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後,中亞地區的布哈拉、花剌子模等國相繼爆發革命,並先後加入蘇聯。1924~1936年,蘇聯對中亞各民族進行了劃分與調整,最終確立了中亞五國的版圖與邊界。中亞五國,其民族多為突厥語民族和伊朗語民族,其宗教多為伊斯蘭教。在以東斯拉夫三國為核心的蘇聯集體中,中亞五國在民族、習俗和文化上都顯得格外迥異。不過,當80年代蘇聯走向衰落時,中亞五國的民眾,卻並不希望蘇聯覆滅。
1991年3月17日,蘇聯高層就「是否保留蘇聯」這一議題,而舉行了公投。這次投票共有9個加盟共和國、1.48億人口參與,相對而言比較體現民意。投票結果顯示,中亞五國分別有94%(哈薩克)、93.7%(烏茲別克)、94.5%(吉爾吉斯)、98%(土庫曼)、96%(塔吉克)的人希望保留聯盟。這一系列數據,不僅高於俄羅斯的71.34%與烏克蘭的70%,同時還高於9個加盟國平均水平的76.4%。
也就是說,在80~90年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之時,中亞五國人是最不願意看到蘇聯崩潰的群體之一,這也從他們隨後的行為中得到了印證。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隨即加入了獨立國協,並繼續和俄羅斯保持著較多的軍事、經濟與政治聯繫。那麼,中亞五國和俄羅斯異文異種,卻為何不太願意離開蘇聯呢?其實,原因可以用九個字概括,這九個字便是:不願離開蘇聯的扶助。具體從如下幾個方面說起。
01蘇聯的扶助,讓中亞五國擺脫了貧困落後的面貌
在蘇聯十五個加盟國之中,中亞五國是發展最為滯後的五個國家。20~30年代,蘇聯中央為了幫助中亞各國走上繁榮之路,而對中亞實施了以經濟建設為重點、以科技為先導、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為基礎的獨特開發戰略。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蘇聯中央向中亞提供了巨額財政補貼,將東歐地區的一些重點軍工企業搬遷到中亞,並向中亞輸送了眾多科學技術人才,以確保中亞五國擺脫貧困。
在蘇聯的幫助下,中亞五國普遍取得了巨大進步。十月革命前,中亞地區的識字率不足15%,而到了1939年,中亞五國居民的識字率已達77.7%~83.8%,接近全蘇87.4%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中亞五國的經濟實力也有了明顯的增強,甚至令其他發展中國家望塵莫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撒馬爾罕、塔什乾等城市,還成為了「蘇聯在亞洲的櫥窗」,每年接待大量國外來客,向世界展示蘇聯的建設成就。
02蘇聯的扶助,讓中亞五國忠於聯盟大家庭
蘇聯的優惠和扶持措施,自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蘇德戰爭爆發後,中亞各族青年踴躍參軍,保衛蘇聯。其中,哈薩克斯坦僅在1941~1942年就組建了大量的步兵師和獨立旅。烏茲別克斯坦也在開戰後不久,就向前線輸送了數個兵團的步兵和騎兵。當蘇德兩軍在伏爾加河畔激戰時,烏茲別克民眾向前線烏茲別克士兵寄去了一封241.2萬人籤名的書信,鼓勵前線士兵「抗擊納粹匪幫」、「保衛蘇聯大家庭」。
在整個衛國戰爭之中,哈薩克斯坦共向前線派遣了180萬兵力;烏茲別克斯坦共向前線派遣了140~150萬兵力;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則各向前線派遣了30餘萬兵力。戰爭時代,中亞人的付出是巨大的,貢獻同樣也是不可磨滅的。衛國戰爭結束時,烏茲別克斯坦共有8萬人獲得獎章,69人獲得「蘇聯英雄」稱號。這樣的功勳比例,對於這幾個人口並不多的加盟國來說相當矚目。
03蘇聯的扶助,也讓中亞五國對聯盟中央產生了依賴
中亞五國輕工業落後,所以其生活用品都要由東歐地區提供。同時,中亞五國物質基礎薄弱,所以其財政多由蘇聯中央補貼。條件較差的塔吉克斯坦,一度有80%的預算靠蘇維埃中央補助;條件較好的烏茲別克斯坦,也一度有47.2%的預算靠中央撥款。蘇聯的扶助,是中亞五國維持繁榮的前提。而一旦脫離了蘇聯,失去了其他加盟國的物資支持,中亞五國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經濟困難。
與此同時,90年代地緣局勢的惡化,也迫使中亞五國維持與蘇聯中央的關係。1990年左右,與中亞毗鄰的阿富汗,正在逐漸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之中,同時還伴隨著極端主義的擴散。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中亞五國一旦離開了蘇聯,其經濟體制受到巨大衝擊,其邊防力量也會遭受嚴重削弱。這樣一來,在中亞五國經濟轉軌之際,「塔利班」等極端主義勢力,就有可能趁此亂局,而向中亞地區實施滲透。
總體而言,蘇聯的扶助,為中亞五國帶來了全方位的進步,增強了中亞五國的綜合實力,促進了中亞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同時,中亞五國相對薄弱的基礎,也迫使其對蘇聯產生較高的依賴性。1991年3月蘇聯解體前夕,中亞五國要求保留聯盟的呼聲最高,便是上述成就的最有力證明。
參考資料:《蘇聯興亡史》、《蘇聯民族-國家建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