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規模突破1.4萬億,管理人頭部效應顯著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互金咖

指數基金市場重拾繁榮 。

自2003年國內發行首隻指數基金 (備註: 這裡的指數基金及ETF只包含股票 、 債券 、 商品 、 QDII四類資產 , 不包含貨幣資產) 產品以來 , 國內指數基金 (含ETF) 規模穩步增長 。

不過 , 歷史上指數基金規模佔非貨幣類公募基金的規模比例曾有過較大的波動 。 數據顯示 , 2014年最高時佔比曾達到22.2% , 之後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11.2% 。 隨後在2018年 、 2019年連續兩年復甦 , 目前這一佔比已提升至17.1% , 雖離2014年的高點佔比還有較大差距 , 但截至2020年一季度 , 指數基金規模已突破1.4萬億元 , 其中 , ETF基金規模近7000億元 , 均創出歷史新高 。

特別是今年來指數基金管理人頭部效應愈加顯著 , 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 截至2020 年一季度末 , 在80家指數基金管理人中 , 前十大基金公司指數基金規模合計近9000 億元 , 佔全部大類資產指數基金規模超過六成 , 這一數字相比於2019 年末佔比進一步提升了1.3% 。

在市場的正向激勵下 , 頭部基金公司對旗下指數基金業務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 , 從人力 、 物力到各方資源都給予重點配置 。

新經濟e線獲悉 , 為幫助投資者進一步了解並高效使用指數基金這一投資工具 , 6月1日 , 易方達基金正式推出子品牌「易方達指數通」 (Efundex) , 全面整合旗下指數基金 , 打造一站式的專業指數產品平臺 。

頭部效應顯著

值得關注的是 , 儘管今年一季度A股市場出現普遍下跌 , 但指數基金規模卻不減反增 。 Wind數據顯示 , 當季指數基金市場規模逆勢新增近939億元 。 究其原因 , 增量規模的81%均來自前十大指數基金管理人 。 可見 , 頭部基金管理人的「王者」地位十分穩固 。

新經濟e線注意到 , 截至目前 , 從指數產品布局看 , 前十大指數基金管理人中有5 家基金公司在股票 、 債券和商品指數基金方面均有布局 , 產品更趨多樣化 。 其中 , 易方達 、 富國 、 國泰和廣發基金旗下指數工具類型最豐富 。

同樣 , 股票指數基金方面的市場份額也由前十大管理人牢牢把守 。 今年一季度 , 前十大管理人規模合計6832億元 , 佔比70% 。

作為行業內較早開展指數投資業務的基金公司 , 無論是指數產品線 、 管理規模 , 還是指數基金管理精細化程度 , 易方達均位居行業前列 。 截至目前 , 易方達旗下63隻公募指數基金總規模超過1200億元 。 目前公司旗下ETF覆蓋A股 、 美股 、 港股 、 日本股市等多個市場 , 涵蓋寬基 、 行業主題等多個類別 , 並包括股票 、 商品等多種資產 。

同時 , 作為全行業產品數量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 , 其全面 、 均衡的指數產品線為投資者提供了多元選擇 , 讓投資者在不同的經濟周期 、 市場環境下都可以找到適合自身需求的投資工具 。

僅以A股指數為例 , 易方達現有指數基金產品線中 , 不僅有包括上證50 、 深證100 、 創業板 、 滬深300等在內的寬基指數產品 , 還包括了滬深300醫藥 、 滬深300非銀 、 中證科技50等在內的行業主題指數 。 同時 , 易方達也是業內積極推動指數基金降低費率的基金公司之一 , 旗下目前一半左右的ETF產品管理費率已降至行業最低水平 。

需求供給雙向促進指數發展

股神巴菲特就曾經多次說到: 「對於絕大多數沒有時間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中小投資者來說 , 成本低廉的指數基金是他們投資股市的最佳選擇 , 甚至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 」

指數基金以風險分散 、 運作透明 、 成本低廉的優勢 , 自上世紀70年代誕生後便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普及 。 尤其是ETF , 它在交易所上市 , 既可申贖 、 也可日常交易 , 能夠幫助投資者很方便地實現對指數成分股的一攬子買賣 , 緊密跟蹤指數 , 不僅適合專業投資者的配置和交易需求 , 也是廣大普通投資者管理資金的便利選擇 。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有效性的進一步加強 , ETF正越來越獲得市場青睞 。 新經濟e線獲悉 , 2020年以來 , 儘管全球股票市場持續震蕩 , 資金仍在持續借道ETF基金流入A股 , 其中 , 寬基ETF和科技ETF成為了近年來規模增長的主力 , 也是公募ETF市場上體量最大的兩類ETF產品 。

業內認為 , 指數基金近兩年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工具產品需求端與供給端的雙向促進 。 一方面 , 從產品需求端看 , 其核心動力來自於投資者結構的機構化進程加快 。 以ETF為例 , 當前 ETF 的持有規模中 , 近八成來自機構持有人 , 並且這一比例自 2018年半年報以來持續提升 。

截至目前 , 機構投資者中既有以社保 、 保險為代表的本土機構 , 也有通過QFII 、 互聯互通等形式參與A 股投資的外資機構 , 這些機構投資者更善於利用ETF 和指數基金做配置或交易 , 從而引導整個工具市場的發展 。

另一方面 , 就產品供給端而言 , 為了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應用場景 , 基金管理人也不斷推出新產品 , 豐富投資者的工具選擇 。 數據顯示 , 2019年新成立的158隻股票指數基金中就包括了44隻主題指數基金 、 15隻行業指數基金和2隻風格指數基金 , 其中不乏證券 、 科技創新 、 央企結構調整等熱門行業和主題 。

當然 , 只有產品線布局全面 、 工具類型選擇豐富的指數管理人才能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配置需求 。 同時 , 鑑於指數工具的布局與開發 、 銷售與宣傳都需要投入更多資源 , 具有資源整合優勢的頭部指數基金管理人才能在白熱化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

相關焦點

  • 今年新基規模創歷年之最 但17家基金管理人「顆粒無收」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詹鈺葉今年無疑是公募基金髮行大年,截至目前,年內共成立了1375隻新基金,首募規模已達到2.99萬億元,超越2015年牛市並創下歷年之最。若加上已結募但尚未宣告成立、募集上限為80億元的多隻公募基金,實際上今年新發公募基金規模已超過3萬億元。不過,從發行情況看,大型頭部公募扎堆推新,有17家基金管理人白忙活一年,「顆粒無收」。據記者使用同花順數據統計,至本周三,按基金成立日計,今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共有1375隻(份額合併統計),合計首募規模(調整後,下同)為29928.89億元。
  • 上海私募基金總規模達3.64萬億元 規模首次超越北京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私募基金總規模達3.64萬億元,首次超越北京;同時,上海百億私募數量也將近佔全國的一半,今年新晉百億私募上海最多,增長勢頭強勁。上海私募規模首超北京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私募管理的基金總規模為15.84萬億元。按註冊地分布看,上海市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為4641家,管理基金數量為26110隻,管理基金規模為36427.47億元;北京市私募管理人為4344家,管理基金15258隻,管理基金規模為35690.06億元。
  • 新基金髮行規模突破1萬億,總規模有望刷新歷史記錄,原因為何?
    1、每日市場數據一覽指數表現:上證指數收漲0.30%,報2979.55點,深證成指微漲0.17%,報11813.53點,創業板指微漲0.02%,報2382.47點,兩市成交額超7000億元。2、格上機會指數一覽今日,格上機會指數為65.61,仍遠高於榮枯線50,意味著機會仍遠大於風險,未來1-3年盈利概率很大。
  • 規模首破18萬億元!公募基金為何突然火了
    原標題:今年新增3萬多億元,規模首破18萬億元——公募基金為何突然火了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大幅增長有內外雙重原因。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場公募基金產品共有7682隻,對應資產淨值合計為18.31萬億元,較2019年末的14.77萬億元增長了3萬多億元,這是公募基金資管規模首次突破18萬億元,也是我國資本市場創立30年來公募基金數量首次突破7000隻大關。今年基金市場為何這麼火?
  • 最新數據:截至11月,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逼近16萬億,2.46萬家私募掌管...
    月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611家,較10月增加98家、環比增長0.40%;管理基金數量94739隻,較10月增加1784隻、環比增長1.92%;管理基金規模15.91萬億元,較10月增加739.46億元、環比增長0.47%。
  • 券商板塊萬億級風口來了 投資指數基金該...
    券商板塊萬億級風口來了 投資指數基金該怎麼選?】2月21日,券商板塊午後直線拉升,板塊漲超2%。10000億級的再融資市場鬆綁,號稱「牛市旗手」的券商,無疑是最受益的行業之一。本周5個交易日,券商板塊更是重現牛市場景,頻頻上演漲停潮。這幾天證券行業漲幅不錯。很多基金公司也在發力證券行業指數基金品種。
  • 最新數據:1月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規模的21311家,平均規模6.48億元
    首先,在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方面,截至今年1月底,中基協的存續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為24488家,較去年12月存量機構增加17家、環比增長0.07%。在這其中,存續登記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853家,較12月減少4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905家,較12月增加23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725家,較12月減少兩家;私募資產配置類管理人5家。
  • 方正富邦基金:春節銷售旺季疊加疫情低基數效應 上半年白酒景氣度...
    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股市備受考驗,各行業指數表現「冰火兩重天」。全年來看,白酒無疑是最大的贏家之一。估值提升是白酒板塊獲得較高超額收益的主要原因。Wind數據顯示,2020年申萬白酒指數漲幅高達96.41%,跑贏滬深300指數69.2個百分點。參考Wind一致預期,2020年白酒版塊可比企業業績漲幅7.16%,對應估值漲幅高達83.3%。
  • 冰與火之歌:3萬億新紀錄即將誕生 這些公司卻顆粒無收_基金動態...
    「大年」,截至目前,新基金髮行份額不僅創下了歷史紀錄,且即將突破3萬億份。面對「冰與火」這一幕,基金公司怎樣才能實現更好發展?  即將創造「3萬億」紀錄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今年以來共有1316隻基金成立,發行份額達2.93萬億份,為1998年以來年度新成立基金份額最高值(2019年新成立的1034隻基金總份額為1.42萬億份,排名第二)。業內人士指出,按照目前節奏,全年新成立基金份額有望突破3萬億份。
  • 全球首支萬億美元級股票基金誕生 指數基金鼻祖Vanguard創下歷史
    美國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旗下一支股票基金成為同類基金中首支資產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的基金,這反映出了過去三十年來基於指數投資的興起,對資產管理行業的深刻影響。公司數據顯示,先鋒旗下股票基金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截至11月30日的資產規模達1.04萬億美元。
  • 基金公司大打「年終規模戰」!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公募基金總規模已升至18.42萬億元,從單個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來看,排名前三的天弘、易方達、匯添富強者恆強,頭部基金公司優勢明顯。非貨基方面,規模已超11萬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4.15萬億元,前二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達7.74萬億元,分別佔全行業的40%和60%左右。
  • 基金經理頭部化加劇 「造星文化」暗藏風險
    從基金三季報來看,老基金中,規模超過百億元的偏股型基金有45隻。新老偏股型基金共同發力,促使資金進一步向頭部的明星基金經理傾斜。截至三季度,全市場「最有錢」的十位基金經理,在管總規模達到5843億元,而偏股型基金總規模約為2.8萬億元。這意味著,佔比不到1%的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著全市場五分之一以上的偏股型基金資產。
  • 食品飲料ETF:16年33倍的長牛指數 你追嗎?
    其中,2020年1月1日後發行的股票ETF共89隻(按成立日計),最新規模約為1,182.18億元,約佔存量總規模的14.97%,在年內股票ETF新增規模中的佔比則達65.53%。在總規模增加的同時,ETF產品頭部效應依舊顯著。基金結構方面,百億級別和中型規模股票ETF的數量均有所增加。
  • 市場要聞|資產規模破萬億,美國公募巨頭Vanguard的指數基金創下...
    數據顯示,Vanguard旗下的整體市場指數基金VTSMX(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資產總額已達到1.03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首支資產超過1萬億美元的指數基金。
  • 2020基金髮行啟示錄:爆款推助數量、規模新高,馬太效應擠壓中小公...
    但同時也呈現出新的特點,目前權益類基金髮行規模主要集中在頭部的10家基金公司,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權益類基金仍將吸引資金進入,資金繼續追逐優秀的基金經理的產品,二八分化仍會比較嚴重。 這種信號將為基金業發展帶來什麼變化?
  • 澳大利亞將中國告到WTO,首隻規模破萬億美元的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金已募集結束但尚未宣告成立,例如,景順長城核心中景一年持有期一日售罄,募集規模上限為80億元;招商產業精選也超過原定80億元募集規模上限;民生加銀質量領先昨日也達到募集規模上限50億元。這意味著,年內基金髮行總規模已超過3萬億元。
  • 聚首三亞,共商未來——恆天卓越基金峰會暨2021年度權益投資策略...
    峰會面向上遊優秀資產管理機構,匯集市場近百家公私募頭部管理人,充分展示了恆天基金優質的朋友圈,傳達出恆天基金面向全市場構建開放式財富管理平臺的強烈意願。此次到場的管理機構既包括規模領先的白馬型管理人,也包括在部分細分策略領域業績突出的黑馬新銳管理人,百花齊放,高手雲集。
  • 興銀基金推出定開債基範泰奇上任,「一拖九」6隻基金回報率低於5%
    不過,部分中小型公司基金經理離職率的高企確實引發了一定擔憂,公募基金行業是高度人才密集型行業,基金經理離職率高企的確能反映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近期所面臨的一些挑戰。  5、私募總規模近16萬億上海規模「領跑」,證券私募增長最顯著  12月16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11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月報。
  • 什麼樣的指數增強基金更可信?| 好買指數基金研究報告
    每一年需要足夠的樣本交易日數目對超額收益進行統計,因此設定一年有效的交易日數目需要超過120日,也就是說在扣除掉假設建倉期後,基金在當年的有效交易日數目必須超過半年的時間,否則該年不納入統計計算;4. 部分指數增強基金規模較小,在2019年參與科創打新時,打新的增強收益過於顯著使得同類直接相比不夠公允,因此剔除掉2019年7月22日和7月26日兩日的收益表現;5.
  • 規模首超18萬億!這類投資為何突然火了?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場公募基金產品共有7682隻,對應資產淨值合計為18.31萬億元,較2019年末的14.77萬億元增長了3萬多億元,這是公募基金資管規模首次突破18萬億元,也是我國資本市場創立30年來公募基金數量首次突破7000隻大關。今年基金市場為何這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