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兩派為教義的理解發生了爭端

2021-01-08 我們都是半面情緒

導語:

阿利烏斯是阿里烏教派早期的領導人他認為耶穌基督是次於聖父的存在,但是亞他那修教派卻持著不同的觀點,雙方在基督教的教義上產生的極大的分歧,以至於兩個派系的人相互仇視,言語攻擊逐漸變為肢體攻擊,為此君士坦丁還特地召開了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來解決兩個派系的問題,雖然會議上是亞他那修勝利了,但是從整體歷史上是阿里烏斯勝利。

兩派理論的爭吵使得召開會議來解決問題

阿里烏斯派與亞他那修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在三位一體的理論之上,阿里烏斯認為耶穌基督並不算一個完全的神,而是三位當中能力較低的一個。同時他認為聖父和聖子並非會無時無刻的在一起,而耶穌也只是聖父所創造出來的,在基督教前身的猶太教,耶穌是一個不存在的神靈。

在聖經中約翰福音第十四章第二十八節也曾記載著耶穌的話語:"因為父是比我大的",另外還有很多的經文可以作為證明,因此這些經文都成為了阿里烏斯派的理論依據。

圖一:基督教當中對三位一體的表現

相對於持反對態度的亞他那修派來說,他們認為聖父、聖子、聖靈是完全相同,而並非相似的,他們不分誰大誰小,神是存在與他們之中,本質而言是一樣的。雙方因為對教義的理解上展現出了不同的想法而大發爭吵,這種行為給君士坦丁維護羅馬的統一和安定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因此他特地親手寫信差人將其送往兩個教派希望雙方能夠停止爭吵。這封信件的到來不僅沒有讓爭吵得以停止,反而讓其更加猛烈,雙方都想儘快的將對方擊潰而大打出手,被逼無奈的君士坦丁召開了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

雙方的勝負實際上只看君士坦丁的想法

公元325年雙方於尼西亞參與了基督教第一次大公會議,為的是徹底解決雙方對教義和神學思想上的爭論。會議上由於君士坦丁的大肆影響下,全體主教一直認同《尼西亞信經》的內容,確認了耶穌基督是一個完全的神,同時也是一個完全的人,他從時間的起點就已經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時間化為不同的形態,他在天上為神,在地上為耶穌,並將基督教傳往四方,最終釘死來解救世人。

圖二:多位主教贊同的《尼西亞信經》

由於這次會議實際上有君士坦丁的幹涉,所以這次會議並未使所有人完全的認同,為此君士坦丁將阿里烏斯和其他兩位不同意《尼西亞信經》的主教進行了流放。在籤署了《尼西亞信經》的主教中有兩位拒絕對阿里烏斯進行譴責。

在許久以後,老年的君士坦丁在優西比烏的影響下開始轉變了態度,為此將捍衛《尼西亞信經》的馬爾塞魯以莫須有的罪名予以撤職,同時召回了阿里烏斯。在君士坦丁對阿里烏斯派的轉變之後和軍事談提烏斯二世的支撐下,阿里烏斯派的實力得到了保存。

受寵的阿里烏斯派再一次成為眾矢之的

在此之後雙方又開始了神學上的激烈爭吵,而且依舊是愈演愈烈,不過與此不同的是這次多為羅馬王國的繼承者都對阿里烏斯派系親近,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他把當初支持阿里烏斯派的主要全部召回,加劇了二者這件的激戰。

圖三:曾經用來召開會議的君士坦丁堡

奇特之處在於公元380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本事被羅馬國王親近的阿里烏斯派系再一次被人呵斥為異端之徒,聖靈的身份又被稱為了三位一體的真神,阿里烏斯見態勢已失便將道義傳與蠻夷地區。這時三位一體的教義在羅馬中基本被定為基督教的正統思想。

即便在傳道的野蠻地區也開始掙脫阿里烏斯派

不過阿里烏斯卻將蠻夷地區統一了思想,後來由於皇帝瓦林斯對阿里烏斯的教友同情,於是讓西哥特和其盟友以和平的方式進入帝國,為此拉開了民族遷徙的序幕。後來在西羅馬帝國建立起政權的蠻族勢力不得不面對宗教對其統治的影響,因此許多的蠻族國王都會將本國的教堂交給阿里烏斯派的人予以管理。

圖四:油畫中人物的數量代表著基督教的

在後來的戰爭中,裡奧一世成功保衛羅馬勸退阿提拉撤回軍隊,這時的宗教影響力已經十分巨大,教會已經成為了整個西羅馬地區的精神領袖。不過有很多有遠見的蠻族國家即使的改信信教,為的是能夠更好的控制西羅馬的群眾,女人在和親和說服方面也為此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克洛蒂爾德使得一個國家信仰天主教

在歷史上有許多故事證明眾人開始改信新教,但是最著名的則是法蘭克皇后克洛蒂爾德的故事。她本是出生於一個蠻族化的羅馬家庭,母親信仰的是天主教,而父親信仰的則是阿里烏斯派,原本還算幸福的家庭因為其伯伯的原因而破裂。

她的伯伯將其父母殺死,並將其姐姐流放,當她的伯伯看到她美麗的外表和聰慧的頭腦,認為她能夠搭上一門不錯的婚事來給自己帶來富貴。在未被出嫁之前她就已經逃到法蘭克國,並於其國王克洛維私定了終身。

圖五:在現代被修復的天主教教堂

由於克洛維信仰其他的宗教,為此他們在新婚的時候就開始了不停休止的傳教之路。有一次克洛維面對阿勒曼尼人的戰爭中不斷的敗退,此時的他對自己信心全無,開始祈求其妻子所信仰的天主教,他對神祈求說如果讓他獲得此次勝利,他願意將自己原本的信仰改變回歸到真神天主教的腳下。

在之後他與阿勒曼尼人的戰鬥中果然取勝,他也還願帶領著自己的三千手下成為了第一個信仰天主教的蠻族。他還通過與天主教建立堅不可摧的同盟關係,以此祈求神靈的寵愛。因克洛蒂爾德的傳教讓一國信仰天主教,最終她被封為聖徒,意思是主宰世間的傳道者。

這樣的故事在不的地區到處都在發生,開始有很多國家摒棄了原本信仰的阿里烏斯派轉變信仰天主教。也有很多國家通過婚姻的方式帶去天主教思想,雖然故事當中真假虛實都有,但無一不證明阿里烏斯派的衰落。

結語:

原本的阿里烏斯派可以說是與亞他那修派在神論的爭辯上勢均力敵,但是經過君士坦丁的初步否定使得亞他那修派的思想在羅馬得到了初步肯定,被認定為異端。不過即便如此他還是得到了蠻族和下層人民的支持,但是最終還是敗給了天主教,在公元6-7世紀徹底消失於世間。

相關焦點

  • 基督教的教義
    基督教的教義  我們來看基督教的教義,當然,在這裡我們只能作最扼要的說明。7人們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獲得拯救,所以基督教可以說是一種拯救性宗教。而且,這種宗教越強調拯救,它與現世的緊張關係就越強。  人要獲得拯救,就要按照教義要求的去做,其中最重要的是愛上帝和愛他人。耶穌在《新約·馬太福音》中說:「要盡心、盡性、盡意地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 他的教義與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相悖,後來他建立了自己的教會
    我們不應當驚訝於這些不同的解釋,因為當時的基督教還是界限不清以至於我們也許更應該說「各種基督教」。那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各種基督教」是什麼樣的存在吧!在基督教中,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與側重點,這是新約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夠發現的;例如,我們可以將《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羅馬書》和《啟示錄》比較一下。但是,當時的所有觀點與解釋都同樣可靠或令人滿意嗎?
  • 基督教因政治的介入變得混亂,卻無意中促成了其基本教義的達成
    基督教的內部鬥爭根源,往往都是因為對於神學觀點的衝突,東方神學注重思辨,而西方神學提倡實踐,再加上文化差異和用不同語言解釋《聖經》所導致的理解誤判,以至於直到今天,這種鬥爭還沒有停歇的跡象。在這場由三百多名主教主席的會議中,通過了《尼西亞信經》,對於基督教教義中爭論的核心焦點「神性」,做出了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結論。然而,這樣當然沒能解決問題。君士坦丁一世是一位出色的帝王,但他雖然晚年皈依了基督教,卻對於神學一知半解,所以,他在處理基督教內部矛盾時,往往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出發。
  • 佛教與基督教教義異同-來自朋友聊天的轉述
    佛教、基督教教義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基本戒律。因為佛法是來自於對世界對生命的如實觀察和如實表達,所以教義就深廣浩繁,原因是對於大眾而言,真實的世界和生命的真實理解起來實在是有難度的,所以就需要千言萬語來分條縷析地說明。二者區別也很大。佛教求實精神是修行出發點,佛教不承認世界有主宰。認為一切有為的事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緣起的,因而性空。
  • 聖經是教會的重要信仰,其中的三位一體論,展現了基督教的教義
    在《聖經》中有著一個令人費解的教義,它就是三位一體論。在三一論中,我們已經遇到了基督教教義中一種真正與眾不同的內容。世界上眾多宗教中,就基督教宣稱上帝是獨一的上帝同時又有三位格同為上帝這點而言,基督教信仰是獨一無二的。通過這種方式,它向人們展示出一種表面上似乎自相矛盾的教義。進一步而言,這一教義在聖經中並不明顯,抑或說並無明確的陳述。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基督教是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從猶太教的一個派別發展而來。4世紀末葉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歐洲中世紀佔統治地位。它的經典是《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儘管基督教自誕生以來,產生了許多教派,在教義上也有分歧。但各派有共同信奉的基本教義。
  • 教義是宗教的重要部分,通過基督教的信息結構,將主題呈現出來
    提到教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而我們今天就討論一下它。首先我們知道教義具有著永恆的內容。而我們如果想要討論它,就就必須用一種能夠讓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理解的方式將其表述出來。當我們試圖就基督教信息建構一種當代的表達方式時,就會有大量主題紛毀呈現出來,供我們去探索,雖然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似乎非人性化和冷漠的特點愈益明顯,但是,有許多跡象表明,人們仍然對生命中的人性向度抱有一種渴隊從而使上帝認識且顧每個人的教義能與這種渴望有效關聯起來。
  • 公元4世紀,基督教教義和政治的風向標是誰?
    公元4世紀,只要涉及到基督教神學討論,就不能不提亞他那修(也被譯為阿塔那修),而他不斷被流放又返回的人生經歷,又充分體現了基督教教義和羅馬帝國在這一時期的政治動向,所以,他也被歷史學家稱為公元4世紀的神學和政治風向標。
  • 因理解的偏差所造成的問題(以"唯獨聖經"與"信徒皆祭司"教義為例)
    以「唯獨聖經」與「信徒皆祭司」的教義為例[1]內容摘要2017年是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運動的500周年,全球各地的人們紛紛舉辦一些活動來紀念宗教改革運動對基督教和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 洪秀全本人的經歷,對基督教的教義,有什麼影響?
    在研究太平天國所進行的民俗變革時,我們發現,太平天國領導人特別是洪秀全本人的生活經歷及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對太平天國以後的民俗變革有著深刻的影響。洪秀全(1814一1864),廣東花縣人,祖上世代以耕種為生,家道並不殷實。
  • 他沒有自己的觀點,卻成為基督教反異端第一人,為何?
    在基督教的歷史中,艾雷尼厄斯是個非常獨特的存在,他生於公元135年,在他之前,有很多知名的基督教神學大師寫下過反異端著作,但是全部都在歷史的演變中丟失,因此,艾雷尼厄斯所著的《闢異端書》成了最早的基督教反異端著作。
  •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一方面,基督徒會十分果斷地承認耶穌的神性,可如果藉此否認他的人性,則一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反對,因為這會使上帝之道成就耶穌的肉身的說法無法成立。就是有關基督教神人合一的問題,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公元4世紀,這個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的時期,神學家們往往把焦點放在「三一論」的爭論上,沒能過多地注意到神性和人性的關係問題,所以,自然也沒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 淺談基督教中的「三位一體」概念
    主編:李沛隆726,本文隸屬於歐羅巴上的公牛,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三位一體是基督教①主流教派的基本教條之一。《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中稱「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對基督徒關於天主奧秘理解的總結」。可是,對於非信徒,乃至許多信徒而言,它都是難以理解的奇談怪論。
  • 基督教的起源、發展及其基本教義
    從此,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領域內逐漸傳布,後來從一個猶太民族的宗教(猶太教)發展成世界性的宗教。最後的晚餐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形成天主教傳統,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正教傳統。1054年東西兩派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即天主教)。
  • 何人的「三一論」解讀在基督教中影響最大?
    公元三世紀,基督教教會爆發了一場有關懺悔的爭論,由加裡斯教和希坡律圖為首的兩派爭論最終導致羅馬教會發生了分裂。還不止如此,這場爭論使得許多當時著名的神學家淪為分裂的犧牲品,被取消教籍,成了叛教者,偏偏就是這些叛教者,卻為基督教的發展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論貢獻,諾瓦替安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 任行:論文推介 | 啟蒙的代價——試為羅馬帝國衰亡過程中的基督教正名
    基督教教義具有倫理優勢,嚴密的教會組織保證其有序傳教,同時其興起符合了大眾的宗教需求,所以基督教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後期羅馬皇帝扶持基督教的發展,進而把基督教奉為國教,正是體現了這種互取所需的合作與聯合。作為帝國統治者,選擇基督教作為國教,大力支持基督教的發展並非偶然的,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所以,基督教化是帝國主動選擇的結果,是當時的大勢所趨,無可非議。
  • 猶太教和基督教為何分裂?公元70年是個分水嶺
    但是,也有另外一個說法,即折中方案並沒有被各方所採用,反而造成了基督教的分裂,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面,保羅聲稱「摩西的律法」已經過時,但另一方面,猶太基督教徒卻仍在堅持奉行「摩西律法」,雖然保羅代表的基督教派把他們邊緣化了,可這種獨特的特色仍然被保留了數個世紀之久。
  • 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發生瘟疫,為什麼對基督教來說反而是機會?
    在人類歷史上,尤其是在科學還極不發達的時期,每當災難發生時,不管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難,由此導致的危機往往很快就轉為信仰危機。為什麼呢?因為當大的災難發生時,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向當時處於主導地位的宗教求助,而我們都明白,這遠遠不是宗教可以解決的問題。
  • 法蘭西斯修士會是西歐13世紀影響最大,覆蓋最廣的基督教僧侶集團
    法蘭西斯修士會屬於託缽修會,由那些願意放棄財產,堅守貧窮,通過乞討而生,並在此過程中到處進行布道的託缽僧組成。他們仿效耶穌的生活和遵守他的所創的教義,法蘭西斯因此被認為是第二個基督。法蘭西斯修士會盛行於十三世紀的歐洲,他們仿效基督的形象進入平民中,身穿破舊的僧服,留著長長的鬍鬚,手拿布袋,以化緣乞食為生,正像但丁所描寫的那樣:「他們從來不騎馬或驟或乘車,經常赤腳穿草鞋,穿粗呢大衣,愉快地依靠施捨所給他們的東西來過活,到晚上隨便住在什麼地方,」他們與奢侈傲慢的修道士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城市中受到愛戴。
  • 基督教影響很大,敵人卻主要來自內部,大致有三大類
    基督教的影響力無疑是很大的,可它的內部卻從來不是統一的,而是充滿了爭論,來自全世界多個地區的信徒,都是帶著當地宗教及文化所特有的思想,加入了基督教,他們對於教義的理解也必然與歐洲有所不同。這時,基督教與猶太教因為發源地的關係,不可避免地與猶太教的思想發生融合,這就為後來把猶太教與基督教剝離開來,創造了比較高的難度,以至於早期的基督教著作和傳教者,都因此經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對此,基督教的態度也是很堅決的,為了能夠與猶太教割裂開來,他們會在關鍵的點上提出與猶太教截然相反的觀點,比如在對待律法的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