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銀行:科技驅動線上線下融合 打造精益化普惠金融模式

2020-12-06 國際在線

今年是普惠金融「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期間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之年。

五年來,中國普惠金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進展。「特別是在這一次全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衝擊的疫情環境下,中國經濟社會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非接觸、不間斷、高效率的數字普惠金融在抗疫情、助小微、穩經濟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1月18日至19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在第六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

普惠金融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腳踏實地的金融機構。在這些機構中,渤海銀行立足自身、穩健經營、短期做大、長期做優,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發展理念,切實加大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等薄弱環節的融資支持,準確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用力方向,走出了具有「渤海」特色的普惠之路。

增速超預期

「梳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我們可以注意到,數字普惠金融的迅速崛起,無疑是值得大家關注和思考的一大亮點。」李東榮在第六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表示。

以渤海銀行為例,截至今年6月末,渤海銀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246.68億元,比年初增長68.78%;普惠金融貸款比各項貸款較年初的增速為98.40%,信貸計劃完成率228.48%;普惠金融貸款客戶3.76萬戶,比上年增加2.17萬戶,今年上半年累計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5.67%。

在普惠金融的第五年,渤海銀行在普惠金融上成績還能取得這麼快的增長。這是因為隨著網際網路、5G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渤海銀行積極擁抱科技發展帶來的變革,不斷促進經營模式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以科技驅動實現精益化金融服務新模式,全面支持實體經濟、小微企業,運用科技力量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

今年,渤海銀行圍繞「六穩」「六保」的要求,始終把發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精準扶貧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通過強化責任、修訂製度、資源保障、優化服務和創新流程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與擔當,緩解小微企業貸款難融資貴的問題,推動普惠金融業務高速發展,並取得明顯成效。

首先,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渤海銀行聯動拓寬小微融資渠道,通過數據科技建設,全面匯聚不同渠道資料,結合第三方數據,實現數據共享。同時通過對客戶的業務鏈、信息鏈進行節點梳理,提供跨渠道一致性客戶體驗,為業務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此外,渤海銀行打造圈鏈方案批量獲客。批量化客群,是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重點和關鍵。該行發揮總分行優勢加強總對總的合作與頭部平臺建立合作,嵌入其場景、生態,對其生態、圈鏈的小B端,小C端為目標客群,藉助流量獲客為主;同時以反向保理為抓手,圍繞核心企業供銷鏈上的合作企業,依託對其的授信,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縱深營銷。

瞄準用戶需求

今年,糧食安全牽動每個國人的敏感神經,農業生產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為此,渤海銀行聯合吉林省金控集團合作開發助農、惠農的金融產品「渤農貸」,創新性地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擔保品,把徵信查詢、帳戶開戶、貸款審批、合同籤約、放款審查、貸款發放等環節全部業務線上化,解決了農村金融最後一公裡的問題。

在了解農戶資產負債狀況及融資需求的基礎上,渤海銀行結合成熟的大數據體系和風控模型,實現了金融機構對農戶以往的「不了解、不敢貸、不願貸」,到現在銀行可以聯合政府合作方,清晰的為農戶畫像、掌握其金融需求、敢貸、願貸的跨越。這個金融產品採用了經過市場檢驗和優化的大數據及先進的風險控制模型,結合合作方的特色數據,可實現自動線上審批,農戶借款人在資料齊備的情況下,足不出戶便可在幾分鐘之內獲知是否可貸、貸多少的審批結果。

「渤農貸」自5月正式投放市場至今,已實現總投放461筆、1747.41萬元,筆均3.79萬元,餘額1733.21萬元。

今年疫情,政府接連推出政策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渤海銀行基金響應,推出了線上信用類小微專屬信貸產品「渤稅經營貸」。該產品具有「申貸輕鬆、線上快速審批、隨時發起用款還款申請、利率優惠」等特點。產品設計基於「銀稅互動+金融科技」,以稅務數據為核心,根據企業工商登記信息、納稅申報信息、經營數據等上百項數據,輔以企業數據、外部信息,還原小微企業經營行為和信用水平,對企業進行風險畫像,快速計算得出審批結果。

更為重要的是,渤海銀行制定的風控模型,支持差異化的作業流程和風險策略配置,滿足不同分行的定製化需求,提高產品迭代效率,使線上業務流程更清晰、操作更便捷、效率更優化。

「後疫情時代」來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將繼續煥發增長活力。渤海銀行將繼續探索智能化、生態化的普惠金融新模式,以科技為驅動,助力普惠金融業務走深、走實,實現高速發展。

相關焦點

  • 工行打造「有溫度的普惠金融」:創新產品、線上線下協同
    定位於中國專業化傳統菜市場/農貿市場改造、社區商業整合等業務的瀚立商業管理公司同樣也是工行普惠金融「孵化」出來的平臺型公司,目前已經開發出萬有集市等項目的瀚立對於菜市場的改造已經成為了行業標杆。促進普惠金融業務擴面增質提效是2020年銀行業發力聚焦的領域。日前,工商銀行上海虹橋商務區支行與上海科房投資有限公司、瀚立商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籤署銀企戰略合作協議。
  • 江蘇銀行趙輝:依託金融科技實現全流程線上化智能化
    非常高興參加本次論壇,剛才主持人也說了,今年的9月,央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明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江蘇銀行作為一家地方法人銀行,如何根據規劃的要求,做好普惠金融,如何應用科技手段做好普惠金融,實際上是我們成立以來多年來思考的問題。如何做好普惠金融?如何打造「四梁八柱」,我們這麼多年也在做認真的思考、探索和實踐。
  • 索信達控股宋愛華:線上線下融合打造一體化數字營銷體系
    近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聯合百家成員銀行、索信達控股舉辦的「2020銀行數字生態與普惠金融峰會暨第十六屆中國電子銀行年度盛典」在北京舉行。包括主管部門領導,銀行高管在內的300多位業內精英齊聚本次峰會,就如何構建數位化銀行生態體系,如何用數位化手段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新華財經|工行打造普惠金融:創新產品、線上線下協同
    定位於中國專業化傳統菜市場/農貿市場改造、社區商業整合等業務的瀚立商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同樣也是工行普惠金融「孵化」出來的平臺型公司,目前已經開發出萬有集市等項目。促進普惠金融業務擴面增質提效是2020年銀行業發力聚焦的領域。
  • 疫情催生線上業務發展,北京銀行「京惠雲」線上拓客平臺應運而生
    1月12日,正式發布「京惠雲」普惠線上拓客平臺,平臺同步上線運行首個普惠試點產品「e惠融」,從普惠服務源頭端入手,打造普惠拓客平臺,依託大數據賦能、藉助平臺精準拓客,苦練內功,釋放普惠金融服務生產力,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質效。
  • 寧波分行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
    近年來,工行寧波市分行通過實施客戶服務全流程的線上化、訂單化改造,構建起了線上便捷辦理、流程無縫銜接、信息實時交互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模式,力求將「最多跑一次」變為「一次都不跑」。目前,工行寧波分行已推出借記卡換卡不換號、歷史明細、上門收款、個人資信證明寄送、對公電子詢證函等一系列個人及對公業務場景,通過業務全流程的訂單化管理,加大無接觸服務供給,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讓客戶「一次都不用跑」。同時,該行還推出個人客戶經理「雲工作室」,運用數位化金融打造的全線上服務平臺,為客戶提供「零距離」在線金融服務。
  •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推動效用的實證分析
    關鍵詞:VECM模型、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一、導論(一)選題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一再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並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要推進金融科技創新,建立金融業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技術規範
  • 供應鏈模式創新: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供應鏈模式創新:線上線下融合之路》,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志斌教授與劉兆斌會長認為,作者在專著中梳理了線上線下融合之前供應鏈運作面臨的困境,概括了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的驅動因素,並對現代供應鏈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全書主線鮮明,層次清晰,理論性強,應用性好,是近年來在供應鏈模式創新研究上的一部佳作。
  • 抗擊疫情在行動 渤海銀行聯合飛常準app推出線上「同行查詢」服務
    渤海銀行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對接線上航班準點查詢平臺—飛常準app, 建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同行查詢系統」,為全國人民以及渤海銀行客戶提供「同行查詢」服務,共同抗擊疫情。特色線上服務滿足百姓疫情期間出行需求2月10日起,春節返程陸續開始,為了讓大家對乘坐的交通工具心裡有底,渤海銀行聯合飛友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同行查詢」——「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同行查詢系統」,正式在渤海銀行公眾號上線,輸入任意日期、城市、車次號
  • 銀行大咖復盤2020:數字經濟與普惠金融逆風前行
    近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聯合百家成員銀行舉辦的「2020銀行數字生態與普惠金融峰會暨第十六屆中國電子銀行年度盛典」在京成功舉辦。  2020年,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數字經濟已成維繫社會運轉的重要支撐。銀行業既承載發展普惠金融的社會責任,也具有推動數位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自身需求。
  • 以科技作為金融創新強大推手 招聯金融探索普惠金融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誕生於深圳前海的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聯金融」),由招商銀行和中國聯通兩家世界500強公司共同組建,是我國第一家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成立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來,招聯金融為消費金融行業探索出一個創新發展路徑,同時也為深圳打造出一個消費金融的創新標杆。
  • 2018十大普惠金融人物
    近年來, 郵儲銀行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嘗試打造開放共享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拓展出一條可以使得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渠道,構建出一個使得金融和非金融深度融合的服務場景,運用科技創新助力風險防控,尋求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發展之道,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模式上做了不少的探索。而在今後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方向上,郵儲銀行提出三個方面:一是依託數位技術, 推動普惠金融規模化發展。
  • 從提升普惠金融能力視角看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
    從這個邏輯出發,金融作為經濟的鏡像,中小微企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暢通貨幣政策傳導和強化中小微企業流動性支持的雙重目標下,商業銀行通過數位化轉型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的路徑選擇可以概括為:依託數位化技術,以系統性創新為抓手,以平臺化、數位化和普惠化為目標,搭建基於數據和算法的場景生態,打造技術和業務雙螺旋驅動的金融服務體系。
  • 錨定數字普惠,拓撲銀行獲批籌
    二是強調金融數位化,形態上,無物理網點、純線上經營,是典型的數字銀行;股東方面,優選傳統銀行和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頭部玩家,融合二者基因,旨在以技術手段更好地服務普惠客群。面對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對稱、運營成本高等「痛點」,新批籌的拓撲銀行有望基於股東賦能,形成更強的獲客、風控和運營能力,在技術、人才、機制的支撐下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優品質的金融服務。
  • 打通線上線下流量 平安信用卡注重多樣化場景融合
    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轉變發展方式,既是一個企業達到一定階段和規模後,向更高水平邁進的必然要求,也是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關乎整個企業的長遠。今年以來,平安信用卡改變過去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來推動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快速轉向質量效率型的集約增長,實現了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 渤海銀行的「1/2」資本市場年鑑
    作為最年輕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渤海銀行積極擁抱行業及技術變化,持續推動向金融科技方向轉型,包括:全面推行開放銀行理念,生態銀行體系建設不斷深化;大力拓展資金寶業務規模,科技驅動綠色負債初見成效;全面加強電子渠道智能化管理,加速反欺詐系統建設。
  • 選讀|長沙銀行:以「客戶中心、價值導向」建設科技驅動數字銀行
    依託「科技引領、數據驅動」,長沙銀行構建起「線上+線下」、「客戶+帳戶」、「數據+生態」、「體驗+口碑」的金融新零售模式,堅持走科技引領轉型、體驗創造價值、「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道路。全面推動零售業務轉型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2019年,長沙銀行的數位化轉型主要聚焦於抓好渠道布局、生態構建、服務提升、智能風控四大關鍵環節。
  • 銀行線下網點「關停潮」冷思考:機會在有線上線下融合能力的銀行
    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銀行數位化轉型了,年輕一代習慣於在手機上操作存貸匯理財各種金融需求,以前我們拉存款證明還去個網點,現在就連這個都有電子版了。似乎除了監管要求的一類戶開戶、當面的風險測評之類,的確也沒啥去線下網點的必要了。所以銀行網點,就零售業務而言,好像就剩服務我媽這類手機玩不溜的老年人了。
  • 甘肅銀行王文永:利用數字資源全面驅動銀行業務發展
    數位化轉型已成為國內金融機構的基本共識,作為地方經濟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城商行,近年來在數字經濟浪潮的卷席下,不斷突破自我,以實踐者和探索者的姿態在數位化轉型之路上乘風破浪。作為「西北銀行第一股」的甘肅銀行主動適應金融科技發展新形勢,積極打造場景服務和生態建設,充分激發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的「聚變」效應。
  • 「前沿譯文」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下)
    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科技公司彌補了傳統金融提供者服務的不足,後者專注於大客戶和長期的大額貸款。例如,在發達經濟體中,金融科技貸款人瞄準的是未得到充分服務的借款人,金融科技公司不會與銀行提供的廣泛服務競爭,而是會在利基市場提供「針對性的技術解決方案」。對金融科技公司的採訪表明,它們與銀行的合作越來越多,並建立了多種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