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關於討論德軍的MG-42通用機槍的時候,有網友表示「給我一挺MG-42通用機槍,再給德軍的後勤輸送彈藥,我能抵擋日軍的一個團。」而關於這個話題大家都進行了激烈的討論,雖然這話略顯誇張,但依然表明MG-42機槍強大的威力,不過單憑一挺機槍就想阻擋日本一個團兵力的進攻的想法有點天方夜譚了。
首先,日本陸軍編制和中國的班-排-連-營-團-旅-師-軍的8級指揮編制是不一樣的,日本採用的是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師團的6級指揮編制,要注意的是我們平常看電視時日軍的XX旅團並不是日本陸軍中的正式指揮編制。如果按人數來算的話基本是相當於分隊=班、小隊=排、中隊=連、大隊=團、聯隊=師、師團=軍。按照日本戰前的16個甲級師團的人員配置現實,日軍一個大隊的兵力為624人的步兵、150人構成的指揮部、175人構成的機槍中隊和55人的炮兵小隊,總人數為1004人。
在火力的構成上,日本一個步兵分隊委13人,裝備一挺大正11年式(俗稱歪把子)輕機槍和2具擲彈筒,4個步兵分隊構成一個步兵小隊、3個步兵小隊構成一個步兵中隊、4個步兵中隊構成一個步兵大隊。也就是說這一個步兵大隊了基礎的單兵火力中就有46挺歪把子輕機槍和92具擲彈筒,而一個中隊中裝備2挺九二式重機槍和2門迫擊炮,外加那個175人構成的裝備8挺重機槍的機槍中隊,一個大隊就有16挺九二式重機槍和8門迫擊炮。最重要的是日本的步兵大隊裡有一個裝備4門九二式步兵炮的炮兵小隊。
所以看完以上日軍一個步兵大隊的人員配置和武器裝備,你覺得給你一挺重機槍+德軍的後勤供給=絕地優勢的地形,你還能阻擋日軍一個團的兵力嗎?MG-42機槍的的射速的確非常高,每分鐘1200發的射速連中國海軍的1130近防炮的射速都無法匹及,也可以快速更換槍管,之火力上可以說是非常強的。但就算再強也不可能同時應對46挺輕機槍、16挺重機槍的在同一時間不同方向的射擊,在這個時候數量優勢完全可以對質量優勢進行碾壓,正所謂猛虎難敵群狼。
更何況這一個步兵大隊裡有92具擲彈筒、8門迫擊炮、4門九二式步兵炮這樣強大的支援性火力,如果這些炮火在同一時間對同一個點上猛打,別說一挺MG-42機槍,就是100挺機槍也不頂用。而擲彈筒、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構成了戰場上步兵支援的中近距離的火力支援。擲彈筒主要負責的是正面戰場上200米左右的火力目標,而迫擊炮負責3000米左右的目標,九二式步兵炮則是負責戰場6公裡左右縱深的目標。所以在抗戰的時候,我軍在面對日軍這樣的梯次火力打擊時往往損失慘重。
特別是針對戰場上的機槍火力點,步兵在向前推進的時候利用輕便攜帶的擲彈筒對機槍火力點進行打擊。陣地戰開打之前先國際通用的先用炮火洗地,在炮兵洗地的時候步兵開始網對方陣地上壓,在遇到機槍火力點的打擊時步兵匍匐前進,並用擲彈筒和迫擊炮壓制,一旦機槍被打掉並摸到陣地前沿時就會發動衝鋒。在這樣的攻勢下在中國戰場上屢試不爽,經常在第一輪衝鋒的時候就能衝垮中國軍隊當時的前沿陣地防禦。在奪取前沿陣地後炮兵跟隨步兵推進,步兵和炮兵協同作戰非常緊密。
在號稱最嚴謹的抗戰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小太爺分析總結日本的戰術時稱之為「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衝」,並且是幾乎不變的戰術就在各地擊垮當時的中國軍隊。也許從抗日戰爭的時候,中國軍隊就開始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懼症。因為和當年的中國軍隊相比,除了中央軍外,大部分的步兵團都是純種的步兵,不僅沒有團級火炮,就連重機槍也沒有多少。像《亮劍》中李雲龍在和孔捷、丁偉說二營長繳獲了2門九二式步兵炮連正眼不看一下,那就純粹是在吹牛,整個抗戰時期把八路軍繳獲的火炮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連炮彈使用都得師一級首長批准才能用,就李雲龍一個營能繳獲2門九二式步兵炮,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