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期間,中國曾數次面臨敵人的「核訛詐」,險些遭遇核打擊。而其中最危急的時刻,莫過於1969年,中蘇珍寶島衝突。
當時,中蘇關係早已破裂,由50年代「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誼」而反目成仇。1960年開始,中蘇雙方開始互相指責對方是「修正主義「教條主義」」。於是蘇聯採取撤退專家、中斷援助項目等措施。
隨著時間的演進,中蘇關係不斷惡化,阿爾巴尼亞問題、新疆伊塔事件等一系列惡性事件,使中蘇政治衝突嚴重加劇,最終引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杜布切克發起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改革運動,引發了老大哥蘇聯的不滿。就在當年8月,蘇軍25個師會同東德、波蘭等華約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而這也就是震驚世界的「蘇聯侵捷事件」。
蘇聯的快速與對異己力量好不容情的剷除,深深刺激了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中國決不能成為第二個捷克。因此,中國在中蘇邊境加強了戒備,隨時應對蘇軍有可能的入侵。
1969年3月,中蘇兩國終於爆發熱戰,雙方在珍寶島發生了三次大規模武裝衝突。在這場戰役中,蘇軍吃了大虧,被擊毀坦克、裝甲車達到17輛,一共有58人被擊斃。同時,我軍還俘獲一輛全新的T-62坦克。這輛坦克至今仍保存在我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之內。
遠東蘇軍吃了大虧,莫斯科一時輿論大譁,反華示威接連不斷,中國使館被圍,汽車被砸。同時,蘇聯鷹派——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揚言要在遠東地區布置中程彈道飛彈,攜帶當量數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核基地、政治中心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以「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
與此同時,西伯利亞鐵路也繁忙了起來,蘇軍一刻不停地輸送至遠東。在新疆、外蒙以及外東北地區,蘇軍囤積了數十萬機械化部隊,號稱陳兵百萬,大有三面夾擊中國,席捲華夏之勢。
在輿論上,蘇聯又秘密通知東歐各國,宣稱他們有可能打擊中國核設施。與此同時,蘇聯《真理報》也發表社論稱:
「在當前擁有最現代化的技術、有效的致命武器和發射這些武器的現代化手段下,如果爆發戰爭,哪一個大陸也不能倖免,」
就這樣,核戰陰雲籠罩在中華大地上經久不散,數十萬鋼鐵洪流虎視眈眈,箭頭直指北京。
從實力對比來看,中蘇兩國完全不在一個級別。根據俄羅斯檔案解密,1969年的蘇聯已經擁有4萬枚核彈,達到了核彈數量的頂峰,其中可以運載核彈的飛彈多達1000枚。
而中國呢?才剛剛在1964年和1966年試爆了原子彈和氫彈。1969年時,中國還遠不具備遠程飛彈攜帶核彈的能力。
而從常規力量看,中國軍隊多達660萬,蘇軍310萬。但是蘇軍裝備精良,中方武器落後一代甚至更多。其中,反坦克武器很多相當於蘇聯二戰水平,很難擊穿蘇軍以T55和T62坦克組成的裝甲集團。
常規力量不如蘇聯,核彈數量更不如蘇聯。面對如此懸殊的國力差距,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卻依然指揮若定。穩如泰山。事實上,毛澤東早在建國之時,就已經對中蘇爆發衝突有所防範,做了好幾手準備。
首先,毛澤東打從一開始,就在盡力排除蘇軍在中國的軍事力量。1945年,美英蘇三國籤訂《雅爾達條約》,條約中規定,蘇軍將在德國投降後,對日本宣戰。而蘇軍參戰,則是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的。蘇聯將外蒙分離出中國,並恢復1904年以前,沙俄在東北的權益,其中包括對大連、旅順的「租借」以及中東鐵路、南滿鐵路的控制權。
除了這些明面上的利益,蘇聯還不斷在新疆策動民族叛亂,到處煽風點火。一時間,我國北方邊境風聲鶴唳,遍地是危機,腐敗無能的國民黨除了忍氣吞聲,什麼都做不到。
解放戰勝利結束後,新中國廢除了外國在中國一切的駐外法權,包括駐軍權。作為一個愛國者,一個民族主義代表,毛澤東最大的希望就是將所有外國軍隊都從中國趕出去,無論是帝國主義軍隊,還是紅色帝國主義軍隊。
蘇軍駐紮在旅順和大連,距離北京只有咫尺之遙。如果這批蘇軍不撤走,中國還談何獨立自主。
然而蘇軍好不容易佔領了旅順、大連,哪能說走就走?雖然毛澤東在訪問蘇聯時,做出了這樣的暗示,但是史達林卻並不同意。一方面,旅順和大連,確實是蘇聯夢寐以求的暖水港;另一方面,史達林並不信任新中國,他需要在中國腹心保持一定軍事力量。
到了1950年,中國迎來了一個意外的契機——韓戰爆發了。經過痛苦的思考,毛澤東最終頂住壓力,派遣志願軍入朝參戰。
毛澤東派志願軍參戰,不僅是針對美國,同時也是針對蘇聯。因為按照《中蘇友好條約》規定:
「當締約國一方被迫採取軍事行動時,另一方應盡全力給予軍事和其他援助。」
若美軍顛覆北朝鮮,飲馬鴨綠江。依靠盟約,蘇聯人便更有理由賴在中國的土地上不走,這是毛澤東決不能容忍的。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毛澤東最終成功破局。一方面,史達林感動於毛澤東的無私付出,消除了對新中國的戒心,開始大力援助中國;另一方面,史達林認識到中國的實力,真正將其看成一個新興的大國。因此在旅順、大連、中長鐵路方面,史達林也開始鬆口了。
最終到了1954年,蘇軍提前退出旅順、大連以及中長鐵路,沒有收取一分錢報償。除此之外,蘇聯還向中國提供了史上最大的工業、科學大轉移,幫助中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
終於,毛澤東的夙願實現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土地上終於不再存在外國軍隊。這個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因為蘇聯不在中國駐軍,無法像在捷克、波蘭、匈牙利那樣幹涉我國內政,不能動輒將坦克開到別國首都的街頭。
若珍寶島事件發生時,旅順、大連依然駐紮有蘇聯駐軍,其後果將不堪設想,蘇聯人完全可以在我國腹心開花,並與境外百萬蘇軍來個兩面夾擊。
而沒有旅順、大連,蘇聯只能在荒涼的中國三北邊境駐紮。雖然人數達到數十萬之眾,但是後勤補給卻必須依靠脆弱的西伯利亞大鐵路。而中國武器裝備雖然差,但是人口眾多、有著廣大的內地縱深。同時在中蘇邊境,囤積200萬~300萬軍隊,以中國步兵的實力,即使作為鋼鐵洪流的蘇軍也不好啃。
因此,蘇軍的常規力量只能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樣子,但實際根本毫無作為。
除了趕走蘇軍,制敵於國境之外。毛澤東最大的舉措,莫過於撇開蘇聯的阻撓,獨立發展核武器。1950年,毛澤東訪蘇時,史達林曾炫耀性地請毛澤東觀看了蘇聯進行原子彈實驗的紀錄影片。史達林這麼做,無非是想讓毛澤東認識到核武器的威力,並表示蘇聯有能力為中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核保護。
如果換做一般領導人,或許直接拜伏在蘇聯的核保護傘之下。有了蘇聯,又何必花力氣研製自己的核武器呢?然而毛澤東豈是這種庸人?
回國後,毛澤東對身邊警衛員說:
「這次到蘇聯,開眼界咯,看來原子彈能嚇唬不少人。美國有了,蘇聯也有了,我們也可以搞一點嘛!」
為了實現核目標,中國開始求助於蘇聯。赫魯雪夫訪華時,毛澤東曾親自提出,希望蘇聯能在核武器研製方面,為中國提供幫助。對此,赫魯雪夫答應,可以由蘇聯幫助中國建立一個小型實驗性核反應堆,並進行原子物理的科學研究和培訓力量。
從1955年開始,蘇聯就派出專家,為我國培訓核武器人才,提供樣本和部分圖紙。但是蘇聯的幫助絕不是毫無保留,從內心裡,蘇聯絕不希望中國通過核武器,取得與蘇聯對等的地位。
而中蘇關係破裂後,蘇聯撤出所有專家,直接使我國核事業陷入困境。然而在錢學森、錢三強、王淦昌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努力下,中國還是勒緊褲帶,排除萬難,先後試爆了原子彈和氫彈,並且於1967年完成了飛彈與核彈的結合。
雖然無論是技術還是數量,中國都遠不及蘇聯,但核武器畢竟是核武器。仍對蘇聯有著巨大的震懾作用。
珍寶島戰役前夕,中國先後進行了2萬至2.5萬噸地下原子彈爆炸以及轟炸機空頭的當量約300萬噸氫彈的熱核爆炸。
雖然蘇聯輿論嘴硬,說中國核彈技術原始,但依然心有戚戚。畢竟中國完全可以利用強5攜帶氫彈快速突防至西伯利亞鐵路,將其徹底炸斷。沒有給養的百萬蘇軍,又如何快速突擊我東北、華北呢?
中美外交也很重要。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蘇聯是超級大國,僅憑中國之力,是難以應對蘇聯的。因此,中國開始尋求與國。
與全力應對蘇聯的中國相同,美國也為蘇聯的咄咄逼人而焦頭爛額。當時,美國正陷入越戰的泥潭中,而蘇聯則「轉守為攻」,開始在全球大肆擴張。
中美自韓戰以來,本是難以化解的死敵。但面對共同的敵人蘇聯,中美逐漸走到了一起。一開始,尼克森曾考慮接受勃列日涅夫的提議,共同襲擊中國在羅布泊等地的核基地。
然而最終,尼克森政府還是確定了「聯華制蘇」政策。因此在中蘇衝突之中,美國站在了中國一邊。美國非常擔心,中蘇爆發核戰,遠東25萬美軍將被殃及池魚。
因此美國基辛格警告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
「中國利益和我國利益緊密相關,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如果中國遭遇核打擊,美國將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將首先參戰。一旦第一枚中程脫離發射架,我們的報復計劃便告開始。」
不僅如此,美國《華盛頓明星報》還在頭版醒目位置刊登一則新聞——標題是《蘇聯欲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得知這個消息後,中國立即進入戰備狀態。與此同時,中國也接過了美國遞來的橄欖枝。1972年,中美關係終於實現了正常化。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1969年蘇聯對我國的核訛詐缺乏依據,甚至有人認為是美國中情局編造出來的。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蘇聯核擊我國的可能性。而我國與美國關係的好轉,也讓蘇聯百萬蘇軍和4萬枚核彈不敢妄動。只在鐵列克提,襲擊了我軍一個小分隊。
總之,蘇聯慘敗於珍寶島,之所以不敢像入侵匈牙利、波蘭、捷克那樣幹涉我國內政,完全是因為毛主席在內政、外交以及軍事上的高瞻遠矚。縱使蘇聯有萬鈞之力,也有勁使不出。
前蘇聯外交部長,素有銀狐之稱的謝瓦爾德納澤曾公開說:
「同中國搞壞關係,是蘇聯領導人犯下的最大戰略錯誤。蘇聯兩面受敵後,為防範美國花費1萬億盧布,為防範中國花了3000億盧布(當時1盧布兌換1.1美元),幾乎拖垮了蘇聯經濟。」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蘇聯自恃強大,肆意欺凌小國,大搞霸權主義和擴張政策,最終拖垮了自己。而毛主席則高瞻遠矚,並沒有迷失在中蘇友好之中,而是深刻地理解一句古話——強鄰如敵。因此從一開始,毛主席就在布局,防備未來可能發生的中蘇衝突。而最終,毛主席拯救了新中國,也拯救了華夏億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