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英,出身於翰林世家,父親黃曾銘是清末留日的電機工程師。因為在黃家的幾個女孩子中,她的年紀最小,因此,全家人都親切地稱她為「小妹」。黃宗英出生時,上面還有兩個姐姐。雖然她在眾兄弟姐妹中並不是年齡最小的,但是卻是家中女孩子裡面最小的一個。
黃宗英16歲那年,就已經出落得清秀標誌,氣質溫婉可人。也正是這一年,她決定到上海去投奔長兄黃宗江,當時黃宗江已經是上海職業劇團的演員了,在哥哥黃宗江的引薦下,黃宗英來到了「上海職業劇團」。
進了後臺,黃宗英見到了劇團的負責人之一黃佐臨,黃佐臨,是我國著名的戲劇、電影藝術家。導演黃佐臨與黃宗英聊了幾句,便安排她給導演打下手,負責登記道具和效果。等到晚上回到住處,黃宗英問大哥:「什麼叫道具?」黃宗江回到:「道具就是大幕拉開來後,臺上的桌椅板凳、床等就是大道具,演員身上的鋼筆、別針、耳環叫小道具。」
她又問:「那效果呢?我怎麼能預先知道觀眾是笑是哭呢?」大哥說:「效果是指製作成聲響的用具,如打雷是搖鐵皮,下雨是用簸籮搖黃豆,槍聲是摔炮仗。為了做好這份工作,黃宗英專門去買了兩個新本子,還買了一隻簡易檯燈。晚上,她就連夜把潦草的登記本謄寫得清清爽爽。
一個偶然的機會,劇團的負責人黃佐臨看到了黃宗英的登記本,覺得這個女孩子做事非常用心,對藝術的感覺也非常好,便安排她在前臺樓上右側的包廂看戲。黃導特別交代她,重點看女演員的戲,並且每場都要看,熟悉臺詞、位置。
黃宗英非常認真地去看戲,學習,只要有不懂的就悉心請教。就這樣,黃宗英一邊跑龍套,一邊認真學戲,機會從來只給有準備的人,黃宗英的刻苦鑽研也終於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不久,劇團一個叫梅村的女演員要結婚,需要請一個禮拜的假,這樣一來,她的戲份就只能由其他演員來代替,黃導第一個就想到了黃宗英。聽到這個消息,黃宗英自然是欣喜不已,但冷靜下來一想,她又犯了難。
黃宗英要演的角色,是一個反派姨太太,標誌性的動作就手裡拿著香菸。這個時候的黃宗英,不過是一個16歲的女孩子,從來都是家裡的乖乖女,平時聞到煙味都避之不及,該如何拿捏這個角色呢?儘管黃宗英很忐忑,但演出的日子終究是到來了,對於第一次登臺的情景,她多年後都記憶猶新。
雖然經過精心的排練,但第一次登臺難免緊張,黃宗英只記得,當時他是被人推到臺上去的。下臺後,回到化妝間,黃宗英非常沮喪。她看到桌上已經涼了的蛋炒飯,心想,這回算是徹底完蛋了,第一次上臺就把舞臺攪得一團亂,真想有個地洞鑽進去。想著想著,這眼淚就譁譁地流了下來。
正在這時,她從鏡中瞥見,導演黃佐臨走了過來。她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她屏住呼吸,只等那劈頭蓋臉的一頓罵。結果,出人意料的是,黃佐臨走到她身後,甩下一句話就離開了。他究竟說了什麼呢?黃佐臨用他的天津口音對黃宗英說:「明天還你上」。
第三次登臺時,黃宗英留意到第一排加座上多了幾個人,聽劇團的人說他們都是大人物。黃宗英也不認識他們是誰,但心裡隱隱有些緊張。但是,她仍然像前兩天一樣,全身心投入地把整場戲演完了。
後來她才知道,這幾位大人物是黃佐臨、吳仞之、姚克、周劍雲、李健吾等,他們在當時演藝界的地位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事實上,他們是專程過來看黃宗英的表演的,他們看完後也非常滿意,說她扮相好,北京話特棒,嗓門特亮。就這樣,初出茅廬的黃宗英得到了這些戲劇界大佬們的認可,她的演藝事業也從此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