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博會|鎮江:運河脊梁固本原 漕運咽喉煥新生

2020-12-12 荔枝網新聞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在9月3日至7日舉辦,即日起,「江蘇文旅頭條」正式推出江蘇運河沿線城市巡禮系列,聚焦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實踐成果、特色亮點和發展舉措,讓大運河這條江蘇的美麗縱軸,留住「又綠江南」的詩意,帶來「水韻江蘇」的美好。

  今日刊發系列第六篇文章《鎮江:運河脊梁固本原 漕運咽喉煥新生》,得運河滋養的鎮江,在悠久歷史與現代都市的碰撞中尋找新的生機,享運河饋贈,創繁榮新篇。

  大運河鎮江段地處長江和京杭運河「十」字交匯的南口門,扼蘇南運河入江之咽喉。自秦37年(公元前209年)開鑿以來,即為我國東部地區的水運樞紐,並加深、拓寬於隋,素有「五口入江」、「九省通衢」之美稱,在很長歷史時期,大運河鎮江段作為「漕運咽喉」對江蘇乃至中國南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流和發展都曾發揮過重大作用。

  大運河文化遺產成果豐厚

  秦始皇開通徒陽運河開始至南北朝末期,鎮江境內的運河水系逐漸成形,其中溝通南京與江南地區的破崗瀆運河擔負了大多數的航運功能。隋大業六年貫通南北大運河開始至清末運河漕運功能全面停止。這一時期,鎮江段運河成為了溝通長江南北經濟與文明的主要通道,為保持運河水量,修建了複雜的涵閘工程和水源工程,並於宋代達到了技術巔峰。

  清末至今,失去了漕運功能的鎮江段運河,逐漸走向衰落,鎮江和丹陽城區段運河部分被填埋成道路或淤積。1958年全面整治後,提升了通航能力,繼續發揮著內河航運的功能。

  京杭大運河鎮江段本體部分全長近60公裡,北起鎮江古運河入江口(京口閘),南到丹陽市呂城鎮邊界。歷史上的鎮江大運河曾開鑿過多個入江口,至明清時期,鎮江大運河共存在大京口、丹徒口、諫壁口、新河口(小京口)和甘露口這五個入江口。但因為河道淤塞、航道變遷,現鎮江大運河僅存前三個入江口,分別對應京口閘、丹徒閘和諫壁閘。其中,諫壁閘是現京杭大運河的主入江口,諫壁閘以南為仍然通航的京杭大運河段,全長42.74公裡;從京口閘經丹徒閘至諫壁為古運河段,長16.69公裡(其中流經鎮江老城區約5.17公裡),現已失去航運功能。

  鎮江地處長江沿江和太湖水系分水嶺的寧鎮山脈東延區域,是江南運河跨水系、過長江進入淮河流域最便捷的通道。但是這一過程中要跨越江南運河的最高處,即被稱為江南運河屋脊的丹陽段區域,為此古人發明並建造出了練湖、京口閘等一系列由人工湖泊、閘函樞紐,以及水道上的節制工程組成的複雜水利工程設施來維持鎮江段運河的正常水位。同時,鎮江大運河江河交匯處河段還要克服江水漲潮倒灌帶來的泥沙堆積、河道淤塞和運河正常開閘通航之間的矛盾,每年承擔著不間斷的巨大漕運運輸量。這些工程,不論是開挖工程量還是維護難度抑或是工程建設難度,其難度之大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都是極其艱巨的,更不用說在缺少先進測量技術情況下,古鎮江運河河道選擇至今看來仍是最佳路徑的河道選線,所有這些大運河文化遺產成果都代表了上千年來人類傑出的科學技術成就。

  大運河文化浸潤當下生活

  鎮江城市因水而成、因水而興,大運河作為鎮江穿市而過的交通命脈、生活水道,奠定了鎮江市的城市格局,影響了鎮江市的發展變遷,孕育了鎮江的文化特質,是打造鎮江市「產業強市」、「城市山林」的重要物質文化資源和基礎,也是推動鎮江新時代經濟社會進步、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2010年。鎮江市制定了《大運河(鎮江段)遺產保護規劃》,科學合理有效對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近年來,鎮江市文廣旅局積極開展工作,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跑起來。

  推進實施一批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京口閘遺址保護工程和京口閘遺址展示工程,營造歷史文化和景觀氛圍,形成新的保護利用遺產點。推進鎮江博物館擴建工程、鐵甕城遺址西門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完成古運河京口閘至丹徒閘沿線考古調查勘探工作,指導推進丹徒區殷氏六房、京口區王家花園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

  京口閘遺址

  推進實施一批文化遺產利用工程。完成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展陳提升工程,組織指導實施殷氏宗祠紅色大禮堂陳列展示、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展示等工程、積極配合李公樸故居維修及陳列布展項目申報江蘇省名人故居保護項目,推進指導江蘇電力歷史博物館、揚中市博物館建成開館。

  運河沿街24小時城市書房

  推進實施一批文化遺產傳承工程。挖掘整理運河文化內涵,梳理彙編文獻資料書目並實施沿線非遺保護工作。對鎮江圖書館現有的大運河文獻進行了整理,初步編出了書目;推進以運河為主題的歌曲《江河緣》和揚劇《茶山女人》的創作和展演;遴選文物參加在「大運河文物精品展」;堅持運河非遺傳承,創作運河相關的文藝作品,繼續打磨小揚劇《河「約」》。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對沿線遺產、遺蹟、地名、故事進行梳理,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底蘊和人文內涵,形成雅俗共賞、深入淺出、理趣兼美的標識式圖文、視頻等,與旅遊公共配套設施和節點景觀深度融合,推動形成解讀導覽標識體系。開展首屆江蘇省「話運河·說非遺」少兒民間故事講述大賽;開展第五屆民俗文化周暨大運河沿岸風土人情展;多次開展「網友品文化旅遊——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進一步挖掘茅山抗日核心區遺產資源,通過紅色旅遊品牌打造,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新突破;已初步策劃江河交匯風貌之旅、宗教祈福之旅、運河人文之旅等5條精品大運河旅遊線路,並召集旅行社進行研討;系統化培訓沿線景區、景點導遊,以正確解說鎮江大運河歷史和文化。

  經過各級政府和社會的不斷努力,大運河鎮江段的文化遺產已經得到強力有效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在推動地域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運河散發出來的光芒會更加耀眼奪目。

相關焦點

  • 央視拍攝的大運河鎮江段,韻味深長!《遠方的家》鎮江三集收藏好哦!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鎮江因水而建,因「運」而興。鎮江人祖祖輩輩依賴大運河生生不息,在幽遠綿長的歲月長河裡,演繹著江河交匯處的「城市傳奇」。另一段是蘇南運河。古運河蘇南運河鎮江段,以諫壁入江口為起點,全長42.6公裡。這段運河古稱「丹徒水道」,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運河歷史上最早開鑿的河段之一。而大運河鎮江段,也是水利工程技術的典範。為什麼這麼說呢?
  • 掌故|運河上的江湖
    明朝永樂遷都北京之後,為了方便南糧北運,在元代京杭大運河的基礎上,對運河的一些重要運段作了多次整治,逐步建立了一套漕運制度,溝通南北的大動脈運河貫通定型。 因為漕運,有了漕幫。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蘇南運河鎮江段綠色航運亮點多:垃圾接收...
    金山網訊 城因水興,水因航暢,地處大運河和長江「十字水系」交匯點,蘇南運河鎮江段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常年有13個省(市)20
  • 文化山東|品讀大運河(上):明代作家「繪」出的運河「畫卷」
    洮河帶濼水,百裡無原隰。葭菼參差交,舟楫窅窈入……野闊天正昏,過客如鳥急。」在梁山泊四望,百裡的視野裡,竟然沒有平原和低地,那些低下的原隰,在詩人的視線裡,是蒹葭參差、葦荻翻飛的景象,道阻且長,船行又慢,也是作者嘆息遙望壽張邑可見而不可及的緣故。運河及相關附屬設置如水櫃、泉源的蓄水,增加了運河兩岸溼地景觀的魅力。
  • 《唐宋帝國與運河》:一條關係著帝國興衰的大運河
    全漢昇先生治學60餘年,著作頗豐,有專著9部、論文115篇、書評10篇、雜著5部;於史料廣徵博引,於分析細針密線,時間跨度上自魏晉以迄抗戰前夕,見解獨特,成就非凡,深受學界同道推崇。哈佛大學已故楊聯升教授曾題詩:"妙年唐宋追中古,壯歲明清邁等倫。經濟史壇推祭酒,雄才碩學兩超群。"其代表作《唐宋帝國與運河》則被學界譽為「千古不刊之作」。
  • 超炫酷運博會!2億人次線上逛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浪漫夜遊古運河、熱鬧的展覽、腦洞大開的論壇……9月6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以下簡稱「運博會」)主會場活動完美收官,當天下午成果發布會在無錫舉行。  本屆運博會成果豐碩!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經聖賢介紹,本屆運博會圍繞「融合·創新·共享」主題,創新性開啟主分會場「雙展」和線下線上「雙展」,探索後疫情時代文旅展會的新模式。本屆運博會大力拓展了文旅產業「吃、住、行、遊、購、娛」全產業鏈,積極拉動文旅消費,助力文旅產業發展。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累計超過10萬人次走進運博會現場,線上受眾已經突破2億人次。
  • 什剎海與漕運
    同時她也曾經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重要的漕運碼頭。什剎海因漕運而興,因漕運而變遷。什剎海一名的來源「按什剎海一名的來源,諸說不一。早在明萬曆年間,德勝門有寺曰什剎海,名盛一時。明末劉侗與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記載說:『京師梵宇,莫什剎海若者。』
  • 鎮江寶華山獲評2020年度「消費者最青睞的江蘇文旅融合標杆項目」
    中國江蘇網9月5日訊 9月3日至7日,第二屆運博會在無錫市舉辦,淮安市設分會場。本屆運博會以「融合創新共享」為主題,設置7大板塊、15項重點活動,傾力搭建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臺、文旅精品推廣平臺和美好生活共享平臺。
  • 細說《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總圖》
    《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總圖》是山東省汶上縣檔案館保存的一件珍貴的文獻檔案。它用磅礴的錦繡畫卷向我們展示著清末江淮河運沿線的自然風光與市井風情。  從黃河改道說起  1855年,也就是鹹豐五年,黃河改變了數百年南行的線路,任性的在河南銅瓦廂拐了一個彎,衝斷了東阿、壽張一帶的運河,尋著歷史的舊跡奔入渤海。
  • 宋代的漕官制度:京師及諸州之漕運大計,盡歸漕運之司
    中國古代的漕運歷史悠久,對社會的發展更有非凡意義。戰國末年,鄭國欲以河渠水道阻絕秦軍而自保,卻誤打誤撞地為秦國關中之地的繁榮提供了絕佳機會。先秦時期便已經存在漕運,但整體而言,唐朝以前的漕運並不那麼發達,其主要漕運格局有限,基本只限於北方地區的幾條東西向河流,管理機制亦頗為簡單。
  • 看運河之都,聽《天下運河》!雷佳演唱的新歌MV全網上線!
    歌曲以「挖下第一鍬土」這個最初開鑿運河的細節,寫「天下運河」的宏偉博大,再以「思念」「相逢」「夢裡」這些有溫度、接地氣、畫面感強的描繪,層層遞進至「運糧運馬運歲月,運來安康幸福」。《天下運河》演唱:雷 佳作詞:楊啟舫作曲:楊一博編曲:何天程 楊一博當年誰為你挖下了第一鍬土思念從這裡找到相逢路線圖天南接地北夢裡京杭這條路運糧運馬運歲月運來安康幸福
  • 《怪物獵人世界:冰原》大錘+狩獵笛演示 舊武器煥新生
    《怪物獵人世界:冰原》大錘+狩獵笛演示 舊武器煥新生 時間:2019-05-30 16:41:37
  • 大運河「一眼千年」:看古往風韻煥新生的杭州故事
    作為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裡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宛如一條紐帶,滋養沿河的世代子孫,孕育燦爛的運河文明。無數城鎮因運河而興,杭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2月17日-18日,來自中央、浙江省、杭州市的十餘家媒體走進杭州,聚焦大運河(杭州段)前世今生,他們通過鏡頭和筆觸,探尋這一「城之命脈」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底蘊。
  • 換個城市過周末:淮安,從漕運到有軌電車
    曾經因大運河與淮揚菜而聲名顯赫的淮安,到現代卻變得默默無聞,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變故?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作為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淮安在歷史上相當的輝煌(尤其是在明清漕運鼎盛時期),有著「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但之後也隨著漕運的沒落而走向沉寂。因運而興,因運而盛,又因運而衰,漕運給淮安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跡。
  • 首進鎮江!首開展廳!鎮江樓市熱潮再起!現場人多的擠不進隊伍...
    奧園集團在2020年11月2日土拍中,以總價4.6億元拍得潤州區運河路以南、夢溪路以西地塊,首次進入鎮江房地產市場!這也是2020年鎮江土拍市場排出的18幅地塊中唯一一幅商住地塊!該地塊項目位於大市口運河路,距離大市口僅約1.4km,享大市口、歐尚、萬達、丁卯吾悅四大繁華商圈,鄰孔家巷小學、江科大附屬中學,隔街即是江蘇科技大學;一線運河,賞南山風景名勝區、觀音山圓通寺、寶塔山公園。於城央稀壤,薈繁華之美,載人文厚韻,得一城擁戴。
  • 解讀鵬欣水遊城 不止是日本博多運河城的簡單複製
    鵬欣地產自2008年起便開始涉足購物公園模式的開發,以南京水遊城(開業時間:2008-10、已籤約262個品牌)、天津水遊城(開業時間:2011-09-29、已籤約227個品牌)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購物公園的出現如重拳直擊商業地產界,像南京水遊城的母板——日本博多運河城一樣,已成為經典教學案例。
  • 「天下第一江山」的鎮江,3000多年歷史,值得一遊
    01鎮江鎮江,在春秋時稱為「朱方」,戰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後改置「潤州」,鎮江之名自北宋起沿用至今。02鎮江景觀鎮江是個一眼千年的地方,在古今切換中,方知這座古城歷史的厚重。鎮江古城給人更多是恬靜平和。這裡更適合人們用平淡的心態去遊走,去感受它的山水之美與文化內涵,體會它的千年歷史沉澱。
  • 現代國家搞基建拉動經濟,為何古代君王一修長城和運河就被罵?
    由於古代交通極其不便利,實現社會貿易的流通以保障國家財政的稅收依靠的就是有著漕運效果的運河。運河的維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歷史上疏通會通河時,一次就徵發民工三十萬人。運河所處於的地理位置大部分是黃河泛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