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普惠金融「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期間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之年。
五年來,中國普惠金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進展。「特別是在這一次全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衝擊的疫情環境下,中國經濟社會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非接觸、不間斷、高效率的數字普惠金融在抗疫情、助小微、穩經濟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至19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第六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
普惠金融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腳踏實地的金融機構。在這些機構中,渤海銀行立足自身、穩健經營、短期做大、長期做優,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發展理念,切實加大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等薄弱環節的融資支持,準確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用力方向,走出了具有「渤海」特色的普惠之路。
增速超預期
「梳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我們可以注意到,數字普惠金融的迅速崛起,無疑是值得大家關注和思考的一大亮點。」李東榮在第六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
以渤海銀行為例,截至今年6月末,渤海銀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246.68億元,比年初增長68.78%;普惠金融貸款比各項貸款較年初的增速為98.40%,信貸計劃完成率228.48%;普惠金融貸款客戶3.76萬戶,比上年增加2.17萬戶,今年上半年累計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5.67%。
在普惠金融的第五年,渤海銀行在普惠金融上成績還能取得這麼快的增長。這是因為隨著網際網路、5G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渤海銀行積極擁抱科技發展帶來的變革,不斷促進經營模式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以科技驅動實現精益化金融服務新模式,全面支持實體經濟、小微企業,運用科技力量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
今年,渤海銀行圍繞「六穩」「六保」的要求,始終把發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精準扶貧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通過強化責任、修訂製度、資源保障、優化服務和創新流程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擔當,緩解小微企業貸款難融資貴的問題,推動普惠金融業務高速發展,並取得明顯成效。
首先,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渤海銀行聯動拓寬小微融資渠道,通過數據科技建設,全面匯聚不同渠道資料,結合第三方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同時通過對客戶的業務鏈、信息鏈進行節點梳理,提供跨渠道一致性客戶體驗,為業務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此外,渤海銀行打造圈鏈方案批量獲客。批量化客群,是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重點和關鍵。該行發揮總分行優勢加強總對總的合作與頭部平臺建立合作,嵌入其場景、生態,對其生態、圈鏈的小B端,小C端為目標客群,藉助流量獲客為主;同時以反向保理為抓手,圍繞核心企業供銷鏈上的合作企業,依託對其的授信,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縱深營銷。
瞄準用戶需求
今年,糧食安全牽動每個國人的敏感神經,農業生產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為此,渤海銀行聯合吉林省金控集團合作開發助農、惠農的金融產品「渤農貸」,創新性地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擔保品,把徵信查詢、帳戶開戶、貸款審批、合同籤約、放款審查、貸款發放等環節全部業務線上化,解決了農村金融最後一公裡的問題。
在了解農戶資產負債狀況及融資需求的基礎上,渤海銀行結合成熟的大數據體系和風控模型,實現了金融機構對農戶以往的「不了解、不敢貸、不願貸」,到現在銀行可以聯合政府合作方,清晰的為農戶畫像、掌握其金融需求、敢貸、願貸的跨越。這個金融產品採用了經過市場檢驗和優化的大數據及先進的風險控制模型,結合合作方的特色數據,可實現自動線上審批,農戶借款人在資料齊備的情況下,足不出戶便可在幾分鐘之內獲知是否可貸、貸多少的審批結果。
「渤農貸」自5月正式投放市場至今,已實現總投放461筆、1747.41萬元,筆均3.79萬元,餘額1733.21萬元。
今年疫情,政府接連推出政策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渤海銀行基金響應,推出了線上信用類小微專屬信貸產品「渤稅經營貸」。該產品具有「申貸輕鬆、線上快速審批、隨時發起用款還款申請、利率優惠」等特點。產品設計基於「銀稅互動+金融科技」,以稅務數據為核心,根據企業工商登記信息、納稅申報信息、經營數據等上百項數據,輔以企業數據、外部信息,還原小微企業經營行為和信用水平,對企業進行風險畫像,快速計算得出審批結果。
更為重要的是,渤海銀行制定的風控模型,支持差異化的作業流程和風險策略配置,滿足不同分行的定製化需求,提高產品迭代效率,使線上業務流程更清晰、操作更便捷、效率更優化。
「後疫情時代」來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將繼續煥發增長活力。渤海銀行將繼續探索智能化、生態化的普惠金融新模式,以科技為驅動,助力普惠金融業務走深、走實,實現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