化交流的「擺渡人」作者 黃歆堯 李曉偉「中國畫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承載者,臺灣畫不能孤立出來,要融入整個中國藝術氛圍。」近日,62歲的臺灣畫家李沃源攜其作品來到第十二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參展現場。
  • 臺灣漫畫發展史(一)
    1949年,漫畫家梁又銘、梁中銘創辦了第一份大型漫畫刊物《圖畫時報》三日刊,內容包括《國際政治漫畫》《社會漫畫》《幽默漫畫》《連環漫畫》,主要畫家除梁氏兄弟,還有牛哥、何超塵、羅輔聞等。但因為發行不到一年就虧損了 2 萬元(當時的幣值),就被併入了臺灣《中央日報》(後來在 1955 年停刊)。
  • 「百度·百家」當代新水墨代表人物——畫家米金銘
    在承襲傳統筆墨精神的同時,米金銘一直在探索當代水墨語言的更多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甚至在同一題材裡也能衍生不同變化。他積極地保持著新水墨的實驗狀態,靈光一閃就立刻落到紙上,成功與否都是一段旅程。他要用自己的水墨語言來最恰當的表述其心智與當下的時代直接接觸下的觀點。或許,真正的藝術家都無法對時代的發展、事物的變化無動於衷。米金銘堅持用當代的水墨語言,剖析當代的社會,透視當代人的精神內涵。
  • 大陸著名畫家石齊首次在臺灣舉辦個人畫展(圖)
    黃少華 攝  石齊1939年生於福建福清,1976年進北京畫院為專業畫家,曾任北京畫院藝委會副主任、人物畫創作室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等職,獲聯合國教科文等四個組織頒發的世界和平獎。他是當代新中國畫理論的創導者,被稱為「色墨統一的大師」,長期以來對多元的繪畫表現方法進行了不懈的藝術探索和創新,使之成為當今引人注目、極具人氣的畫壇人物。
  • 畫家吳大愷水墨畫 吳大愷水墨山水畫作品欣賞
    在國內的水墨畫領域,名師佳作稀少,多以粗製濫造的流水式作品佔據市場,而真正精品佳作往往需要花費作者大量的心血時間,且考驗著作者勾斫、皴擦、點染的筆法,乃至對自然山水的情感和理解,個人身心修為格局的高低。值得注意的是,水墨山水畫融合著東方的人生哲學,常常表達出作者的藝術情感,這種情感有對自然山水的理解,有對處事為人的領悟,亦有文化、哲學、宗教等知識的融入。
  • 水墨畫中的老虎世界——湯文選先生水墨老虎作品賞析
    湯文選先生作品 草澤伏虎相比較於其他幾位畫家所畫之蝦、馬、鷹、驢、等動物,湯文選所畫的水墨老虎除了生動之極和有奇妙神韻之外而其中的水墨老虎則是他的重要創作題材。中國畫史中虎畫作品極少。所謂「畫虎畫皮難畫骨」,虎由內而外的精神氣度與身體動態結構非一般文人畫家技巧所能及。
  • 畫作曾被嫌棄 插畫家法國參展一舉成名紅回臺灣
    在2016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中,孔晶(Crystal Kung)以臺灣漫畫家的身份代表參展。當年22歲的她剛從臺北市立大學的傳播設計系畢業,使用手繪和3D動畫軟體作畫,在法國展出後一舉成名,從此開啟了一些商業合作邀約的契機。酷酷的畫風、線條舒適流暢,在她筆下的幾個少年角色看來格外吸引人,特立獨行的人物刻畫就像熟悉的鄰家少年,讓人看了不禁芫爾。
  • 畫家吳冠中散文《畫裡陰晴》,詮釋他對油畫和水墨的理解
    中國畫家愛畫風雨歸舟,愛畫「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詩境。因為雨,有些景物朦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畫家在揮寫不同的畫面,表達著不同的意境。吳冠中水墨畫我自學過水彩畫和水墨畫後,便特別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的景色,但我不喜歡英國古老風格的水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