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原名高野五十六,他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軍大將,也曾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他是日本偷襲美軍珍珠港的策劃人,也是日美中途島海戰的謀劃人,因此山本五十六被日本海軍奉為軍神。曾經在網上看到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東條英機和山本五十六誰的官職更大?了解抗日戰爭的朋友應該對這兩個名字都不陌生。東條英機是日本陸軍總司令,按照當時的戰況,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本在亞洲大陸以及太平洋上都展開了大規模的侵略作戰,所以要論當時兩人的官職其實是無法比較的,但是我們都知道,東條英機後來的職位卻越升越高甚至擔任過日本的首相,而山本五十六卻在二戰太平洋戰爭早期,即1943年就已經死了,比戰犯東條英機死的早很多,從這一點來看,東條英機對於日軍來說地位更高。很多朋友不禁要問當時的日本海軍綜合實力也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他們的海軍總指揮怎麼會那麼早就死在戰場上?下面我們做進一步介紹。
其實山本五十六是死於美軍的斬首行動,也就是現在美軍常用的戰術,即戰爭早期偷襲斬殺地方高級將領,來打擊對方的指揮系統,實現快速瓦解對方,在現代的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中,美軍都用過這種戰術。1943年4月初,山本五十六計劃對日本海軍前線的多個基地進行視察以鼓舞士氣。但是山本五十六本次視察的行動計劃表提前被美軍瓜島的太平洋海軍截獲,美軍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認為這是一個斬殺山本五十六的機會。在得到美國上級部門同意後,尼米茲下令安進行這次斬首行動。
當時美軍動用了太平洋瓜島基地的P38Z戰機。為了執行這次斬首行動效率,他們首先組建了一個有6人組成的攻擊小組,其中包括兩個隊員一個叫蘭菲爾,一個叫巴博他倆在後面的行動者起了關鍵左右。另外為了確保攻擊小組順利斬殺山本,美軍還組建了由上校米歇爾親自帶領的掩護機群組。
4月8日清晨,美軍機群出發向預定區域飛去。與此同時。山本五十六的轉機和他的護衛機編隊正在前往視察日海軍基地的空中。上午10點左右,雙方機群在日本海軍基地附近相遇,山本五十六的專機還沒有降落,他的左右護衛機中隊的多架日零式戰機迅速迎上去和美軍戰機開戰。轉眼間,幾十架的日零式戰機和美國p38戰鬥機在空中展開了激烈的交火,美軍機群分工明確,突擊小組的6架飛機捨命向山本五十六的專機衝去,不停掃射,米歇爾的群組掩護著突擊與日軍戰機展開糾纏,激戰也就短短幾分鐘,這時附近日本駐地的支援飛機已經陸續準備起飛。看到對方援軍將到,美國機群不敢戀戰,於是下令立即返航。
在返航途中,攻擊小組的蘭菲爾向美軍太平洋指揮基地匯報說自己打中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機,美軍太平洋基地立刻陷入狂歡,事後也證實在這次偷襲中,山本五十六已被擊斃,這位美軍取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於是蘭菲爾由中尉晉升為上位,並作為美國英雄被傳開來。
出於當時戰爭安全的需要,當時美國這次斬首行動一直為對外公布。二戰結束後,1960年美國揭秘了關於斬首山本五十六被斬首的相關文件。但是大家通過多項資料證據顯示當時擊斃山本五十六的並不是蘭菲爾,而是他的僚機巴博。按照當時的說法,蘭菲爾是從側面攻擊山本的專機,巴博是從後面三本的後面尾隨進行攻擊。根據資料顯示,山本五十六當時的直接死因是受到來自背後的子彈攻擊,所以巴博才是真正斬首山本五十的人。另外根據1975年日本航空博物館的實地考證,山本五十六的專機側面兩翼並沒有受到破損,只是飛機尾部受到較大的破壞,所以更進一步證實了巴博才是真正擊斃山本的人。
其實通過戰爭二戰後,美國民間以及相關歷史軍事專家的調查都基本達成共識,完成對山本斬首的人是巴博不是蘭菲爾。但是這一考證結論僅僅存在於民間和各種傳說中,美國官方和軍方從未對此做過回應。所以至今很多人困惑,真相是不是像後來大家考證的那樣?同時,大家不解,從來不做回復的原因,是不是軍方還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秘密?探究過去的同時,大家也越發珍惜現在的和平,願世界人民永遠沒有戰爭。