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趙雯博、瓦利德)「中國人和日本人能做朋友嗎?」
「那當然了。即使剛開始你們不是朋友,但在接觸的過程中,如果他對你好,你就會喜歡他,你喜歡他也就會喜歡他的國家。」
近日,人民網記者專訪了日籍演員澀谷天馬,聽他講述了自己追逐夢想,並讓夢想在中國開花結果的歷程。這是在採訪過程中,他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對話。
少年追夢,赴美留學
澀谷天馬(Tenma Shibuya),1969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是中國大陸地區最有名的日籍演員之一。
澀谷天馬(受訪者供圖)
「小時候,曾經夢想著能成為一名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記者。於是,高中畢業後打了一年多的工,攢好學費,就去了美國留學。」但是在美國快兩年的時候,因為母親生病,帶去的錢也越來越少,澀谷天馬決定先回日本。「想一邊照顧媽媽,一邊為繼續去美國留學做準備」。
可是回國後,澀谷在打工的時候不小心弄傷了腰,因此不得不將所有計劃暫時擱淺。「就這樣,6年過去了。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內心真正想幹什麼』?是去留學、當記者、是要做活躍在國際舞臺的工作。除此之外,現在想做什麼?現在能做到的事情是什麼?」他說,自己得到的答案是:演員。
放棄美國,去中國
於是澀谷天馬開始學習表演,並從參加話劇演出開始,開啟了他的演員之路。
「就這樣十年過去了,卻一直都沒有去海外的機會。也就是說,我從小的夢想一直沒有實現,就有些著急了。要不就去海外看看吧。能不能成名不重要,先找找機會,因為我本來想做的事情就是這個。」
可是,去哪裡呢?
「去美國好萊塢?但是我知道,對美國人來說,一個亞洲演員,你可以去演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只要是亞洲角色對他們來說沒有差別。因為你是亞洲面孔。」
那麼美國以外,哪裡合適呢?
在中國電影博物館,澀谷天馬向記者介紹,《少林寺》在日本曾是一部特別火的電影。
「當時在日本,香港的功夫電影非常火。李小龍、成龍、李連杰都是小男孩們心中的偶像,所以作為一個日本人,香港對我來說比較熟悉。又考慮到,香港已經回歸中國,以後香港人也開始說普通話。所以,如果我先學會普通話,那以後就在全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甚至東南亞都可以用漢語。而且,全世界哪裡都有華人。所以,如果我既會英語又會中文,那與世界1/3以上的人都可以溝通。而且當時中國開始發展,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想到這裡,我內心很激動,這不正是國際化嗎?所以最終選擇來到中國大陸。」
來中國之前,澀谷天馬開始學習中文,而當時的中文老師是個北京人。「北京人,當然推薦說『你去北京,北京好』,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家鄉都比較有自豪感嘛。然後我就來了北京。一轉眼已經十三年了」,澀谷天馬笑著說。
實現國際夢,中國留住了我
「十三年前中國不像現在這樣方便,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微信,那時候,我走到哪裡總是帶著詞典。2006年來到中國後,前3年只接過兩三部戲,還都是一個星期左右就能拍完的小戲。直到2008年遇到電影《葉問》。」
澀谷天馬在《葉問1》中飾演佐藤隊長。(受訪者供圖)
「中國變化得非常快。前些年只有外國劇組來中國拍戲的時候,才有機會跟其他國家合作。現在完全不一樣了,中國很大、市場也很大。中國的電影也越來越國際化。現在拍攝時會請來很多美國、歐洲的知名演員,甚至劇組裡也有很多外籍的工作人員。這樣國際化的合作的機會比在日本多的多。所以,要問我為什麼一直堅持在中國做演員?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隨著拍的戲越來越多,漸漸地我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好多中國老百姓,我稱他們「朋友」,我的中國朋友們,雖然沒有見過面,他們通過網際網路經常會發信息鼓勵我,這讓我特別感動,給與了我很大的勇氣。這也是另外一個我在中國堅持下來的原因。」
詮釋角色,「壞人也有壞的道理」
在中國出演了50多部電視及電影作品的澀谷天馬,其中90%都是飾演「壞人」,也就是反派角色。
2010年,澀谷天馬在諜戰劇《借槍》中飾演日本憲兵隊長加藤敬二。(受訪者供圖)
「一個角色並沒有好人和壞人的區別,我的目標在於怎樣才能把角色演得立體、真實。」澀谷天馬認為,不能因為是反面角色就刻意醜化人物角色,「因為,『壞人』本身可能並不覺得自己是壞人,可能還認為自己是好人。每一個『壞人』有他壞的道理,而這個道理一定要合理、一定要符合邏輯。這樣才能把角色詮釋得更加真實。所以,怎麼讓角色有道理、有邏輯,這是我最關注的事情。」
出演這些反面角色,回到日本後會不會引起本國同胞的不滿?「其實,很多中國朋友都問我,尤其是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會問:『澀谷,你回國的時候沒事嗎?』其實沒事,完全沒事。因為我是演員」,澀谷笑著說。
「出演過的一些電影、電視劇有些在日本上映。所以有一些日本人認識我,他們也有機會看到我演的是反派角色,尤其日本軍官、日本兵。可能有一些日本人對於同胞,就是日本演員在外邊演一些反派角色感到不愉快。但是,我覺得這樣的人非常少,我的私生活也完全沒有受到影響。」
2015年,澀谷天馬出演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3D抗戰題材影片《大轟炸》。(受訪者供圖)
他還風趣地說:「我還收到好多日本和中國之外的觀眾發來的信息說:『澀谷先生,我覺得你是一個非常好的演員,因為我討厭你』」。
中國人和日本人都能做朋友嗎?
「那當然了,我有很多中國朋友。」
「你看在日本最多的外國人就是中國人,有將近100萬。我剛到中國的時候,在大學裡面留學,那時候的漢語班裡的日本人,除了20來歲年輕人以外,都是60多歲的。他們都是退休之後來中國留學學習的。」
澀谷天馬(受訪者供圖)
來華多年,澀谷天馬交了不少中國朋友。不僅如此,他還在東京建立了一個中日文化交流的非盈利團體。
「我06年到中國, 09年在日本東京建立了一個NPO非盈利文化交流組織。主要做中國和日本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因為來中國後,我發現好多中國人對日本的文化很感興趣,日本的茶道、劍道、古典舞蹈,還有日本的動漫、化妝、服裝等等。建立這樣一個組織,是想給大家提供一個渠道和平臺。反過來,我們給日本的老百姓開漢語學習班,提供免費的教室等等。」
2013年組織的中日插花交流活動。(受訪者供圖)
「我覺得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如果雙方有同一個愛好,就很容易建立友好的關係。比如,你是個中國人,我是個日本人,我們都愛看動漫,那我倆就很容易做朋友,還能加深對對方國家的理解。雖然我是當中的志願者,但是我個人獲得的東西也真的不少。」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日本人其實很有意思,如果你是中國人,給日本人親手包一頓餃子,他們會很高興,心裡會感動。因為一般的日本老百姓都沒吃過地道的中國餃子。就是這麼簡單。」
從一雙筷子看中日文化的異同
澀谷天馬跟記者說,雖然小時候在課本裡學了不少關於中國的知識,來中國之前也查了不少相關的資料,但是親自來到中國,感覺真的不一樣。
「比如筷子。中國人用筷子,日本人也用筷子,但其實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筷子前端很粗,但日本筷子的前端特別細。為什麼呢?因為日本四周都是大海,吃魚比較多,所以筷子前端一定要細,這樣吃魚才會方便。所以日本人在中國用筷子夾豆子之類的小東西時會感覺非常不方便。這樣小的區別,要不是親自來中國,連想都想不到。」
受訪者供圖
「所以我覺得,中國和日本的區別,就像筷子的差異,看起來像但大不相同。」
關於中日文化的相同點,澀谷天馬說:「非常多。因為我覺得日本這邊的傳統文化,大部分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最多的還是唐代的時候。當中國遊客去日本時,地名呀菜單大概都能看得懂。日本人也是,因為看得懂漢字,剛來中國的日本人也常常會被誤會漢語水平很高。」
關於抗日劇,澀谷怎麼看?
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走到《一盤沒下完的棋》的展板前,澀谷天馬激動的說,「我對這部電影很熟,這是中日合拍的第一部電影。」《一盤沒下完的棋》是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後第一次合作拍攝的電影,中日雙方共同編劇、共同導演、聯合演出。
「我是和平主義者。」
「出演的日本兵之類的反派角色,是以二戰為背景,為了角色我查了很多資料,所以可能會比一般日本老百姓更加了解當時的情況。我認為對於歷史,首先要尊重和理解。我希望中日兩國能保持友好的關係,這樣才能做我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文化、藝術活動。從我的角度看,如果這兩個國家保持友好的話,也會在演藝這方面提供出更多的資源和合作機會。」
澀谷說:「我的願望是,有一天可以自己拍一部中日合作的電影。」
(責編:趙雯博、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