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荃(生卒年不詳),字江香,又叫馬逸妹,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馬元馭(1669-1722)之,馬元馭是常州畫派開山祖師惲南田(1633-1690)的弟子。惲南田在明末清初的名氣太大了,他與王時敏、王鑑、王翬(hui)、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按輩份算,惲南田算是馬荃的師爺爺了。
馬荃嫁給了畫家龔充和,夫妻倆志趣相投,遊到京城賣畫為生。馬荃自幼聰慧,從學父輩,擅長畫花草,設色雅麗,姿態端莊靜逸。後來丈夫去世了,她回到常熟,綢纏染翰,飲冰茹茶,晚年聲名遠播,重金求畫者眾多。她自謂寫生得陸詒、沈周遺意,後世論者謂其超縱處有陸氏風範,而老健處遠遜沈周。馬荃的繪畫技巧獨樹一幟,筆墨細緻精巧,畫風清新秀麗,極具代表性,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她的「雙鉤填彩」技法嫻熟,深得時人讚賞。當時惲冰(惲壽平族曾孫女)以沒骨著名,而江香則以鉤染為勝,江南人稱為「雙絕」。傳世畫跡有《花卉草蟲冊十二頁》、《琳池草蟲扇》、《花卉圖》軸、《紫薇鸚鵡圖》軸、《鬥雞圖》軸、《牡丹桃花圖》軸、《馬江香花鳥畫冊》等。
從其留下的作品中我們能很自然的感受到一代佳人的婉約和細膩。欣賞她筆下的花鳥畫至今仍讓人飲冰茹茶、魂牽夢繞……


現藏於廣西博物館的馬荃《花卉圖》卷(上兩圖為作品局部)為絹本設色,縱32.5釐米、橫207.5釐米。此畫描繪了各類花草、飛蟲,形象真實而生動,展現出天機物趣。畫家繼承了惲南田輕快的筆趣,將畫面展現得色調明麗、生動有致。整幅作品用筆靈動多變,莖、枝、葉筋均以嫻熟的筆法繪成,花瓣則以鮮亮的色彩進行暈染。畫家通過精細嚴謹的繪畫技法把墨、色和花草形象融為一體。畫家筆下的折枝紫藤從畫面上方垂下,末端延伸至畫面正中。紫藤花密葉茂、虯枝遒勁。花瓣深淺變化自然,姿態多變,似在微風中搖曳,形如飛舞的蝴蝶。畫面底部的蘭草細長柔軟。畫家以中鋒運筆,使葉片柔中帶骨氣。畫家通過對淡墨、濃墨的轉換來展現花葉的陰陽向背,將細長的葉子表現得立體多姿,彰顯出其在微風中翩翩飄動之感。蘭花優美素雅、花姿各異,透露出幽淡的意蘊。畫家將蘭花的神韻和品性賦予在美麗的葉態和素潔的花質之上,從而提升了作品的格調。三隻蝴蝶點綴於紫藤與蘭花之間,其飛舞的姿態令畫面展現出勃勃生機。從畫家對蝴蝶的結構特徵、運動規律等方面的把握可以看出,其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可謂細緻入微。
此作中的題畫詩不僅與畫中的花草、昆蟲相呼應,更道出了畫家的個人情感與對生活的體悟,為作品增添了意蘊和賞讀樂趣。
馬荃的花鳥畫除繼承了惲南田的筆墨風格外,還具有陳淳之筆意。陳淳在沒骨寫意花鳥畫方面成就頗高,其筆墨收放自如,作品屬文人雋雅一路。馬荃筆下的蘭花就具有陳淳的筆墨意蘊。這些蘭花鮮活生動又具有溫潤的格調。在《花卉圖》卷中,馬荃以細膩的手法展現出其深厚的造型和設色功力,將女性所特有的溫婉柔潤之感賦予在花草之間。
題 識:江香馬荃制 鈐印:馬荃(白文)江香(朱文)
馬荃的設色典雅,雖然有時顏色濃烈,但卻不失和諧,了無媚俗之意。她還常以水色來表現對象,多用墨色來勾染突出葉片,粉綠硃砂等石色的交叉運用更是為畫面平添了色彩。
她對蟲蝶的神韻有著細緻入微,惟妙惟肖地刻畫。靜停於枝葉上的它們似有觸及揚起的動勢,飄舞於花叢中的它們又似左顧右盼,期待著有心人的到來。畫面中的樹石花卉蟲蝶都在互相映襯中彰顯著自己的個性,猶如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展開於我們眼前。
點水蜻蜓泛素波,海棠開處是花魔。
若教秋色閒相伴,一帶晴光野趣多。
花煙縹緲草蟲宜,影落方塘貌亦奇。
萬壽菊邊巖卉畔,螳螂應笑臂車時。
似醉醇醪去,偏能千日紅。
黃花秋色裡,幽蝶浦園中。
粉少尤增豔,枝條態最工,
仙家勞王協,咫尺上穹窿。
蓋世共知虞兮歌,彩蛾雙吸露華多。
小山曾否驚清夢,一曲定應喚奈何。
片石巉巖徑路斜,天風吹下喇叭花。
毛詩曾衍蟲斯慶,共向青林醉晚霞。
香風襲襲露溥溥,便解荷包話牡丹。
鄭重閒蜂遲作酒,憑君莫當草蟲看。
海上似杳紫燕歌,蜂衙又見影婆娑。
畫染勒有風華在,半愛秋山半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