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繩戰役中,鋼鋸嶺的懸崖上為何有一張繩網?日軍故意留的

2020-12-22 西府趙王爺

首先《血戰鋼鋸嶺》這段劇情當年確實是被吐槽過,但事實上,人家這個並不是杜撰的「神劇情」,在真實歷史上,日軍當時確實是沒有割斷繩網。

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熟知軍史的人們清楚,衝繩戰役歷時3個多月,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克372輛;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

為什麼必須拿下衝繩?這緣於其地緣的極端重要性。衝繩群島上,日軍建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衝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衝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電影中為什麼不割繩梯?原因很簡單,就是想藉此給予美軍更大的殺傷。

總之,二戰後期,衝繩的戰略地位自然不必多說,當時日本海軍損失殆盡,作為日本的重要戰略基地,衝繩成了日本人的「國門」,大本營對其很是重視,這裡不缺少重武器、空中、海面支援,但面對美軍的猛烈攻擊,日本人知道衝繩遲早要丟失,於是就抱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想法,不求取勝,只求殺敵。

現代機械化戰爭與古代冷兵器戰爭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

比如「長坂坡之戰」。

長坂坡之戰中,張飛用砍斷索橋的方法,成功地阻止了曹操的軍隊追殺劉備。

張飛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但卻不適用於所有戰爭,尤其是現代戰爭。

特別是《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敗象盡現,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日軍面對強大的美軍,他們能做的不是怎麼勝利,而是怎麼拖住美軍,儘可能地苟延殘喘。鋼鋸嶺上的的的戰鬥目標不是守住這個地方,而是儘可能地給予美軍殺傷。

這是我們來解讀這個問題得一個前提。

《血戰鋼鋸嶺》中日軍佔據的伊江山島是一座城山,美國海軍的戰艦停靠在伊江山島的碼頭周圍,給予美軍無限的炮火支援。

二戰美軍的實力雖然強大,但戰術並不複雜,一句話就能概括:大炮轟,飛機轟,飛機轟完坦克衝,坦克衝,步兵攻,步兵攻上就成功。

總之,就是重火力覆蓋,裝甲部隊打頭,步兵只是最後收尾的部分。而鋼鋸嶺陡峭的地形,讓美軍不得不回歸到步兵作戰上來。

鋼鋸嶺的山崖讓美軍無法使用任何重型武器,坦克裝甲車都上不去,只能用步兵和日軍貼身肉搏。

在步兵進攻之前,美軍軍艦和飛機也對鋼鋸嶺上進行了長久的火力覆蓋,但日軍躲在地道裡,損失不大。當美軍步兵衝上去以後,日軍紛紛從地道中出來殺傷美軍,所以美軍幾次進攻都被日軍的殘酷火力給打下去了。

日軍防禦重點在島的南部,以首裡為核心構築有牧港、首裡兩道防線,在西北端八重嶽、與座嶽地域構築有第3道防線,每道防線都依託丘陵地構成多層次的堅固防禦陣地。

駐守陣地的日軍,都是以步槍、機槍為主的輕兵器,戰車沒有,火炮都很少,只能將美軍放近來打,這樣效果才最佳。

影片中的那個陣地,因為美軍只能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所以投入的兵力有限,每次頂多2-3個連,所以基本上都被日軍成建制殲滅,或連隊建制基本被打殘。

將美軍放近了打,日軍憑藉明堡、暗堡等交叉火力點,相互支撐,相互掩護,在先期,基本打掉或打殘了美軍成建制從懸崖上靠繩索梯攀登而上的部隊,就沒有必要去直接割斷懸梯上的繩索了。

而且日軍依靠有利地形隱藏在坑道中,更加安全。可以更有機會躲避美軍猛烈的炮火進攻,連接懸崖的繩網在坑道之外,而坑道外部靠近懸崖這一塊開闊區域,是美軍的重點轟炸區,一旦日軍露頭便會成為美軍的活靶子,況且即便剪短了網橋,強大的美軍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搭建一個。

日軍希望的,並不是美軍放棄進攻,而是美軍被耗幹最後一滴血。如果日軍把那個梯子掀翻,美軍爬不上來的話,那戰場又變成之前的狀態——美國人用艦炮和飛機輪番轟炸,日本人連一個美國兵的面都見不著。

日軍與其白白犧牲本就薄弱的軍力,還不如龜縮在坑道裡休養生息、靜待戰機,來得划算。 隱藏在坑道內部的日軍,將防禦攻勢建造在了山崖平臺邊緣的稜線部。這麼一來,向懸崖上面攀爬的美軍幾乎看不到懸崖上方的守軍,依賴火力壓制的美軍便失去了直射火力。

如果美軍用迫擊炮、艦炮等曲射火力壓制日軍,日軍則退回坑道內部,並在坑道入口架設機槍,即便美軍通依靠網繩攀上懸崖,也會被日軍的機槍手打成塞子。在美軍完全拿日軍沒辦法的情況下。日本守軍卻可以對進行攀爬、進攻的美軍的行動一覽無餘,甚至能夠在美軍的炮火支援來臨之前,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只要美軍露面,日軍的狙擊手便能夠輕鬆的收割。

網橋如同一個魔咒,誘惑著美軍走向深不見底的地獄。反正砍斷網橋也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讓美軍拼命的往上爬,能夠削弱美軍的作戰力量,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鋼鋸嶺因為地形特殊,美國人的步戰車上不去,日本人又龜縮在堅固的碉堡裡,美軍的炮火也不能對其造成有效的傷害,因此整個戰役只能靠美國大兵們拿著輕武器「硬啃」。正面硬剛,日、美雙方的火力差距才能最小。為了發揮自己的輕武器優勢,把自己和美軍拉到同一水平線上,日軍沒有割斷網梯,而是允許美軍源源不斷的向自己進攻。

另外,日本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有限的後勤保障的情況下拖住美軍,並且最大程度的殺傷美軍,因此日本人沒必要割斷繩子,美軍一旦從懸崖上爬上來,迎面而來的就是一波子彈。同時,日本人也能順著繩梯給予美國人反擊,可以說,保留繩梯對日本人來說利大於弊。

電影中這個細節看起來不合理,但其實是很符合日本人當時的瘋狂心態的!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鋼鋸嶺是根據士兵的回憶錄拍的,本來就是事實,其次拍攝的鋼鋸嶺這次戰鬥已經是美軍發動的第二波次攻擊,前面的戰鬥美軍一個整團被打殘被迫退出戰鬥,而且這戰鬥的團長因指揮士兵強攻傷亡過大而被要求提前要求。
  • 鋼鋸嶺戰役中,日軍為什麼不把攀爬網割斷,反而任由美軍爬上懸崖
    戰鬥剛開始的時候,美軍對衝繩島進行了覆蓋轟炸,因為美軍完全佔據空中優勢,而船上隨時支援,懸崖上面有很大一片開闊地,所以美軍在登陸之前連續炮火轟炸了很久,佔領灘頭之後,美軍就從灘頭向中部開始進軍,也就是登上鋼鋸嶺。爬上鋼鋸嶺之後,當美軍意圖向兩端,尤其是南段進軍之時,隱蔽的建築物,地雷以及狙擊手讓美軍吃了很大的虧,美軍正是自此之後,士氣一度消沉,開始撤退。
  • 鋼鋸嶺戰役中,日軍為何不切斷攀巖網,讓美軍無法爬上懸崖戰鬥
    由二戰軍醫德斯蒙德·道斯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向觀者講述了衝繩島上一場殘酷的戰鬥。主人翁道斯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捨命救下75名戰友的傳奇事跡固然令人驚嘆,但與此同時很多朋友也心存疑惑,為何抵禦吃力的日軍沒有選擇切斷攀巖網來阻止美軍的進攻呢?
  • 《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繩索,而任由美軍湧入
    近些年來很多人應該厭倦了國產的抗日神劇,有了一定的審美疲勞,於是許多軍迷紛紛轉戰歐美,對一些二戰大片甚是青睞。《血戰鋼鋸嶺》在國內上映後,獲得了大眾一致的好評,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環境特效,都是億萬票房應有的水準。鋼鋸嶺在哪?
  • 血戰鋼鋸嶺:絕境之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血戰鋼鋸嶺》是近年來好萊塢少有的二戰經典電影,由知名導演梅爾·吉勃遜執導,影片燃爆全球觀眾,再一次證明梅爾·吉勃遜寶刀未老。(梅爾·吉勃遜曾執導《勇敢的心》)絕境之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或許答案只有一個:最大限度殺傷美軍!
  •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電影《鋼鋸嶺的血戰》實際上是在衝繩戰役的背景下拍攝的。 熟悉軍事史的人都知道,衝繩之戰持續了三個多月,美軍傷亡75,000,損失了763架飛機,404艘艦艇和372輛坦克。 其地理位置的極端重要性。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小編今日終於知道為什麼《血戰鋼鋸嶺》中日軍不割斷美軍的繩梯了
    事實上,看完《血戰鋼鋸嶺》,許多人都有這個疑惑,費那麼大勁來回拼殺,日軍既然一開始佔據主動,割斷美軍攀登繩豈不乾脆?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日軍也是有苦說不出,不得已而為之!電影劇照其實,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 《血戰鋼鋸嶺》:一個有信仰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怕
    信仰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在你走投無路時,可以指明你前進的方向,在你擔驚受怕時,會成為你家的港灣,在你遇到困難時,還能夠給予你面對的勇氣,所以一個人萬萬不能沒有信仰!而就在小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男主道斯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信仰。
  • 一部感人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
    一部感人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想像戰爭的殘酷性,生死攸關的戰場會把我們所有人的優點、缺點、弱點等等一切的人性問題暴露出來。儘管如此,戴斯蒙德在衝繩戰役中憑一己之力救下75名戰士,這讓他成為一個傳奇。這便是2016年上映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故事原型。二戰時,有1600萬美國兵上了戰場,但是只有400多人拿到了榮譽勳章,換算一下也就是說每4萬人裡只有一個人才能得此殊榮。然而這萬裡挑一的人中,就有本片的男主戴斯蒙德,一人未殺卻站上了領獎臺。
  • 《血戰鋼鋸嶺》「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參軍的目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在那個充滿戰爭的烽火歲月裡,一個拒絕拿槍的士兵,卻依靠自身的力量拯救了75條生命的故事。因為自身的信仰和來自於童年的陰影使道斯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因為在道斯的眼裡自己參軍入伍,不是拿起槍來傷害生命的,而是拯救生命的。正是因為道斯堅守的信仰與與原則使他在軍營中不得不忍受戰友的排擠和嘲笑,甚至為此上了軍事法庭。但他最終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用攜帶任何武器,並被召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隊。
  • 好電影《血戰鋼鋸嶺》
    我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口碑比較很好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血戰鋼鋸嶺》是主要講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別以為那麼簡單救下戰友那麼簡單,在戰場上炮火連天,日本鬼子瘋狂的行動中救下近80位戰友性命是多麼不容易。影片是2016年上映的,獲得16年美國電影學會十佳電影,並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這部電影豆瓣上評分8.7分,高達56萬多人評價,電影可謂熱度非凡。
  • 《血戰鋼鋸嶺》的美國英雄真的救了75人嗎?隱藏劇情可拍加長版
    由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血戰鋼鋸嶺》席捲了歐美以及中國的電影票房。影片以最血腥的電影鏡頭,為我們還原了衝繩戰役時殘酷的戰爭屠殺,可以說他的戰爭場面堪稱最精彩的戰爭影片。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戴斯蒙德.道斯的一等兵,因為曾經差點拿槍打死了自己酗酒的父親,而向上帝發誓一輩子不會拿起武器。
  • 超燃戰爭巨著,「血戰鋼鋸嶺」,衝繩島上的屍山血海!
    給大家帶來一部戰爭巨著,「血戰鋼鋸嶺」!豆瓣評分8.7可謂是戰爭大片裡的經典之作。影片講述了,1945年日本法西斯已經處於強弩之末,決定了戰局走勢的「衝繩島」戰役也拉開了序幕!數萬美國士兵衝上了這個面積僅有1100平方公裡的衝繩島,能否拿下衝繩島的關鍵,就是能否拿下「鋼鋸嶺!」
  • 《血戰鋼鋸嶺》主題解析:多斯堅守的既是信仰,又是人性的善良
    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
  • 《血戰鋼鋸嶺》:雙手支起信仰,信仰成就英雄
    你見過有士兵上場不拿槍,不殺人嗎?或者不想拿槍的士兵是否有罪?要打仗不拿槍,這可能嗎。這是二戰時期的真實傳奇故事,後被改編成電影《血洗鋼鋸嶺》8.7分。是中國最賣座的引進戰爭片。在一個奇葩的軍營裡,一位年輕人進入軍營,就看見一個新兵在全裸健身,十分辣眼睛。另一邊,兩個男的互扔飛鏢,長官突然到來,一人正好插中另一個人的腳。
  • 衝繩島戰役美軍佔據絕對優勢,為何傷亡慘烈?鮮為人知的四點原因
    《血戰鋼鋸嶺》 陸軍中將巴克納深感屈辱,次日起集結兵力發動全線猛攻,並終於有所進展,然而在一線指揮的巴克納,卻於6月18日被日軍炮彈擊中身亡,成為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
  • 《血戰鋼鋸嶺》戰場天使,真實的戰爭題材影片
    接下來給大家聊的是《血戰鋼鋸嶺》這部戰爭類型的電影,傳統的戰爭題材作品很多都是以戰爭和殺戮為主,這部作品且是以救人為主,而且就算是敵軍也聽同樣救。這部作品在豆瓣評分8.7,是屬於為數不多比較有特色的戰爭類型的作品,備受大家好評。接下來就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這部作品備受關注,且得到了眾多好評。
  • 《血戰鋼鋸嶺》——蜘蛛俠不用槍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回憶的電影是《血戰鋼鋸嶺》一把槍的威力有多大?軍迷們會扔出來一堆數據加上一點帶髒字的形容詞來描述它。那炮的威力呢?估計不用加數據了,帶髒字的形容詞就行了。那飛彈……估計就剩髒字了。我來總結一下吧,地球上,不存在人類殺不死的生物個體,即使是人類本身。
  • 長津湖戰役背後:志願軍衛生部隊遭遇「鋼鋸嶺」,敵我凍傷凍亡人數...
    【環球網軍事報導】在抗美援朝戰爭二次戰役的史海中看資料,翻閱《第20軍衛生志》時,看到志願軍醫護人員在冰天雪地的戰場,冒著敵人的狂轟濫炸搶救受傷的戰友時,我想起二戰影片《鋼鋸嶺》在日軍炮火中奮力救戰友的主人公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