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科斯基啟發,米裡的處女作——蘇聯首型量產直升機米-1

2021-01-10 旋翼飛行器

# 寫在前面

米哈伊爾·米裡,大概是直升機行業中唯一一個能與伊戈爾·西科斯基平起平坐的傳奇大師,這是兩位有著相近血統的天才設計師/工程師,前者鑄就了蘇聯直升機的輝煌,而後者則遠渡重洋,開闢了美國旋翼飛行器的新時代。

米裡或許比西科斯基更早就開始考慮直升機的潛在價值和研製思路,等到他進入到蘇聯中央空氣動力研究院之後,他得到了進一步研究旋翼理論知識的機會,這一切,都為蘇聯第一型量產直升機米-1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西科斯基在30年代末開創性地設計出了經典的單旋翼帶尾槳構型,徹底激活了直升機工業的潛力,也為米裡帶來了關鍵性的啟發。

這些行業天才書寫了歷史,歷史也成就了他們的傳奇與不凡。本文將介紹傳奇設計師米裡的處女作——米-1輕型通用直升機,與諸君共賞。

# 緊跟西科斯基的步伐,以米裡知名命名的第一型直升機誕生

早期的「直升機」一般都是通過多個旋翼來實現扭矩平衡的,這類直升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且笨重、機械結構複雜、可靠性差。雖然發明家們早就開始對直升機進行種種探索,但卻始終不得其法。米裡也是其中一員,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前,米裡就開始對旋翼類飛行器進行深入探索,之後,他進入了蘇聯中央空氣動力研究院工作,並在此期間結識了志同道合的尼古拉·卡莫夫,也就是後來與米裡設計局齊名的卡莫夫設計局的首任總設計師。

1938年,西科斯基放棄了小打小鬧,開始全心投入研製第一型實用直升機,他顯然意識到了多旋翼直升機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反覆試驗、試飛的基礎上,開創性地設計出了單旋翼帶尾槳這一如今直升機最常用的構型,解決了單個旋翼反扭矩平衡的問題,從而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實用的直升機VS-300。

圖——VS-300直升機

受到西科斯基的設計的啟發和鼓舞,米裡自1946年開始正式進行第一架實用直升機的研製,當時,該飛行器的代號為EG-1。1947年,米裡被任命OKB-4設計局的總設計師,藉此機會,他更是一心投入到實用直升機的研製工作中。最終,他將這第一型直升機命名為GM-1。該機借鑑了西科斯基S-51和Bristol 171這些早期直升機的出色設計,其主旋翼幾乎和Bristol 171一模一樣,傳動軸系和離合器等內部設計也非常類似。1948年12月,這架原型機完成了第一次自由飛行測試。1949年,GM-1接受了蘇聯國家驗收評估。雖然在評估過程中摔了兩架原型機,但這絲毫未影響評估的結果。蘇聯當局一直認為該直升機的設計工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並且和米裡籤訂了生產合同,明確希望他儘快採取更進一步的工作來完善該直升機,為了表示對米裡設計工作的認可,該機最終被命名為米-1。

圖——早期的米-1直升機

1950年2月21日蘇聯軍方訂購了第一批米-1直升機,不過僅有15架,這批次的直升機生產任務都是由位於莫斯科的第三工廠承擔的。初期的訂購數量很低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直升機設計的不少生產製造工藝和技術都在探索初期,尚不成熟,生產速度較慢;直升機的應用場景和實用價值還沒被充分發掘,蘇聯當局尚且不確定直升機是否具有遠大潛力。但是這一情況在1951年有了轉機,當時,史達林檢閱了製造完成的米-1直升機,觀看了其飛行表演,對其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蘇聯當局因此決定擴大米-1的產量。在1952至1953年之間,位於喀山的直升機工廠製造了30架米-1,1954年起,更大規模的製造任務由位於奧倫堡的工廠承擔,1956年又轉移到了羅斯託夫。改進可靠性:在生產的過程中,米裡進一步完善了米-1的設計工作,主要的改進方向是提升了其可靠性。尤其是改進了旋翼系統。型號米-1T的大修間隔時間提升到了300小時(後綴T實際上是俄語中:trekhsotchasovoi 的意思,直譯過來就是300小時),米-1A的大修間隔時間提升到了600小時,到生產計劃快結束的時候,其大修間隔時間提升到了1000(T型號)和3000(A型號)小時。早期的米-1駕駛員座艙和客艙是相連的,飛行員坐前面,兩名乘客就坐在他後面。第一型生產機的型號就是米-1,但是很快就升級到了米-1T。米-1T攜帶了全無線電和盲飛一起,並且配備了可靠性更好的AI-26V發動機。1957年,米-1獲得了再次升級,成為了米-1A,可靠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並裝配了一個160升的額外油箱。

圖——波蘭製造的AI-26V

增高增寬:同年,米裡設計局也設計了另一種改進型號——米-1M,該型號配備了更大的機艙和性能更強的AI-26VF發動機,這一次,駕駛員後面的長椅上已經能夠坐得下三名乘客了。米-1M其他的改動包括:

機艙高度從1.22米增大到了1.26米;寬度從1.01米增大到了1.2米;機身後部的窗戶下邊緣由傾斜改為水平,視野更大了;機身設計改得更平滑,流線型更好了;它能在機身兩側加裝兩個外部膠囊式短艙,短艙中可以存放醫療藥品或者郵遞信件等物品

圖——兩側裝有膠囊形短艙的米-1直升機

真·第一型武直:1961年,米裡設計局也嘗試設計了一種具備武裝反坦克能力的型號,被稱為米-1U,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才是蘇聯第一種武裝直升機。但是該機最終並未投入生產,其原因也有兩點:

有效載荷太低了,作為武裝直升機而言不夠看;米-1U是基於米-1M改裝的,米-1M當時已經停產了,所以沒法繼續生產米-1U但是蘇聯此後還是生產了一系列以米-1U、TU、AU、MU命名的型號,不過這些型號都是作為雙控教練機來訓練直升機飛行員的,這些型號的米-1顯著特徵就是具備兩套操縱系統,飛行員一套,坐在他身後的教練員一套。前前後後蘇聯共生產了多種型號總計1000多架米-1。1956年開始,波蘭得到了米-1的本地生產授權,型號為SM-1,自此開始到1965年,波蘭總共生產了1594架SM-1。

圖——波蘭的SM-1W(等同於米-1M)

話題:米裡設計局和卡莫夫設計局都是蘇聯軍工集團中的佼佼者,兩者在直升機行業的名聲一直在伯仲之間,不知諸君認為兩者孰強孰弱,歡迎留言發表觀點。

相關焦點

  • 米裡設計局開山之作:從米-1開始,沒有它就沒有米-8和米-24!
    在1947年秋天,EG-1的概念機面世,並得到了航空委員會的充分肯定,批准進入工程研製。EG-1項目更名為GM-1(直升機和米裡兩個詞的俄文縮寫),在開始製造原型機時。由於米裡設計局沒有自己的生產基地,因此直升機不得不在基輔飛機製造廠組裝。1948年9月,第一架GM-1直升機首飛升空,僅做升空驗證。在第二次試飛的時候進行了水平飛行,最高時速達到170公裡。
  • 武裝直升機的異類:卡-50和卡-52,另闢蹊徑配備彈射座椅
    只是,和米裡的米裡設計局相比,卡莫夫和卡莫夫設計局發展似乎更加坎坷,米裡設計局為前蘇聯/俄羅斯研發製造了15個投產型號的基本型直升機,其生產的直升機總數接近3萬架,佔前蘇聯/俄羅斯國產直升機總數的95%,米裡的重型和超重型直升機生產數量還一直是世界第一。米裡設計局的米24武裝直升機,米28武裝直升機和米系列運輸直升機更是應用於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軍隊。
  • 車諾比上空的米裡直升機英雄
    車諾比核災難是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工業災難,在1986年的核電站爆炸危機中,蘇聯空軍的米裡直升機及其機組人員付出了重大犧牲。 車諾比距烏克蘭首都基輔僅120公裡,爆炸發生一天後,居住在反應堆半徑30公裡範圍內受汙染最重地區的居民都被疏散。但蘇聯境內有130000平方公裡以上的區域輻射水平過高,超過500萬居民受到影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成為受影響最大的加盟共和國。
  • 幾十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這兩種直升機
    共軸直升機的這一點在蘇聯海軍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從1960年代蘇聯海軍廣泛實現直升機化後裝備的直升機幾乎全部為卡莫夫設計局設計的共軸直升機,而蘇聯軍艦的飛行甲板普遍要比西方戰艦的飛行甲板短3~5米,這意味著在軍艦長寬相同的情況下,蘇聯軍艦有更大的空間安裝各類武器裝備和雷達系統,並且有更大的空間容納儲備物資。這也是共軸直升機所帶來的重要優勢。
  • 對抗蘇聯潛艇的急先鋒,美國首型無人反潛直升機DASH的成與敗
    圖——蘇聯在戰後的首批攻擊型潛艇之一:「祖魯級」(又稱611型/Z級)潛艇二戰之後,美軍反潛技術的發展為了妥善處理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的關鍵要點就是「對蘇聯的潛艇力量做出評估」。事實上,1955年,美國海軍就開始接收第一型實用化反潛直升機了——來自西科斯基公司的6噸級HSS-1「海蝙蝠」——該機正如其名,實際上是一種以攜帶吊放式聲吶為目的的直升機——該機主要配屬到美國海軍當時的反潛航空母艦(CSV)的反潛直升機中隊使用,對於當時的護航驅逐艦而言,根本無法讓這樣的「大傢伙」執行艦載作業。
  • 米-14兩棲直升機,米8最沒存在感的小兄弟,如今重回俄軍服役
    前蘇聯多功能岸基兩棲直升機米-14是一架存在感非常弱的小透明,裝備資料都乏善可陳,但是它作為反潛直升機功能強大,用途廣泛。1970年代初由米裡設計局設計,2016年從俄海軍退役,且在民航方面和緊急情況部使用有限。
  • 從X2到SB>1,西科斯基複合式直升機之路,不只是放大而已 - 旋翼飛行器
    這些任務指標主要可以歸結為下述幾個方面:巡航速度要超過230節(約為426千米/時,1節約等於1.852千米/時,下同);在1800米海拔高度和35攝氏度的環境條件下實現垂直起降;在搭載4名機組成員和12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情況下,作戰半徑要達到424公裡;
  • 蘇聯真正的飛行坦克:米-28「浩劫」!機炮威力強過「阿帕奇」
    儘管蘇聯的第一種武裝直升機,米-24「雌鹿」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但蘇軍在使用中很快發現,原本要將其作為「飛行的步兵戰車」的概念很難實現,其載員艙在實戰中很難發揮作用,一旦搭載步兵,尤其是在空氣稀薄的阿富汗帕米爾高原上,十分影響「雌鹿」的機動性,在米-8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機體,也難以滿足專用的武裝直升機的需要
  • 空中巨獸米-12直升機有多大?蘇-27與它同框一看便知
    在陸地交通工具發展不甚理想的情況下,蘇聯將目光投向了天空。  ◎米裡設計局收藏的米-12直升機機體,肉眼可見比其他直升機大了好幾倍  米-26「光環」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重型直升機,其實在米-26之前,蘇聯米裡設計局還曾研發過一款重型直升機——米-12(批生產型代號
  • 冷戰讓人腦洞大開,蘇聯把彈道飛彈搬上直升機,美國:比我還瘋狂
    蘇聯在古巴飛彈危機中深感現有中程彈道飛彈在運輸和部署上的不便,不僅速度緩慢,還容易被敵人發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聯在1962年秘密展開了使用重型直升機來運輸和部署飛彈的研究,首先出場的是米-10起重直升機。
  • 其實二戰中直升機已經廣泛使用了,關於直升機的那些事
    1928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並於次年組建了西科斯基飛機公司,開始研製水上飛機,先後交付了S-38,S-40,S-42和S44等型號,其中S-44曾創下了飛越大西洋的最快記錄──14小時17分鐘。 在積累了無數教訓和經驗,創造了多次輝煌後,西科斯基仍沒有忘記兒時的夢想,又回到了直升機的研製中。不到3年功夫,他解決了直升機最大的難題──直升機在空中打轉兒的毛病。
  • 俄軍接收米-28NM「超級暗夜獵手」武裝直升機
    據悉,年底前俄企業將向俄軍交付第一批量產機型,這些米-28NM將開啟米-28家族的新篇章。「暗夜獵手」誕生米-28是蘇聯米裡設計局研製的全天候專用武裝直升機。該機於1980年開始設計,1988年第一架量產型米-28A誕生。由於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相關項目一度被取消發展,直到夜戰型號出現,才獲得再次發展機會。
  • 武器庫:俄軍接收米-28NM「超級暗夜獵手」武裝直升機
    米-28NM「超級暗夜獵手」武裝直升機據俄羅斯媒體報導,俄國防部日前明確俄軍接收米-28NM「超級暗夜獵手」武裝直升機(以下簡稱米-28NM)的時間表。據悉,年底前俄企業將向俄軍交付第一批量產機型,這些米-28NM將開啟米-28家族的新篇章。
  • 世界十大戰鬥力最強武裝直升機排行榜 TOP 10
    蘇聯米裡設計局 米-24/25/35(北約代號」雌鹿「) 該機最初型號的米-24A沿用了戰鬥機座艙布局,試飛後改進型米-24D改為現在的布局,12.7毫米機槍自E型開始被固定雙30毫米機炮所取代。座艙(包括後方兵員艙)有裝甲鋼板防護,且為增壓式,可防核生化武器。該機為重武裝直升機,但飛行速度仍舊非常快。在兩伊戰爭中,米-24與其他攻擊直升機遭遇時,常以高速飛行來彌補其操縱性和靈活性的不足。
  • 蘇聯最小的直升機,最大航程可達120公裡,可為潛艇提供預警
    提起卡莫夫設計局,我們都知道它是與米裡設計局齊名的前蘇聯兩大直升機研發製造商之一。卡莫夫設計局,最擅長研發的就是共軸反轉結構直升機,這是該公司的拿手絕活,代表作品有卡-50和卡-52兩種共軸反轉直升機。除了雙軸導致機體整體高度較高外,該類型直升機的性能也還是相當不錯的。
  • 直升機界巨無霸,專運洲際飛彈而生,波音737在其面前不值一提!
    文/白夜 作為20世界航空技術發展的產物,直升機這種裝備極大的拓寬了航空市場的作用範圍。一般情況下,直升機被分為軍用和民用兩大類。當然,在這主要用途方面又被劃分為運輸型,通用型,搜救型,反潛型,預警型,武裝型等等。
  • 性能狂暴的米-28NM武裝直升機,硬槓阿帕奇?低空打擊戰鬥機?
    俄羅斯塔斯社9月29日報導,俄羅斯直升機公司總經理Andrei Boginsky表示米-28NM武裝直升機正式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將在2027年底前交付98架米-28NM,此前的2架量產機型已經交付俄軍進行測試(一架正在進行認證測試,另一架正被用於試驗新型旋翼葉片)。
  • 世界上曾經最大的直升機!米26在它面前就是小弟
    米-26是蘇聯研製的多用途重型直升機,是當今世界最重最大的直升機,機長40米,機高11.6米,寬3.2米,旋翼直徑32米,貨倉容積120立方米,空重28噸,最大有效載荷20噸,最大起飛重量56噸。在直升機領域,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一直是巨無霸的代表,曾經咱們用圖片來直觀的展示了它的巨大身軀。
  • 俄「超級暗夜獵手」直升機 欲當未來10年空中戰場的主角
    俄羅斯媒體10月2日披露,米-28NM「超級暗夜獵手」重型武裝直升機已開始批量生產。根據目前的國防訂單,俄軍將在2027年前得到98架米-28NM。米-28是一型單旋翼帶尾槳、縱列雙座重型武裝直升機,也是蘇聯軍隊第一種作戰專用直升機。很長時間裡,米-28一直被人們拿來和美軍的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對比,畢竟米-28的設計初衷也是為了對抗「阿帕奇」。
  • 西伯利亞上空的運載巨獸,蘇聯米-26多用途重型直升機
    在此之前美國人成功研發了一種名為Ch-47「契努克」的運輸直升機,蘇聯的軍事專家認為這款直升機在設計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然而在後來的實際操作中設計人員發現美式的設計可能會減少直升機的壽命,再加上軍方的經費問題,V-12項目僅製造了兩架實驗機就宣告終止。我們今天的主角米-26直升機就是蘇聯人在V-12項目受挫之後重新研發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