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黃河水,漫漫歲月長。
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西起青藏高原、東入渤海,既是橫亙在神州大地上九曲十八彎的大寫意,也是奔騰在華夏文明中波瀾壯闊的大歷史。
作為貫穿東西的大動脈,黃河不舍晝夜川流不息,5464公裡水流泱泱,79.5萬平方公裡吐納萬千,每一次脈動都牽動著中華兒女的命運、關聯著中華民族的走向、也影響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
黃河長治久安關係治國安邦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牽掛在心。2016年7月,在生機盎然的塞上江南,他強調要加強黃河保護,堅決杜絕汙染黃河行為,讓母親河永遠健康。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赴寧夏考察,到黃河邊實地調研。跟隨總書記的足跡,我們重溫黃河治理的崢嶸歲月,感知母親河的發展變遷。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5000年文明滋養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鑑古而知今,見黃河而知天下。讀懂了黃河的發展史,才能讀懂中華文明史。
從時間維度看,黃河在宇宙洪荒中湧動,在日月輪迴中積蓄,經歷風霜雨雪的自然洗禮,雕刻時光流轉的歷史印記。天地開合之時,黃河邊流傳著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的遠古傳說;舊石器時代,黃河哺育著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許昌人;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繁衍著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3000多年文明繁榮,黃河流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滋養著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在星星之火燎原當中,黃河見證了紅軍長徵的英雄史詩;在民族存亡危難關頭,「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吶喊響徹全國。
從空間維度看,黃河既有源頭處汩汩清流的澄澈溫婉,也有壺口瀑布一瀉千裡的氣壯山河;既有寧夏平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開闊壯麗,又有山西河津「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的雄渾狂放。黃河穿峽谷、過溼地、躍高原、經沙漠,跨越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四個地貌單元、三級地形階梯,途經9省東流入海,以佔全國2%的水資源量支撐著全國12%的人口、13%的糧食產量、14%的GDP和60多座大中城市、能源基地的用水需求。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黃河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用涓滴河水匯聚萬裡巨川,用自然造化衝擊山川河道,用包容萬象肇啟華夏文明,它不僅是奔流在神州大地上的母親河,更升華為一種精神象徵。
華夏大地的憂患河·70年歲歲安瀾
「黃河寧,天下平。」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在接受黃河自然恩惠的同時,也始終在同水旱災害作鬥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早在戰國末期,黃河就有「濁河」之稱。因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水流中帶有大量泥沙,含沙量位居世界第一,「善淤、善決、善徙」成為黃河治理必須直面的問題。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曾經的黃河之殤,讓沿岸百姓世世代代飽受旱澇之苦,從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遊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達天津,南抵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裡。
歷朝歷代從未放棄與黃河的「溝通」與「對話」,從大禹治水的三過家門而不入,到明朝潘季馴的束水衝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雍正二帝在嘉應觀御碑亭留下「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與黃河和諧共處的方式,可屢治屢決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
轉折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大規模的治理保護工作漸次展開,讓「喜怒無常」的黃河水也改了脾氣。
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把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出京視察選在了黃河邊,他察看防洪工程建設、了解黃河治理情況,號召「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此行中,毛澤東主席還為人民勝利渠啟閘放水,這是新中國在黃河下遊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自流灌溉工程,譜寫了開發利用黃河中下遊水資源的新篇章。
不論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為黃河下遊防洪減淤,還是163名院士聯名呼籲解決黃河缺水斷流問題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70年來黃河治理的成功,離不開制度優勢與制度保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優越性,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近10年孕育新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作出重要指示並召開座談會。黨中央著眼於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保護黃河成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2014年3月,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時,專門來到黃河最後一彎——位於東壩頭鄉的黃河岸邊,向地方幹部詢問黃河防汛情況。
2016年8月,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習近平連線接通了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觀測點。在聽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他提出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
2017年6月,在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習近平用黃河孕育的呂梁精神鼓勵當地幹部群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2019年8月,在甘肅省蘭州市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習近平俯瞰堤壩加固防洪工程,察看黃河兩岸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情況,並在次日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提出,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在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眺望黃河鄭州段。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前往河南省鄭州市黃河博物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就黃河流域治理和生態保護進行調研,並在次日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
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兩次提到「黃河」。
今年1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主持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
今年4月在陝西考察時,習近平強調「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幹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在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考察汾河水治理及沿岸生態保護、城市環境建設等情況。
今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前往黃河第二大支流,考察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情況,並提出紮實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生態文明建設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係百姓福祉。習近平總書記一路思考、一路囑託,心之所向、盡在人民。
文字:鄺西曦,統籌:杜尚澤,圖片來源:新華社 攝影:謝環馳 王曄 鞠鵬 李學仁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