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將在9月3日至7日舉辦,即日起,「江蘇文旅頭條」正式推出江蘇運河沿線城市巡禮系列,聚焦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實踐成果、特色亮點和發展舉措,讓大運河這條江蘇的美麗縱軸,留住「又綠江南」的詩意,帶來「水韻江蘇」的美好。
今日刊發系列第六篇文章《鎮江:運河脊梁固本原 漕運咽喉煥新生》,得運河滋養的鎮江,在悠久歷史與現代都市的碰撞中尋找新的生機,享運河饋贈,創繁榮新篇。
大運河鎮江段地處長江和京杭運河「十」字交匯的南口門,扼蘇南運河入江之咽喉。自秦37年(公元前209年)開鑿以來,即為我國東部地區的水運樞紐,並加深、拓寬於隋,素有「五口入江」、「九省通衢」之美稱,在很長歷史時期,大運河鎮江段作為「漕運咽喉」對江蘇乃至中國南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流和發展都曾發揮過重大作用。
大運河文化遺產成果豐厚
秦始皇開通徒陽運河開始至南北朝末期,鎮江境內的運河水系逐漸成形,其中溝通南京與江南地區的破崗瀆運河擔負了大多數的航運功能。隋大業六年貫通南北大運河開始至清末運河漕運功能全面停止。這一時期,鎮江段運河成為了溝通長江南北經濟與文明的主要通道,為保持運河水量,修建了複雜的涵閘工程和水源工程,並於宋代達到了技術巔峰。
清末至今,失去了漕運功能的鎮江段運河,逐漸走向衰落,鎮江和丹陽城區段運河部分被填埋成道路或淤積。1958年全面整治後,提升了通航能力,繼續發揮著內河航運的功能。
京杭大運河鎮江段本體部分全長近60公裡,北起鎮江古運河入江口(京口閘),南到丹陽市呂城鎮邊界。歷史上的鎮江大運河曾開鑿過多個入江口,至明清時期,鎮江大運河共存在大京口、丹徒口、諫壁口、新河口(小京口)和甘露口這五個入江口。但因為河道淤塞、航道變遷,現鎮江大運河僅存前三個入江口,分別對應京口閘、丹徒閘和諫壁閘。其中,諫壁閘是現京杭大運河的主入江口,諫壁閘以南為仍然通航的京杭大運河段,全長42.74公裡;從京口閘經丹徒閘至諫壁為古運河段,長16.69公裡(其中流經鎮江老城區約5.17公裡),現已失去航運功能。
鎮江地處長江沿江和太湖水系分水嶺的寧鎮山脈東延區域,是江南運河跨水系、過長江進入淮河流域最便捷的通道。但是這一過程中要跨越江南運河的最高處,即被稱為江南運河屋脊的丹陽段區域,為此古人發明並建造出了練湖、京口閘等一系列由人工湖泊、閘函樞紐,以及水道上的節制工程組成的複雜水利工程設施來維持鎮江段運河的正常水位。同時,鎮江大運河江河交匯處河段還要克服江水漲潮倒灌帶來的泥沙堆積、河道淤塞和運河正常開閘通航之間的矛盾,每年承擔著不間斷的巨大漕運運輸量。這些工程,不論是開挖工程量還是維護難度抑或是工程建設難度,其難度之大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都是極其艱巨的,更不用說在缺少先進測量技術情況下,古鎮江運河河道選擇至今看來仍是最佳路徑的河道選線,所有這些大運河文化遺產成果都代表了上千年來人類傑出的科學技術成就。
大運河文化浸潤當下生活
鎮江城市因水而成、因水而興,大運河作為鎮江穿市而過的交通命脈、生活水道,奠定了鎮江市的城市格局,影響了鎮江市的發展變遷,孕育了鎮江的文化特質,是打造鎮江市「產業強市」、「城市山林」的重要物質文化資源和基礎,也是推動鎮江新時代經濟社會進步、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2010年。鎮江市制定了《大運河(鎮江段)遺產保護規劃》,科學合理有效對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近年來,鎮江市文廣旅局積極開展工作,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跑起來。
推進實施一批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京口閘遺址保護工程和京口閘遺址展示工程,營造歷史文化和景觀氛圍,形成新的保護利用遺產點。推進鎮江博物館擴建工程、鐵甕城遺址西門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完成古運河京口閘至丹徒閘沿線考古調查勘探工作,指導推進丹徒區殷氏六房、京口區王家花園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
京口閘遺址
推進實施一批文化遺產利用工程。完成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展陳提升工程,組織指導實施殷氏宗祠紅色大禮堂陳列展示、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文物數位化保護展示等工程、積極配合李公樸故居維修及陳列布展項目申報江蘇省名人故居保護項目,推進指導江蘇電力歷史博物館、揚中市博物館建成開館。
運河沿街24小時城市書房
推進實施一批文化遺產傳承工程。挖掘整理運河文化內涵,梳理彙編文獻資料書目並實施沿線非遺保護工作。對鎮江圖書館現有的大運河文獻進行了整理,初步編出了書目;推進以運河為主題的歌曲《江河緣》和揚劇《茶山女人》的創作和展演;遴選文物參加在「大運河文物精品展」;堅持運河非遺傳承,創作運河相關的文藝作品,繼續打磨小揚劇《河「約」》。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對沿線遺產、遺蹟、地名、故事進行梳理,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底蘊和人文內涵,形成雅俗共賞、深入淺出、理趣兼美的標識式圖文、視頻等,與旅遊公共配套設施和節點景觀深度融合,推動形成解讀導覽標識體系。開展首屆江蘇省「話運河·說非遺」少兒民間故事講述大賽;開展第五屆民俗文化周暨大運河沿岸風土人情展;多次開展「網友品文化旅遊——大運河文化之旅」活動;進一步挖掘茅山抗日核心區遺產資源,通過紅色旅遊品牌打造,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新突破;已初步策劃江河交匯風貌之旅、宗教祈福之旅、運河人文之旅等5條精品大運河旅遊線路,並召集旅行社進行研討;系統化培訓沿線景區、景點導遊,以正確解說鎮江大運河歷史和文化。
經過各級政府和社會的不斷努力,大運河鎮江段的文化遺產已經得到強力有效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在推動地域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運河散發出來的光芒會更加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