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渡河畔,居住著數千太平軍後裔,他們感恩石達開,這是為何

2020-12-15 照見古今

太平軍起義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雖然它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當太平軍將士以悲壯作為收尾後,歷史將他們載入了自己的年輪中。

如今我們只會在課本和書本上了解到太平天國,可是太平軍將士的後裔,他們的基因中還記載著先祖們的忠烈之魂。

在四川大渡河畔,居住了當年的太平軍將士後裔。我們都知道太平天國是在長江中下遊一帶發展、活動的,為什麼遠在四川大渡河,也會有太平軍後裔呢?

熟知太平天國歷史的一下子就猜到了,其實他們都是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西徵軍的後代,而他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當年一條性命,換下了數千條性命。

一、建功業諸王爭鬥,受猜忌翼王西徵

金田起義後,太平軍堅持與清軍戰鬥,雖然形勢一度低落,但是憑著頑強的意志和艱苦的作戰,太平軍終於在長江中下遊一帶,打開了局面,建立新的政權。本來為百姓與清廷鬥爭的王朝,應該再接再厲,北伐中原,直搗黃龍,推翻清朝才是。

可惜建國後,太平軍最高領袖洪秀全開始造宮殿、選美女、圖安逸,變得不思進取、只求權力。其他幾個王爺也差不多,除了翼王石達開。

石達開是熱血漢子,他加入太平軍,就是為了推翻清廷,讓百姓當家作主。可是見到昔日的戰友們腐朽墮落,他在苦苦勸告卻無果後,只能潔身自好,獨善其身。

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互相奪權的"天京事變"結束後,太平天國傷了元氣。石達開雖然回京主持大局、收拾局面,可惜洪秀全已經變得多疑,他居然猜疑石達開也和楊秀清等王爺一樣,要奪他的大權。石達開為了避免新的爭鬥,只能離開天京,領兵西徵。

二、憑熱血勢如破竹,失天時大河難渡

有人說,石達開出徵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面的,雖然石達開也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著想,可是他不止自己一條命,還有自己的親族和將士的性命。如果自己繼續留在天京,那麼一旦受到洪秀全猜忌,到時候死的可不止自己一個人。

天京事變,可是讓東王楊秀清和他的一萬餘部署都喪命了。再說了,天京事變讓太平軍傷了元氣,清軍知道後,肯定不會放過機會。自己領兵出徵,不但可以變被動為主動,還能開闢新戰場,牽制清軍,緩解長江中下遊的太平天國領地的軍事壓力。

石達開為一優秀的軍事領袖,徵伐之初,就取得出色的戰果。其實石達開幾度西徵,不但為太平天國緩解了軍事上的不利局面,也為國家開疆擴土。可惜這一次西徵,是最後一次。

一開始,石達開打算攻取浙江、福建,開闢浙閩根據地,與南京等城市連成一片。太平軍在石達開領導下,接連戰勝清軍,還差點逼得曾國藩投河自盡。可是後方城市的失守,導致石達開不得不撤退。後來轉戰江西,由於戰事不利,開闢新根據地的戰略難以成功。

石達開在修整後攻取湖南,然而孤軍作戰,形勢不利,只能退入廣西修整。再次休整後,石達開決定入川,攻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西徵開始後,大軍勢如破竹,一路殺到了大渡河畔。一時清廷震動,擔心四川守軍難以抵禦,急忙調派軍隊追擊石達開的西徵軍。

西徵軍來到大渡河畔,石達開下令徵調船隻,準備渡河。可是天不佑翼王,百年難得一遇的大雨,使得河水暴漲,大軍難以渡河。

三、殺一身保全將士,憶忠魂世居河畔

前有大河,後有追兵,石達開知道自己要麼渡河,要麼撤退。可是撤退難免被清軍夾擊,於是他下令強渡,可惜幾次嘗試都失敗了。眼見河水高漲,將士情緒低落,糧草也即將耗盡。石達開知道敗局已定,為了保全手下數千將士的性命,他決定自己投敵,捨生取義。

後來石達開單騎入敵營,為清軍俘虜,受凌遲而死。他作為清軍最強悍的對手,始終沒有被敵人擊敗,他是敗給了天時、敗給了時勢,敗給了曾經一起出生入死,最後手足相殘的同袍們。

有人說,石達開本來可以渡河,可是因為自己的小妾生了兒子,所以擺宴席三天,這才錯過了渡河的大好時機。其實這都是民間的謠傳,石達開行軍作戰多年,乃太平天國最為出色的軍事領袖,豈會不知兵貴神速的道理。

敵人就在眼前,而追兵在後,這種時候當然得迅速渡河,擺脫前後夾擊的不利局勢。其實當時石達開下令準備船隻,待第二天備齊後渡河。可惜當天夜晚,大雨開始傾盆,第二日已難以渡河。在幾次嘗試渡河失敗後,石達開才下令擺宴席,為的就是振奮因為難以渡河而逐漸低落的太平軍士氣。

可惜石達開最終還是失敗了,不過他以一人性命,保全了數千西徵軍將士的性命。這些將士沒有忘記他們的性命,是翼王以死換來的。他們沒有離開大渡河畔,因為他們的翼王像星辰般,隕落在這裡。

西徵軍數千將士選擇定居在大渡河畔,世代傳承,似乎在為石達開守墓。以自己一人性命,保全數千將士的性命,這是石達開的千古高義;數千太平軍將士不願離開大渡河,世代定居追憶翼王忠魂,這是數千將士的感恩戴德。時代流傳,物是人非,但是大渡河畔的忠義氣節,一直在傳承,如大河奔騰不息!

相關焦點

  • 四川大渡河邊,居住數千太平軍後裔,他們說:咱們命是石達開給的
    1863年,轉戰全國的太平軍名將、翼王石達開兵敗於大渡河。在絕境中,石達開為了保全部下的性命,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投降。 眾所周知,石達開是清末頂天立地的好漢,即使自殺也絕不向敵人搖尾乞憐,那麼石達開為何會向敵人投降呢?
  • 石達開為何兵敗大渡河?一個主要原因葬送了10萬太平軍
    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大軍進入四川,為早日攻克成都,石達開制定了取道川、康邊境,抄近路搶渡大渡河的戰略方針。然而,石達開最終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石達開為何兵敗大渡河?到底是什麼壓垮和葬送了10萬太平軍?筆者認為,糟糕的後勤是主要原因。
  • 石達開第14位夫人,在大渡河畔生下一兒子,結果怎樣?
    1863年6月,曾經的一代戰神,吊打中興名臣曾國藩、胡林翼的翼王五千歲石達開帶領大軍來到大渡河畔,準備直取成都,在四川建立根據地。此時,他的夫人生下一幼子,活潑可愛。為了給孩子慶生,翼王下令大軍痛飲三天三夜,結果河水暴漲,無法渡河,最終全軍覆沒。
  • 大渡河畔,石達開第14位夫人生下兒子,結局如何?
    石達開,廣西貴縣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中旬生於一個富有的農家。父母早亡,自幼讀書未成,長大後耕種為業。天王洪秀全聽聞他的名聲,和石達開、馮雲山三人一起結拜為兄弟,石達開為天父第七子。達開傾儘自身家產,同他們一起謀革命。
  • 四大原因註定了石達開不可能成功渡過大渡河
    然而,這種勢如破竹的氣勢卻在大渡河畔戛然而止,一代名將最終落得個全軍覆沒的悽慘結局!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這麼一位英雄突然隕落,也?命也?翻閱史書不難發現,四大原因註定了石達開不可能成功渡過大渡河,也註定了他悲慘的結局。原因一:只想偏安一隅,缺乏進取之心。
  • 揭秘太平天國石達開轉戰十餘省兵敗大渡河之謎
    翼王石達開,一個響噹噹的天國豪傑,因天京事變而憤然出走,已經是頗有懸疑色彩的事件。在石達開出走以後,憑藉他的威望和才能,原本陸續壯大隊伍到十幾二十萬,結果因為沒有目標沒有地盤,又輾轉消耗,削弱實力,最後在四川大渡河畔陷入絕境,成為一個可悲可嘆的符號。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為保命赴敵營談判?的確如此!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因被天王洪秀全猜忌而率兵出走,轉戰南北。在前往四川途中,走到大渡河天險,被清兵圍困,十餘萬大軍僅餘兩千多人。石達開決定去清軍大營談判。結果被清軍囚禁,隨後被殺。兩千多太平軍殘部幾乎被殺光。
  • 石達開單飛打不贏土匪,為何在「首義五王」中名氣最高?
    中學歷史課本,談到太平天國擊敗湘軍時,都要談到翼王石達開的傑作「湖口大捷」;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因不願再次出現「內訌」,主動離開太平天國。教材中,石達開出現的頻率要遠遠高於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等首義王爺。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時,將寶藏藏哪兒了?當地人講出實情:無法取出
    這是毋庸置疑的,石達開當時確實帶了大量寶藏。原因有3點:第一點、石達開很有戰略眼光,當太平天國在金陵無法立足的時候,他必須尋找一個新的根據地,以圖大業。而四川是最為理想的地方,不僅有蜀道艱難、山高林密的天然防禦屏障,成都更是作為「天府之國」,不愁糧餉的供給問題。
  • 翼王石達開給兒子慶生招致兵敗大渡河?到底是石王傻還是世人傻
    但是,四川是清王朝的戰略要地之一,本有重兵把守,彼時又兼得湘軍,石達開以孤軍遠徵四川,無疑是以卵擊石。 1862年7月,石達開遠徵軍沿湘黔邊境北進,首入四川,屢攻各城不克,不得已,轉入雲貴,準備待機再次入川。
  • 戲劇《悲歌大渡河》——關於翼王石達開失敗的過程
    另有標明部隊屬性,如「雲南提督」、「四川提督」的戰旗,穿在旗杆上。太平軍方的都披長發在臉頰兩邊,穿黃色、紅色衣服,布靴子。舉黃色「太平天國遠徵軍」戰旗,紅色「翼王」軍旗也作錦旗狀,吊在杆子上。洋人則西裝、短髮、皮靴子、洋刀、手槍。彝兵藍色斜扣衣服,藍色「彝族土司」戰旗。藏軍黑色長衫,黑色「藏族土司」戰旗。
  • 石達開離京帶走20萬大軍?數字嚴重誇大,英雄氣概連清軍都折服!
    感覺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石達開離開天京時其實只有千餘心腹精銳,到達安徽無為開始張貼五言告示時,所率軍隊在數千人左右。 離京後的石達開率軍便駐紮在安慶,在同年10月5日,石達開率軍離開駐紮了四個月的安慶,石達開離開安慶時所帶領的軍隊有多少人。應該說,石達開離開安慶時的軍隊有多少人呢?並沒有太多,也大概五六萬人左右。
  • 大渡河兵敗,石達開捨命以全三軍,入清營時為何要帶五歲幼子同去
    1860年10月,石達開軍中宰制曾廣依率領一支偏師,由泗城走西村、西隆一帶,偷渡紅水江,從廣西進入貴州興義府,轉入四川綦江縣。這支隊伍入川前不過數千人,攻克黔江之後,就猛增到了三萬餘人。獲悉這一消息,石達開遂於1861年10月親率本軍五六萬餘人進軍湖南,長襲四川,軍行急如風雨。
  • 翼王石達開勇猛善戰,為何在大渡河全軍覆沒?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名將,他在天京事變以後,負氣帶領十萬大軍出走,最後在大渡河全軍覆沒,按理說他也是個身經百戰的將軍,就算是打了敗仗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但結局是不但敗了,自己還被俘虜。石達開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八歲的他就開始自立門戶生活,十九歲時就已經統帥三軍。1857年5月天京事變之後,由於受到了洪秀全的猜忌和刁難,石達開選擇脫離太平天國獨自帶領十萬大軍徵戰。從天京離開以後石達開就一直在浙西山區附近徘徊,他帶兵襲擊杭州,使得清軍受挫,後來清軍加派人手將石達開擊退到江西地區。
  • 他為何欺騙石達開?大渡河之戰誰該負責
    其實說他們這一類人是劊子手,這是不對的。這些人當中,除了曾國荃有點彪以外,其他人都非常冷靜。他們知道該殺哪些人,不該殺哪些人。他們都是飽讀詩書之人,又不是什麼喪心病狂的惡魔,怎麼可能濫殺無辜呢?大渡河水漲,官軍伺半濟擊之,退撲松林、小河,又為土司王應元所扼。嶺承恩夜襲破馬鞍山賊營,斷其糧道。復連撲兩河,皆不得渡,糧盡,殺馬採樹葉而食。唐友耕等漢、土官兵合擊,焚其巢,墮巖落水無數。餘七八千人奔老鴉漩,復為土兵所阻。達開率一子及其黨三人乞降,解散四千人,餘黨盡誅之。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實景圖:因一意外情況,紫打地和瀘定橋都過不去
    1847年石達開16歲,洪秀全慕名來訪,邀其共圖大計,石達開慨然允諾,3年後毀家紓難,率四千餘人參加金田起義,被封左軍主將、翼王,意為「羽翼天朝」。 石達開雕塑。石達開作為太平天國集團裡的中堅人物,16歲受訪出山,19歲統帥千軍萬馬,20歲獲封翼王,32歲英勇就義。他正是因為沒有能渡過大渡河才全軍覆沒,被清軍所殺。
  • 石達開降清被凌遲,當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同治二年三月,被清軍圍於大渡河邊,被殺。太平天國分裂以後,帶軍西進的翼王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畔。1863年5月,他在大渡河南單的紫打地「釋兵表降」。根據清朝書吏筆錄的石達開口供記載:「達開正欲投河自盡,因想真心投誠,或可僥倖免死。達開想救眾人,俱令棄械投誠。」這就被前者認為是石達開降清的鐵證。四川總督駱秉章在殺害石達開後給清政府的奏報中也提到,清軍參將楊應剛奉命在位於洗馬姑清朝軍營豎立「投誠免死"的大旗,石達開見到以後,帶著五歲的小兒子和宰輔曾仕和、中丞黃再忠、恩示相韋普成到洗馬姑乞請投降。
  • 如果石達開渡過了大渡河會怎樣?
    這裡也是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地方,這路也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道路。 由於不大好走,大多去川西的都走二郎山隧道。 只有去過這些地方的,才能真正來分析如果石達開渡過大渡河會是什麼結局! 單純對著地圖與資料,紙上談兵!
  • 石達開為什麼失敗?不是因為大渡河,而是這兩個大問題沒有處理好
    保持這兩個地區,或這兩個地區中的一個,作為「橋頭堡」,守可以拱衛四川,攻便於出師中原。石達開如果全局在胸,佔領四川,但不滿足於做「四川王」,而是等待時機出師中原的話,他就必須在四川省外保持一兩塊前哨陣地。他可以在奪取荊褒地區或漢中地區,建立比較鞏固的社會秩序以後再進取西川。
  • 石達開打仗那麼厲害,為什麼會落到身陷大渡河絕地的局面?
    石達開軍隊戰鬥力已不如前,幾次進攻四川都給清軍打退。 太平軍滅亡已註定,不是一個將領能改變,石達開雖厲害,可軍中無人可用,他如何能在四川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