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逆大明江山,踩著親人登上皇位,朱允炆:我爹若在,你敢嗎

2020-12-05 野史日記

皇權,對每一個染指它的人都有致命誘惑,這一點最直接體現在古代皇親國戚之間對皇權的爭奪,而距離皇權最近的皇子之間爭奪尤甚。哪怕是康熙大帝,也不免要面臨如此的窘迫之境,他南徵北戰,駕馭權臣都是好手,但是面對九子奪嫡的親兒子紛爭,卻有點慌亂,甚至他自己本人,在遠徵之中,也差點被自己的太子兒子給斷糧餓死,足可見,皇子之間的皇權之爭多麼慘烈,親情在皇權面前蕩然無存。

但是在朱元璋的大明朝卻有一位太子名為朱標,他的太子地位固若金湯,繼承朱元璋的大統無人提出任何異議,更不要談有皇子敢爭奪了,即便是朱棣,在朱標在世的時候,也得龍盤封地,哪敢有半點造次。

先天優勢與強大後臺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是一位上天的寵兒,他從出生開始就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朱標出生時,父親朱元璋正在進行一場人生重要的戰鬥,攻打集慶。就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朱標出世的消息,這種錦上添花、雙喜臨門的事情讓朱元璋非常開心,喜得這位粗人高興地提起字來,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之情。

「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短短八個字,將朱元璋當時的喜悅體現的淋漓盡致,也預示了朱元璋在未來對朱標的喜愛之深,遠非其他皇子可比。

除了運氣好,朱標的先天優勢也極為強大,他乃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所生,是名副其實的嫡子、長子,這樣的尊貴的身份,在講究立嫡立長的古代封建社會,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樣的先天優勢,已經讓朱標成為朱元璋繼承人之事成功了一半了。

儘管朱標的先天優勢絕對領先,但是凡事無絕對,多少天之驕子龍隕半途,朱元璋自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在朱標還小的時候,就為他找了一位老師,乃是當時的大儒宋濂。

有名師輔導,朱標的成長自然不成問題,但是作用卻要在日後才能發揮出來,作用十分有限。朱元璋為了朱標不遺餘力,隨後的年月中,將李善長和徐達都封給了朱標做老師,又這兩位太子少師和太子少傅坐鎮,朱標即便是一根木頭,這位置也若如泰山了,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太放心,又幫著朱標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太子黨來,其中不乏文臣武將,囊括了多位開國功勳,其中的藍玉,更是朱標鐵桿粉絲,誰敢動朱標,藍玉就會上前拼命,在明朝初年,敢和藍玉拼命的人,恐怕還沒有幾個。

正是在朱標如此得天獨厚的先天與後天優勢之下,朱標的太子地位穩如泰山,固若金湯。然而,這些外界的力量仍然需要太子自己本身的能力去維護和鞏固,那麼,朱標本人有這樣的能力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太子真實的自身實力

朱標,從小受到宋濂等大儒的教導,宋濂治軍或許不行,但是治學絕對是一位能人,更是一位狠人。對自己狠,對皇子更狠。他的理念是什麼?只有沒落王國的皇子才每日鶯鶯燕燕享受奢靡之樂,而強大的帝國皇子,必然是每日勤學,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在未來才能堪擔大任。顯然這種思想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否則宋濂也不會被任用了。在這樣一位嚴師的教導之下,加上朱標自身天賦過人,又堅韌過人,自身的學識和能力自然要在其他皇子之上,甚至到當時同時期,恐怕也難有人能超越他。

除了學識之外,朱標還繼承了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優秀基因,他深得母親的待人之道,所有人都稱讚他是一位友愛寬厚的太子,朱標的內心的這份善良,朱元璋不太認可,但是它卻為朱標收攏了無數的人心,他們都認為朱標登基之後,必然是一位難得的仁君。

「太子為人友愛」

朱標善良寬厚不假,這一點遺傳自善於收買人心的馬皇后,但是朱標果斷狠辣也不假,這一點則遺傳自父親朱元璋了。朱元璋在位期間,發生幾場大案,案發期間,雖然朱元璋是皇帝,但是朱標可不是一般的太子,在朱元璋對他的肯定之下,他一直負責監國。也就是說,朱標的話在當時舉足輕重,這一點從他為自己的老師宋濂求情就能看出來,朱元璋饒過了受到胡惟庸案牽連的宋濂,正是因為朱標。你可以仔細想想,能在朱元璋手底下救人的人,有幾個?甚至可以問一下,有嗎?由此可見,朱標的地位是超然的,他在朱元璋那裡有話語權。

「朝中政事先啟請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明史》

除了宋濂以外,朱元璋初期辦的三件大案中,朱標卻再也沒有為誰說過半句話,他不是不敢進言,只是他覺得朱元璋做得對,他認可父親的做法,只要事情對皇權有利,朱標斷然不會感情用事,這正是以「友愛」著稱的朱標「果斷狠辣」的一面。

如果說朱元璋是一位狠辣的帝王,馬皇后是一位馭人的高手,那麼朱標就是他們優點的結合體,一位深得大明朝上下人心的狠辣皇帝。

朱標若在,朱棣還敢反嗎?

朱棣從小尚武,能力超然,但是其母的地位卻遠不如馬皇后,而且自幼沒有朱標那般的教育,更沒有朱標的太子黨班底。

諸位王子的封地,主要是為了防範蒙古,皆在邊疆地區,雖然擁兵自重,但是卻互相轄制。朱標在世,深得人心,朱棣有什麼理由帶兵殺入京城呢?沒有。即便他成功鼓動士兵跟自己造反,他也會受到其他王爺的圍攻,恐怕見不到朱標的面,就會兵敗身死了。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那是因為朱允炆遠不如朱標,又急於削藩動了王爺的奶酪,導致王爺們無人支持他。同時,他身邊更沒有藍玉那樣的武將,也沒朱標那般開國功臣的支持,有能力的開國功臣,都被朱元璋給殺光了,這才讓朱棣抓住了時機,一舉踏著親人的屍體奪得了皇權,逼死了他的侄子朱允炆。

想來,如果朱允炆與朱棣有一面之緣的話,朱允炆如果問一句他的這位叔叔,「我爹若在,你敢反嗎?」不知道朱棣會如何作答;但是朱標如果問朱棣同樣的話,恐怕朱棣會嚇出一身冷汗,顫抖著說「臣弟不敢」吧!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焦點

  • 如果當年朱允炆不逃跑,而是坐在太和門等著朱棣,朱棣敢動他嗎?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卻因為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兵變,被逼迫退位成為太上皇;朱元璋在長子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皇位,然而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皇位。
  • 朱允炆到底有多弱智?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在他出生成長的時候是戰火連天,他小時候顛沛流離,大明王朝在哪兒還沒影呢!因為他成長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有打下江山,他也不是什麼皇族子弟,所以他見過了戰爭的殘酷、見過了社會的險惡。這一部分是朱棣經歷過,而朱允炆卻沒有的。咱們已經自然的過渡到男主角朱棣這兒了。
  • 朱棣兵變造反,奪位之後,發現一道聖旨失聲痛哭:我對不起侄子
    說到朱允炆,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他的皇位輕易被奪走了。也許你以為是這個皇帝沒有能力,但其實不是的,朱允炆還是一個好皇帝的,但是他的讓位不是因為他的無能,而是因為他的對手實在太強大了。事實確實是如此的,比起朱允炆,朱棣不管是從政治還是軍事都要好的太多了。
  • 朱棣篡位後為什麼沒有更改國號,而是繼續使用「大明」?
    然而自朱標死後,朱元璋卻打破了傳統的帝王家的文化,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這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打破傳統的皇位繼承。我們見得最多的是父子相傳,也見過兄弟相傳,卻幾乎沒有見過祖孫相傳的。這也許是朱元璋對形勢判斷的問題,他希望日後他的兒子能支持朱允炆!
  • 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位名將,可惜朱允炆不會用
    但朱標英年早逝之後,一切都發生了巨變,圍繞儲位和皇位的爭奪,也愈演愈烈。老大朱標病故,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先後亡故,這樣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順理成章得成了諸王之首。而本身朱棣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很是滿意。本打算立他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們堅決反對,最後冊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但因為朱標長子夭折,所以他就成了朱元璋的皇長孫。在朱元璋看來,即便是朱標能當上皇帝,最後也是要交給朱允炆的。所以朱元璋感覺這個決定也可以,於是同意讓孫子接班。
  • 燕王朱棣能力最強,太子朱標死後,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
    為了解決藩王們對中央朝廷的威脅,建文帝聽從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建議,進行削藩,進而引發了靖難之役,最終南京城破,建文帝不知所蹤,燕王朱棣登上了皇位。朱元璋在命令朱棣北伐的同時,就藩山西的晉王朱棡同樣也收到了來自朱元璋的命令。朱棣等人所奉命徵伐的乃兒不花部才萬餘人,朱元璋命令兩位藩王同時出徵,明顯是在考驗他們,朱元璋想看一下自己的兒子們有沒有為大明江山守邊疆的能力。儘管朱棣奉命徵伐的乃兒不花部人數不多,朱棣面對的困難同樣不少。
  • 明確皇位繼承人不過是一種障眼法,私底下的教育才是朱棣想要的
    太孫在明朝開國的時候就出現兩個,一個是寵愛過度的結果朱允炆,朱元璋非要把皇位傳給自己嫡長子一脈。另一個是為了斷了二兒子想當太子的野心。第一個是真實的寵溺,而第二個就有點拿自己的兒子不當回事了。朱棣心裡其實很清楚,自己的這個大兒子做皇帝一定是一個好皇帝,只是擔心他的身體皇帝沒做幾天就死了,這才是大明最大的災難,為了大明的以後的江山還是他自己一脈,朱棣必須把那些威脅到大明江山動搖的因素扼殺在搖籃裡。
  • 朱元璋死後360天,朱棣從鵝圈抱出上萬兵器,奪走大明嫡孫江山
    對京城的朱元璋和朱允炆,這一老一小、爺孫皇位的覬覦,在當年明月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 正所謂「拳怕少壯,棍怕老狼」。年邁的朱元璋,是技巧高超而氣力不足;稚嫩的朱允炆,是年輕氣盛但缺乏經驗。
  • 朱元璋死後半年裡,朱棣從鵝圈抱出上萬兵器,奪走大明嫡孫江山
    他們早就將朱棣等藩王當成了「唐僧肉」,認為這些藩王的實力,早就無法抗衡朝廷了。這種時候讓他們用「推恩令」?笑話,你殺只雞,還要等到雞餓得沒力氣?這就是建文帝,聽取齊泰、黃子澄「削藩」建議,否決高巍「推恩令」的原因。但是朱棣是任人宰割的雞鴨嗎?打臉很快就開始了。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永樂大帝是「文治武功」,在明朝所有的皇帝當中——明代一共16個皇帝,如果你要給他們能幹、賢明排一個座次的話,我覺得朱棣排前幾名這是沒有疑問的,甚至我認為就可以排第一,你說他是整個明朝最能幹的皇帝,這應該也不為過。但咱們既然是第一次講朱棣,我覺得首先還是得講他牽絆一生的一個執念,那就是他統治的合法性的問題,這就是咱們講朱棣的一個切入點。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明朝定都北京,就是將京城建在了國防線上,由皇帝親自坐鎮邊疆,不僅有利於北方發展,有利於江山永固,更有利於抗擊北方蒙古人的南侵。從這個層面來看,把朱棣遷都說成「天子守國門」,確實非常恰當。 但從主觀上看,朱棣遷都北京的初衷又並非僅此而已。
  • 明初若朱標不死,朱棣肯定不會造反而且也不敢造反
    隨之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成功爭奪了皇權,讓明朝國運都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不妨設下一個疑問,若當初太子朱標並沒有去世,那麼燕王到底還敢不敢造反?但是天不遂人願,可惜朱標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過世。由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就引得其他兒子們的不滿。但是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這些人也就不敢再說什麼。
  • 靈璧之戰:朱棣絕地翻盤,大明江山易主
    ,也在濟南城下吃過癟,但總得來說出兵以來是勝多負少,戰績頗佳,可是雖然聲勢浩大,但限於硬實力,攻下的城池雖多,卻無力佔據,博命三年,回首隻有北平,保定,永平城池三座,還有希望嗎,朱棣真想放棄。——《明史》此戰之後,朱棣再也無人能擋,數月間,克盱眙,定揚州,飲馬長江,建文帝多次派人求和無果,朱棣兵鋒直指南京,隨著李景隆和朱橞將金川門打開,大明江山自此易主。
  • 朱允炆手握全國資源,兵強馬壯,為何還是被朱棣奪了江山?
    但等建文帝坐到皇位上俯瞰全國時,發現他爺爺還給他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遺產",這便是遍布大明朝邊境的十幾位藩王。他爺爺可能想讓他的皇位在眾多叔叔的拱衛下更加牢固。他們都是有自己的法定武裝力量,建文帝很懷疑這些叔叔手下士兵們手中的刀劍有一天會對著自己砍來。建文帝旁邊的文官大臣看出了自己主子的憂慮,支持新皇帝消滅這些邊境藩王。
  • 朱棣登基後,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大功臣寧王的呢?
    我是你們的朋友,阿強。寧王跟隨燕王朱棣一起反抗朱允炆的統治,那麼事成後,朱棣是怎麼對待寧王這個大功臣的呢?結果可能讓你意外。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為什麼,因為當時的藩國掌控著大明三分之二的兵力,擁兵自重,讓建文帝害怕。可是朱允炆削藩的力度過大,直接引起了朱棣的起兵。
  • 曾經想過易儲,後來放棄,朱棣為何會把皇位傳給朱高熾?
    但是這樣的國泰民安的勢頭並沒有持續多久,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當時的太子朱標體弱多病,也很早就去世了,因此,皇位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朱棣很早就覬覦皇位,朱允炆的登基讓他懷恨在心,當時朱允炆剛剛上位根基不穩,不久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政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靖難之役」。
  • 建文帝朱允炆,明明已做好準備削藩對付朱棣,為何還是敗下陣來?
    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不過,擺在這位21歲皇帝面前的,卻是幾位不太好對付的叔叔,其中以燕王朱棣最難搞。其實早在很多年前,朱允炆就意識到自己將要面對的問題。當時朱元璋對他說,我給你留下了幾位叔叔,讓他們去守護邊疆,你就可以在家裡安穩地做皇帝了。朱允炆卻問朱元璋說,外敵入侵可以靠叔叔們對付,但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我該怎麼辦?
  • 大明風華,永樂皇帝為何執意尋找建文帝?莫非真有愧疚之情?
    可我們也要認識到朱棣的成就,是建立在靖難之役的基礎上的,如果沒有靖難之役,可能就沒有明成祖朱棣,也沒有現今的紫禁城;在靖難之役中,很多人流離失所,當時朱允炆也不知所蹤朱棣稱帝後卻總是放不下朱允炆,在很多史書中都記載,朱棣一生都在尋找朱允炆;那麼,究竟朱棣為什麼非要找到朱允炆?是什麼原因讓他遲遲不敢放下這個心結?
  • 歷史上最被輕視,且比漢武帝唐太宗厲害的皇帝,明朝永樂皇帝朱棣
    歷史上最被輕視且比漢武帝唐太宗厲害的皇帝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小編今日要說的一位皇帝他可不比其他的皇帝差。他不只僅是一個聰明敢冒險英勇的皇帝。仍是一位霸氣顯露智慧過人久經沙場並且還親身上陣殺敵的皇帝。他不只僅會管理國家還能帶兵交兵。不只僅能上陣殺敵還能指揮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