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裡設計局開山之作:從米-1開始,沒有它就沒有米-8和米-24!

2020-12-06 科羅廖夫

我們知道俄羅斯的直升機事業以米裡設計局最為輝煌。很多人將米格和米裡弄混了。其實,米格是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和米哈伊爾·格列維奇兩人的合稱,造戰鬥機的;米裡是米哈伊爾·列昂季耶維奇·米裡,造直升機的。1947年12月,剛滿38歲的米裡受命組建以他名字命名的直升機設計局,並擔任總設計師,直到1970年病逝。米裡共研製出9個直升機型號,包括米-1、米-2、米-4、米-6、米-8、米-10、米-12、米-14和米-24。與卡莫夫一起建設了一個俄羅斯直升機大家族。

二戰後結束僅兩年,米哈伊爾·列昂季耶維奇·米裡就開始了直升機項目,被稱為EG-1「實驗直升機」。在1947年秋天,EG-1的概念機面世,並得到了航空委員會的充分肯定,批准進入工程研製。EG-1項目更名為GM-1(直升機和米裡兩個詞的俄文縮寫),在開始製造原型機時。由於米裡設計局沒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因此直升機不得不在基輔飛機製造廠組裝。

1948年9月,第一架GM-1直升機首飛升空,僅做升空驗證。在第二次試飛的時候進行了水平飛行,最高時速達到170公裡。然而在11月進行直升機升限試飛的時候,由於潤滑油凍結,造成傳動系統失靈,原型機墜毀。隨後第二架原型機在1949年春也墜毀了,原因是焊接質量不良導致尾部螺杆傳動軸損壞。第三架原型機做了相應的修改,使用了難以凍結的潤滑油。到1949年底,原型機通過國家測試,1950年批產。與此同時,GM-1改名為我們熟悉的米-1直升機。

米-1直升機按照經典布局設計,升力槳主旋翼驅動和尾部單舵螺旋槳。半硬殼式機身,前端為兩排座位的駕駛艙,前排座椅是飛行員的座位,後排是一張可容納兩名乘客或少量貨物。機身中部重心位置安裝一臺AI-26發動機和變速箱。米-1的控制系統是一種助力鋼纜系統。這架直升機配備了一個三柱式起落架,外加一個保護尾梁免受觸地撞擊的支架。 起初米-1直升機被設想為軍用通信機。然而,要用這種直升機來滿足通信任務,就必須開始大規模生產,而在1950年,米裡設計局只組裝了出來15架直升機。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後,美軍最開始將直升機用於炮兵校射和運送重要物資。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則主要進行機降作戰。美國陸軍直升機進行了大規模救護飛行。戰爭期間直升機運送救護傷員超過3萬人,美軍傷員死亡率由二戰時4.5%下降到2.5%,這歸功於醫療技術提高和直升機的快捷救護。而志願軍傷員死亡率為5.66%。 曾經擊落16架蘇聯米格-15戰鬥機的美國三料王牌麥克康奈爾,在1953年4月12日被志願軍飛行員蔣道平擊落以後,於黃海上空跳傘,迅即被美國直升機救起,這是海上直升機救援的最早經典戰例。

蘇聯軍隊發現,美國陸軍、海軍和空軍都顯示了在戰鬥中使用直升機的高效率。於是部長會議的官員們對直升機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米-1直升機開始大批量生產。更大規模的製造任務由位於奧倫堡的工廠承擔,1956年又轉移到了頓河畔羅斯託夫的塔甘羅格直升機製造廠。

在1954年,由於蘇聯要大幅度的增產米-4直升機,米-1直升機的生產被轉移到波蘭,由此奠定了波蘭生產小型直升機技術的基礎。到1965年停產時,米-1直升機在整個華約部隊得到大規模應用,不僅被用作戰場聯絡,還被用作救援和訓練。民用米-1直升機用於運輸、農業,執行勘察任務。在敖德薩,米-1還被用作空中計程車。

自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以來,米-1已經被更先進的配備渦輪軸發動機的米-2直升機所取代。然而,米-1直到1983年才正式退役。米-1直升機一直供應給華沙條約組織國家。芬蘭和阿爾巴尼亞也有米-1直升機服役。米-1直升機出口到亞洲的蒙古和阿拉伯國家,包括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和埃及。現在米-1隻能在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見到了。

1955年,蘇聯研製了改進型號的米-1T直升機,AI-26發動機的功率提升到575馬力,主要部件的壽命增加到300小時。在此型號的基礎上又發展了米-1TU教練直升機和米-1TKR偵察直升機。1957年生產的米-1A直升機的部件壽命從300小時增加到1000小時,航程也得到增加,可以懸掛額外的副油箱。同年米-1M的乘客人數增加到3人,配備了全金屬槳葉和液壓助力器。在波蘭米-1直升機被稱為SM-1,後來發展了五座型的SM-2系列。米-1直升機還有武裝型,安裝了火箭發射巢、機槍和小口徑炸彈。1961年,米裡設計局嘗試設計了一種具備武裝反坦克能力的型號,被稱為米-1U,是蘇聯第一種武裝直升機,但最後沒有投產。

傳統上,米-1直升機常與美國西科斯基S-51(H-5)直升機和英國Bristol-171直升機相比較。米-1是早期單旋翼直升機的典型代表,創造了30多項世界紀錄。米-1一開始的「內部」競爭者是雅克-100,但直到米-1批量生產後,雅克-100隻造了兩架原型機,從此雅克退出了直升機領域。米-1不是蘇聯的首架直升機,但它是最成功的,也是最適合批量生產的直升機,在蘇聯軍民用航空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將米裡有一個小設計局變成了一個成熟的龐大的米裡莫斯科直升機製造廠。沒有米-1就沒有後來的米-8和米-24直升機。

相關焦點

  • 受西科斯基啟發,米裡的處女作——蘇聯首型量產直升機米-1
    米裡也是其中一員,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前,米裡就開始對旋翼類飛行器進行深入探索,之後,他進入了蘇聯中央空氣動力研究院工作,並在此期間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尼古拉·卡莫夫,也就是後來與米裡設計局齊名的卡莫夫設計局的首任總設計師。
  • 母鹿永遠不死,俄羅斯老舊米24大量出口,超越新品米28!
    隨著美國阿帕奇直升機不斷出擊,在海灣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俄羅斯人的回應是米-28和卡50武裝直升機,尤其米-28,在米-24基礎上研發,採用了阿帕奇類似的常規單旋翼尾槳布局,被稱為米-24的替代者,被西方稱為阿帕奇斯基,俄羅斯米裡設計局希望能夠重現米-24直升機上千架的美夢,繼續輝煌,但是誰都想不到,恰恰相反,老舊的米-24出口一直比新型米-28更火爆,而且持續不退
  • 空中巨獸米-12直升機有多大?蘇-27與它同框一看便知
    ◎米裡設計局收藏的米-12直升機機體,肉眼可見比其他直升機大了好幾倍  米-26「光環」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重型直升機,其實在米-26之前,蘇聯米裡設計局還曾研發過一款重型直升機——米-12(批生產型代號
  • 米26在它面前就是小弟
    2020年4月25日,俄羅斯阿巴坎航空公司(Abakan)一架米-26T直升機在執行飛行任務時發生墜毀事故。墜毀地點在俄羅斯馬爾半島的Vankor油田。事發時機上共有3名機組人員和5名乘客,8人全部倖存,其中6人受傷。
  • 米-14兩棲直升機,米8最沒存在感的小兄弟,如今重回俄軍服役
    前蘇聯多功能岸基兩棲直升機米-14是一架存在感非常弱的小透明,裝備資料都乏善可陳,但是它作為反潛直升機功能強大,用途廣泛。1970年代初由米裡設計局設計,2016年從俄海軍退役,且在民航方面和緊急情況部使用有限。
  • 蘇聯真正的飛行坦克:米-28「浩劫」!機炮威力強過「阿帕奇」
    儘管蘇聯的第一種武裝直升機,米-24「雌鹿」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蘇軍在使用中很快發現,原本要將其作為「飛行的步兵戰車」的概念很難實現,其載員艙在實戰中很難發揮作用,一旦搭載步兵,尤其是在空氣稀薄的阿富汗帕米爾高原上,十分影響「雌鹿」的機動性,在米-8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機體,也難以滿足專用的武裝直升機的需要
  • 武裝直升機的異類:卡-50和卡-52,另闢蹊徑配備彈射座椅
    只是,和米裡的米裡設計局相比,卡莫夫和卡莫夫設計局發展似乎更加坎坷,米裡設計局為前蘇聯/俄羅斯研發製造了15個投產型號的基本型直升機,其生產的直升機總數接近3萬架,佔前蘇聯/俄羅斯國產直升機總數的95%,米裡的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機生產數量還一直是世界第一。米裡設計局的米24武裝直升機,米28武裝直升機和米系列運輸直升機更是應用於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軍隊。
  • 它被譽為飛行的步兵戰車,可運載8名武裝士兵,累計生產超2千架
    今天,我就帶領大家重新認識一下這款高空怪胎-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20世紀60年代,蘇聯急需換裝一款擁有即時突襲的特種直升機,隨後這個任務交給了當時名氣頗旺的米裡設計局。米-24的設計者(米哈伊爾·列昂季耶維奇·米裡),後由季申科接替簡單聊聊米裡設計局,在它誕生以後,累計為蘇聯和俄羅斯出廠15個投產型號的基本型直升機,生產的直升機總數接近3萬架,約佔當時國內直升機市場的95%,甚至在重型直升機領域一直位居全球首位。
  • 車諾比上空的米裡直升機英雄
    米-8一次能吊掛三個裝滿了鉛袋的包裹,每個包裹重約1.5噸,較大的米-6可吊掛6-8噸鉛袋,巨型米-26能運輸8-10個包裹,總重量達12-15噸。蘇聯科學家希望鉛在反應堆中熔化後能形成液態金屬墊層,沉積到反應器底部活躍區域,防止核燃料和石墨混合物燒穿底部混凝土防護層後汙染地下水。
  • 翼展超波音747、載重百噸:全球只有兩架的世界最大直升機米-12
    Fly Knight/文米-12是全球最大的直升機,其翼展達到67米,相對應的波音747-400的翼展才只有64.4米。米-12的最大起飛重量達105噸,其研發應用場景是搬運太空火箭或在西伯利亞地區搬運中重型機械。
  • 性能狂暴的米-28NM武裝直升機,硬槓阿帕奇?低空打擊戰鬥機?
    壹 米-28NM的前世今生 20世紀70年代,受美國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刺激,蘇聯政府要求研製出一款足以媲美「阿帕奇」的新一代武裝直升機,米裡設計局設計了米-28武裝直升機。
  • 米28已跟不上時代,無法深入敵後作戰,俄軍下令必須改進
    ,相比於米28N ,米28NM在操縱性和全天候作戰能力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就是說米28 N已跟不上時代,無法深入敵後作戰,因此,俄軍才下令必須改進。圖為米28直升機 米28N是俄羅斯米裡設計局研製的武裝直升機,1996年11月14日,第一架米28N原型機完成首次懸停飛行,此後試飛中,米28N表現優異,得到俄軍的高度重視
  • 能夠攜帶8名士兵進行作戰的武裝直升機
    在它之後 米裡設計局又創造出哪些著名的直升機 本期《軍事科技》 為您解讀 米-24「也像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 一樣出名 北約稱他為「雌鹿」 它是冷戰時期產量最大的 武裝直升機 沒有之一 其產量之大 以至於到今天
  • 臥室選床也有門道,1.8米還是1.5米?別和舒服過不去
    家居硬裝過後,挑選家具就成了最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比如床。大家可不要覺得選床是件小事,要知道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將是在床上度過,每天睡不好可影響著一天的精氣神,可見其重要性。但不少人對於床是非常糾結,究竟選擇1.8米的床還是1.5米的床呢?
  • 項羽身高1米9、諸葛亮1米9、劉備1米8,現在算有多高?和你想的不一樣
    三國時期所說的一尺大概是23釐米到24釐米之間。古書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折合到現在的高度也就是1米89左右,趙雲的身高也是和諸葛亮差不多的。不過這身高也都是我們後人的猜測,而且記載這一數據的人也並非是三國時候的人,所以他所寫的身高記錄也不過是根據前人的史料推測出了這麼一個大概的數據的。
  • 1米74劉德華和1米8古天樂同臺,看到合照後,明顯有人謊報身高
    在娛樂圈裡,大家一直看重顏值和身材,不過除了這兩樣之外,身高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畢竟再好看的顏值,沒有一個高挑的身軀,看起來一樣也不會很美觀,因此大家也就不難發現,在娛樂圈裡,所有的男藝人幾乎都在1米7以上,而女星則是1米6以上,因此有了身高的標尺之後,每當某個明星自報身高之後,當他和其他人合照
  • 武直10和卡莫夫有關係嗎?941工程只完成了一半,過程很艱辛
    國內不少軍備和蘇系都有淵源,這也是當年技術水平受限的無奈之舉。而在2013年,卡莫夫設計局的總設計師謝爾蓋向美國媒體透露,武直10的前期總體設計是卡莫夫完成的,其實我們為了武直10方案早已跑遍大半個世界。陸航最初的努力擁有一款國產武直,其實是陸航的夢想,從80年代陸航剛剛成立時,就已經開始初步的探索。
  • 飛行高度僅為5米卻相當於3萬米高空!人類第一架火星直升機升空!
    7月30日,美國宇航局第5輛火星車毅力號即將升空,這次搭載的載荷與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相似,就是一輛火星車,質量為1噸左右,採用鈽-238放射性核材料作為動力來源,可持續運行數十年之久。毅力號火星車這次降落的方式與好奇號也是一樣的,使用自帶8臺反推發動機的火星著落裝置,通過纜繩將毅力號放在火星表面。
  • 1米有多長,誰說了算?
    「米」是大家都要用到的長度單位。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1米是這麼長,而不是長一點或者短一點?世界上的尺子這麼多,有時不同尺子的一米長度或多或少會有一點差別,那麼,最標準的、永恆不變的1米長度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