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沈周《秋水泛舟圖》|每日一畫

2021-01-20 陽陽說畫

《秋水泛舟圖》軸,明,沈周繪,絹本設色,縱173cm,橫72cm。保利2011秋拍,成交價517.5萬元。

此幅沈周《秋水泛舟圖》,上繪山巒起伏,下描古木叢生,繼而碧波滿紙,雅仕瀟灑不羈布於畫面中心,臥看層巒疊嶂草木秋紅,近處芭蕉樹木與遠山混入一處,卻又咫尺千裡,煙巒冥迷,秋樹高聳、船中雅士生活在這如夢的山水畫中。沈周題款:「雨過巒容濃淡處,天光雲影有無間。秋來心跡俱閒在,蕩個扁舟且看山。」 後有沈周自鈐印:朱文「啟南」、白文「白石翁」。詩添畫之意,畫顯詩之容。董其昌題跋曰:「石田先生設色,山仿趙承旨,遂欲過藍。□瞻珍之。」並署款「董其昌」。鈐印因日久模糊不清。

畫面整體筆墨娟秀細密,線條流暢,風格清雅高古。畫面近景、中景、遠景,內容豐富,樹木、人物、山水的搭配相得益彰。近處山石突立伴以藎草,亦靜亦動,古樸中見生機。遠處,群山屹立,峰巒相間,用線條和設色豐富群山的層次,使圖畫清健幽靜,大有高遠、深遠之意;畫面中部以疏朗的水紋充之,分隔了兩端布局的緊湊,使畫面構圖顯得張弛有度。水中一葉孤舟童僕搖櫓,雅士閒坐船中。畫面右側幾株古樹與芭蕉生長在近岸的山石土坡中,縱貫畫面的上中下三部,打破了橫向構圖。全畫設色精當,畫面空靈絕俗。山石勾勒皴法與設色互用,芭蕉與草木的生氣點綴著筆墨的藏潤與山石的肅穆,山石間的涓涓細流,讓靜止的畫面有了律動。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玉田生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吳門畫派開創人,被時人評論為明代文人畫第一人。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

相關焦點

  • 齊白石再傳弟子-湯發周揭秘:沈周、文徵明遊支硎山後畫的什麼畫
    ▲ 滑動賞析長圖拍品編號823明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沈、文《詩畫合卷》文徵明書法題記云:「此幅弘治間遊支硎南峰諸山而作,徵明實亦在侍。"沈周、文徵明 《詩畫合卷》,作品局部 節選自:《細品名畫:沈周的繪畫世界》根據《細品名畫:沈周的繪畫世界》記載,明弘治四年(1491年),65歲的沈周有遊支硎山之行,此畫當繪於那年遊支硎山中。
  • 「沈周」畫作解析!及其價值
    其畫以水墨山水為主,另其寫意花卉鳥獸亦甚佳,其影響後人既深又遠,無愧稱明四大畫家之首。明 沈周 廬山高圖紙本設色193.8×98.1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廬山高圖此幅畫於成化丁亥(1467),取法為宋、元文人畫傳統,為先生41歲作,畫祝乃師陳寬(號醒庵)70歲壽慶,故精力專注,特為傑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樸雄健。
  • 明代畫家傳:沈周摯友史忠不拘家數,極簡率放逸,畫風返樸歸真
    明 沈周 行書蝸殼詩 立軸 紙本 成交價3047.5萬元沈周與徐端本是很要好的朋友,從此處可看出沈周與徐端本的交往很深。關於徐端本的資料及研究文章就像他的作品一樣稀少,沈周作品的記述對於研究徐端本有著重要作用。
  • 詩、書、畫皆精,山水、花鳥為絕的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詩、書、畫皆精,山水、花鳥為絕,明末李日華譽其「繪事超奇,書法雄麗,吟情灑落」,乃 「吳門畫派」開創者。其祖父孟淵、父恆吉皆以詩文、書畫名於時,家中收藏特豐,石田少襲家法,又得摹家中所藏董巨馬夏及宋元諸家,對所習技法掌握自如,變化而出己意,影響所及,如山高水長。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為「明四家」之首。
  • 詩到成時梅恰香:沈周書畫藝術探略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等,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的書畫家,詩、書、畫兼善,被譽為「吳門畫派」之班首,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沈周出身名門望族,家學深厚,詩書畫藝幼承庭訓,其先祖多名士宿儒。沈氏一門雖名噪一方,然皆絕意仕途,一生布衣。
  • 沈周:「好脾氣」背後的人生哲學
    誰料,面對前來徵召沈周進城的衙役,沈周淡然一笑,每日前去太守府作畫,早出晚歸,樂在其中,直至裝修完畢。曹太守親自驗收,還特地賞了沈周幾文錢。沈周也不惱怒,徑直回家去了。盆菊圖 沈周當有人為沈周鳴不平,說道:「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於此?謁貴遊可勿往」。
  • 沈周筆下的重陽與秋菊:「有酒有花皆樂事,人間無日不重陽」
    (明)沈周《溪山草閣圖》之一,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典午江山醉不支,先生歸去自嫌遲。寄奴蔓草無容地,慳剩黃花一雨籬。」從沈周的另一首《淵明採菊》詩中,我們或許可以遙想《五柳圖》的畫面。這是一件典型的「高士圖」,想必沈周亦曾著力在其中表現陶淵明隱逸的情致。淵明的最愛與象徵,菊花自然成為畫中的焦點——「花開爛漫屬秋風,滿地黃金醉眼中。」
  • 明清書畫家:文彭、沈周、任伯年款花鳥圖賞識
    字壽承,號三橋,江蘇 蘇州人,書畫家文徵明長子。曾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對詩文、書畫、篆刻均有造詣。對六書有深入的研究,和何震主張篆刻必須精通六書,才能入印。善寫墨竹,老筆縱橫,直入文同之室。亦工山水,所作類父風,花果亦佳。精書法,少承家學,初學鍾(繇)王(羲之),後效懷素,自成一家。
  • 沈周《吳中山水頁》欣賞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代繪畫大師,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
  • 明朝繪畫界的領軍人物-明四家
    一、明四家綜述「明四家」是指明朝的四位著名畫家,即唐寅、仇英、沈周和文徵明。這四位明朝的畫家在繪畫藝術上造詣頗深,是明朝繪畫史上的領軍人物,同時這四位畫家也是「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畫作不僅僅是繼承了「元四家」的畫意風格,而且繼續發揚,並最終形成了各自的畫風特點和寫意風格。
  • 文徵明習字,一絲不苟
    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本名:文徵明別稱: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貞獻字號: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所處時代:明朝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長洲出生時間:1470年11月28日去世時間:1559年3月28日主要作品:《真賞齋圖》、《綠蔭草堂圖》、《甫田集》主要成就:明代畫家、書法家
  • 明四大家之一沈周《題玉蘭》,極香豔,最後一句,香豔得有點曖昧
    關於玉蘭,我們已經接觸過幾首詩,每首都寫得美麗可人,但香豔異常,當屬明代沈周的《題玉蘭》。沈周,明代傑出畫家,和他的學生文徵明並稱為"吳派"兩大家。又與文徵明、唐寅、仇英稱"明四家"。如果相比較周敦頤的《愛蓮說》,沈周的作品真是香豔有餘,而敬意不足。但敬而遠之的愛,是否也缺乏一種真切之情呢?但真切有餘,而敬意不足,又可能會失於下流。
  • 每日一畫:明皇幸蜀圖
    19《明皇幸蜀圖》唐代李昭道此圖描繪的是唐玄宗避難入蜀這一歷史題材,畫家在表現這一主題時迴避了唐玄宗逃難時的狼狽一面而將其粉飾為一派帝王遊春行樂景象,所以此圖又名《春山行旅圖》。畫家畫出了春天的景色,表現了蜀道之艱險,但沒有直接描寫帝王一行在蜀道上艱難跋涉的情景,只是把一群類似侍從的人物置於畫幅較顯眼的地方,而把明皇、殯妃和侍臣們畫在畫幅的右角。雖然,此圖的金碧青綠山水的風格是對前代山水畫風的繼承,但是,它在前人的基礎上將金碧青綠山水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它將金碧青綠山水畫的技法進一步完善、充實了。
  • 文徵明雪景山水研究:平淡自然、孤高拔俗
    主要有以戴進、吳偉為代表的院體雪景山水畫家和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文人畫風格雪景山水畫家。兩類畫家因其師承對象的不同而形成了繪畫風格的差異,戴進、吳偉師法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多以斧劈皴為主,用線剛硬,筆墨較為放縱,形成了粗放的院體雪景山水畫風格。沈周、文徵明師法董巨、元四家以及趙孟頫等,多以披麻皴為主,用線強調書寫意味,筆墨層次豐富,形成了文人畫風格的雪景山水畫風格。
  • 沈周,躺在家裡旅遊的人
    明 沈周 臥遊圖冊首開 37.3cm×27.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所謂「臥遊」,是指在家裡欣賞山水畫。 沈周 (1427—1509) 沈周年邁 卻還惦記外面的花草山水
  • 明代大畫家沈周看到禮單上寫著琵琶,其實卻是枇杷,不禁啞然失笑
    沈周是明代大畫家,與文徵明、唐伯虎、仇英並稱為「明四家」。他的著名畫作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詩文集有《石田集》等。話說有一天,有一個客人仰慕沈周的才華,託人送來了一盒枇杷。沒想到送禮的人可能是不認識字,也可能是太粗心了,居然在禮單上寫著「琵琶」。
  • 【名畫賞析】明·仇英-《明妃出塞圖》
    中國明代繪畫大師,明四家之一。 仇英尤其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豔爽。 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沈周等都是文人出身的畫家,而仇英只是一個民間畫工,連具體生卒年都沒有留下。 少年時當過漆工,然而他學會了彩繪棟宇。
  • 又見出自睢縣明代睢陽袁氏的家藏沈周書畫近1.5億奪嘉德秋拍之冠
    宋《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遼寧省博物館);《宋拓聖教序》(董文敏為環中司農題跋);元吳鎮《溪山深秀圖》(北京故宮博物院);元鮮于樞《蘇軾海棠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沈周《送吳匏庵行卷》(日本角川氏家族);明項子京刻《唐摹蘭亭》(張照《天瓶齋書畫題跋·跋項子京刻蘭亭帖》);明董其昌《疏林遠岫圖》(天津博物館),董其昌《課徒稿》(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董其昌《紀遊圖冊》(安徽省博物館);王鐸《雪景竹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