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血戰鋼鋸嶺》這段劇情當年確實是被吐槽過,但事實上,人家這個並不是杜撰的「神劇情」,在真實歷史上,日軍當時確實是沒有割斷繩網。
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熟知軍史的人們清楚,衝繩戰役歷時3個多月,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克372輛;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
為什麼必須拿下衝繩?這緣於其地緣的極端重要性。衝繩群島上,日軍建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衝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衝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電影中為什麼不割繩梯?原因很簡單,就是想藉此給予美軍更大的殺傷。
總之,二戰後期,衝繩的戰略地位自然不必多說,當時日本海軍損失殆盡,作為日本的重要戰略基地,衝繩成了日本人的「國門」,大本營對其很是重視,這裡不缺少重武器、空中、海面支援,但面對美軍的猛烈攻擊,日本人知道衝繩遲早要丟失,於是就抱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想法,不求取勝,只求殺敵。
現代機械化戰爭與古代冷兵器戰爭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
比如「長坂坡之戰」。
長坂坡之戰中,張飛用砍斷索橋的方法,成功地阻止了曹操的軍隊追殺劉備。
張飛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但卻不適用於所有戰爭,尤其是現代戰爭。
特別是《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敗象盡現,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日軍面對強大的美軍,他們能做的不是怎麼勝利,而是怎麼拖住美軍,儘可能地苟延殘喘。鋼鋸嶺上的的的戰鬥目標不是守住這個地方,而是儘可能地給予美軍殺傷。
這是我們來解讀這個問題得一個前提。
《血戰鋼鋸嶺》中日軍佔據的伊江山島是一座城山,美國海軍的戰艦停靠在伊江山島的碼頭周圍,給予美軍無限的炮火支援。
二戰美軍的實力雖然強大,但戰術並不複雜,一句話就能概括:大炮轟,飛機轟,飛機轟完坦克衝,坦克衝,步兵攻,步兵攻上就成功。
總之,就是重火力覆蓋,裝甲部隊打頭,步兵只是最後收尾的部分。而鋼鋸嶺陡峭的地形,讓美軍不得不回歸到步兵作戰上來。
鋼鋸嶺的山崖讓美軍無法使用任何重型武器,坦克裝甲車都上不去,只能用步兵和日軍貼身肉搏。
在步兵進攻之前,美軍軍艦和飛機也對鋼鋸嶺上進行了長久的火力覆蓋,但日軍躲在地道裡,損失不大。當美軍步兵衝上去以後,日軍紛紛從地道中出來殺傷美軍,所以美軍幾次進攻都被日軍的殘酷火力給打下去了。
日軍防禦重點在島的南部,以首裡為核心構築有牧港、首裡兩道防線,在西北端八重嶽、與座嶽地域構築有第3道防線,每道防線都依託丘陵地構成多層次的堅固防禦陣地。
駐守陣地的日軍,都是以步槍、機槍為主的輕兵器,戰車沒有,火炮都很少,只能將美軍放近來打,這樣效果才最佳。
影片中的那個陣地,因為美軍只能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所以投入的兵力有限,每次頂多2-3個連,所以基本上都被日軍成建制殲滅,或連隊建制基本被打殘。
將美軍放近了打,日軍憑藉明堡、暗堡等交叉火力點,相互支撐,相互掩護,在先期,基本打掉或打殘了美軍成建制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的部隊,就沒有必要去直接割斷懸梯上的繩索了。
而且日軍依靠有利地形隱藏在坑道中,更加安全。可以更有機會躲避美軍猛烈的炮火進攻,連接懸崖的繩網在坑道之外,而坑道外部靠近懸崖這一塊開闊區域,是美軍的重點轟炸區,一旦日軍露頭便會成為美軍的活靶子,況且即便剪短了網橋,強大的美軍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搭建一個。
日軍希望的,並不是美軍放棄進攻,而是美軍被耗幹最後一滴血。如果日軍把那個梯子掀翻,美軍爬不上來的話,那戰場又變成之前的狀態——美國人用艦炮和飛機輪番轟炸,日本人連一個美國兵的面都見不著。
日軍與其白白犧牲本就薄弱的軍力,還不如龜縮在坑道裡休養生息、靜待戰機,來得划算。 隱藏在坑道內部的日軍,將防禦攻勢建造在了山崖平臺邊緣的稜線部。這麼一來,向懸崖上面攀爬的美軍幾乎看不到懸崖上方的守軍,依賴火力壓制的美軍便失去了直射火力。
如果美軍用迫擊炮、艦炮等曲射火力壓制日軍,日軍則退回坑道內部,並在坑道入口架設機槍,即便美軍通依靠網繩攀上懸崖,也會被日軍的機槍手打成塞子。在美軍完全拿日軍沒辦法的情況下。日本守軍卻可以對進行攀爬、進攻的美軍的行動一覽無餘,甚至能夠在美軍的炮火支援來臨之前,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只要美軍露面,日軍的狙擊手便能夠輕鬆的收割。
網橋如同一個魔咒,誘惑著美軍走向深不見底的地獄。反正砍斷網橋也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讓美軍拼命的往上爬,能夠削弱美軍的作戰力量,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鋼鋸嶺因為地形特殊,美國人的步戰車上不去,日本人又龜縮在堅固的碉堡裡,美軍的炮火也不能對其造成有效的傷害,因此整個戰役只能靠美國大兵們拿著輕武器「硬啃」。正面硬剛,日、美雙方的火力差距才能最小。為了發揮自己的輕武器優勢,把自己和美軍拉到同一水平線上,日軍沒有割斷網梯,而是允許美軍源源不斷的向自己進攻。
另外,日本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後勤保障的情況下拖住美軍,並且最大程度的殺傷美軍,因此日本人沒必要割斷繩子,美軍一旦從懸崖上爬上來,迎面而來的就是一波子彈。同時,日本人也能順著繩梯給予美國人反擊,可以說,保留繩梯對日本人來說利大於弊。
電影中這個細節看起來不合理,但其實是很符合日本人當時的瘋狂心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