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最近因為疫情緩解,我國很多地方的幼兒園,也已經定下了開園的時間了,也就是說,家長們終於不用親自帶娃。但是家長們真的就能好好放鬆了嗎?
這個漫長的寒假,在無形中讓很多原本不想上學的孩子,更是產生「上學恐懼症」,每到這個時候,家長都少不了與孩子鬥智鬥勇。
近日,在遼寧就有一位網友在一幼兒園門口拍到了萌娃不願意上學的視頻。
只見,家長在送孩子入園的時候,孩子不僅是又哭又鬧的,不願意進入校園。甚至在家長沒有注意的時候,直接就抱住路燈不撒手,像個八爪魚一樣手腳並用黏在路燈杆上,就是家長沒有抱住他,他也沒有掉下來,最後還是學校的老師過來幫忙解了圍。
相信這樣的場面,在很多幼兒園的門口經常會上演,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很多家長也是很心疼,為什麼在家裡孩子都同意的好好的,而且有的孩子還已經在幼兒園經歷過一段時間了,怎麼現在複課後,一到學校就又不想上學了呢?
01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上學,是因為孩子正處在分離焦慮期。
漫長的假期,不僅讓孩子產生了上學的「惰性」,長期待在家中,孩子們很享受在家中自由自在的環境,還有父母長輩獨一份的關心與關懷。而上學就意味著,孩子要突然離開父母,從熟悉的家庭進入一個「陌生」的新環境,面對陌生的人。
而且,孩子會因為要與父母分離,而產生焦慮、不安以及恐懼的情緒反應,甚至會用哭鬧來反抗,藉以表示拒絕分離。很多孩子都會產生分離焦慮,只是有的孩子會變現的比較輕微而已。
對於這情況,家長也不要太過擔心,因為小孩子進入校園的話,都是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的。有的孩子會在一開始就表現出來,而有的孩子會在剛進入校園的時候沒有反應,而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才會反應過來,只要孩子過了適應期就好了。在這個適應階段,孩子不一定是因為不喜歡去上幼兒園,所以家長要注意分辨。
02除此之外,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還跟家長平時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家長心理建設
很多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去上學,經常是連蒙帶騙地跟孩子說,幼兒園會有什麼好玩的東西跟場所,還會有很多的小夥伴,只要你去幼兒園,就能夠天天玩。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孩子對校園生活的期待值。
但是等到孩子進入校園以後,他就會發現,校園的實際情況跟家長說的一切有很大的出入,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被父母欺騙了,這會讓孩子感到失望。
2、孩子的自我能力
在家的時候,很多家長對於孩子都是照顧得無微不至,只要孩子有什麼需求,基本都會滿足孩子。孩子也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不用說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情。
但是孩子在入園以後,很多事情都是要自己動手的,像穿衣服、吃飯、繫鞋帶等等,雖然都是很細微的事情,因為父母在家中的寵愛,很多孩子的獨立性跟自我能力都不高,離開父母后就沒辦法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當然了,如果家長已經確認孩子不是因為分離焦慮而不願意上學,那麼家長就要考慮是不是下面的這兩個原因,導致孩子不願意上學:
第一、社交原因
一般來說,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一開始進入校園的會就會很不適應,他們不善於跟人交往,經常會顯得不合群,甚至會因為交不到朋友而被欺負、排擠,這樣會加劇了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更加不願意到進入學園。
正常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因為即使內向的孩子,他們也會希望有玩得來的夥伴,只是面對幼兒園人多的情況,一下子適應不了。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可以先邀請一些孩子比較玩得來的朋友,私下多接觸玩耍一下,讓孩子勇敢自信地踏出與人社交的一步。
第二、老師問題
一般來說,現在的老師對學生的照顧都是很到位,但是難免有一些老師的行為,會讓孩子接受不了,比如老師比較嚴肅、性子比較急,或者是老師平時的言行會讓孩子害怕。
不是說老師不好,大多數的孩子也都能接受,只是相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他們就會對老師產生恐懼,還可能因為害怕老師,而表現得不好,這樣老師就會說孩子,無形中就存在惡性循環,更加導致孩子厭學的情緒。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和老師溝通一下,說明自己孩子的特點,讓老師幫忙體諒照顧一下,看是要多關注一點,還是少關注一下,多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
其實,對老師來說,還是很在意每個學生的情況,只是孩子那麼多,沒有辦法照顧到所以孩子的感受,所以家長也可以多和老師溝通,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進而幫助解決小朋友的問題。
想了解更多育兒常識,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點讚轉發,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