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為什麼失敗?不是因為大渡河,而是這兩個大問題沒有處理好

2020-12-15 路之意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一位知名將領,在1856年以前,他打過很多勝仗,但在1857年以後,在指揮軍事方面則失誤較,多。1857年5月底,石達開離開天京。他帶走多少人馬呢?有人說有二十萬;有人說有六、七萬。六、七萬應該沒說多說。這是太平軍的精銳。李秀成在《自述》中說:

「那時朝中無將,國內無人,翼王將天王之兵盡行帶去。」

翼王帶領著太平軍的精銳,又不受任何人的牽制,獨立作戰,按照他過去作戰的經歷看,他應該取得更大的成績。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從1857年5月底到1863年6月中,整整六年中,石達開的軍事活動並不理想,在兩個大問題上,他沒有處理好。

第一個問題是入川路線的失誤。

1857年石達開出走以後,從他的行動、言論及當時敵人的估計看,他是想到四川割據一方。

他離開天京以後,到了安慶。從安慶向四川進軍,到底應該選擇哪一條路線呢?從當時的情況看,從安慶入川,最好的路線是:首先西上進攻湖北,拿下襄陽;然後在兩條路線中選擇條,一是經宜昌取恩施,佔忠州,沿南充、潼川一線攻成都;另一條是從襄陽取漢口,過嘉陵江佔綿陽後攻成都。

由於四川四面皆山,入川難,出川也難的地理壞境,佔領四川,必須在四川省外保存一塊前哨陣地。湖北的荊襄地區,陝南的漢中地區是兩塊理想地區。保持這兩個地區,或這兩個地區中的一個,作為「橋頭堡」,守可以拱衛四川,攻便於出師中原。石達開如果全局在胸,佔領四川,但不滿足於做「四川王」,而是等待時機出師中原的話,他就必須在四川省外保持一兩塊前哨陣地。他可以在奪取荊褒地區或漢中地區,建立比較鞏固的社會秩序以後再進取西川。

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可見,諸葛亮的設想是「跨有荊、益」,除了佔有益州外,還要佔領荊州。看看在四川一地稱王稱霸的英雄好漢,有誰能統一全國呢?一個也沒有。從劉備說起,失去荊州以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費盡精力也沒有能取得什麼成果,蜀漢四十三年而亡。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後蜀也都是兩世而亡。

當時清軍主力集中在東線,四川空虛。直到1859年7月,因石達開軍圍攻寶慶,清政府才根據官文的建議命令曾國藩統軍赴四川夔州扼守。敵人也最怕石達開「犯鄂圖蜀」。1859年4月郭嵩燾致書曾國藩說:

「據廣東所獲賊探供稱:石逆之意欲于衡州造船,順流而下,以圖荊、鄂,兼覬覦全蜀,其計其惡,能於湖南了之,不令他竄乃妙耳。」

第三條路線是入廣西經貴陽、遵義、重慶一線入川。

這是一條不可取的路線。首先,石達開出走後駐紮在安慶,從安慶到貴州再入川,事倍功半。而且,「自粵西繞黔以向蜀,殊崎嶇險原」。可是,石達開最後卻選擇了這樣一條下策。

山路崎嶇,這是一個困難;再一個困難就是這一條道路沿途人民極度困苦,糧食供應極度難。據記載,在廣西,

「其時,世亂已久,死亡過半,其存者均伏匿山巖,徙居邊遠村落。田地荒蕪,十之七、八,糧食甚艱。」

第二個問題是作戰方式的失誤。

分析一下石達開走後的作戰方式,可以看出三個特點:

第一,無根據地、目的不明確地流動。

為了奪取一個地區,採取在敵佔區孤軍突進的作戰方式,並不是一定不可取的。但是,長期無根據地,盲目地流動作戰,總是十分危險的。石達開出走後,採取流動作戰方式,明顯地是從江西進入浙江、福建開始的。

1858年春,從江西東走入浙江、福建,目的何在?簡直無法捉摸。若說是為了入川,為什麼背向東進?若說欲在浙江、福建建立基地,這在當時是有條件的。閩浙空虛連清朝官員也是承認的。據陳其元寫的《庸閒齋筆記》記載:

「粵匪石達開由處州攻陷永康、武義,徑逼金華。一時佐貳諸君多託故引去,官舍一空。……士民奔走,不可禁止,……風聲鶴唳,一夕數驚。賊苟乘銳來攻,實無抵禦之法。」

可是,石達開並沒有在閩浙建立基地。

石達開入浙入閩,不到一年,又從福建進入江西,隨即突入湖南。到湖南後,石達開的聲勢是很大的。石達開完全可以「專取偏僻小道」,向四川猛進。可是,他卻集中兵力攻打寶慶。寶慶之戰是很激烈的。寶慶之戰開始於1859年6月初。駱秉章多方派援,石達開攻城不下,8月中被迫撤圍。

進兵四川,本來可以不打寶慶,由小道經過寶慶附近北上。退一步來說,圍攻寶慶不克,被迫撤圍也可以向北撒退。事實卻是石達開大軍從寶慶撒圍後南走新寧、東安、武岡,進入廣西,又圍攻桂林省城。桂林圍攻兩個多月,打不下來,撤圍攻克慶遠府城。在慶遠駐紮了八個月以後,又南下進攻南寧府城。離開四川愈來愈遠,這真是不可理解。

第二,進攻大城市的目的主要是取糧。

石達開在作戰過程中,圍攻過寶慶府城、桂林省城、南寧府城,打下了慶遠府城,並駐紮了八個月。攻打這些大城市的目的是什麼?分析一下在慶遠八個月的活動是很說明問題的。

慶遠位於廣西的西北部,在軍事形勢看,南下可以控制柳州;北上可以進入四川,是一個重要城市。如果在這裡建立一個前進基地,也是可取的。可是,在八個月中,石達開並沒有認真建設這個地區。在慶遠,石達開的活動如何?看一看賴裕新部下一軍帥在融縣貼的一份告示。這份告示說:

「今本大臣統率三軍,逆我者亡,順我者存。經過府邑,伐暴施仁,沿途百姓,簞食跪迎,納糧進貢,雞犬無驚。……若不進貢,禍生滅門,作速歸順,保全生靈。倘再違背,玉石俱焚。」

這張布告的中心思想是「伐暴施仁」、「納糧進貢」。伐暴施仁也就是劫富濟貧。要施仁濟貧就要有糧食。沒有糧食就什麼事也辦不成。找糧食成為極其重要的任務。

由於連年戰爭,廣西的糧食已經十分困難了。十餘萬大軍屯紮的慶遠,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不得不分兵向慶遠外圍的思恩、河池各縣發展。並且一度來回攻打思恩縣城。《平桂紀略》記載:

「達開據慶遠,使賴裕新攻羅域、天河村寨,所擄糧米不足以供食,復至思恩。」

《思恩縣誌》記載:

「鹹豐末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屯兵慶遠,派兵進據思恩,四出脅降。邑內有輸糧者,有未輸糧者。未輸糧者輒被攻擊。」

甚至出現太平軍親自「收割田禾」的事。據《世亂變志》記載:鹹豐十年六月,石達開部攻興業縣大賀村,

「周圍以木欄住,遂收割本方田禾。」

可以說,石達開在慶遠並沒有認真建設根據地,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找糧食。

第三,部隊分散,連石達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隊跑到哪裡去了。

流動作戰愈往後愈嚴重,到後來,連石達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部隊在哪裡。太平天國十二年四月初二日,石達開在給賴裕新的一封信中說:

「緣昨連攻兩城不克,雖未挫銳,而軍威不甚丕振。若待整飭,必須會合各官兵,方可妥為鋪派。為此,特仰賢弟時常偵探李宰輔、李柱國、處天燕外五隊及中旗等隊官兵,現今究在何行扎。一俟已査詢某隊確實,賢弟即要行文與彼。如該等在於必由之路者,務屬其扎候兄臨。如在兄之左右行,則囑其跟蹤而來,聽兄鋪派。總之要互相聯絡,可以接應。」

行軍這樣分散,是相當嚴重的。

以上三個特點說明石達開出走後採取了「流寇主義」的作戰方式。在寶慶撤圍後,曾國藩已經看出石達開的這個弱點。石達開轉戰於浙江、福建、湖南、廣西、湖北、貴州、雲南等省,他的軍隊成為一支沒有基地的孤軍,作戰上就處處陷在不利的地位。這是作戰方式上的一大失誤。

入川路線和作戰方式兩方面的失誤,其結果就是糧食極端困難。石達開大渡河之敗,就敗在沒有糧食。石達開在致四川總督駱秉章的信中說:「吾兵久駐無」。如果有糧食,即使在大渡河,也還可以支持下去。

總結:石達開失敗在大渡河,其實,失敗的主要原因,卻是他出走後,在入川路線和作戰方式的選擇上犯了錯誤。我可以說,即使他有幸渡過大渡河,也還要遭受到如同黃巢在狼慮谷聽遭受到的命運。

相關焦點

  • 太平天國石達開為什麼會失敗?
    作為太平天國前期最核心的創建者之一,在軍事上也是有極大才華的石達開,到最後卻是折戟大渡河,兵敗安順場。石達開為什麼會失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第二,石達開的格局問題。石達開是一個小格局的人。當初九江被圍困的時候,石達開本來近在咫尺,本來是可以救援丞相林啟榮的,但是因為當初林啟榮沒有跟隨石達開一起出走,就選擇見死不救,依然要帶領手下的部隊去往他地,完全沒有一點大局觀念。這樣的人,統領一支部隊,可以是一名將才,但卻絕不是一個合格統帥所具有的格局。
  • 如果石達開渡過了大渡河會怎樣?
    換言之,即使石達開渡過了大渡河,也還要沿著這條艱難的道路跋涉許久,才能到瀘定。 按照古代的行軍速度計算,拉家帶口的石達開,急行軍也得走十天半個月。 問題是石達開當時,已經沒糧食了! 清軍不用打,安順場與瀘定橋兩頭一堵,太平軍餓死完事兒。
  • 揭秘太平天國石達開轉戰十餘省兵敗大渡河之謎
    翼王石達開,一個響噹噹的天國豪傑,因天京事變而憤然出走,已經是頗有懸疑色彩的事件。在石達開出走以後,憑藉他的威望和才能,原本陸續壯大隊伍到十幾二十萬,結果因為沒有目標沒有地盤,又輾轉消耗,削弱實力,最後在四川大渡河畔陷入絕境,成為一個可悲可嘆的符號。
  • 石達開打仗那麼厲害,為什麼會落到身陷大渡河絕地的局面?
    石達開軍隊戰鬥力已不如前,幾次進攻四川都給清軍打退。 太平軍滅亡已註定,不是一個將領能改變,石達開雖厲害,可軍中無人可用,他如何能在四川立足。
  • 太平天國石達開栽在了大渡河,為什麼當時不選擇走瀘定橋呢?
    實際上當石達開來到紫打地(如今叫安順場)的時候,他是由充分的機會過河的,只是好巧不巧,他的妃子在他過河的時候生了個兒子,石達開一高興就在當地停留了三日大擺宴席,錯過了渡河的最佳時機,才最終導致渡河失敗。
  • 戲劇《悲歌大渡河》——關於翼王石達開失敗的過程
    戲劇《悲歌大渡河》——關於翼王石達開失敗的過程創作和發布說明:這部歌劇是筆者的作品之一。為的是以歌劇、詩詞、故事的形式,將1863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在大渡河的失敗過程,藝術地展現給閱讀人。社會興則歌劇、詩詞興!中共黨十一屆三會全會,改革開放幾十年後,中國社會已經極大地興旺。
  • 同樣是在大渡河邊,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為什麼全軍覆沒?
    中央紅軍立刻通過瀘定橋渡過了大渡河,讓蔣介石變紅軍為「石達開第二」的圖謀成為泡影。那麼同樣是在大渡河邊,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當年為什麼全軍覆沒呢?首先,由於各種原因,石達開直到抵達大渡河邊時都沒能爭取到當地百姓和少數民族的支持,嚴重拖慢他的行軍速度,比如石達開穿過彝區比紅軍足足慢了八天,清軍有時間調集優勢兵力進行合圍石達開。
  • 四川大渡河畔,居住著數千太平軍後裔,他們感恩石達開,這是為何
    在四川大渡河畔,居住了當年的太平軍將士後裔。我們都知道太平天國是在長江中下遊一帶發展、活動的,為什麼遠在四川大渡河,也會有太平軍後裔呢?熟知太平天國歷史的一下子就猜到了,其實他們都是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西徵軍的後代,而他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當年一條性命,換下了數千條性命。
  • 石達開為何兵敗大渡河?一個主要原因葬送了10萬太平軍
    此時正值青黃不接之際,當地的農作物麥子、水稻都還沒有成熟,因此很難在短時間內籌集夠10萬大軍的糧草。最為要命的是,太平軍沒有專門負責大軍糧草的機構,糧草危機成了擺在眼前的最大困難。面對此種窘境,官兵只好到田地裡收割沒有成熟的糧食作物來充飢。
  • 四大原因註定了石達開不可能成功渡過大渡河
    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是靠拜上帝教來維繫人心,但天京事變已經使這種信仰在將士們心中發生動搖。石達開雖然不太迷信拜上帝教,但也沒有太高的追求,只想偏安一隅。天京事變後,他的心腹張遂謀建議:「王得軍心,何鬱郁受制於人?中原不易圖,不入蜀作玄德鼎足之業?」石達開聽從了這條建議。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實景圖:因一意外情況,紫打地和瀘定橋都過不去
    石達開雕塑。石達開作為太平天國集團裡的中堅人物,16歲受訪出山,19歲統帥千軍萬馬,20歲獲封翼王,32歲英勇就義。他正是因為沒有能渡過大渡河才全軍覆沒,被清軍所殺。
  • 翼王石達開勇猛善戰,為何在大渡河全軍覆沒?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名將,他在天京事變以後,負氣帶領十萬大軍出走,最後在大渡河全軍覆沒,按理說他也是個身經百戰的將軍,就算是打了敗仗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但結局是不但敗了,自己還被俘虜。石達開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八歲的他就開始自立門戶生活,十九歲時就已經統帥三軍。1857年5月天京事變之後,由於受到了洪秀全的猜忌和刁難,石達開選擇脫離太平天國獨自帶領十萬大軍徵戰。從天京離開以後石達開就一直在浙西山區附近徘徊,他帶兵襲擊杭州,使得清軍受挫,後來清軍加派人手將石達開擊退到江西地區。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為保命赴敵營談判?的確如此!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因被天王洪秀全猜忌而率兵出走,轉戰南北。在前往四川途中,走到大渡河天險,被清兵圍困,十餘萬大軍僅餘兩千多人。石達開決定去清軍大營談判。結果被清軍囚禁,隨後被殺。兩千多太平軍殘部幾乎被殺光。
  • 擁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能夠力挽狂瀾的石達開,為什麼會失敗?
    在離開太平天國這個組織,石達開孤軍作戰,成為清軍圍堵的目標,在沒有外援和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在多次戰敗後,導致軍心不穩,戰鬥力迅速下滑,以致最後兵敗大渡河。石達開之所以失敗,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清軍指揮得當的原因、有太平軍士氣低落戰鬥力下滑的原因,還有太平軍內部不團結,各自為戰,力量薄弱等原因,當然也與石達開指揮上的失誤有關。
  •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時,將寶藏藏哪兒了?當地人講出實情:無法取出
    那麼,石達開兵敗大渡河時,到底有沒有帶財寶?如果有,又將寶藏藏哪兒了呢?在大渡河邊,流傳著很多傳說,其實,當地很多人都知道實情,只是誰也無法將寶藏取出來罷了。01石達開的巨額寶藏我們先來解答第一個問題,石達開到底有沒有寶藏?
  • 翼王石達開給兒子慶生招致兵敗大渡河?到底是石王傻還是世人傻
    但很多對其經歷不夠了解的人,就因為他有了這兩頂帽子,就容易把他想像成老謀深算的中老年人。 比如說,央視電視劇《太平天國》的編劇和導演就鬧這方面的笑話——找了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來扮演石達開。
  • 石達開第14位夫人,在大渡河畔生下一兒子,結果怎樣?
    1863年6月,石達開來到了大渡河畔,準備去成都。此時,石達開並未窮途末路,因為他從雲貴殺入四川後,一切都很順利,兵不血刃過了金沙江。此外,李福猷、賴裕新餘部等還在牽制清軍主力,為翼王作掩護。 此時,大渡河邊還沒清軍,翼王前鋒過了大渡河探路,後又返回來。這就足以說明,石達開當時是有能力、有機會渡過長江,然後直奔成都而去。
  • 他為何欺騙石達開?大渡河之戰誰該負責
    比如說左宗棠,他在鎮壓太平軍的時候,從來沒有心慈手軟過,在平定捻軍叛亂的時候,也是殺伐決斷。可為什麼左宗棠能夠名垂青史?因為人家做出了有利於中華民族,有利於天下的大事情。你們太平軍、天地會是為了幹什麼?還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說到底,太平軍、捻軍和天地會,在當時看來,那都是大反派。為什麼?
  • 石達開被處死後,剩下的太平軍去哪了?大渡河邊還有群人在感謝他
    正是因為這段小小的創業經歷,結交了很多的朋友,有了自己的小團隊。同一時期,大清王朝因為各國列強的一系列侵略,籤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協議,這其中一項是清政府要賠償一大筆白銀,國庫囊中羞澀,於是增加稅收,人民的日子更加難過,一時間民怨四起。
  • 大渡河畔,石達開第14位夫人生下兒子,結局如何?
    在紫大地,石達開既不知道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和他們溝通協作,以取得協助,又忽視山川的險阻,氣候變化。春回天暖,大渡河上遊雪山溶解,河流隨時都會爆發大水,當夜,大渡河和松林小河便無雨陡漲數丈。此時恰逢石達開的第十四位夫人劉王娘生下一幼子,達開大喜過望,取名石定基,為了給孩子慶生,下令休軍慶祝三天,結果河水暴漲,無法渡河,清軍趕上,致使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