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島後,蘇聯集結百萬大軍百架轟炸機,為何最終沒實施核報復?

2020-12-25 騰訊網

時代背景—中蘇關係

在波及全球超60個國家或地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便又被美蘇兩國的冷戰陰影覆蓋,在這一基本國際格局下,大國間的關係變化甚至對世界格局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中蘇關係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國際關係之一,對冷戰的發展走向有著重要影響。由於蘇聯是當時的頭號社會主義強國,所以中蘇關係對中國而言也尤其重要。

從結盟走向對抗

雖然蘇聯早已倒在了1991年的冬天,但中蘇兩國間的「愛恨情仇」,至今也還在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蘇關係基本呈現出了從「結盟」走向對抗再到緩和的過程,從蜜月期再到急劇惡化的中蘇關係,為後世留下了諸多謎團。

(一)50年代——結盟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宣告新中國成立,很快,這一振聾發聵的消息便傳遍了世界。曾在解放戰爭時期就對中國共產党進行了一定支持的蘇聯,在同年10月3日就公開表示承認新中國政權,並成為了首個與我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

新中國遵循著「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堅定的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站在了一起。1950年,中蘇兩國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此後,蘇聯對中國的工業體系建設、軍隊現代化、武器研發等方面都進行了援助,對新中國的發展和恢復有著重大積極意義。

(二)50年代後期——分歧

1956年,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對史達林進行了全盤否定,在國際社會主義陣營內部掀起了極大的風波。對於莫斯科方面猛批史達林的行為,毛主席則表示,史達林確實犯了不少錯誤,但不能「一棍子打死」,「中國還要掛史達林的像」。在這之後,中蘇兩黨便頻頻出現意見分歧。

1958年,中蘇兩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蘇聯為了更好的對抗美國,提出要在中國打造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的要求。中國出於維護主權獨立性的目的,便嚴詞拒絕了蘇聯,中蘇兩國的關係也逐漸陷入僵局。

奉行大國沙文主義的蘇聯,讓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中國倍感威脅。到了50年代後期,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再加上在國家利益方面的衝突,中國和蘇聯間的關係逐漸發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三)60年代——分裂

進入60年代後,中蘇兩國間存在的裂痕進一步擴大。蘇聯此前曾許可將對中國的核武器研究計劃進行援助,但後來卻並未給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到1960年時,蘇聯單方面廢除了對華援助項目,並撤走了所有援華專家。同年9月,蘇聯又對中國進行了公開批評,雙方此後便多次進行公開論戰。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絕了出席蘇共二十三大的邀請,蘇共兩黨間的往來徹底斷絕。

(四)軍事衝突

中蘇關係的惡化,是多種因素和事件共同推動的結果,兩黨意識形態的分歧、國家立場和利益方面的衝突,不僅影響到了兩國的外交關係,還引起了雙方多次發生規模較大的武力對抗。其中發生於1969年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就是新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重大危機之一,因為蘇聯甚至計劃對中國動用核武。

珍寶島事件

珍寶島事件爆發於1969年,是解放軍戰士擊退入侵我國固有領土珍寶島的蘇聯軍隊的一場自衛反擊戰,事實上,這場軍事衝突並不是突然爆發的,其背後存在一定歷史淵源。

(一)歷史原因

晚清時期,沙俄制定了「黃俄羅斯」計劃,試圖將我國長城以北的地區都佔為己有,隨後還通過戰爭、不平等條約等,將我國外東北、外西北等地進行了侵佔。在中國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後,蘇聯便按照協定將旅順和大連的駐軍撤離,中國終於拿回了這部分領土的治理權。

雖然和蘇聯建交是新中國取得的首個重大外交成就,但受種種原因影響,《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籤訂時,中蘇兩國在地位上實際並不對等。出於發展需要,中蘇兩國擱置了邊界爭議,到了1964年,面對不斷惡化的中蘇關係,兩國便開始重提邊界問題。

(二)珍寶島事件過程

1.一觸即發

在邊界問題被重新擺放到桌子上後,蘇聯便開始向兩國邊境地區大量增兵,同時不斷製造糾紛。相關數據顯示,從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蘇聯總共挑起了4189起邊境事端,且主要集中在珍寶島和七裡沁島一帶。

在邊界問題尚未得到明確解決之前,蘇聯方面就多次表示,要對進入達曼斯基島(中方稱為珍寶島)的中國人進行有力打擊。當地中國民眾和蘇聯邊防軍的群體衝突幾乎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曾到珍寶島前哨基地的尤裡·巴班斯基回憶稱:「幾乎每個人,全都在岸上和中國人打架。」

1968年1月,蘇聯邊防軍越過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將裝甲車開上了七裡沁島,並橫衝直撞的衝入我方邊民陣營,導致4名中國漁民死亡、9名中國漁民受傷。在這次傷亡事件發生後,蘇聯方面不但沒有收斂,反倒變本加厲的開始圍攻、毆打我國邊防軍人。

在蘇聯的「有限主權論」下,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高於一切,陣營中各個「兄弟國家」的主權則是有限的。1968年8月,蘇聯打著「保衛社會主義」的口號,悍然入侵自己的小弟捷克斯洛伐克,對這個國家進行了全面侵佔,蘇聯軍隊的入侵行為,在捷克國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蘇運動,也讓千裡之外的中國警鈴大作。於是,中國便開始進行針對蘇聯的備戰工作。

2.爆發

早在1966年,毛主席在一次談話中就表明:要「準備修正主義來打,打進滿洲,東三省,打進新疆,中央突破,從外蒙古打進北京」。在七裡沁島流血事件發生後,我國邊防部隊便按照上級指示,開始有計劃的對蘇聯邊防軍進行打擊。二十萬蘇軍進駐蒙古、捷克斯洛伐克的遭遇等事件,也讓中方高層對蘇聯的態度愈加明朗。

1969年1月25日,黑龍江省軍區敲定了在珍寶島地區反擊蘇軍的作戰方案。據原蘇聯陸軍康斯坦丁諾夫上校回憶到:在1969年2月前,蘇聯邊防軍在達曼斯基島(珍寶島)一帶巡邏時,依舊會和中國邊防軍發生對抗,槍託取代木棍成為新的打擊工具。在某次衝突結束後,蘇聯邊防軍發現從中國軍人手中繳獲的槍枝內都裝有實彈,蘇聯邊防軍總隊長列昂諾夫預感到,一場危機很快就要來臨。

本著「不鬥則已,鬥則必勝」的原則,我國解放軍邊防部隊對此進行了周密的部署。陳錫聯曾披露,為了發起最初的自衛反擊,中國邊防軍隊花了3個月時間準備,從三軍中抽調了3個偵察連,由實戰經驗豐富的參謀員負責訓練和指導這支部隊作戰。

時任瀋陽軍區總司令的陳錫聯回憶稱:「中央對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早有準備,按中央軍委的部署,他負責與前線聯繫,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負責將國際方面的情報匯報給周恩來總理,最後由周總理親自下定決心。」

1969年3月2日,我國邊防軍隊照常進行登島巡邏,蘇軍很快就派出70多人、2輛裝甲車以及2輛軍車對我方進行了圍攻。因為蘇聯方面無視了我方警告,並導致我國多名邊防軍出現傷亡,中國邊防巡邏分隊便同蘇軍展開了激烈戰鬥,列昂諾夫的預感很快就成了現實。

3.經過

在3月2日的自衛反擊戰後,中國邊防軍加強了巡邏力度,隨後依舊遭到了蘇聯邊防軍的偷襲,多名巡邏戰士因此陣亡。為了對蘇聯方面進行打擊,保護我方巡邏人員,我國邊防軍也加強了兵力部署。

3月15日,珍寶島上再次爆發了一場激戰。蘇聯邊防軍不僅出動了6輛裝甲車,還派出了60餘名戰鬥人員。就在蘇軍又想故技重施,圍殲我國邊防巡邏軍隊時,冷鵬飛團長奉命帶兵作戰,和這支入侵的蘇軍爆發了武力衝突。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方都派遣了大量援軍登島作戰,相關數據顯示,就在3月15日這一天時間裡,蘇聯就派遣了5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作戰人員也超過百人。經過9個多小時的激戰,我方三次打退試圖強攻的蘇軍,狠狠的挫了蘇軍的銳氣。

3月17日,不死心的蘇聯邊防軍再次入侵我國珍寶島,還在島上埋下了一定數量的地雷。在這次戰鬥中,中國邊防軍也對蘇軍進行了猛烈的炮火還擊。一直到4月2日,兩方基本圍繞著被炸壞的蘇軍T-62坦克展開了爭奪戰,最後以我方繳獲蘇軍坦克而告終。

4.結果

在珍寶島事件中,中蘇雙方軍隊都付出了一定傷亡代價。據統計,從3月2日的第一場戰役開始,一直到4月事件結束時,蘇聯邊防軍為此付出了傷亡230多人的代價,共計有19輛坦克裝甲車被我軍摧毀。而準備工作較為充分的中國邊防軍,總共有71名中國邊防軍人因此犧牲,相比之下,蘇聯顯然在這場邊境衝突中吃了大虧。

事件餘波

(一)蘇聯方面

珍寶島事件發生後,蘇聯方面大為光火,因為中蘇兩國在國際社會已經長期處在互相批評指責的狀態下,兩國的一舉一動自然就備受國際社會關注。在這次衝突中,整體實力更為強悍的蘇聯不僅沒能奪下珍寶島,反而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蘇聯方面感到顏面盡失,揚言要對中國進行猛烈的打擊報復。

1.繼續為自己輿論造勢

當慣了大哥的蘇聯,似乎想在中國身上找回點顏面來,為了讓蘇聯處於有利地位,蘇聯當局先是進行了一系列輿論造勢,甚至將自己親手推翻的沙俄政府搞的那套「黃俄羅斯」理論奉為真理。蘇聯政府在1969年6月13日公開表示:雖然沙俄已經覆滅,但俄羅斯的邊界應該被延續,長城是中國國境最北的標誌,西部邊界則在甘肅和四川省以內。諸如此類的荒謬言論,試圖給中方強加上「入侵者」的身份。

2.軍事力量

蘇聯在輿論上攻擊中國的同時,軍隊也沒有閒著。蘇聯原本就往蒙古進駐了二十萬大軍,還在遠東地區部署了上百架可進行核打擊的轟炸機,在珍寶島事件爆發後,蘇聯方面繼續向中國邊境調動海陸空三軍,戰鬥人員增加到了114萬,而戰略飛彈基地也增加到了33個。

除了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之外,蘇聯方面還準備聯合美國對中國進行核打擊。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崔可夫元帥等人為首的激進派,主張對中國進行核打擊,以達到永久消除中國造成的威脅的目的。

按照蘇聯的作戰計劃,蘇聯將把部署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飛彈,用來對中國的北京、長春、羅布泊、酒泉、西昌等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進行核打擊,蘇聯又把這種針對性極強的打擊方式稱作「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3.衝突與對抗

珍寶島事件發生後,蘇聯仗著邊境軍事力量雄厚,便進一步擴大了兩國邊境衝突的範圍。1969年8月13日,蘇聯在位於新疆的鐵列克提爭議區挑起了又一起大規模衝突,蘇聯邊防軍先是對我國牧民進行了殘忍的毆打和屠殺,隨後又對我國邊防軍發起進攻。因為事發突然,且蘇聯方面準備充分,導致我方38人死亡,30人負傷。

(二)中國方面

1.主張和平解決

1969年5月24日,中國就中國邊境問題表明了態度,雖然中蘇關係發展到如此境地,錯也不在中國,但中方依舊持和平談判、協商解決的態度來應對此次邊界問題。同時奉勸蘇聯停止繼續製造衝突,武力解決的方式終究是不可取的。對於蘇聯方面的軍事動向,中國則在聲明中指出:「小戰、大戰、核戰是絕對嚇不倒中國人民的。」

2.戰備工作

珍寶島事件標誌著中蘇關係已經走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因此,對於此時的中國而言,放棄幻想,認清形勢,做好戰備工作才是首要之舉。因為擔心會爆發核戰,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開始疏散到全國各地,此外,國內各大城市也加快了修建地下工事和「廣積糧」的速度。在國內兵工廠全面開動的同時,解放軍隊伍也開始向我國邊境地區集結。從外部形勢來看,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大國間即將爆發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蘇聯為何沒對中國進行核打擊?

據俄羅斯公開解密的檔案可知,到1969年時,蘇聯的核彈數量已經達到了4萬枚左右,可搭載核彈頭的洲際飛彈數量也在1000枚之上。在珍寶島危機後,中國將蘇聯稱作社會帝國主義國家,在這場衝突中吃虧的蘇聯,對中國進行核彈報復的計劃可以說是箭在弦上,為何最後卻突然取消了呢?下面我們將主要從中蘇兩個角度來展開分析。

(一)首要原因還是在於中國

奉行大國沙文主義的蘇聯,原本以為在兩國邊境部署下雄厚的軍事實力,再通過幾場軍事衝突,就能讓中國屈服,徹底淪為蘇聯的附屬國,畢竟當時的蘇聯正值鼎盛時期,對中國的實力水平也是一清二楚。但讓蘇聯意外的是,中國卻對蘇聯的侵略試探行為進行了猛烈的還擊,且態度十分強硬。

雖然此時的蘇聯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擁核國家,但其面對的中國,同樣也是一個合法的擁核國家。在蘇聯方面撤走所有援華專家後,中國科研人員咬緊牙關,於1964年10月在我國羅布泊核試驗基地成功試爆了首顆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中國首顆氫彈試驗成功。到1969年時,中國在核武器領域自然還無法同蘇聯相比,但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具備了一定核打擊實力,而這也是蘇聯最忌憚中國的一點。

(二)蘇聯

在國際社會關於蘇聯將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的言論甚囂塵上時,蘇聯方面卻意識到,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對蘇聯而言並無多少好處,便開始試圖緩和中蘇兩國關係。如果蘇聯對中國進行了「外科手術式核打擊」,中蘇之間必定會爆發一場持久的大規模戰役,雖然中國整體軍力弱小,但以其巨大的體量和在韓戰中表現出的強大戰力,也足以給蘇聯自身發展造成重大危機。

蘇聯作為冷戰中的重要一極,其發展戰略中心在歐洲而非亞洲地區,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是美國而非中國。在珍寶島事件爆發後,蘇聯甚至對西伯利亞鐵路進行了軍方接管,以達到在中國邊境增兵的目的。遠東地區兵力的增加,就意味著其在東歐地區的軍力被削弱,這十分不利於蘇聯在冷戰中的博弈。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中國也是一個擁核國家,雖然其精度和殺傷力都不能和蘇聯相比,但對於蘇聯這樣的大國而言,哪怕只是一枚核武器的攻擊,也是蘇聯無法承受的。就在1969年9月,中國曾進行過地下原子彈爆炸試驗和轟炸機空投氫彈的爆炸實驗,雖然中國表示這是為了慶祝共和國成立二十周年,但人們都知道,這是中國在進行臨戰實驗,而這也成了蘇聯方面放棄對中國動用核彈的主要原因。

(三)雙方共識

在兩國關係異常緊張的情況下,中蘇兩國卻達成了某種共識,那就是從國家利益層面出發,這場戰爭也無多大益處,能坐下來談判協商解決的問題,為什麼還要動用核武器呢?因為雙方都不願繼續擴大軍事衝突,而且對於蘇聯而言,對中國發起核打擊,無疑會將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去。所以這場被稱為第二次「古巴飛彈危機」的潛在核戰爭,最後並未成為現實。

關於「美國保護中國免遭核打擊」

在蘇聯為何沒有對中國進行核彈報復的話題討論中,不少人都會拋出美國對蘇聯進行了警告,最後使中國免受核打擊的言論。其具體說法是,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曾就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的計劃同基辛格進行溝通,密切關注著中蘇關係的美國,轉手就將消息透露給了《華盛頓明星報》,將蘇聯的「外科手術式核打擊」計劃暴露在世人面前。隨後還表示,一旦蘇聯動用核武,美國也會開啟對蘇聯的核報復計劃。

早期人們曾對這一說法深信不疑,但隨著人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機要檔案的揭秘,由於太多事件的真實性都無法得到考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當時的美國動用了幾乎所有媒體來進行核炒作,目的就在於將中國推向蘇聯的對立面,從而在冷戰中佔據有利地位。

比如蘇聯核打擊計劃的洩露,在多勃雷寧和基辛格的個人回憶錄中,都沒有這段往事的記錄。而從蘇聯叛逃到美國的中級外交官舍甫琴科在《同莫斯科決裂》一書中對「主張一勞永逸消除中國威脅」的陳述,也被原蘇聯遠東研究所所長席季塔連科指出是其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需求編造的,因為以舍甫琴科的級別,還沒有資格參加政治局的討論。——徐焰《珍寶島戰鬥後中國戰備過度》

此外,在美國國家檔案局公布的解密文件《1959年核武器研究要求》中,美國原本計劃對蘇聯以及蘇聯的盟國動用原子彈,中國總共有23個城市被美國列入打擊名單中。美國作為一個原本就計劃對中國進行核打擊的國家,為何要對中國進行庇佑呢?要知道在中蘇關係緊張時,中美關係並未開始緩和。因此,這一言論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

七、後續發展

(一)葬禮外交

由於中蘇兩國已經徹底斷絕關係,雙方又處在對立形勢下,所以中蘇兩國很難就此展開對話。1969年9月2日,曾試圖緩和中蘇關係的越南領袖胡志明逝世,其葬禮就為中蘇對話提供了一個平臺。9月11日,周恩來和柯西金在北京機場進行了對話,雖然沒能達成和解,但卻初步明確了對方的立場。

在得知中蘇的這場會晤以後,《倫敦郵報》又在16日發表了一篇文章,稱蘇聯可能會對羅布泊進行打擊,這使得中國再次被籠罩在「核打擊」的陰影下。同年10月,中蘇間的第二次談判宣告失敗。

此後,兩國便長期保持著對抗僵持的關係。一直到戈巴契夫上臺後,中蘇關係才逐步得到緩和。之所以想和中國改善關係,原因就在於蘇聯已經在美蘇冷戰中處於劣勢,重新拉攏中國,有利於蘇聯對外政策的收縮調整。1991年5月19日,中蘇兩國籤署協議,以烏蘇里江主航道線為邊界線,珍寶島為中國領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和中國在邊界劃定上進行協商,2005年5月20日,《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正式生效,珍寶島作為中國領土從此就有了合法性。

(二)國際影響

珍寶島事件雖然僅發生在我國的一處小島上,但其卻對國際格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受越戰影響,面臨著經濟、社會問題的美國,出於增強自身相對實力的需要,便採取了對華「戰略接觸」、對蘇「戰略緩和」的策略。既拉開了中美關係的正常化,又推動國際冷戰關係走向了緩和,使得世界處在了中美蘇戰略三角新格局之下。

經驗與教訓

隨著歷史檔案的不斷解密,人們發現,中蘇兩國在珍寶島事件後進行的一系列戰備工作,實際上都是為了應對對方突然發起的進攻而準備的,中國和蘇聯,其實都沒有制定過攻擊對方的作戰計劃。

而在更早的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事件中,也有人指出:兩國間的分歧,其實主要在於對軍事同盟運作方式的不同理解:赫魯雪夫要求的是共同行動,而毛澤東此時需要的只是單向援助。——《中蘇關係重大事件述實》

國家利益是一國制定發展戰略的根本出發點,當兩國出現矛盾和分歧時,要多展開雙邊溝通,求同存異。要想合作共贏,就得謹慎使用武力,尊重對方主權,共同維持兩國關係。顯然,蘇聯違背了這一點,而邊境問題的發展,也對兩國的命運走向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

相關焦點

  • 中蘇交惡頂峰時期,蘇聯屯兵中蘇邊境,為什麼最終沒有選擇進攻?
    珍寶島戰役(圖片借鑑,侵權可刪)自史達林逝世後,他生前的政策、路線、領導方針等全部被赫魯雪夫推翻;蘇聯在對中國翻臉後,喪失了一個超級大國應有的風範,一度被西方國家稱為「社會帝國主義從1961年~1969年的中蘇交惡頂峰期間,蘇聯在中蘇邊境屯兵總數過百萬。原本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在1961年駐紮的12個師兵力,到1969年3月的中蘇珍寶島戰役,蘇聯又增兵至25個師,至8月爆發「鐵列克提事件」到1973年之間,又增至45個師。
  • 1969年蘇聯集結110萬大軍上萬輛坦克,為什麼還是不敢南下中國?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冷戰剛爆發不久,身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為了能夠獲得發展計劃,於是選擇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加入了蘇聯陣營。後來蘇聯老大哥也的確幫我我們很多,甚至幫我們完成了國家工業化。中蘇之間的良好關係並沒有保持多久,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中蘇關係破裂,到了1969年的時候蘇聯在中蘇邊境集中了110萬大軍、上萬輛坦克,但為啥最終他們還是沒敢南下攻打中國呢?
  • 揭秘中蘇珍寶島事件始末:蘇聯沒料到中國會不屈服
    炮擊之後,蘇軍100餘人在10輛坦克和14輛裝甲車的掩護下,又一次向珍寶島發起猛烈進攻。蘇軍登島後,分成兩個梯隊向島上中國邊防部隊的防禦正面實施輪番衝擊,企圖以優勢兵力將中國邊防部隊趕出珍寶島。中國邊防部隊採取近戰和幾個戰鬥小組同時圍打一輛坦克或裝甲車的戰法,將其各個擊破。經過50多分鐘的激戰,蘇軍的第三次進攻被打退。至此,3月15日的激戰結束,蘇軍未能達到作戰企圖。
  • 蘇聯兵敗珍寶島,手握4萬枚核彈為何不敢攻擊中國?絕非心慈手軟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毛澤東最終成功破局。若珍寶島事件發生時,旅順、大連依然駐紮有蘇聯駐軍,其後果將不堪設想,蘇聯人完全可以在我國腹心開花,並與境外百萬蘇軍來個兩面夾擊。而沒有旅順、大連,蘇聯只能在荒涼的中國三北邊境駐紮。
  • 紅色空中堡壘,蘇聯仿製美國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圖-4轟炸機發展史
    可是蘇聯到最後卻得到了B-29戰略轟炸機。美國千算萬算,也沒有想到蘇聯會得到B-29戰略轟炸機,而且還採取了非常手段。在二戰期間,美國在中國成都部署了B-29戰略轟炸機,執行對日本重要城市的戰略轟炸機,執行過任務之後的B-29戰略轟炸機在空中沒油了,當時美國的B-29戰略轟炸機的飛行員認為,美蘇兩國都是在同一陣營,只好不得不飛往蘇聯。
  • 蘇聯的「TB-3」重型轟炸機,演化「空天母艦」,為何最終無法成功
    在上個世界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武器裝備,它就是蘇聯「TB-3」重型轟炸機。蘇聯空天母艦雛形蘇聯軍隊1932年受命組建重型轟炸兵團,至1938年蘇聯擁有超400架「TB-3」飛機,成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
  • 珍寶島戰役後,蘇聯企圖用原子彈打擊中國,為何最後偃旗息鼓了?
    作為一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出現無疑加強了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力量,所以在10月3日這天,當時的頭號社會主義強國蘇聯就表示承認新中國的合法性,並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蘇聯意識到中國可以成為其在遠東地區的有力屏障,便開始幫助中國發展,其中就包括了援華的156項目,大大加快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蘇兩國關係也進入了蜜月期。
  • 珍寶島戰鬥中的毛澤東:我們有百萬軍隊和數億人民,我們誰也不怕
    上世紀60 年代起,中蘇兩黨在意識形態上發生分歧,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對史達林的評價問題、蘇共處理波匈事件中的大國主義作風表示不滿。隨著中蘇兩黨矛盾逐漸激化,中蘇邊界衝突逐步升級,最終演化為兩國在珍寶島爆發了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 美軍2架B1B轟炸機罕見飛越北極點,航跡詭異!這次俄軍為何沒表態
    眾所周知,美空軍作為全球最大戰略轟炸機的大國之一,依然保持數量最多的轟炸機,而且現役轟炸機部隊裝備著「三駕馬車」,即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B-1B「槍騎兵」轟炸機和隱身B-2「幽靈」戰略轟炸機,而且B-52H轟炸機則是美空軍最重要戰略轟炸機,相對B-2A轟炸機裝備20架,B-1B轟炸機現役數量達到61架,雖然與B-2這種先進轟炸機相比,算是老古董了,但作為美空軍裝備數量最多的轟炸機
  • 100艘航母萬架轟炸機,二戰結束時美國為何不在此時拿下蘇聯?
    二戰結束後不久,蘇聯就憑藉著遼闊的領土迅速崛起,成為了足以和美國比肩的超級強國,並且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都在和美國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很多人都想不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畢竟美國對於蘇聯的崛起早就有了預期,那麼為什麼不儘早遏制蘇聯的發展呢?
  • 重轟匹夫,蘇聯二戰前期生產的重型轟炸機,TB-3轟炸機發展簡史
    蘇聯空軍列裝的TB-3轟炸機ANT-6重型轟炸機進行首飛差一點就發生了墜機事件,當時在試飛過程中, 由於發動機節流閥出現了故障,後來在飛行人員處理得當情況下才化險為夷,後來,圖波列夫立即又對該機實施操控臺進行了改進
  • 當年珍寶島戰役為什麼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如果爆發,會怎樣?
    當年珍寶島戰役蘇聯為何止步不前?真相到底是什麼? 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話放在國與國之間同樣適用。
  • 激戰珍寶島:解放軍如何打敗武器先進的蘇聯入侵者?
    作者:Agvensome 1949年建國後,中國和蘇聯曾經有一段很好的蜜月期。後來中蘇關係急劇惡化後,雙方頻頻發生邊境領土糾紛。1969年3月,中蘇在烏蘇里江的珍寶島上還發生過一段持續十幾天的武裝衝突,此戰被稱為珍寶島衝突。這場衝突以雙方宣布和平停戰告終。
  • 95年前-蘇聯第一架重型轟炸機首飛成功-曾進行史無前例的長途飛行
    95年前,ANT-4首次起飛,是1925年11月26日第一架蘇聯重型轟炸機TB-1的原型。當時飛機技術非常先進,發展潛力很大,在許多方面都超越了國外同類飛機。對於英國、法國和美國的轟炸機而言,當時的單架全金屬硬質鋁合金飛機,看起來仍然是充滿未來色彩的設計。在那時候,兩國的飛機都是用帆布做蒙皮,值得一提的是ANT-4採用了蘇聯的國產硬鋁。用國產M-17引擎製造的TB-1轟炸機。儘管TB-1採用了德國技術,採用了德國設備製造,引擎也是進口的,但它在世界航空工業中的領導地位仍值得稱道。
  • 蘇聯女武神,蘇聯史上最強轟炸機,卻因生不逢時被迫下馬
    但是因為美國軍隊的發展方向和XB70本身發生的一些嚴重事故,這架非常出色的超音速轟炸機最終被取消,而很多航空愛好者和軍迷即便在計劃取消50年之後依舊懷念這架飛機,可見這一類飛機是非常受歡迎的。而在蘇聯也有比較類似的型號,也是追求高空高速飛行能力的超級轟炸機,這就是蘇霍伊非常少見的轟炸機,T4超音速轟炸機。這架飛機昂貴到什麼地步,在當時的蘇聯內部被稱作黃金鳥,會飛的135噸黃金!
  • 二戰結束時,美國有大量轟炸機航母和原子彈,為何沒向蘇聯進攻
    二戰時期,美國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他麼是唯一一個本土沒被破壞,甚至完全沒經歷戰爭的國家。強大的工業實力讓美國將軍隊送往世界各地參戰,並最終主導了二戰的勝利。和其他國家在二戰之後的百廢待興不同,美國在二戰結束之後還有數十艘航母,幾千架轟炸機沒用。很多人認為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的戰爭很快就會開始。然而美軍在兵力和武器都有大量優勢的情況下,卻沒有選擇進攻蘇聯,原因為何呢。首先美國並不是沒有這種想法,只不過和美國的戰略方向、處事風格都有很大偏差。
  • 蘇聯曾想對中國核打擊:中國如何抵禦核訛詐?美國拯救了中國?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蘇聯在中蘇邊境不斷策劃製造事端,挑起各種邊境衝突事件4000多起。1967年以後,蘇軍開始入侵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1969年3月2日,中國為保衛珍寶島不受蘇聯侵犯,爆發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 審視納粹之鷹,蘇聯人眼中的德國轟炸機
    Do 215是德國人為出口搞的型號,在德國空軍中完全不成氣候,只生產了100多架。即使是蘇聯人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何當時作出如此選擇。對這批德國飛機的檢查給蘇聯技術人員和設計師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電氣設備、導航和駕駛儀器、無線電設備、炸彈釋放裝置和轟炸瞄準器既精良又可靠,儀錶板和控制臺以及各類設備、管線布局井井有條,與蘇制飛機內部細節的粗糙凌亂形成強烈對比。
  • 逃不過真香定律,Pe-8轟炸機,二戰蘇聯唯一國產重型轟炸機
    二戰前的蘇聯在航空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起陸軍來說並不算少,只不過蘇聯當時的技術底子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確實有差距,飛機的一些性能方面就有所不足了,但總的來說不管是型號豐富程度還是研製方向,當時的蘇聯都跟上了時代潮流,而二戰中蘇聯唯一國產的4發重型轟炸機Pe-8,就是在二戰前開始設計的。
  • 美軍為何懼怕蘇聯飛行員?為了驅逐航母,轟炸機都能開到海裡
    在對抗最激烈的那段時間,美軍艦機頻繁遊走於俄羅斯的東西兩側,而蘇聯人也毫不示弱,通常以更強硬的姿態進行驅趕:軍艦上空放油、超低空掠過美艦頭頂、甚至核潛艇撞擊,種種危險動作一度讓美軍驚懼不已。不過,長期的暴力驅逐,難免會有玩脫手的時候。1968年5月28日,美軍「埃塞克斯號」航母編隊正在挪威海域航行。這次演習很快就被蘇聯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