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克裡姆林宮懸掛的鐮刀錘子旗幟被緩緩降下,存續七十年,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轟然倒塌了。
蘇聯曾經不止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同時還在冷戰時期處處與美國競爭。要知道當時蘇聯的體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工業方面,絲毫不落後於美國。那麼為什麼最後會解體呢?
其一、我們先說一點。蘇聯的工業確實非常強大,但這裡面有個問題,那就是蘇聯的工業發展非常畸形,那就是突出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忽略了其他,尤其是國民經濟的發展。
最終導致國內的經濟一落千丈,百姓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要知道二戰後蘇聯蘇聯就進入了冷戰時期,雖然最終沒爆發大戰,但局勢是非常緊張的,甚至很多時候差一點爆發了戰爭。
所以蘇聯不得不始終堅持自己這個重工業優先的戰略,美國是耗得起的,可蘇聯不行。
其二、一旦老百姓吃不飽飯的時候,就會人心思動。要知道,蘇聯還不僅僅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麼簡單。
俄國在歷史上瘋狂擴張了幾百年,先後吞併了數個國家以及侵佔了大量的他國土地。十月革命後,雖然有些國家獨立了,但是在蘇俄的影響下,尤其是波羅的海三國等國又都走向了社會主義陣營,內戰結束後,蘇俄一步步走向了蘇聯。
可以說蘇聯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可是,蘇聯政府長期以來,把俄羅斯民族和俄羅斯聯邦置於一個極其特殊的地位,高高地凌駕於其他民族之上。
本身,這樣的國家和民族凝聚力就很低,在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分離主義就會越發凸顯。在國家強大的時候,很多問題不會暴露,然而很多時候他們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其三、蘇聯改革失敗徹底引發國內矛盾。其實從史達林開始,就已經意識到了國內問題多多,所以也一直在試圖改變。包括之後的歷屆領導人,其實也一直希望能夠使國家走上正常,但怎奈蘇聯面臨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很多東西早已根深蒂固,一味地縫縫補補已經不起作用了。
戈巴契夫上臺之後,也認識到了國家存在的弊病,他也希望能夠改變,所以才有了戈巴契夫改革,但其實已經晚了,而且有點急於求成,幻想能夠一步到位,所以他的很多改革措施,使得經濟進一步惡化,內部的各種矛盾徹底爆發了。
更關鍵的是,他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取消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法定執政黨地位,徹底讓蘇聯亂得一塌糊塗。
當然了,還有一些因素,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
比如,蘇聯頻繁的對外戰爭,對東歐兄弟國家的戰爭,使得蘇聯沒有了一點老大哥的樣子。而發動阿富汗戰爭,讓蘇聯沒有得到一點好處,反而陷入了戰爭泥潭,外交困境,實在是得不償失。
所以說,蘇聯解體並非一個因素導致的,其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