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若朱標不死,朱棣肯定不會造反而且也不敢造反

2021-01-20 歷史咋回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自從他登基後,就將兒子朱標立為太子。不過或許是天妒英才,朱標在壯年時突然離世,這個消息瞬間震驚了朝野上下。隨之燕王朱棣發動叛亂,成功爭奪了皇權,讓明朝國運都朝著未知的方向發展。不妨設下一個疑問,若當初太子朱標並沒有去世,那麼燕王到底還敢不敢造反?

但是天不遂人願,可惜朱標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過世。由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就引得其他兒子們的不滿。但是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這些人也就不敢再說什麼。但是朱元璋一死,朱允炆進行削藩,從而朱棣被逼走投無路,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達到首都,自己繼承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標在位的話,朱元璋就不會大肆的屠殺功臣了,他屠殺功臣的原因就是孫子繼位,朱標在位的話,肯定會有很多功臣活下來的,退一步講,假如朱標也沒有能夠阻止朱元璋殺功臣,但是靖難的時候還是有郭英,耿炳文等等名將在世的,哪一個用好了足夠可以抵抗朱棣。

朱標的性格很討喜,他不像自己的老爹朱元璋那般暴躁,忠厚愛人,謙遜有道,對大臣和老師們十分恭敬。他做太子那會兒,見老爹殺人太狠,便向他提議「寬通平易之政」,一個是暴躁的君王,一個是謙和的太子,朱標在大臣們心中的好感度可想而知。

朱標也會用人,就算朱棣反叛,不會像朱允炆那樣派李景隆去,再有就是不會有不傷害朱棣這個命令,使戰場上南軍束手束腳。或者說不是朱標死的早,是老朱死的太晚,老朱要是死在朱標前頭,就沒有後來了,朱棣也得老實的聽大哥的。

相關焦點

  • 明初若朱標不死,哪怕只當1年皇帝,10個朱棣也不敢反!
    明朝初期的靖難之役,朱棣擊敗了自己的侄子,奪得了帝位,大明王朝的國運也隨之而改變,那麼如果當時的太子朱標沒死,他繼任了帝位,朱棣還有沒有造反成功的機會。朱標是嫡長子,太子都當了幾十年,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況且他們兄弟倆感情很好,朱棣根本沒有理由造反。
  • 假如朱標沒有去世,動手削藩,朱棣敢反嗎?
    燕王朱棣是明朝第三個皇帝,他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曾經說,朱棣是所有孩子當中最像他的一個。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將皇位傳給朱棣,而是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本來的繼承人應該是太子朱標,但是朱標卻意外死亡了,讓朱元璋的計劃落空。假如朱標沒有去世,動手削藩,朱棣敢反嗎?
  • 朱高煦想學他爹朱棣造反,被侄子朱瞻基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因為朱棣的大哥朱標是太子,死得早,朱元璋便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其他的兒子都排除掉了,皇位不傳給兒子,傳給孫子。可是,後來朱棣實在演不下去了,乾脆起兵造反,當然,朱棣也不傻,他不敢明目張胆地造反,畢竟造反得不到支持,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徵戰,朱棣率軍打進了南京,朱允炆的皇宮燃起一把大火,不知所蹤,朱允炆的長子和皇后都喪生在火海裡。
  • 為防朱棣造反,朱元璋留下一位名將,可惜朱允炆不會用
    朱標為人寬厚,每當弟弟們犯了錯,他這個當大哥的也總要維護他們。正因如此,朱標在諸位兄弟們之間威望極高,他若登基無人不服。 老大朱標病故,老二秦王、老三晉王也先後亡故,這樣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順理成章得成了諸王之首。而本身朱棣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很是滿意。本打算立他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們堅決反對,最後冊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但因為朱標長子夭折,所以他就成了朱元璋的皇長孫。在朱元璋看來,即便是朱標能當上皇帝,最後也是要交給朱允炆的。所以朱元璋感覺這個決定也可以,於是同意讓孫子接班。
  • 靖難之役後,成功篡位的朱棣,是怎樣對待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估計朱棣也不敢有啥動作!可惜的是朱標的去世把朱元璋這麼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還留下一大堆麻煩事!首先就是再次立儲的事!這一次朱棣是重新看到了曙光的!因為朱元璋有四個嫡子,朱標是嫡長子,然後是嫡二子朱樉,嫡三子朱棡,嫡四子朱棣。
  • 假如朱標不死,還會有人跟他爭皇帝嗎
    歷史上種種重大事件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無非就是各種機緣巧合恰巧湊成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加在一起你才能達到你想要的成功,靖難之役就是機緣巧合下如此的結果,用現在的眼光看,哪怕是建文帝做了隨便一個「錯誤「的決定,朱棣也不會成功,但是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不過我們如今觀史者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論證歷史,假如建文的父親朱標不死,那麼還會有人跟他爭奪皇位嗎?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歷史上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它告訴人們,只要你身在江湖漂,就不得不懂點「進退法則」。否則,栽跟頭是註定的事。而且這句話,我們不得不想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以及變法圖強的商鞅,當然,還有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等等,這些原本聲名赫赫的歷史人物,他們最終的悲劇都是由「懂得進卻不懂得適時而退」而終招致的身禍。
  • 朱棣篡逆大明江山,踩著親人登上皇位,朱允炆:我爹若在,你敢嗎
    朱元璋為了朱標不遺餘力,隨後的年月中,將李善長和徐達都封給了朱標做老師,又這兩位太子少師和太子少傅坐鎮,朱標即便是一根木頭,這位置也若如泰山了,即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太放心,又幫著朱標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太子黨來,其中不乏文臣武將,囊括了多位開國功勳,其中的藍玉,更是朱標鐵桿粉絲,誰敢動朱標,藍玉就會上前拼命,在明朝初年,敢和藍玉拼命的人,恐怕還沒有幾個。
  • 朱標的妻與子都是敏感之人,朱棣登基後,是怎麼對待他們的?
    我們知道的是,南京城朱棣是在1402年進的,他最忌諱的就是世人說他的來路不正,所以在朱標離世之後,朱棣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的諡號改了,朱允炆繼位後追尊朱標諡號為「孝康皇帝」,但是朱棣上位後將其諡號改為了「懿文太子」。那麼我們最關注的哪一點,朱棣是如何對待朱標的妻女的呢?
  • 朱棣次子朱高煦,造反被抓的經過,後被罩在銅缸裡活活烤死
    好在太子朱高熾性格沉靜,比較內斂,多次幫弟弟朱高煦求情,朱棣因而放了朱高煦好幾馬,但是,朱高煦死不悔改,並不領情。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到雲南就藩,朱高煦心裡不高興,不去。朱高煦不但不去藩國,還經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意圖是什麼?仔細品品,李世民不就是殺死太子後奪位的嗎?
  • 朱棣去世後,他的兒子想學他造反,結果被侄子活活烤死
    明朝末年,朱元璋去世,他的孫孫朱允炆即位後即開始削藩,當時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役,向南方宣戰,攻佔了當時的國都南京,成為皇帝。而且朱棣的外甥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中不知去向。因為朱高熾體胖,行動不便,所以喜武的朱棣從心裡對他有些反感。而且次子威武挺撥,氣派十足,朱棣更是喜出望外。再者,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多次在危急關頭拯救自己,自己曾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但朱高煦後期有些驕傲自滿,常常做些糊塗事。朱棣北伐後,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煦則無法無天,自己私自將數千人私藏於府中,還放縱他們為非作歹。
  • 朱元璋為何在朱標死後不繼續從兒子中選太子?這樣能避免戰亂嗎?
    從「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和朱棣的交鋒過程、結果,以及朱棣繼位後的作為來看,朱棣很明顯比建文帝更適合做皇帝。很多明朝歷史愛好者就有疑問,既然如此,當初朱元璋為何不直接就傳位給朱棣?這樣就能避免一場戰亂,沒準還能保全愛子朱標的後代。
  • 作為政治強人的朱棣,為什麼會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朱高熾來接班呢?
    朱棣為什麼會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朱高熾來接班呢?這個原因其實並不複雜,朱棣是通過自己造反才當上皇帝的,這就讓他的皇權缺乏了正當性。這也使朱棣非常害怕別人通過同樣的手段奪取皇位,朱棣對外宣稱自己並沒有造反,只是為了清君側,把建文皇帝身邊的小人清理掉,維持大明的正常政治秩序。
  • 為何李世民敢政變奪權,而朱棣卻不敢?
    朱棣和李世明都一樣文武雙全,但李淵和朱元璋相比較起來就有不少的差距了,假如朱棣在朱元璋掌權時發動政變,直接被鎮壓,永遠抬不起頭。 反觀朱棣,自從朱元璋白手起家開始就沒有參與在其中,沒有一點的軍事影響能力。與此同時,朱棣安樂的生活在政治沒得起色,決定了不敢反叛朱元璋一點念頭。
  • 明朝有16位皇帝,為何明皇陵卻叫十三陵?誰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呢?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但明朝總共有十六位皇帝,為什麼只有十三位皇帝陵墓?為什麼另外三位皇帝死後不去十三陵呢?那三位帝王是誰?明十三陵在朱元璋死後並未動工,當時的北京還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當然不可能選擇埋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另一個原因就是朱元璋剛建明時,就有元朝的一些勢力在作祟,為了威懾他們,朱元璋選擇了葬在南京。
  • 優柔寡斷,送免死金牌,難怪被朱棣奪了皇位
    「仁愛」是朱標非常鮮明的一個標籤,同時也是朱元璋非常喜歡朱標的一點。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是愛得非常偏執,偏執到甚至有些歷史學家有這樣的一種論斷,他們認為最終朱元璋選擇皇太孫朱允炆來做接班人,也是因為他太愛朱標,而朱標早逝之後,迫使他把對朱標的這種愛轉嫁到了朱允炆的身上。這樣的一種觀點當然是綜合各種史料的一種猜測揣度,你不可能找朱元璋本人來求證了。
  • 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黑衣宰相」姚廣孝,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朱棣能夠成功篡位,姚廣孝功不可沒,所以對於這個大功臣,朱棣優待至極,而後者也是以八十四歲的高齡安然逝去。不得不說,明太祖朱元璋真是護犢心切,朱標在世時將很大一部分權力直接下放給他,甚至還允許他儘可能壯大自己的班底。
  • 朱元璋的免死金牌套路太多,唯一沒有收下免死金牌的人卻得到善終
    這時的朱元璋是開心而且放心的,他以為自己既解決了內部的威脅,又抵抗了外敵,在心滿意足的時候,長子朱標卻意外去世了,這傷透了朱元璋的心。白髮人送黑髮人,然後因為出於對長子的愛,他把皇位傳給了最喜歡的長孫朱允炆,然後就安心的去和兒子朱標團聚了。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以後,差點就成了一個不錯的皇帝,因為他性格溫和仁慈和暴躁的爺爺很互補,這也是朱元璋選擇他的一個原因。
  • 明朝五位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成功,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
    歷代封建統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現藩王造反的現象,如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開國之初分封了宗室親王,之後宗室親王造了反。還有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國各地去。靖難之役後的朱棣,甚至藩王擁兵的弊端,為了他的後世子孫著想,也為了強化中央集權,就規定藩王不得幹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不能互相走動,結交地方官員。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 靖難之役朱棣為什麼能成功?朱元璋殺了這四個人,讓他沒有了對手
    靖難之役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封建歷史上少見的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其中的主角朱棣也是大家熟知的人物。為什麼朱棣能成功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他個人領兵打仗的能力。在明初的將領中,朱棣是少見的名將,尤其是在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將領去世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