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已經二十年了。其中有關蘇聯解體的原因可謂是汗牛充棟,既有蘇聯人自己的思考,也有各國學者的見解。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蘇聯的消亡主要是內部傾軋的結果,「和平演變政策」只是誘因之一。
蘇聯解體的第一負責人就是史達林。為什麼這麼說呢?史達林違背了列寧制定的基本路線,為追求工業化速度而建立了史達林模式,給蘇聯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按理說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級,可史達林模式卻走上了風馬牛不相及的道路,最終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不過,雖然史達林模式的弊端有很多,但歷屆蘇聯領導人如果潛心改革的話,那麼蘇聯依然可以存活下去。畢竟人類的歷史終究是不斷修正的。所以蘇聯的掘墓人還是要從史達林之後的接班人中尋找。
不管是馬林科夫還是安德羅波夫,他們都只是短暫的執政者,也並未做出如何耀眼的功績。在蘇聯的歷史上真正起過作用的領導人還是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戈巴契夫和葉爾欽。在這些人中,赫魯雪夫是最早認識到史達林模式的弊端的領導人,也是最早開始修正的人。
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的橫空出世使得赫魯雪夫志得意滿,開始大膽地揭開蘇聯暗流湧動的蓋子。儘管赫魯雪夫將史達林模式的弊端歸咎於史達林的「個人品質」,但實際上其本人並未認識到史達林模式的根本弊病。赫魯雪夫只是批判史達林本人,而對史達林模式只是小修小補,因而改革具有盲動性。
現在,人們把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歸咎於戈巴契夫和葉爾欽。許多人甚至至今仍然痛恨戈巴契夫,認為他的「公開化」舉措抹黑了蘇聯的形象。但戈巴契夫只不過是那個「說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他說的無非是人們不敢說的事實,又有什麼錯呢?
換句話說,即使沒有戈巴契夫的揭露,之後也會有其他人。其實戈巴契夫的本意還是要推動改革的,只不過史達林模式太過於根深蒂固,因此他的改革只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至於葉爾欽,他只是把蘇聯推入這座墓的人,蘇聯崩潰的墳墓不是他挖好的。這時的蘇聯只是苟延殘喘,已經進入了垂死階段。可以說葉爾欽只是蘇聯的送葬人,而絕非掘墓人。
那麼到底誰才是蘇聯的掘墓人呢?答案不言而喻,就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取得了權力,但他並沒有改革史達林模式,而是將史達林模式推到了新的高潮。勃列日涅夫企圖再造史達林模式,從而實現其個人的高度集權。這就加劇了蘇聯原有的矛盾,導致社會劇烈的震蕩。
當蘇聯人民無法忍受這種制度之時,墓也就挖好了。勃列日涅夫當政的十八年來,大肆追逐軍事霸主的夢想,親手將蘇聯的政治體制打的稀爛。其實用什麼方式取得權力並不重要。在蘇聯的政治體制中,繼位者獲得權力的方式大都不是光明正大的。但無論怎樣奪權,只要掌權後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後人也不會過多苛責。
唐太宗在腥風血雨中取得政權,但現在有誰不說他們是一代明君?況且勃列日涅夫奪取政權的方式本就是史達林模式中的重要環節,關鍵是其本人要有作為。如果勃列日涅夫本人延續赫魯雪夫改革的步伐,那麼今天的勃列日涅夫一定是蘇聯的英雄。可惜,勃列日涅夫並不是這樣的人。
勃列日涅夫完全將「前進」變為「後退」,他又回到了史達林模式上。回到史達林模式的勃列日涅夫,勢必要恢復史達林的名譽。他甚至要為史達林翻案,歌頌史達林的豐功偉績。但當時迫於蘇聯人民對史達林的怨恨,勃列日涅夫並未大張旗鼓的這樣做,而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從勃列日涅夫的經濟政策來看,其本人是史達林計劃經濟模式的忠實信徒。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加大了對軍事工業的投入,甚至不顧民生。勃列日涅夫也親手締造了一個新的特權階層。舉個例子,勃列日涅夫的「第聶伯羅集團」熱衷於搞小團體,將「有權才能有錢」的想法灌輸到治國理政中,最終形成了不可挽回的惡果!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經營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畢竟墓已經挖好了,就算是戈巴契夫也再無回天之力。葉爾欽輕輕一推,蘇聯就進了勃列日涅夫親手挖好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