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鋸嶺是根據士兵的回憶錄拍的,本來就是事實,其次拍攝的鋼鋸嶺這次戰鬥已經是美軍發動的第二波次攻擊,前面的戰鬥美軍一個整團被打殘被迫退出戰鬥,而且這戰鬥的團長因指揮士兵強攻傷亡過大而被要求提前要求。
日軍肯定想割斷,但電影裡這塊地是美軍炮火覆蓋範圍內,日軍無法衝過來,電影裡也是美軍以為美軍全退出了進行了炮火覆蓋把陣地上的日軍全滅了,戰場上90%步兵死於炮擊。割了沒有用,除非割完以後你在懸崖上守著,要不然馬上又掛上去了,而如果要守在懸崖上。
沒有掩體,美軍艦炮就開心壞了,直接轟炸。
「鋼鋸嶺的血戰」是衝繩戰役中反映出來的一部分,
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甚至地形也基本上是根據原始戰鬥的位置設置的。
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一系列戰鬥的初期,日軍在中國戰場上使用了萬歲衝鋒,這導致大量人員傷亡。
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將近20,000名日本精銳日軍死亡。日軍陣亡22305人,被俘虜1083人,美國是士兵也是傷亡慘重。
日軍此後改變了戰術,開始與美軍在隧道內進行消耗戰。
日本守將牛島滿也模仿了硫磺島與美軍一路搏擊到底。還要求儘可能殺死美國軍人,這種方式進行的戰爭非常殘酷.
在衝繩戰役中日本人安排的隧道,掩體和鋼筋混凝土工事相當複雜。
幾乎整個島嶼都被挖空了。
鋸嶺當時叫「前田高地」。如果美軍獲勝,它可能會切斷衝繩的整體防守。戰鬥的關鍵是佔領制高點。
日軍要有效地殺死美軍.如果美軍不上場怎麼打?因此,日軍故意不切斷鋼纜。
在美國佔領之後,日軍撤退到隧道中,日軍在隧道中集結了部隊.他們經常在夜間發動夜間襲擊。
在戰鬥的後期,日軍甚至還使用當地的老幼兒童作為盾牌。
美軍傷亡慘重,甚至連司令巴克納中將也在戰鬥中喪生。他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犧牲的美軍最高統帥。
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美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