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蘇聯和美國開始迅速崛起,並一躍成為世界上位居前兩位的國家。當時的美國和蘇聯極為相似,在幾乎所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鑑於兩國在二戰期間打下的友誼,美蘇兩國一開始還能夠以盟友自居,表面和睦。
但是,美蘇兩國分別選擇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道路,就已經註定了未來會成為對手。在邱吉爾的鐵幕演講後,國際形勢緊張,美蘇陣營開始分裂並走向對抗。在其後的幾十年中,美蘇爭霸成了主角,爭霸的範圍涵蓋了方方面面,涉及到軍事、經濟、政治、地緣空間、戰略武器、太空等,這一時期被統稱為冷戰時期,直到1991年蘇聯走向解體,冷戰才得以消失。
蘇聯的解體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就連美國都措手不及。長期以來,人們將蘇聯解體的責任推給了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認為戈巴契夫的上臺讓蘇聯犯下了巨大的錯誤,直接動搖的蘇聯的根基,而戈巴契夫在改革中極度迷信西方,一心推行蘇聯西方化,忽略了蘇聯與西方的政權本質,最終導致蘇聯滅亡。
對於這個親西方的蘇聯領導人,很多人認為其本人已經事實上成了西方摧毀蘇聯的推手,充當了西方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蘇聯的解體,戈巴契夫要承擔重要的責任。
那麼,對於這種看法,戈巴契夫本人又是怎麼看待呢?
2015年,戈巴契夫在接受採訪時,曾經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回應。戈巴契夫認為,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拯救蘇聯,雖然蘇聯最終解體,但是絕非自己真正的目的,所以,他認為自己絕不是外界說的那樣,是蘇聯的「叛徒」。他自己「不承認自己是社會主義理想的背叛者」。
至於蘇聯在他的手上轟然倒塌,這是一個鐵板一樣的事實,是不可忽略的。為此,他給出了兩個方面的原因,認為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是這兩個方面導致的。
其一、戈巴契夫認為蘇聯的"改革起步太晚",他上臺執政進行改革的時候,蘇聯模式已經"積重難返",很難扭轉局面;
其二、戈巴契夫承認了他本人"急於求成",不想卻激化了社會矛盾,讓蘇聯大破之後卻未能實現大立。
戈巴契夫的說法其實還是有著一定道理的。我們知道,戈巴契夫的上臺,本身就是熟練高層的一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如果不是蘇聯已經奄奄一息,這個最高領導人的位置,是無論如何都到不了戈巴契夫這個「政治小年輕」手中的。
不客氣地說,在一定程度上,戈巴契夫被推到前臺,一方面的確是看中了他的改革才能和勇氣,讓他試一試能否挽救蘇聯,另一個目的就是要讓他當這個「替罪羊」。所以,戈巴契夫上臺時,蘇聯的確已經病得非常嚴重了。
當然,即便如此,說戈巴契夫就是無辜的,這也是不對的。戈巴契夫在改革中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速度太快、手段太猛、步伐太大、準備不足、認識不夠、急於求成。
在這一過程中,戈巴契夫耳根子太軟,國外一吹風,他就認為人家說的對,別人一提西方的好處,他就奉為「圭臬」,社會上一哄而上反對一黨執政,他馬上就解散了蘇共,社會動亂的時候,他毫不作為,就怕被人指責,因此放任不管。
戈巴契夫將失敗責任劃分兩部分,一部分歸咎於客觀因素,另一部分歸結於自己的錯誤。這種做法無非就是打個太極,畢竟這麼一大攤子事,誰能理得清責任。
但是如果將蘇聯的解體都歸咎於戈巴契夫頭上,那也是錯誤的。從更深的層次上來說,蘇聯的解體,是蘇聯人民的呼聲,絕非一個戈巴契夫能夠毀滅的。最簡單的來說,在俄羅斯的街頭隨便問一個人,有幾個肯願意回到蘇聯時代。
普京說,想要回到蘇聯的人,不是壞就是蠢!可見,蘇聯的確沒有存在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