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時,400萬蘇軍為什麼「放棄」了國家?這三件事很關鍵

2020-12-25 騰訊網

蘇聯,一個在二戰時期屹立在歐洲大陸上的超級聯盟。自1917年11月7日列寧帶領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建立蘇俄後,共和政權也在這個大陸開始生根發芽,與此同時,這個超級聯盟逐漸開始了它在這塊世界版圖上的縱橫之路。

從一個極度落後的農業國家,逐步變成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蘇聯的誕生足以令世界為之驚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超級大國,卻在1991年12月25日晚迎來了噩耗--蘇聯解體,這也直接影響了當時的世界格局,從兩極分化變成了一超多強。

普京曾指出:蘇聯解體是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劇。

作為20世紀,整個世界版圖上唯一可以與美國爭霸的超級大國,蘇聯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力量都可以與之媲美,在雙方進行的多次軍備競賽中,蘇聯甚至擁有很大的優勢,當時的蘇聯號稱擁有400多萬的軍隊。

但就是這樣,卻依然在一夕之間宣告解體,讓人驚嘆的同時不僅深思:這400萬的軍隊當時在幹嗎?要知道在當時那個戰爭時期,蘇聯大力發展軍備,而掌握了軍隊就掌握了力量。

面對如此局面,難道他們就沒有想要拯救,就這麼「放棄」了嗎。筆者在查找了相關資料後發現,並非是他們想要「放棄」了這個國家,而是真的「愛而不能」。

戈巴契夫的自我否定--軍政不和

作為蘇聯時期的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無疑是為蘇聯解體做出來重大的「貢獻」。在戈巴契夫的改革期間揭露和批判了蘇聯各種醜聞和錯誤歷史,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對蘇聯著名領導人史達林的醜化與批判,這也成為了壓垮這個本就已經疲憊不堪,僅靠一點精神信仰維持的垂老大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次意識形態的批判改革使得軍隊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民心中一落千丈,而政府和軍隊之間本就潛伏的矛盾也被引了出來。

提比里西事件的爆發,更是徹底引爆了軍隊和政府矛盾,在有心人的引導下,整個世界的輿論攻擊瘋狂的湧向蘇聯紅軍。

而這個時候,決定向提比里西派軍的戈巴契夫之前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而只是口頭下達了這個命令,選擇拒不承認,將這個鍋順利的丟給了軍隊。

而軍隊面對著這樣一個領導人還會選擇聽從嘛,這也是後來葉爾欽能夠兵不血刃的入主克裡姆林宮的重要原因。

軍隊系統的癱瘓

蘇維埃政權建立後,軍隊一直被領導人視為把控的中心,歷屆領導人都對軍隊方面大行改革,為的就是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但這也成為了後期拖垮蘇聯的一個重要問題。

史達林時期就曾在二戰前對軍隊大肆整改,到了戈巴契夫執政之後,為了解決軍隊腐敗和臃腫的問題更是對軍隊的高級軍官進行了大換血,甚至到了傷筋動骨的地步,可這並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惡化。

臨陣換將本就是兵家大忌,更何況是在這個本就極度敏感的時期,軍隊將領的頻繁更換,不但造成了軍隊和政府的不信任,同樣使得軍隊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問題,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內部的不合理改革使得整個蘇聯軍隊陷入了迷茫。

不但上層下達的命令傳達不通,基礎士兵的執行力更是難以表述。同時軍隊內部的腐敗問題更是更甚以往,甚至出現黑市公開售賣軍隊武器的事件大爆發。

軍隊系統的癱瘓,退役士兵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日益久之整個蘇聯紅軍毫無戰鬥力和凝聚力可言。

領導人的背叛不決,人民的反抗

1991年8月19日,著名的「八一九」正是蘇聯保守派為維護中央政權的最後爭鬥,可就是這樣一個機會卻宣告失敗。

當保守派的軍隊已經進駐俄羅斯時,戈巴契夫和一眾領導人依然猶豫不決,崛起不定。

當好不容易命令下達之後,卻在中層幹部那裡卡住了,整個軍隊就這麼在俄羅斯呆到了第二天早上,而那時候面對他們的是憤怒的人民。

長時間以來的失敗和噩耗已經讓人民積滿了失望,他們對這個政權失去了信心,提比里西事件讓他們對心中的信仰產生了質疑,對執政黨和政府徹底失望,他,他們渴望得到新的改變,於是在葉爾欽的鼓動下,他們向軍隊發起了衝擊。

就這樣他們用身軀戰勝了那些鋼鐵大炮,軍隊灰溜溜的回去了,他們失去了最後的機會,而葉爾欽也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同時也徹底宣告了戈巴契夫和保守黨的失敗。戈巴契夫是個狡猾的人,他知道如何從這個泥潭「脫身」。

於是,他再次的背棄了那些軍隊,為了平息民憤他再次站在了「正義」的一方,到此,蘇聯的解體已成定局。

破繭新生

1991年12月25日晚,隨著蘇聯國旗在克裡姆林宮降下,蘇聯正式宣告解體。這個當時世界最大的也是第一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就這樣落下了帷幕,看到這裡我們不禁唏噓。

列寧為這個世界受壓迫的人民撒下了希望的種子,並看著他成長,他可能不會想到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他所播種下的種子在剛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後卻轟然倒塌。

但我想他並不會太過失落,因為他所播種的希望在另一片土地生根發芽,在吸取了足夠的養分後,衝破了那些枷鎖,得到了更好的成長。

作為一名生活在新時代紅旗下的社會主義公民,我由衷的愛著這個國家、這個制度,也必將守護和伴隨著他成長。

相關焦點

  • 蘇聯解體,400萬蘇軍為何無法挽救國家?這些原因很關鍵
    1985年戈巴契夫上臺後,為了順應「新思維」改革,蘇聯軍隊也從1988年開始進行了裁軍。到1991年左右時,蘇軍總兵員下降到了425萬,但實力仍然強大。可是,蘇聯軍隊即便擁有強大的兵力,卻也無法阻止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1990年,蘇聯國內局勢日漸惡化。1991年3月17日,蘇聯舉行全民公決,大部分民眾尚希望保留聯盟。
  • 1991年蘇聯解體,400萬軍隊為何「放棄」了政權
    蘇聯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蘇聯軍隊的保護。但是在蘇聯解體之時,這支擁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卻意外的「放棄」了國家。當時(1990~1991年),蘇聯軍隊歷經裁撤,仍有350~400萬兵力,尚可保衛蘇聯政權,但卻接二連三的倒向試圖肢解蘇聯的人。「八一九事件」中,塔曼師等部隊被葉爾欽策反,導致挽救蘇聯的最後努力宣告失敗。那麼,蘇聯軍隊為何「放棄」了政權呢?
  • 假如蘇聯不解體,現在世界是什麼樣?專家:美將無法做到三件事
    蘇聯沒有解體的話會有什麼變化?眾所周知,自29年前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就成為了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國,在各地推行霸權主義、挑起戰火,讓很多地區都處於動亂之中。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初蘇聯沒有解體,今天的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 假如蘇聯不解體,會如何?起碼這三大件事不會發生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進入美蘇對抗時代,因為雙方都沒有直接發動戰爭,所以這段歷史也被稱之為冷戰,在一輪輪美蘇軍備競賽之後,蘇聯因為經濟結構單一成為率先倒下的那一方,1991年蘇聯宣布解體,這場曠日持久的交鋒以美國獲勝而告終。
  • 假如蘇聯沒有解體,全球形勢會怎麼樣?這三件事美國就不會做
    巔峰時期的蘇聯,國土面積高達22400萬平方公裡,近3億人口,擁有400萬正規軍,2000萬預備役。武器裝備更是讓人聞風喪膽,50000輛坦克的鋼鐵洪流,擁有10000架戰機,核彈數量超過25000枚。龐大的軍事實力,一度讓美國處在劣勢。在冷戰期間,兩個超級大國為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在全球進行軍事部署,給世界各國都造成了很大威脅。
  • 蘇聯軍隊體制調整對其解體的影響
    蘇聯解體後,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羅伯特·蓋茨飛到莫斯科,他驕傲地在紅場散步,並宣稱:「我們知道,無論施加經濟壓力還是進行軍備競賽,甚至用武力也拿不下來。只能通過內部爆炸來毀滅它。」當年,蘇共放棄對軍隊的領導,國家危急關頭軍隊袖手旁觀,最後瞬間蘇聯分崩離析,蘇共土崩瓦解,教訓深刻!
  • 蘇聯解體之際,蘇軍們都在幹什麼?78%的官兵在忙著退黨
    20世紀90年代,蘇聯對外宣布解體,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徹底滅亡,變成十幾個相對弱小的國家。那時候,蘇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他們所向披靡,在戰場上經常贏得勝利,在蘇聯集體之時,這些蘇軍到底在幹什麼呢?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78%的官兵都在忙著退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蘇聯解體後,強大的蘇聯軍隊去哪了?
    一個強大的國家最終以俄白烏三國於白俄羅斯別洛韋日籤署協議並向全世界宣布蘇聯解體而停留在了歷史的記憶之中,但此刻蘇聯那支在二戰中所向披靡,一直令美國都惶惶不安的強大軍隊,是什麼樣的命運呢?大廈將傾,軍隊分家成必然在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這三個蘇聯原始開創國籤訂協議決定解體後,首先就意味著其政治上的分家已經完成,但更大的問題是,偌大個蘇聯的巨額家產,解體後各國的分配繼承問題就顯得很難處理,其中最為敏感且具爭議的便是軍事力量的分配。
  • 1991年,老大哥蘇聯解體,400萬蘇聯軍隊,到底什麼態度?
    1991年12月,已經存在了70多年的蘇聯解體,分為了10多個國家。由於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問題,西方各國在各種影視劇和書籍中抹黑蘇聯。在蘇聯解體之前,蘇聯還有400餘萬常備軍。面對政權的分離,蘇聯軍隊到底是什麼態度,為何沒有任何表示呢?
  • 老大哥蘇聯解體,1991年,400萬蘇聯軍隊,到底什麼態度?
    1991年12月,已經存在了70多年的蘇聯解體,分為了10多個國家。由於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問題,西方各國在各種影視劇和書籍中抹黑蘇聯。在蘇聯解體之前,蘇聯還有400餘萬常備軍。面對政權的分離,蘇聯軍隊到底是什麼態度,為何沒有任何表示呢?
  • 蘇聯如果不解體,世界將會是寧一種局面,3件事美國永遠做不到!
    曾經的蘇聯是個龐然大物,他佔據了世界上最大的版圖,而且還擁有最大的核武器彈藥庫,即使是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不敢跟蘇聯爆發大規模的衝突,遺憾的是,蘇聯最終因為一些內部問題,走上了解體的道路。從蘇聯解體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
  • 為什麼蘇聯解體後的蘇聯所有國家加起來卻比蘇聯弱了那麼多?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解體後的俄羅斯已經不是撐持蘇聯的那個俄羅斯了。蘇聯解體後,為了改變蘇聯時期計劃經濟帶來的弊端,葉爾欽任命時任俄羅斯第一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蓋達爾開始經濟改革,也就是後來有名的「休克療法」。
  • 蘇聯解體後,這三個國家受益最大,都有誰?
    【千古浪】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很多強盛的國家或王朝,都會經歷四個階段,誕生、崛起、強盛、衰落。這是歷史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然,強盛的帝國大多數都能存在較長的時間,如古代的羅馬帝國、唐朝,神聖羅馬帝國等,現代的國家則有美國、蘇聯、大英帝國等。
  • 戈巴契夫否認「背叛」蘇聯,稱蘇聯解體,這兩個原因是關鍵
    在其後的幾十年中,美蘇爭霸成了主角,爭霸的範圍涵蓋了方方面面,涉及到軍事、經濟、政治、地緣空間、戰略武器、太空等,這一時期被統稱為冷戰時期,直到1991年蘇聯走向解體,冷戰才得以消失。蘇聯的解體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就連美國都措手不及。
  • 阿富汗戰爭和蘇聯解體有直接關係嗎?
    阿富汗「帝國墳場」的稱號可不是白來的,蘇聯是上世紀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在軍事力量絕對碾壓阿富汗的情況下,阿富汗面對蘇聯軍隊的入侵,堅持了近十年,讓蘇軍傷亡五萬餘人,最後被迫撤軍阿富汗,這對蘇聯而言毫無疑問是沉重的打擊,但是蘇聯的解體並不是因為某一場戰爭失利造成的。
  • 為什麼解體後的蘇聯,卻比蘇聯所有國家強了很多
    首先,蘇聯解體並不是國內多數認為的分裂。而是經濟和總體實力最好的主體三國不想拖著蘇聯這個累贅帶著一幫窮兄弟玩了。倒是其他一堆加盟共和國依依不捨的拖到了最後。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即使在蘇聯時期在聯合國也是一直有獨立席位的。特別是蘇聯的絕對主體和創造者俄羅斯一直保持完整。
  • 蘇聯解體後,有三個國家受益最大,如今個個強悍無比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雖然很多強大的王朝都存在著較長的時間,但幾乎都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如古代的大唐、神聖羅馬帝國、波斯帝國等,而現代的則有大英帝國、法國以及蘇聯。說起蘇聯,這個國家然我們印象深刻。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蘇聯,那麼用「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話是最合適不過的。
  • 二戰結束後,蘇聯入侵過哪些國家,最後一個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我們今天看一下二戰後的蘇聯在哪些地方進行過熱戰,入侵過哪些國家。首先是匈牙利。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的影響,匈牙利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最初這個國家完全照抄蘇聯的模式,後來發現有問題,所以匈牙利開始了非蘇聯模式,進行了「新方針」。結果由於蘇聯的幹預,「新方針」實施了22個月就被迫中斷。蘇聯的幹預很簡單,兩次都是直接出兵進入匈牙利。表面上是應匈牙利政府的要求,其實算是對匈牙利的一種侵略。
  • 蘇聯解體後第一個獨立國家,一個音樂家為何起作用?與美國有關
    每個清醒的人看這句話,都會感到後背發涼,這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蘇聯及東歐國家教育體制的滲透。杜勒斯這篇針對蘇聯的演講發表於1945年,並沒有因為美國戰略微調而改變,相反經過71年,在蘇聯等國家發揮了作用。以前是蘇聯是美國的對手,那麼美國下一個對手又是誰呢?今天讓我們看看美國在蘇聯教育滲透上的一個典型事例,並且造就了蘇聯解體的「多米諾骨牌」。
  • 最反對俄羅斯小國,帶頭解體蘇聯,人口大幅減少,未來國家或消失
    而作為小國來說,因為力量和資源的有限,所以整個國家相對比較悽慘,只有依靠大國才能安穩發展,否則國家很難生存。尤其是對於那些跟大國作對和死磕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下場更加難以預測。最典型下面這個小國,堪稱最反對俄羅斯的小國,當年帶頭解體蘇聯,現在國內人口大幅減少,未來國家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