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戰鬥機歷史上,P-38是一種外形奇特的「雙身怪物」,看上去像是兩架並在一起的連體飛機,裝有駕駛員的中央機身很短,兩個長引擎分列左右,後方各有一個尾翼。該機裝甲厚實,火力猛烈,戰場生存力極強,與日本零式戰鬥機形成了鮮明對比,更是因為獵殺了山本五十六而名垂史冊。
美國P-38「閃電」戰鬥機
P-38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第一種軍用飛機,綽號「閃電"。1937年,美國陸軍航空隊提出研製一種能在6100米高度以時速580千米飛行的截擊機。豪爾赫博德和克萊倫斯詹森帶領著洛克希德設計小組很快交出了設計方案。1939年1月27日,P-38成功首飛。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詹森說服了美國當局,將這款截擊機改造成為當時戰爭更需要的攻擊力更強的戰鬥機。改造後的P-38長11.5米,翼展15.9米,高3米,最大起飛重量近10噸,實用升限1.3萬米,裝有1門備彈150發的西斯潘諾20毫米機炮和4挺備彈各500發的12.7毫米機槍,並可攜帶火箭發射器或炸彈。
1942年,P-38投入實戰,獲得了巨大成功,此後足跡遍布整個二戰戰場,但使用最為成功的是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相比小巧而柔弱的日本零式戰鬥機, P-38明顯具有更強的火力、更厚的裝甲和更快的速度。該機的厚重和結實賦予其強大的戰場生命力,其雙尾撐結構能迅速吸收異常振動,油箱、尾翼等容易遭到打擊的部位多有重疊,一般的炮彈和機槍難以造成致命毀傷。
P-38戰鬥機
1944年6月的一次戰鬥中,一架P-38與一架德國Me-109相撞。結果,Me-109失去機翼即刻墜毀,而P-38在失去了一側的尾翼和螺旋槳後居然返回基地,並成功降落。在一次對日作戰中,一架P-38遭受了日軍密集的火力打擊,身中100多處機槍和5處炮彈,一側翼尖也被削去了近1米,竟也搖搖晃晃地飛了回來。堅固的P-38無疑是美國諸多王牌飛行員鍾愛的座駕和日本飛行員的眼中釘。日本王牌飛行員坂井三郎說P-38是「最不願意浪費炮彈的對手」。
1943年4月14日清晨,美國海軍情報部截獲了一份絕密電報:GF及屬員將於4月18日上午8時由拉包爾出發,9時45分在巴萊爾機場降落。經過破譯, GF身份被確定為美國人恨之入骨的山本五十六,他一手導演了珍珠港事件,令美國太平洋艦隊險些全軍覆沒,早就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偶像和美國的肉中刺。得知此消息,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和羅斯福總統一致決定實施狙殺。在精心策劃的獵殺行動中,P-38可以說是美國唯一能夠勝任的機型。它航程較長,可達1800千米,而此次任務往返航程為1600千米;另外,該機火力強大,而且槍炮安裝在機頭位置,適於進行迎面戰鬥。
珍珠港事件的始作俑者山本五十六
根據電報內容,山本座機為三菱1型轟炸機,由6架零式戰鬥機護送。為此,美國派出了18架P-38戰鬥機。為了隱蔽,機隊以15米超低空貼海飛行700千米,通過了日本佔領區,在規定時間抵達巴拉爾。一向以守時著稱的山本果然準時出現,然而尾隨其後的卻是黑壓壓的上百架零式戰鬥機,敵我戰機數量立刻發生了逆轉。負責掩護的P-38立即爬高,將一群零式戰機成功誘引過來,2架P-38成功甩掉副油箱,向山本座機衝去。此時的每一架P-38都受到數架零式戰機的圍追堵截,但兩位駕駛P-38的「殺手」飛行員奮不顧身,死死咬住山本座機,終於將其在從林上方擊落。低空飛行的山本根本無法跳傘,當場斃命。
P-38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近1萬架,直到後期P-51 「野馬」等戰鬥機出現後,才逐漸退出。2007年11月15日,人們在英國北威爾斯海灘的沙石中間發現了一架完整的P-38戰機。據考證,該機造於1941年, 1942年9月27日由24歲的羅伯特埃利奧特少尉駕駛,從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飛往歐洲西北部執行戰鬥任務,途中因燃料故障迫降在英國北威爾斯海灘上。雖然當時埃利奧特成功脫險,但他於3個月後在戰鬥中犧牲,使得該機的去處無人知曉,在沙石中埋藏了6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